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ǎo xīn dé bù dào hǎo bào好心得不到好報 | 一片好心腸卻得不到好的報答。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3回:“原來如此,真是好心不得好報。” |
zhòng mài dé mài種麥得麥 | 指有什么樣的原因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用民》:“夫種麥而得麥,種稷而得稷。” |
jiě rén nán dé解人難得 | 比喻知己難得。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yú rén dé lì漁人得利 | 趁著雙方爭持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niǎo dé gōng cáng鳥得弓藏 | 見“鳥盡弓藏”。 |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
xuán dé xuán shī旋得旋失 |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 吳玉章《榮縣獨立》:“十數州縣,但都旋得旋失,沒有得到鞏固。” |
dé mǎ shī mǎ得馬失馬 | 謂世事多變,得失無常。典出《淮南子·人間訓》。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dé xiū biàn xiū得休便休 | 休:停止,罷休。該罷手時就罷手。指適可而止。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二回:“不如暫行停戰,與他議和,若他肯就我范圍,何妨得休便休,過了一年是一年,且到將來,再作計較。”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荃 | 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
jí zǒu xiān dé疾走先得 | 比喻行動迅速的人首先達到目的。同“疾足先得”。 | 漢 焦贛《易林 損之井》:“秦失其鹿,疾走先得。” |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筌 | 筌:捕魚用的竹器。捕到了魚,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來依靠的東西。 | 莊周《莊子 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kūn péng dé zhì鹍鵬得志 | 鹍鵬:傳說中的極大的魚和鳥。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機會。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您端的似鹍鵬得志秋云長。” |
qiú shēng bù dé求生不得 | 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成了普遍于全國的災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
dé cùn rù chǐ得寸入尺 | 得:取得,獲得。得了一寸,還想再進一尺。比喻貪得無厭。 | 梁啟超《論民族競爭之大勢》:“其奈得寸入尺、獲隴望蜀者,既眈眈相逼乎前;而政府之懾狐威者,今日許以寸,明日予以尺。” |
chū shǒu dé lú出手得盧 | 盧:古時樗蒲戲一擲五子皆黑,為最勝采。比喻一下子就取得勝利。 | 《南齊書 張瓌傳》:“獻捷,太祖以告領軍張沖,沖曰:‘瓌以百口一擲,出手得盧矣。’” |
táo shā dé jīn淘沙得金 | 用水選的方法從沙子里取得真金。比喻除去雜質,提取精華。也比喻費力大而成效少。 | 《關尹子》六七:“我之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礦沙之金。破礦得金,淘沙得金,揚灰終身,無得金也。” |
tiǎo dé lán lǐ biàn shì cài挑得籃里便是菜 | 比喻得到一點就行,毫不挑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0卷:“挑得籃里便是菜,一個信送將進去,登時把陳定放了出來。” |
qíng fēi dé yǐ情非得已 | 情況出于不得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笑。” |
mǎ shàng dé tiān xià馬上得天下 | 喻指武功建國。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qī kāi bā dé七開八得 | 形容反反復復,十分周備。 | 老舍《龍須溝》第三幕:“我找二嘎子去啦,找了七開八得,也找不著他!”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kū xiào bù dé哭笑不得 |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處境尷尬。 | 元 高安道《皮匠說謊》:“好一場,惡一場,哭不得,笑不得。”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彰 | 益:更加;彰:明顯。指兩個人或兩件事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 漢 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dé shèng huí cháo得勝回朝 | 朝:朝廷;封建帝王接受朝見;處理政事的地方。打了勝仗回到朝廷報功。泛指取得勝利或完成任務后喜洋洋地回來。 | 元 無名氏《小尉遲》:“若得勝還朝,圣人自有加官賜賞哩。” |
fǎn shǒu kě dé反手可得 | 反:翻轉。翻轉手掌學可得到。形容極其易得。 | 《荀子·非相》:“誅旦公,定楚國,如反手爾。” |
yī suǒ dé nán一索得男 | 舊時指頭胎生子。 | 《周易 說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
yáng yáng zì dé揚揚自得 | 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語出《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dé yì wàng xiàng得意忘象 | 謂只取其精神而無視其形式。 | 唐·梁肅《止觀統例議》:“非夫聰明深達,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
kuān yán dé tǐ寬嚴得體 | 得體:合乎分寸。寬厚和嚴格掌握得恰如其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9回:“眾將見绤彀寬嚴得體,無不悅服。” |
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 | 忘記物象,得到真諦。 | 南朝·齊·劉邙《答竟陵王子良書》:“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 |
shén sè zì dé神色自得 | 神色:神情,態度;自得:自覺得意,快意。神情顯露出得意的樣子。 | 唐·溫庭筠《乾誄子·權長孺》:“長孺視之,忻然有喜色,如獲千金之惠,涎流于吻,連撮瞰之,神色自得,合坐驚異。” |
ràng lǐ yī cùn,dé lǐ yī chǐ讓禮一寸,得禮一尺 | 比喻以禮相讓,事雖微而獲益必大。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引三國魏曹操《禮讓令》:“里諺曰:‘讓禮一寸,得禮一尺。’斯合經之要矣。”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dé yì zì míng得意自鳴 | 鳴:表達。自以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 清·陳瑯《玉獅堂傳奇·回流記·罷宴》:“笑他井底響繁蛙,得意自鳴,甘居人下。” |
yǎo bù kě dé杳不可得 | 杳:不見蹤影,沒有跡象。沒有一點消息。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求之市中數日,杳不可得。” |
