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鳥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óng zhōng zhī niǎo籠中之鳥 | 被關在籠中的鳥。比喻失去自由的人。 | 《鹖冠子 世兵》:“一目之羅,不可以得雀;籠中之鳥空窺不出。” |
niǎo chāo qiú bǎo鳥鈔求飽 | 鈔:強取,掠奪。如同飛鳥掠奪食物一樣求飽腹。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傳》:“群小競起,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 |
niǎo kū yuán tí鳥哭猿啼 | 泛指禽獸悲鳴。形容悲涼的情景。 | 唐·王維《能禪師碑》:“山崩川竭,鳥哭猿啼。” |
niǎo sàn yú kuì鳥散魚潰 |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 《南史 宋武帝紀》:“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里之捷,鳥散魚潰。” |
niǎo shòu xíng鳥獸行 | 像飛禽走獸一樣的行為。比喻亂倫。 | 《周禮·夏官·大司馬》:“外內亂,鳥獸行,則滅之。” |
chóng shū niǎo zhuàn蟲書鳥篆 | 書:字體。字體像鳥蟲。借指外國文字。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傳進一個洋式片子來,上面寫著蟲書鳥篆,說有位洋老爺拜會大人。” |
xiǎo niǎo yī rén小鳥依人 | 指像小鳥一樣親近人。多形容少女或小孩的嬌柔可愛。依:依偎。 | 《舊唐書 長孫無忌傳》:“褚遂良學問稍長,性亦堅正,既寫忠誠,甚親附于朕,譬如飛鳥依人,自加憐愛。” |
shòu hàn niǎo jì獸迒鳥跡 | 鳥獸之跡。 | |
qīng niǎo shēng yì鸮鳥生翼 | 舊傳鸮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義。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蛙神》:“今老幼皆以溫飽,遂如鸮鳥生翼,欲啄母睛邪!” |
qiāng dǎ chū tóu niǎo槍打出頭鳥 | 出頭鳥:飛在鳥群前面或把頭先從窩里伸出來的鳥,比喻表現突出或領頭的人。比喻冒尖的人容易遭殃。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20章:“所以,武工隊決定來個槍打‘出頭鳥’,鎮壓了他。” |
yú jīng niǎo sàn魚驚鳥散 | 見“魚潰鳥散”。 | 《陳書·高祖紀上》:“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為,恤是同盟,誅其丑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
niǎo qióng zé zhuó鳥窮則啄 | 鳥陷于絕境就要反啄。比喻人走投無路就會冒險。 | 《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 |
niǎo dé gōng cáng鳥得弓藏 | 見“鳥盡弓藏”。 | 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
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 | 鳩:斑鳩;憎:憎恨。鷹變化為斑鳩,其他的斑鳩仍厭惡它的目光。比喻外表變化,兇惡的本性不改,仍遭厭惡。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 |
niǎo jìn gōng cáng鳥盡弓藏 | 飛鳥打光了;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原來借助的力量就被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 三國 曹丕《煌煌京洛行》:“淮陰五刑,鳥得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
zhì niǎo bù shuāng鷙鳥不雙 | 鷙鳥:猛禽。鷙鳥不合群。比喻忠正剛強的人不合于世俗。 | 西漢·劉安《淮南子·說林訓》:“猛獸不群,鷙鳥不雙。” |
niǎo fù wēi cháo鳥覆危巢 | 鳥巢因建于弱枝而傾覆。比喻處境極端危險。 | 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
cán cóng niǎo dào蠶叢鳥道 | 指險絕的山路。 | 清 戴名世《紀紅苗事》:“開其蠶叢鳥道,通其百工技藝。” |
guī wén niǎo jì龜文鳥跡 | 指古代的象形文字。 |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第七卷:“頡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彩眾美,合而為字,是曰古文。” |
