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xiá bù yǎn yù瑕不掩玉 | 瑕:玉上的斑點。比喻缺點掩蓋不了優點,缺點是次要的,優點是主要的。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四卷:“惜哉仲淹,壽不永乎,非不廢是,瑕不掩玉。” |
zuò shì bù gù坐視不顧 | 坐:不動。見別人遇到困難或危險,坐在一旁觀看不去援救。 | 清·李漁《閑情偶寄·結構第一》:“以有疏財仗義之張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忠人之事,未有坐視不顧,而致其剪發也。” |
hù è bù gǎi怙惡不改 | 怙:堅持。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眾仙布此惡陣?” |
mù bù rěn shì,ěr bù rěn wén目不忍視,耳不忍聞 | 不忍心看,不忍心聽。形容情景十分凄慘。 | 康有為《大同書》乙部:“若將其坑降之跡演以雜劇,累一月描寫之,當無人不惻動其心,哀矜涕泗,目不忍視,耳不忍聞矣。” |
lín nàn bù jǔ臨難不懼 | 臨:到;難:災難;懼:恐懼。遇到危難,一點也不懼怕。 | 《韓非子 說疑》:“夫見利不喜,上雖厚賞無以勸之,臨難不恐,上雖嚴刑無以威之,此之謂不令之民也。” |
bù kě jiù liáo不可救療 | 病已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 |
bù shí yān huǒ不食煙火 |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指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 《終有報》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煙火,體氣欲仙。” |
mián mián bù jué綿綿不絕 | 指連續不斷。 | 《逸周書 和寤》:“綿綿不絕,蔓蔓若何?” |
jīn chí bù gǒu矜持不茍 | 矜持:保持莊嚴的態度;不茍:不草率。端莊嚴謹,毫不馬虎。 | 方志敏《清貧》:“而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lín shí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 平時:平常;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魯迅《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卻還用‘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十個字形容當今學術界大部分的狀況。” |
zuì bù jí nú罪不及孥 | 孥:妻子與兒女的統稱。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0卷:“雖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無路可投。”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發而不可收 |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mán shàng bù mán xià謾上不謾下 | 瞞:欺騙。欺騙上級,對下級無所顧忌。 | 宋·江萬里《宣政雜錄·通同部》:“又謂制作之法曰:‘謾上不謾下’,通衢用以為戲云。” |
chī zhuó bù jìn吃著不盡 | 著:通“著”,穿衣。吃的穿的,享用不盡。比喻生活富裕。 |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14卷:“中山劉子儀為翰林學士,戲語之曰:‘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沂公正色答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
gāng mù bù shū綱目不疏 | 比喻法令細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于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階下綱目不疏。’” |
bǎ chí bù dìng把持不定 | 沒有明確的主見,游移反復。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為異端所惑,一時失足。” |
wáng bù xuán kuǐ亡不旋跬 | 猶亡不旋踵。 | 《新唐書·蕭瑀傳》:“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 |
dǎo rèn bù xuán蹈刃不旋 |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臨危險而不返回。 | 《孫臏兵法 善者》:“故民見進而不見退,蹈白刃而不旋踵。 |
wēi bù zú dào微不足道 | 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談。 |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
mèng mèi bù wàng夢寐不忘 | 夢寐:在睡夢中。在夢中也念念不忘。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17節:“吾知我必有復與諸君握手戮力以成就我輩所夢寐不忘,一日大事之日,吾以是自信,吾以是自慰。” |
hǎo nán bù gēn nǚ dǒu好男不跟女斗 | 舊時認為有出息的男子不和女子一般見識。 | 老舍《柳屯的》:“趙五眨巴了半天眼睛:‘行啊;可是好男不跟女斗,是不是?’” |
bài shì yǒu yú,chéng shì bù zú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指非但辦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壞。 | 茅盾《子夜》九:“此等聚眾騷擾的行徑,分明是沒有教育的人民一時間的沖動罷了!敗事有余,成事不足。” |
guì bù qī jiāo貴不期驕 | 謂顯貴的人盡管不希望自己染上驕恣專橫的習氣,但它仍然在不知不覺中滋長起來了。語本《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孔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 語本《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孔傳:“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驕侈以行己,所以速亡。” |