dé shī chéng bài得失成敗 | 指獲得與損失、成功與失敗。 | 晉 陸機《五等諸侯論》:“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dé yì wàng xíng得意忘形 |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興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態。形容淺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記了應持的態度。 | 《晉書 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 |
zào yīn dé guǒ造因得果 | 見“造因結果”。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可見造因得果,雖有人為,也是上天暗中安排定的。” |
tān dé wú yàn貪得無厭 | 貪:求多;得:獲取;厭:滿足。追求財物沒有滿足的時候。 | 《四游記 三至岳陽飛度》:“洞賓嘆曰:‘人心貪得無厭,一至于此!’” |
chǒu xí fù shǎo bù dé jiàn gōng pó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 | 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只得脫袍解帶,免冠徒跣,跪于門外。” |
hǎo xīn bù dé hǎo bào好心不得好報 | 報:報答。指一番好心被人誤解,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回:“好意叫他洗腳,顛倒嫌冷嫌熱,卻不是好心不得好報!” |
nán dé hú tú難得糊涂 | 指人在該裝糊涂的時候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tián rán zì dé恬然自得 | 恬然:安靜舒適的樣子;自得:自覺得意。形容心情安靜、舒適 | 唐·駱賓王《與博昌父老書》:“野老清淡,恬然自得。” |
dé yì mén shēng得意門生 | 最受老師欣賞的學生。門生;古代親授業的弟子或科舉中試者對座師的自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他雖和咱們滿洲漢軍隔旗,卻是我第一個得意門生。” |
dé cùn zé cùn得寸則寸 | 得到一寸就是一寸。指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多少就是多少。 | 《戰國策·秦策三》:“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
bù dé yào lǐng不得要領 | 要領:要點。抓不住事物的要點和關鍵。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騫傳》:“騫不得要領。” |
guǐ dé guǐ shī佹得佹失 | 佹:出于偶然的。指得失出于偶然。 | 王闿運《銅官行寄章壽麟題舊感圖》詩:“憑君莫話艱難事,佹得佹失皆天意。” |
zuān huǒ dé bīng鉆火得冰 | 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 《法苑珠林》第69卷:“竊聞聲調響順,形直影端,未見鉆火得冰,種豆得麥。” |
rú hǔ dé yì如虎得翼 | 同“如虎傅翼”。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5回:“二狐有將相之才,今從重耳,如虎得翼。” |
pōu bàng dé zhū剖蚌得珠 | 見“剖蚌求珠”。 | 明·謝榛《四溟詩話》第四卷:“易若剖蚌得珠,難如破石求玉。” |
qǐ jiāng dé jiǔ乞漿得酒 | 討杯水喝,卻得到了酒。比喻得到的超過所要求的。 | 唐 劉知幾《史通 書志》:“太歲在酉,乞漿得酒;太歲在巳,販妻鬻子。” |
wú dé wú sàng無得無喪 | 喪:失。指沒有得也沒有失。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氣義》:“無得無喪,天長地久。” |
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于上,僅得乎中 | 法:標準,規范。取上等的為標準,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 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
chūn fēng dé yì春風得意 | 春風:春天和煦的風;得意:愿望得到滿足時的高興心情;和暖的春風使人覺得洋洋自得。①原指考中進士后洋洋自得的心情。②后用以稱進士及第;功成名就。③形容因所謀求的事情成功而心情歡暢。 | 唐 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dé wèi céng yǒu得未曾有 | 從來沒有過。 | 唐 萬齊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阿寶塔之莊嚴,得未曾有。” |
dé yì zhī zuò得意之作 | 指自己認為非常滿意的作品。 | 曹靖華《哪有閑情話年月》:“作者仿佛要為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
yōu yóu zì dé悠游自得 | 悠游: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閑而舒適。 | 唐 房玄齡等《晉書 苻堅載記 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咸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
bù rù shòu xué,ān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安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怎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周書·李遠傳》:“古人有言:‘不入獸穴,安得獸子。’若以奇兵出其不意,事或可濟。” |
dé rén sǐ lì得人死力 |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別人以死來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擁護。 | 《晉書·賈充傳》:“誕再在揚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 |
chǒu xí fù miǎn bù dé jiàn gōng gū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見人而不得不見人。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
gù pàn zì dé顧盼自得 | 顧盼:左顧右盼;自得:自己很得意。環顧四周,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 | 王朔《無人喝彩》:“猶如腳底抹油,猶如乘風滑翔,錢康神采奕奕,顧盼自得,仿佛他是天下自我感覺最好的人。” |
dé tù wàng tí得兔忘蹄 | 猶言得魚忘荃。蹄,兔罝。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語出《莊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夠。想死也不能。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20卷:“璞流汗驚懼,因成瘡疾,遍身有瘡,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
xiāng dé yì zhāng相得益章 | 指互相配合、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 | 漢·王褒《圣主得賢臣頌》:“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
chǔ gōng fù dé楚弓復得 | 喻失物復得。 | 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六:“此圖久已失去,亂后,里人于灰燼中得之,復歸其家……楚弓復得,頗非偶然。” |