qīng niǎo shǐ zhě青鳥使者 |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傳遞書信的使者。 | 《漢武帝故事》:“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
niǎo tí huā luò鳥啼花落 | 形容凄涼的情景。 | 明·汪廷訥《種玉記·促晤》:“惜鸞帷,孤玉絳,幾度凄涼。斷腸的鳥啼花落,滿目心傷。” |
ōu niǎo bù xià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niǎo hài shǔ cuàn鳥駭鼠竄 | 形容驚恐逃竄。 | 宋·曾鞏《救災議》:“彼知己負有司之禁,則必鳥駭鼠竄,竊弄鋤梃于草茅之中,以捍游繳之吏。” |
ōu niǎo wàng jī鷗鳥忘機 | 機:機心。指人無巧詐之心,異類可以親近。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 | 唐 陸龜蒙《酬襲美夏首病愈見招》詩:“除卻伴淡秋水外,野鷗何處更忘機。” |
yuè niǎo nán qī越鳥南棲 | 從南方飛來的鳥;筑巢時一定筑在南邊的樹枝上。比喻難忘故鄉情。 | 南朝 梁 蕭統《古詩十九首》:“葫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yuè niǎo cháo nán zhī越鳥巢南枝 | 越:古代國名,今浙江一帶。越地的鳥在外地筑巢,必用向南的樹枝。比喻不忘故鄉。 | 《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
niǎo jīng yú sàn鳥驚魚散 | 見“鳥散魚潰”。 | 《舊唐書·契宓何力傳》:“賊非有城郭,逐水草以為生,若不襲其不虞,便恐鳥驚魚散。” |
niǎo shòu shuài wǔ鳥獸率舞 | 率:一起。飛鳥走獸一齊婆娑起舞。形容政治清明,鳥獸也受到感化。 | 唐·韓愈《賀冊尊號表》:“曾不得與鳥獸率舞、蠻夷縱觀為比,銜酸抱痛,且恥且慚!” |
qióng niǎo chù lóng窮鳥觸籠 | 窮:窘困。比喻處境窘迫而掙扎不脫。 | 《舊唐書·僖宗紀》:“既知四隅斷絕,百計奔沖,如窮鳥觸籠,似飛蛾赴焰。” |
niǎo fú shòu qióng鳥伏獸窮 | 如飛鳥棲伏,野獸奔走無路。形容勢竭力窮,處境困難。 | 《梁書·元帝紀》:“賊景鳥伏獸窮,頻擊頻挫,奸竭詐盡,深溝自固。” |
hán chán jiāng niǎo寒蟬僵鳥 | 寒天的蟬和凍僵的鳥。比喻默不作聲的人。 | 清·李漁《慎鸞交·心歸》:“詩朋同游勝景,怎做得寒蟬僵鳥,反舌無聲!” |
yún tún niǎo sàn云屯鳥散 | 如云聚集,如鳥飛散。形容眾多的人忽聚忽散。 |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舊時俗語。意思是為了追求金錢,連生命都可以不要。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俗話說得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說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qīng niǎo chuán yīn青鳥傳音 | 青鳥:傳說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鳥。指使者傳遞信息。 | 《漢武帝故事》:“有二青鳥如烏,俠侍王母旁。” |
yú kuì niǎo lí魚潰鳥離 | 見“魚潰鳥散”。 | 《周書·武帝紀下》:“王威既振,魚潰鳥離,破竹更難,見瓴非易。”后蜀·何光遠《鑒誡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 |
bèn niǎo xiān fēi笨鳥先飛 | 笨拙的鳥先飛起來;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害怕落到別人后面;比別人先著手做事。也作“夯鳥先飛”。 | 元 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后,你這等坌(笨)鳥先飛。” |
bèn niǎo xiān fēi坌鳥先飛 | 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時,怕趕不上別人,搶先動手。多用作謙詞。同“笨鳥先飛”。 | 元 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一折:“[三末云]:二哥,你得了官也。我和你有個比喻,我似那靈禽在后,你這等坌鳥先飛。” |
xióng jīng niǎo shēn熊經鳥申 | 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
bǎi niǎo cháo fèng百鳥朝鳳 | 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九百一十五卷引《唐書》:“海州言鳳見于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 |