hèn tiě bù chéng gāng恨鐵不成鋼 | 怨恨鐵不能被煉成鋼。形容對所期望的人要求嚴格;恨他不爭氣;迫切希望他變得更好。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6回:“只為寶玉不上進,所以時常恨他,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明人不做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見當面提出,不在背后搗鬼。 | 元 吳昌齡《張天師》第三折:“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則俺這閉月羞花絕代姿,到如今自做出自當之,妝甚的謊子!” |
mù bù xiá gěi目不暇給 |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來不及看。 | 清·吳璿《飛龍全傳》序:“于是檢向時所鄙之《飛龍傳》,為之刪其繁文,汰其俚句,布以雅訓之格,間以清雋之辭,傳神寫物,盡態極妍,庶足令閱者驚奇拍案,目不暇給矣!” |
níng zhǔ bù zhuǎn凝矚不轉 | 目不轉睛。 | |
bù yú zhī yù不虞之譽 | 虞:料想;譽:稱贊。沒有意料到的贊揚。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 |
jiān bù róng shùn間不容瞬 | 指眨眼的時間都沒有。形容時間短促。 | 《素問 寶命全形論》:“至其當發,間不容瞬。” |
tóu jī zhī huì,jiān bù róng suì投機之會,間不容穟 | 會:際會,遭遇;間:間隔;穟:通“穗”,燈花。指機會非常難得,不允許有絲毫放松。 | 《新唐書·張公瑾傳》:“‘投機之會,間不容穟。’公瑾所以抵龜而決也。” |
bù rù shòu xué,bù dé shòu zǐ不入獸穴,不得獸子 | 不進野獸窩,不能捉到小野獸。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北史·韋佑傳》:“古人稱不入獸穴,不得獸子。安危之事未可預量。” |
tòng bù kě rěn痛不可忍 | 忍:忍耐。疼痛或悲痛到極點,以至于忍受不了。 | 宋·洪邁《夷堅甲志·人生鱉》:“稍久左右噬食,痛不可忍,凡月余而死。” |
bù zú guà chǐ不足掛齒 | 不足:不值得;掛齒:說起;提到;掛在口上。不值得在口頭上一提。用于對人表示輕蔑;也用于對己表示自謙。也作“不足齒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叔孫通傳》:“此皆群盜,鼠竊狗盜耳,何足置之齒牙間?” |
shǒu bù tíng huī手不停揮 | 手不停頓地揮寫。形容不停地寫作。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 |
bù gēn zhī tán不根之談 | 根:根據;談:言論。指沒有根據的言論。 | 清 沈濤《交翠軒筆記》第四卷:“揚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與死同音,乃改為喜。此不根之談也。” |
yù bù kě zòng欲不可縱 | 欲:欲望;縱:放縱。欲望不可放縱。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bù shí bù zhī不識不知 | 沒有多少知識。舊喻民風淳樸。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仲尼》:“堯乃微服游于康衢,聞兒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約定期限。指不約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 |
nán ér yǒu lèi bù qīng tán男兒有淚不輕彈 | 彈:用手彈灑。指男子漢不輕易落淚。 | 毛澤東《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他們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評級時,這個風也要整一下吧。” |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bào xǐ bù bào yōu報喜不報憂 | 只說好的,不說壞的,實際上是說假話 | 鄧小平《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的報告》:“過去報喜不報憂,現在也報憂了,這就可以醫治自滿和麻痹。” |
yù yù bù lè郁郁不樂 | 郁郁:心里憂愁;苦悶。形容愁悶不樂。 | 唐 蔣防《霍小玉傳》:“傷情感物,郁郁不樂。” |
bù jīng zhī shuō不經之說 | 指荒誕無稽、沒有根據的話。 | 唐 無稹《遷廟議狀》:“曷若削漢朝不經之說,征殷周可久之文,從親盡則遷之常規,為萬代不朽之定制。” |
fēng sī bù tòu風絲不透 | 透:通過,穿過。風刮不進,雨透不過。形容封閉十分緊密。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91回:“村莊本不甚大,三百名官兵……團圓周匝,圍得風絲不透。” |
bù shí qǐ dǎo不識起倒 | 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
tú zuò bù guǐ圖作不軌 | 圖謀不軌。 | 《東觀漢記·鄭眾傳》:“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 |
shén bù zhī guǐ bù jué神不知鬼不覺 | 指形跡隱秘,不為人知。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二折:“這煩惱神不知鬼不覺,天來高地來厚。” |
bù dēng dà yǎ不登大雅 | 大雅:高貴典雅。不能登上高雅的廳堂。形容某些不被人看重的、“粗俗”的事物(多指文藝作品)。 | 見“不登大雅之堂”。 |
bù xī běn qián不惜本錢 | 為了達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的代價。 | 鄧小平《關于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但在建立時應不惜本錢抽調干部及若干部隊以作骨干。” |
bù qī wū lòu不欺屋漏 | 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壞事,不起壞念頭。 | 《好逑傳》第八回:“臺兄乃不欺屋漏之君子,不勝愧悔。” |
