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夫”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看十戶人家還有幾人在?無人相看,縱有千座山峰也白白地夸耀其多了。
四通八達的道路上只有哭泣的行人,城市里聽不到那歡樂的歌聲。
征夫橫銜枚于口中,扛著兵器,就像隨水漂流的桃梗,四處奔走,不得安定。
直至現在那官軍仍未能打通蜀道前來增援,蜀地不保,我的前途該如何安排?
注釋
征夫:古指出征的戰士,也指離家遠行的人。
室:即家。
空:徒然,白白地。
自多:自滿,自夸。
路衢(qú):四通八達的道路。
惟:只有,只是。
漂梗(piāo gěng):隨水漂流的桃梗。詩中比征夫。
銜枚(xián méi):橫銜枚于口中,以防喧嘩或叫喊。枚,形同筷子,兩端有帶,可系于頸上。古代軍隊行進時,為防止喧嘩,保證軍事行動的隱密,便讓士兵將枚橫銜在嘴里,兩端的帶子系在頸上,士兵便無話可說了。
荷戈(hègē):扛著兵器。戈,指兵器。
未通蜀:未能打通蜀道前來增援。其時長安通蜀的道路被吐蕃阻斷,故言。
吾道:指詩人的前景,道路。
“征夫”鑒賞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哀憫黎民、心憂社稷的情懷。首聯寫戰爭造成的混亂人口減少。頷聯寫路上生離死別的場景。頸聯把自己比喻為漂浮在水中的斷枝枯藤,寫自己漂無定所。尾聯詩人通過寫現實蜀地未通暗含自己的前途渺茫,對自己和國家產生憂慮。全詩前二聯寫自己看到路上的征夫,后二聯聯系自己身世更像征夫,詩人從一個獨特視角,把一個混戰的安史之亂社會現實,以一個征夫的形象展示戰亂給社會帶來的災禍。
首聯“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寫出了戰爭頻仍的混亂時代,老百姓因苦于征戰遠戍,或流落他鄉或被抓當兵或饑寒而死,造成人口急劇減少的狀況。十戶人家沒有幾人是活著的,在這樣一個戰亂頻發的年代,黎民百姓已經剩不下什么了,家里山外到處都是荒無人煙、一片凄涼景象。詩人以極為沉痛的語氣,描寫出了朝廷征召壯丁帶給人民生活的巨大改變和無窮苦難。
頷聯“路衢惟見哭,城市不聞歌。”寫詩人的所見所聞,蘊含著極深的悲切情緒。“路衢惟見哭”寫出了大路小路上到處都傳來送別親人上戰場的生離死別的痛哭之聲。“城市不聞歌”與上句相對,就連最熱鬧的城市也聽不到一句歡聲笑語。之所以景象如此悲涼,歸結起來只有戰爭。這兩句詩,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戰亂帶給人民的傷痛與無奈,詩人痛恨這沒有休止的戰亂與征戍,憂國憂民之情盡在其中。
面對生靈涂炭,聯想自己多年四處漂泊的身世,直到現在還找不到可以暫時安定棲身的所在,心系人民疾苦的詩人有感而發:“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他將自己比作漂浮在水中的斷枝枯藤,找不到安身之處,形象地映襯出戰亂時期人們的居無定所、四處奔波的生活狀態;而那些銜著竹片背著沉重武器,在戰爭狀態中的緊張地行軍的戰士,也是一根“漂梗”。這兩句描述,透露出對戰亂的憤慨。
尾聯“官軍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寫出詩人對自身對國家未來的極大憂慮。官軍沒有收復四川,我能夠到哪里去呢,詩人忽然有一種走投無路的感覺。安史叛軍沒有平息,外患侵擾尚未結束,前往蜀地的歸路還未打通,自己還能不能回到家鄉還是個未知數。面對詩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不可知與不確定,在詩人對未來擔憂中,也包含著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這首詩,詩人選擇征夫這樣一個具有強烈時代烙印的人物作為觸媒,通過特殊的角度,將安史之亂帶給勞苦大眾的深重苦難予以深刻的揭露,同時也表達出詩人對國家未來前途的深深憂慮。
創作背景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冬,吐蕃圍攻松州、維州,蜀人被征戍守,戰事失敗,死傷甚眾。杜甫居閬州,憂時局之危急,又傷百姓兵役之苦,哀征人敗喪而援軍不至,同時自慨進退失據而致漂泊轉徙寫下這首詩。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猜你喜歡
捉船行
官差捉船為載兵,大船買脫中船行。
中船蘆港且潛避,小船無知唱歌去。
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槳追風搖急櫓。
村人露肘捉頭來,背似土牛耐鞭苦。
苦辭船小要何用,爭執洶洶路人擁。
前頭船見不敢行,曉事篙題斂錢送。
船戶家家壞十千,官司查點侯如年。
發回仍索常行費,另派門攤云雇船。
君不見,官舫嵬峨無用處,打彭插旗馬頭住。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打麥
打麥打麥,彭彭魄魄,聲在山南應山北。
四月太陽出東北,才離海嶠麥尚青,
轉到天心麥已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雞叫雨云如墨。
大婦腰鐮出,小婦具筐逐,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田家以苦乃為樂,敢憚頭枯面焦黑!
貴人薦廟已嘗新,酒醴雍容會所親;
曲終厭飫勞童仆,豈信田家未入唇!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升斗求市人。
麥秋正急又秧禾,豐歲自少兇歲多,
田家辛苦可奈何!
將此打麥詞,兼作插禾歌。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馬樊不肯馳。
下車步踟躕,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借問啼者出,何為乃如斯?
親母舍我歿,后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
棄我于此間,窮厄豈有貲?
傳告后代人,以此為明規。
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人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后,愿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
胡十八·刈麥有感
其一
八十歲老莊家,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偏俺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開鐮,閃的個嘴著地。陪了人工陪飯食,似這般忒癡,真個是罕希。急安排種豆兒,再著本還圖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花戶每比糧。賣田宅無買的,典兒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時收麥年,麥罷了是一儉。今年無麥又無錢,哭哀哀告天,那答兒叫冤?但撞著里正哥,一萬聲可憐見。
江夏行
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
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
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
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
一種為人妻,獨自多悲凄。
對鏡便垂淚,逢人只欲啼。
不如輕薄兒,旦暮長相隨。
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
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