niǎo dào yáng cháng鳥道羊腸 | 狹險典折的山路。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睡龍溥禪師法嗣》:“世人休說行路難,鳥道羊腸咫尺間。” |
fēi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蜚鳥盡,良弓藏 | 藏:收藏。飛鳥射盡,彈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 | 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 |
qióng niǎo rù huái窮鳥入懷 | 窮鳥:困窘的鳥;懷:投入懷抱。比喻處境困難而投靠別人。 | 晉 孫盛《魏氏春秋》:“政投原曰:‘窮鳥入懷。’原曰:‘安知斯懷之可入邪?’” |
cuān hōng niǎo luàn攛哄鳥亂 | 攛哄:起哄。亂哄哄群鳥飛舞。形容你一言我一語,嘈雜混亂。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眾人起初吃酒寫合同時,大家攛哄鳥亂,心下還有信有不信的意思。” |
luǎn fù niǎo fēi卵覆鳥飛 | 鳥飛走了,卵也打破了。比喻兩頭空,一無所得。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霞》:“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矣!” |
qióng niǎo tóu rén窮鳥投人 | 投:投入。無處可飛的鳥被迫投入人的懷抱。比喻因處境艱難而投靠別人。 | 《北齊書·元韶傳》:“窮鳥投人,尚或矜愍,況諸王如何棄乎?” |
jiàn yuán lóng niǎo檻猿籠鳥 | 檻:關野獸的籠子。籠子里的猿猴和飛鳥。比喻受約束的人或物。 | 明·張鳳翼《紅拂記·相公完偶》:“聽他言詞多慨慷,想他不甚提防,只是檻猿籠鳥難親傍。” |
xióng jīng niǎo yè熊經鳥曳 | 同“熊經鳥申”。 | 《弘明集·正誣論》:“且夫熊經鳥曳,導引吐納,輟黍稷而御英蕊。” |
lóng zhōng qióng niǎo籠中窮鳥 | 被關在籠中的鳥。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敵人。 | 明·許自昌《水滸傳·義什》:“那人呵,好似籠中窮鳥,釜底枯魚,頃刻成擒。” |
cháng jǐng niǎo huì長頸鳥喙 | 喙:鳥的嘴。長頸項,尖嘴巴。指陰險狠毒者的狀貌。 |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yì shí èr niǎo一石二鳥 | 一塊石頭投出去;打中兩只鳥;比喻一舉兩得。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這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 |
zhì niǎo bù qún鷙鳥不群 | 鷙鳥:猛禽。鷙鳥不合群。比喻忠正剛強的人不合于世俗。 | 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
wū niǎo zhī qíng烏鳥之情 | 烏:烏鴉;烏鳥:傳說小烏鴉能反哺老烏鴉。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 三國·魏·文欽《降吳表》:“欽累世受魏恩,烏鳥之情,竊懷憤踴。” |
xióng jīng niǎo yǐn熊經鳥引 | 同“熊經鳥申”。 | 元·耶律楚材《繼武善夫韻》:“熊經鳥引聊終老,巖下疏松正好攀。” |
sān cùn niǎo,qī cùn zuǐ三寸鳥,七寸嘴 | 比喻能說會道(多用于諷刺)。 | |
gāo niǎo jìn,liáng gōng cáng高鳥盡,良弓藏 |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見棄,沒有好下場。 | 《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
niǎo jí lín cuì鳥集鱗萃 | 鱗:魚;萃:聚集。象鳥類或魚類那樣聚集在一起。形容聚集得很多。 | 漢·張衡《西京賦》:“瓌貨方至,鳥集鱗萃。” |
niǎo jīng yú hài鳥驚魚駭 | 像鳥、魚那種受驚的樣子。 | 明·張居正《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其民獷悍易動,大抵綏之則靖,擾之則亂,怠則頓網詭銜,急則鳥驚魚駭。” |
wū niǎo sī qíng烏鳥私情 | 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 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愿乞終養。” |
lóng niǎo shi yú籠鳥池魚 | 關在籠里的鳥,養在池中的魚。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 |
niǎo wéi shí wáng鳥為食亡 | 鳥兒為了吃食而死。比喻人為了名利而喪失生命。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13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當時袁伯珍聽得這些話,便要從此發一宗洋財。” |