yī bìng bù qǐ一病不起 | 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惡化,終至死亡。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那詹典在途中本就受了些風霜,到家又傳了時癥,一病不起,嗚呼哀哉死了。” |
bù qī ér rán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沒有想到會這樣而竟然這樣。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 宋 王楙《野客叢書》:“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故發于詞旨,不期而然。” |
guì bù kě yán貴不可言 | 舊時多用以稱人貴有帝王、母后之相。此話不能直言,故婉稱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向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 |
fēng yǔ bù gǎi風雨不改 | 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 《詩經 鄭風 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 |
zhōng zhēn bù èr忠貞不貳 | 忠:忠誠;貞:有操守。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 周恩來《為慶賀朱總司令六十大壽的祝辭》:“你為黨為人民真是忠貞不貳,你在革命過程中,經歷了艱苦曲折,千辛萬苦……” |
shén bù zhǔ tǐ神不主體 | 神:精神;主:掌管,主宰。神志不能主宰自己的軀體。形容恐懼的樣子。 |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歸聞記·梁太祖優待文士》:“荀鶴慘悴戰栗,神不主體。” |
āo tū bù píng凹凸不平 |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進的地方。 | 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
míng wán bù huà冥頑不化 | 冥頑:昏庸頑鈍,愚鈍無知。指人十分愚鈍不開竅。 | 馮德英《山菊花》上部第11章:“本想叫你回心轉意,改惡從善,不料你如此無禮,冥頑不化。” |
zé yān bù jīng擇焉不精 | 擇:選擇;精:精粹。從中有所選擇卻不夠精當。 | 唐·韓愈《原道》:“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
fàng zòng bù jī放縱不羈 | 謂恣意行事,不受約束。 | 《晉書·外戚傳·王濛》:“濛少時放縱不羈,不為鄉曲所齒,晚節始克己勵行,有風流美譽。” |
yī bù jiān cǎi衣不兼采 |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 東漢·班固《漢書·游俠傳·朱家》:“家亡余財,衣不兼采,食不重味。” |
bù zàn yī cí不贊一詞 | 一句話也不說。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
hé suǒ bù yǒu何所不有 |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 |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檄,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未可以見聞所未及,遂以為誕也。” |
rù bù fū chū入不敷出 | 敷:足夠;出:支出。收入的不夠開支的。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7回:“但是家計蕭條,入不敷出。” |
bù dé rén xīn不得人心 | 所作所為違反人的意愿;得不到別人的擁護和支持。 | 《太平經》:“十傷三者,不得人心。” |
bù fá xiān lì不乏先例 | 有不少從前的事可以作為例子。 |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14章:“明末起義首領中一向重視養子,而且以養子繼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
róu ér bù fàn柔而不犯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后漢書 胡廣傳》:“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 |
bǐ gài bù qì敝蓋不棄 | 指破舊之物也自有其用。 | 《禮記 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貢埋之,曰:‘吾聞之也,敝帷不棄,為埋馬也;敝蓋不棄,為埋狗也。’” |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知其一,不知其二 |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還有另一方面。形容對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 《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
fù xiǎn bù chén負險不臣 | 猶言負固不服。 | 《明史·林潤傳》:“龍文卜筑深山,乘軒衣蟒,有負險不臣之心。” |
wú suǒ bù néng無所不能 | 沒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樣樣能做。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為敵。” |
jīn shí bù yú金石不渝 | 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 宋·歐陽修《除許懷德制》:“享爵祿之崇高,荷寵靈之優渥,挺金石不渝之操。” |
mí jiān bù cuī靡堅不摧 | 謂能摧毀任何堅固的東西。形容力量強大。 | 鄭藻如《<盛世危言>序》:“陶齋之書之切直,洞中夫時局之隱微,斯不啻李將軍射虎之矢,靡堅不摧。” |
bù zhī suǒ zhōng不知所終 | 終:最后,結局。不知道結局或下落。 | 宋 洪邁《夷堅甲志 崔祖武》:“后歸鄉里,不知其所終。” |
shì chū bù yì事出不意 | 意:猜想。事情的發生出乎意料。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二卷:“京以攸被詔同至,乃置酒留貫,攸亦預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時失措。” |