dé yì wàng yán得意忘言 | (語言是表達意思的)意思得到了;就不必記住言辭了。現多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 | 莊周《莊子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chuān jǐng dé rén穿井得人 | 比喻話傳來傳去而失真。 | 漢·王充《論衡·書虛》:“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
bù kě duō dé不可多得 | 得:得到;獲得。不能得到很多。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 | 東漢 孔融《薦禰衡表》:“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ě xióng黃貍黑貍,得鼠者雄 | 貍:山貓;雄:強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秀才驅怪》:“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
tà pò máng xié méi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到處尋找都沒找到,卻由偶然的機會輕易得到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8回:“往上一瞧,正是那日晚上地藏庵遇著的一群俊俏后生,心中歡喜不盡,暗說道:‘踏破芒鞋沒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shì dé qí fǎn適得其反 | 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形容結果正好與希望相反。 | 清 魏源《籌海篇 議守上》:“今議防堵者,莫不曰:‘御諸內河不若御諸海口,御諸海口不若御諸外洋。’不知此適得其反也。” |
dé yuè jiào xiān得月較先 | 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 宋·俞文豹《清夜錄》:“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
qì mǎn yì dé器滿意得 | 驕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 晉·葛洪《抱樸子·刺驕》:“毛成翼長,蟬蛻泉壤,便自軒昂,目不步足,器滿意得,視人猶芥。” |
yuǎn shuǐ jiù bù dé jìn huǒ遠水救不得近火 |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只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實等不得那從容的事了。” |
ào nì dé zhì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
zuǒ yōng dé cháng佐雍得嘗 | 比喻助人為善,自己也分享光榮。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王子晉云:‘佐雍得嘗,佐斗得傷。’此書為善則預,為惡則去,不欲黨人非義之事也。” |
chuí shǒu kě dé垂手可得 | 垂;放下。放下雙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不費吹灰之力。也作“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只除呼延灼將軍賺開城門,垂手可得。” |
dé mǎ shé zú得馬折足 | 見“得馬生災”。 | 典出《淮南子·人間訓》。見“得馬生災”。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比喻只要基礎或根本還存在,暫時遭受損失或挫折無傷大體。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yī dé zhī gōng一得之功 | 一得:一點兒心得;功:成績。一點兒很微小的成績;指微小的成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bù dé qí suǒ不得其所 | 原指未得善終,后指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也指不能達到目的。 | 漢 荀悅《漢紀 文帝紀論》:“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而相與歌詠,各言其情。” |
zuì yǒu yīng dé罪有應得 | 犯了這樣的罪;就應得到這樣的處罰。指罰當其罪。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今日卑職故違大人禁令,自知罪有應得。” |
huàn dé huàn shī患得患失 | 患:憂慮。沒有時怕得不到;得到后;又恐怕失去。指對個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計較。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bù rù shòu xué,bù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不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不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北史·韋佑傳》:“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安危之事未可預量。” |
yáng yáng dé yì揚揚得意 | 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隋煬帝逸游召譴》:“獨楊素殘忍深刻,揚揚得意,以為‘太子由我得立’。” |
háo wú suǒ dé毫無所得 | 一點兒也沒有得到。 | 方志敏《清貧》:“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圍,低頭注目搜尋了一番,也毫無所得,他們是多么失望呵!” |
dú shū dé jiàn讀書得間 | 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4回:“你真可謂讀書得間了!你說的一點不錯。” |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指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常以謙指己見。 | 《漢書 韓信傳》:“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亦有一得。’” |
shēn dé rén xīn深得人心 | 得到廣大人民的熱烈擁護。 | |
tān duō wù dé貪多務得 | 貪:求多;務:務必。原指學習上務求盡多地獲得知識。后泛指對其他事物貪多并務求取得。 | 唐 韓愈《進學解》:“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
yù yù bù dé zhì郁郁不得志 | 郁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
yì mǎn zhì dé意滿志得 | 因愿望實現而心滿意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同“意得志滿”。 | 清 黃宗羲《進士心友張君墓志銘》:“一第進士,便意滿志得,以為讀書之事畢矣。” |
bì bù dé yǐ必不得已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勢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無可奈何的意思。 | 《論語 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dé shī cān bàn得失參半 | 得失:得到與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當。 | |
xiāo yáo zì dé逍遙自得 | 無拘無束,安閑自得。 | 先秦 莊周《莊子 讓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