“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譯文及注釋
譯文
歸途漫漫行不止,計算日頭盼家園。
將奉慈母我欣歡,還喜能見兄弟面。
搖船蕩槳路艱難。眼見夕陽落西山。
江山難道不險峻?游子歸心急似箭。
南風違背我心愿,收起船槳困湖邊。
草叢深密望無際,夏木挺拔枝葉繁。
誰說歸舟離家遠?百余里地在眼前。
縱目遠眺識廬山,空嘆無奈行路難!
注釋
計日:算計著日子,即數著天數,表示急切的心情。舊居:指老家。
一欣:首先感到歡欣的是。溫顏:溫和慈祥的容顏。詩人這里是指母親。侍溫顏:即侍奉母親。
友于:代指兄弟。《尚書·君陳》:“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鼓棹(zhào):劃船。棹:搖船的甲具。崎曲:同“崎嶇”,本指地面高低不平的樣子,這里用以比喻處境困難,《史記·燕召公世家):“燕北迫蠻貉,內措齊晉,崎嶇強國之間。”
指:顧。景:日光,指太陽。限西隅(yǘ):懸在西邊天際,指太陽即將落山。限:停止。隅:邊遠的地方。
歸子:回家的人,作者自指。念:擔憂。前涂:前路,指回家的路程。涂同“途”。
凱風:南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負我心:違背我的心愿。
戢(jí):收藏,收斂。枻(yì):短槳。窮:謂偏遠。
高莽:高深茂密的草叢。眇:通“渺”,遼遠。無界:無邊。
獨:特別,此處有挺拔的意思。森疏:繁茂扶疏。
瞻:望。百里余:指離家的距離。
延目:放眼遠望,“南嶺:指廬山。詩人的家在廬山腳下。
將:當。焉如:何往。這首詩慨嘆行役之苦,思念美好的田園,因而決心辭卻仕途的艱辛,趁著壯年及時歸隱。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鑒賞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淵明三十六歲。作者此時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此前,陶淵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完成使命后,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回家省親,然而被風阻在途中。這首詩就是寫在途中受阻時的情景。 ?
賞析
第一首詩總的調子是抑郁的,但前四句并不沉悶,抑郁中有歡快,淚與笑俱,起伏多變。“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歸心似箭,匆忙趕路,心里計算著到家的日子。為了表達歸家的急迫心情,詩人注意了詞語的選擇,“行行”是重言,富有表達力,寫出了詩人奔走不停的祥子;“計日望舊居”的“計”和“望”,準確而形象地反映出詩人歸家途中的心理活動,詩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別了的“舊居”,去看望自己的親人,他唱道:“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在行役路上動鄉關之思,盼與家人團聚,這是人之常情,陶淵明用詩的語言道出了這種人之常情,最容易引起共鳴。
“計日望舊居”的陶淵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然而,偏偏行船遇風,被迫在窮湖停船,這當然使他苦惱。離家只有百余里,卻回不去,他只好遙望南嶺,對空長嘆,心情是無可奈何的。詩人不僅寫了這種欲歸不得的苦惱,他還借嘆行役的機會表示了對官場的厭倦,對仕途的憂懼,對懷才不遇的抗議。有了這些內容,就看見了詩人的心,感覺到了他跳動的脈搏。
在表現這些內容的時候,詩人沒有直說,而是含蓄地表現出來,為了詩意的含蓄,詩人采用了三種手法。一種是借景抒情,借景達意,字面上是寫景,字里行間卻藏著詩人的寓意,“言在此而意在彼”。“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從字面看,這不過是詩人在嘆“行路難”,在埋怨日落黃昏夜幕降臨得太早;透過字面,便不難發現,詩人是在借助眼前的景物流露自己對官宦生活的厭倦情緒。他怨天恨地,沒有一點歡樂的情緒。在他的眼里,江南夏日的風光也變得那么荒涼,那么可怕,沒有歡樂的情緒:“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扶疏”。不是風光不美,而是詩人的情緒不佳。詩人不去贊美行役途中的風光,正說明他想結束勞累的行役生活,想離開討厭的官場。
另一種是用雙關語達意。“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字面是說行路難,征途艱險可畏,可實際是說官場多風險,吉兇難料。當時,東晉王朝岌岌可危,孫恩在浙江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逐漸逼近京師,陶淵明的上司桓玄屢次上表要求討伐孫恩。王室腐敗,義軍攘起,軍閥桓玄又野心勃勃,社會極具動亂,想到這些詩人不能不瞻“念前涂”。由此看來,詩人筆下的“江山”,決不僅指自然界的山川,而是指國家社稷,“前涂”也不僅僅是指征途,而且是指詩人自己在社會動亂時的仕宦前途。“江山”和“前涂”都是一語雙關,值得玩味。
除了上兩種,詩人還使用了隱喻的手法。“凱風負我心,戢枻守窮湖”,這兩句是說風不從人愿,阻延歸期。其實,詩人的命意遠不止于此,他一連用了三個隱喻,來描述自己懷才不遇的處境。“凱風”是可恨的,它與詩人的心相違;凱風在這里暗指壓制陶淵明的世族權貴。“戢枻”是可嘆的,因為“枻”的作用在于劃船,當“枻”被“戢”起來以后,就失去作用了。“窮湖”是荒涼的地方,船泊窮湖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作者陶淵明是有才干的,然而,他只能在桓玄手下當幕僚,而且還要行役千里,致使自己無所作為。桓玄的慕府就如同“窮湖”,陶淵明發出“戢枻守窮湖”的嘆息是很自然的,并非無病呻吟。
最后,詩人慨嘆只有百里之遠,因風受阻,不能及早返回舊居,發出了“將焉如”的嘆息,但只不過是空嘆而已,與前面的“歸子念前涂”一句聯系起來看,這幾句詩真實地抒寫了詩人“出仕”與“歸隱”的矛盾痛苦心情。
從全詩看,首尾兩部份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說的方法,感情真摯熱烈。詩的中間部份則采用借景達意、一語雙關和隱喻的方法,表現出詩人的隱衷,富有意趣。
陶淵明簡介
魏晉·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的詩(114篇)〕猜你喜歡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
代扶風主人答
殺氣凝不流,風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遠,游子彌不歡。
依然宿扶風,沽酒聊自寬。
寸心亦未理,長鋏誰能彈。
主人就我飲,對我還慨嘆。
便泣數行淚,因歌行路難。
十五役邊地,三四討樓蘭。
連年不解甲,積日無所餐。
將軍降匈奴,國使沒桑乾。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不信沙場苦,君看刀箭瘢。
鄉親悉零落,冢墓亦摧殘。
仰攀青松枝,慟絕傷心肝。
禽獸悲不去,路旁誰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靜波瀾。
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少年興運會,何事發悲端。
天子初封禪,賢良刷羽翰。
三邊悉如此,否泰亦須觀。
絕句漫興九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