fù zǔ bù bīn負阻不賓 | 猶言負固不服。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 |
chī zhuó bù jìn吃著不盡 | 吃的穿的,享用不盡。比喻生活富裕。 | 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四:“王沂公曾青州發解,及南省程試,皆為首冠。中山劉子儀為翰林學士,戲語之曰:‘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沂公正色答曰:‘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 |
jīn bù rú xī今不如昔 | 昔:往昔;過去。現在不如過去。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冷齋不讀書》:“洪覺范《冷齋夜話》,謂山谷嫡宜州,殊坦夷,作詩曰:‘老色日上面,歡宗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當不如今。” |
gù zhí bù tōng固執不通 | 固:頑固;執:堅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變通。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個固執不通的吳翹胡子。” |
chún yī bù zá純一不雜 | 純:純粹;一:單一;雜:駁雜,不純潔。形容純粹、單一,沒有雜質。 | 魯迅《“題未定”草》:“東林黨也有小人,古今來無純一不雜的君子群。”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bù néng zì bá不能自拔 | 拔:擺脫。不能將自己拔出來。指陷進很深的境地;難以使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 《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世祖前鋒至新亭,劭挾義恭出戰,恒錄在左右,故不能自拔。” |
rén bù zì ān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動搖不定。 | 《魏書 慕容盛傳》:“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雖忠誠親戚,亦僉懷離貳。” |
bīng yóu huǒ yě,bù jí zì fén兵猶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燒。戰爭就像玩火,不在適當的情況下停止就會燒死自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將自焚也。” |
bù biàn lóng shé不辨龍蛇 | 辨:辨別,明察。是龍是蛇不加分辨。形容不分優劣,不識好壞。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二折:“如今那憲臺疏亂滾滾當路豺狼,選法弊絮叨叨請俸日月,禹門深眼睜睜不辨龍蛇。” |
yí huò bù jiě疑惑不解 | 心中懷疑,不明白。 | 顧寄南《黃橋燒餅》:“他疑惑不解。陳毅同志告訴他,這是準備給俘虜吃的。” |
háo bù jiè huái毫不介懷 | 毫:絲毫;介:進入。指絲毫不往心里去。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2章:“對此不惟毫不介懷,且愿趁此為陛下舉薦賢材,為國效力。” |
wú hū bù kě無乎不可 | 猶無可無不可。謂聽任。 | 魯迅《彷徨·在酒樓上》:“他們的老子要他們讀這些;我是別人,無乎不可的。” |
jī féi bù xià dàn雞肥不下蛋 | 比喻條件太好了反而做不出成績。 | |
bù láng bù xiù不郎不秀 |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沈萬三秀》:“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
hé ér bù tóng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茍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茍同。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qiáng bù líng ruò,zhòng bù bào guǎ強不凌弱,眾不暴寡 | 暴:損害。強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負人少的。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 |
tiān bù zhuàn dì zhuàn天不轉地轉 | 指以后總有見面的機會。 | |
yī yán jì chū,jīn yù bù yí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移:改變。話說出了口,就是用黃金白玉也不能更改。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十回:“我家小姐貞心定識不減古媛,今日一言既出,金玉不移。” |
bù gǔ bù jīn不古不今 |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現代都不曾有過。原譏諷人學無所得卻故作詭異。后常比喻折衷。 | 漢 揚雄《太玄經 更》:“童牛角馬,不今不古。 |
suì yuè bù jú歲月不居 | 居:停留。指時光流逝。 | 漢 孔融《論盛孝章書》:“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
bù lù cí sè不露辭色 | 辭色:言辭神色。不讓心里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形容說話沉著老練。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
qiǎng guō bù shě強聒不舍 | 聒:聲音吵鬧;舍:舍棄。形容別人不愿意聽,還絮絮叨叨說個不停。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bǎi bù yī cún百不一存 | 一百個里面沒有留下一個。表示喪失殆盡。 | 北周 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陽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亂,百不一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