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假私的成語故事
拼音yīn gōng jiǎ sī
基本解釋借公務謀取私利。
出處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固傳》:“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
暫未找到成語因公假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因公假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己之私 | 宋·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放乎一己之私,自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 |
一心為公 | |
一念之私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李伯言》:“陰曹不與人世等,一念之私不可容。急消他念,則火自息。” |
一秉大公 | 明·張居正《答工部郎中劉公伯燮言用人毀譽》:“仆近來用人處事,一秉大公。” |
一秉至公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然而平中丞卻不以此為輕重,委差委缺,仍舊是一秉至公。” |
丁公鑿井 | 漢 王充《論衡 書虛》:“俗傳言曰,丁公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
七相五公 | 語出《文選·班固〈西都賦〉》:“冠蓋如云,七相五公。”呂向注:“七相:謂車千秋、黃霸、王商、王嘉、韋賢、平當、魏相。五公:張湯、蕭望之、馮奉世、史丹、張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將軍,通稱為公。” |
萬貫家私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老爹爹縱有萬貫家私,自有嫡子嫡孫,干你野種屁事!” |
三旨相公 | 《宋史·王圭傳》:“以其上殿進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訖,云領圣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
不假思索 | 宋 黃榦《黃勉齋文籍 復黃會卿》:“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 《釋名·釋首飾》:“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宋·悟明《聯燈會要·道本禪師》:“老趙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不因不由 | 《金瓶梅詞話》第四九回:“西門慶不因不由,信步走入里面觀看。” |
不因人熱 | 漢 劉珍《東觀漢記 梁鴻傳》:“(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
不徇私情 | 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我們是好朋友,可是你能不徇私情,這才說明你是真正愛護我。” |
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不私其利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
不自滿假 | 《書·大禹謨》:“克勤于邦,克儉于家,不自滿假,惟汝賢。” |
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 | 清·張岱《與祁世培》:“丑媳婦免不得見公姑,緬焉呈面,公姑具眼,是妍是丑,其必有以區別之也。” |
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7回:“常言道:‘丑媳婦少不得見公婆。’只得脫袍解帶,免冠徒跣,跪于門外。” |
丑媳婦總得見公婆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十六回:“丑媳婦總得要見公婆的,索性我自己招罷。” |
專心向公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畿傳》:“不結交援,專心向公。”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中飽私囊 | 《韓非子 外儲說右下》:“薄疑謂趙簡主曰:‘君之國中飽。’簡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對曰:‘府庫空虛于上,百姓貧餓于下,然而奸吏富矣。’” |
久假不歸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
烏鳥私情 | 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
喬文假醋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折:“兄弟,我見這會稽城市中的人,有穿著那寬衫大袖的喬文假醋,詩云子曰,可不知他讀書也不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