mù gàn niǎo qī木干鳥棲 | 謂鳥棲樹上,至樹干枯也不離去。喻行事堅定不移。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外篇》:“身不敢飲食,擁轅執軺,木干鳥棲,袒肉暴骸。” |
zhì niǎo jiāng jī,bēi fēi liǎn yì鷙鳥將擊,卑飛斂翼 | 比喻欲擒故縱,伺機而后發。 | 《六韜 發啟》:“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 |
nán shān yǒu niǎo,běi shān zhāng luó南山有鳥,北山張羅 | 鳥兒在南山,卻到北山去張網捕捉。比喻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 | |
fēi niǎo yī rén飛鳥依人 | 依:依戀。飛來的小鳥依偎在人的身邊。比喻依附權貴。亦比喻小孩、少女嬌小柔順,可親可受的情態。 | 宋·闕名《宋季三朝正要·二·理宗淳祐四年》:“今嵩之父死如路人,方經營內引,搖尾乞憐,作飛鳥依人之態。” |
fán niǎo cuì jí繁鳥萃棘 | 萃:集聚;棘:酸棗樹。眾多的鳥聚集在酸棗樹上。比喻暗中做壞事是掩蓋不住的。 | 戰國·楚·屈原《楚辭·天問》:“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 |
niǎo yǔ huā xiāng鳥語花香 | 鳥兒啼叫;花兒噴香;形容美好的景色。 | 宋 呂本中《庵居》詩:“鳥語花香變夕陰,稍閑復恐病相尋。” |
jīng xián zhī niǎo驚弦之鳥 | 見“驚弓之鳥”。 | 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
shòu jù niǎo sàn獸聚鳥散 | 比喻聚散無常。也比喻烏合之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
shī lín zhī niǎo失林之鳥 | 失去樹林的鳥兒。比喻無處藏身與生活。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回:“何乃進不偶用,退不獲安,呼吸若窮池之魚,行止比失林之鳥,憂傷之心,不能亡已!” |
xióng jīng niǎo shēn熊經鳥伸 | 見“熊經鳥申”。 |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巖》:“不損上藥,愈益下田。熊經鳥伸,納新吐故。” |
huā xiāng niǎo yǔ花香鳥語 | 鳥語:鳥鳴如同講話一般。形容春天動人的景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8回:“云霧漸淡,日色微明,四面也有人煙來往,各處花香鳥語,頗可盤桓。” |
niǎo shēng shòu xīn鳥聲獸心 | 比喻言辭動聽而心懷陰毒。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傳》:“四方私言,云角等竊入京師,戰視朝政,鳥聲獸心,私共鳴呼。” |
yú xiàn niǎo cuàn魚縣鳥竄 | 魚被釣,鳥逃竄。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飄泊流離,處境十分險困。縣,通“懸”。 | |
yú jīng niǎo kuì魚驚鳥潰 | 像魚腐爛鳥潰散。比喻迅速崩潰,完全失敗。 | 《隋書·楊玄感傳論》:“民力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魚驚鳥潰。” |
bǐ yì niǎo比翼鳥 | 傳說中的一種雌雄在一起飛的鳥。比喻恩愛夫妻。 | 唐·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
niǎo gé huī fēi鳥革翚飛 | 革:鳥張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雞。如同鳥兒張開雙翼,野雞展翅飛翔一般。舊時形容宮室華麗。 | 《詩·小雅·斯干》:“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
niǎo qiāng huàn pào鳥槍換炮 | 形容情況或條件有很大的好轉。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6回:“那個氣好比煙袋換吹筒,吹筒換鳥槍,鳥槍換炮,越吹越壯了。” |
niǎo jīng shǔ cuàn鳥驚鼠竄 | 見“鳥駭鼠竄”。 | 《明史·艾萬年傳》:“賊衣食易盡,生理一絕,鳥驚鼠竄。” |
niǎo rù fán lóng鳥入樊籠 | 樊籠:鳥籠,比喻不自由的境地。飛鳥進了籠子。比喻自投羅網,陷入困境。 | 元 尚仲賢《單鞭奪槊》第三折:“恰便似魚鉆入絲網,鳥撲入樊籠。” |
niǎo jīng yú kuì鳥驚魚潰 |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 《隋書 楊玄感傳論》:“民為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鳥驚魚潰。” |
rú niǎo shòu sàn如鳥獸散 | 像一群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 | 東漢 班固《漢書 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
niǎo qiāng huàn pào鳥槍換砲 | 比喻情況或條件有很大好轉。砲,同“炮”。 | |
niǎo shòu sàn鳥獸散 | 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 《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
chū tóu niǎo出頭鳥 | 飛在鳥群前面或把頭先從窩里伸出來的鳥。比喻表現突出或領頭的人。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1章:“什么時候才能把那些諸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先爛’等等‘經典哲學’從我們的生活詞典中剔除了呢?” |
niǎo fén yú làn鳥焚魚爛 | 《易·旅》:“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公羊傳·僖公十九年》:“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后以“鳥焚魚爛”謂因內亂而覆亡。 | 《易·旅》:“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咷。”《公羊傳·僖公十九年》:“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魚爛而亡也。” |
shāng gōng zhī niǎo傷弓之鳥 |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動靜就怕的人。 | 《晉書 苻生載記》:“傷弓之鳥,落于虛發。” |
niǎo miàn hú xíng鳥面鵠形 | 形容由于饑餓而身體軟弱,面容枯瘦。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死者蔽野。富室無食,皆鳥面鵠形。” |
juàn niǎo zhī huán倦鳥知還 | 疲倦的鳥知道飛回自己的巢。比喻辭官后歸隱田園;也比喻從旅居之地返回故鄉。 | 晉·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
qīng niǎo yīn qín青鳥殷勤 | 青鳥:古代傳說中傳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傳遞消息。 | |
xiàng gēng niǎo yún象耕鳥耘 | 傳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樸,有舜禹時代的遺風。 | 《文選·左思〈吳都賦〉》:“象耕鳥耘,此之自與。”李善注引《越絕書》:“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一說,耕者以象行為法,耘者如鳥之啄食。 |
hú xíng niǎo miàn鵠形鳥面 | 指饑疲瘦削的樣子。 | 明歸有光《送宋知縣序》:“歲復薦饑,侯加意撫恤,向之逃亡者,鵠形鳥面,爭出供役。” |
qī niǎo yú quán棲鳥于泉 | 棲:棲息。讓鳥棲息在水里。比喻處理或用人不當。 | 《南史·吳慶之傳》:“若欲見吏,則是蓄魚于樹,棲鳥于泉。” |
yáng cháng niǎo dào羊腸鳥道 | 形容山路狹窄,曲折而險峻。 | 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
qīng xǐ niǎo jǔ輕徙鳥舉 | 輕于去留,像鳥飛那樣容易。 | 清·梅曾亮《書李林孫事》:“河南路四通,輕徙鳥舉不可制。” |
yú kuì niǎo sàn魚潰鳥散 | 比喻軍隊潰敗。 | 《宋書 武帝紀中》:“番禺之功,浮級萬數,左里之捷,魚潰鳥散。” |
lóng niǎo jiàn yuán籠鳥檻猿 | 籠中鳥檻中猿。比喻受拘禁沒有自由的人。 | 唐 白居易《山中與元九書因題書后》詩:“籠鳥檻猿俱未死,人間相見是何年!” |
qín xī niǎo shì禽息鳥視 | 比喻生活優裕而對社會不能做一點有益的事。 | 三國 魏 曹植《求自試表》:“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物,非臣之所志也。” |
niǎo jì chóng sī鳥跡蟲絲 | 比喻極易消失的事物。 | 清·蔣士銓《臨川夢·了夢》:“養娘真信人也,多勞,可憐他把鳥跡蟲絲收護的牢。” |
qióng niǎo guī rén窮鳥歸人 | 無處可飛的鳥被迫投入人的懷抱。比喻因處境艱難而投靠別人。 | 《魏書·張普惠傳》:“夫窮鳥歸人,尚或興惻。” |
jīng gōng zhī niǎo驚弓之鳥 |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比喻受過驚嚇的人;遇到一點情況就惶恐不安。也作“傷弓之鳥”。 | 《晉書 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