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ān fēi yǔ sàn煙霏雨散 | 形容眾多。 | 《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絡繹縱橫,煙霏雨散。”李善注:“煙霏雨散,眾多也。” |
bīng xiāo yún sàn冰消云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續范亭《三年不言之言》:“我看當時的情況,好象閻長官滿肚子的勇氣,被郭宗汾的這一席話,說得冰消云散了。” |
yún shōu yǔ sàn云收雨散 | 喻歡會結束,彼此分離。 | 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 |
sàn dài héng mén散帶衡門 | 指退官閑居或過隱居生活。 | 《詩經·陣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
shèng yán bì sàn盛筵必散 | 比喻無論怎樣美好的事物,終必消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要知道也不過是瞬息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 |
yī piàn sàn shā一片散沙 | 見“一盤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 |
yú kuì niǎo sàn魚潰鳥散 | 比喻軍隊潰敗。 | 《宋書 武帝紀中》:“番禺之功,浮級萬數,左里之捷,魚潰鳥散。” |
yún xiāo yǔ sàn云消雨散 | 比喻一切都成了過去。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十卷:“妙舞邀賓,百歲既終,云消雨散,此事自古皆然。” |
yǔ líng xīng sàn雨零星散 | 殘敗零落貌。常用以比喻潰敗。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九回:“[張清、王英]殺散左哨軍兵,如摧枯拉朽的直沖進來,殺得賊兵四分五裂,七斷八續,雨零星散,亂竄奔逃。” |
tóu xián zhì sàn投閑置散 | 投、置:安放;閑、散:沒有事干。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職位或沒有安排工作。 | 唐 韓愈《進學解》:“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 |
niǎo sàn yú kuì鳥散魚潰 |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 《南史 宋武帝紀》:“番禺之功,俘級萬數,左里之捷,鳥散魚潰。” |
yún xiāo wù sàn云消霧散 | 云霧消失;天氣轉晴。比喻事情、心情等由隱晦、疑點、轉為明朗、通暢。也比喻疑慮、怨氣等消除得干干凈凈。 | 唐 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尚書右仆射詔》:“干戈所指,云消霧散。” |
yún fēi yǔ sàn云飛雨散 | 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復存在。 | 隋·張公禮《龍藏寺碑》:“金編寶字,玉牒綸言,滿封盈函,云飛雨散。”前蜀·貫休《行路難》詩之二:“云飛雨散今如此,繡闥雕甍作荒谷。” |
yān xiāo yún sàn煙消云散 | 消:消失;散:散去。像煙霧和云氣一樣消散。比喻消失得無影無蹤。也作“云消霧散”。 | 元 張養浩《天凈沙》曲:“煙消云散,一杯誰共歌歡。” |
shōu lí jiū sàn收離糾散 | 收集離散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荀彧傳》:“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
yún sàn fēng liú云散風流 | 比喻事物四散消失。 | 清·龔萼《答姜云標》:“乃云散風流,各為饑寒所迫,斂眉就食,俯首覓衣。” |
hún fēi pò sàn魂飛魄散 | 魂:靈魂;魄:是指所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指魂飛了;魄也散了。形容極度驚恐。 |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謂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
jiǔ lán kè sàn酒闌客散 | 闌:盡;客:客人。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 清·張岱《祭秦一生文》:“至夜靜燈殘,酒闌客散,其于楹礎之間,兩目燦爛如巖下電者,非他人必一生也。” |
qī lí zǐ sàn妻離子散 | 妻子離異;子女流散。表示一家人被迫離散。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 |
yān fēi xīng sàn煙飛星散 | 形容離散。 | 《初刻拍案驚奇》卷八:“有一等做舉人、秀才的,呼朋引類,把持官府,起滅詞訟,每有將良善人家拆得煙飛星散的,難道不是大盜?” |
shuǐ liú yún sàn水流云散 | 喻時過境遷,人各一方。 | 宋·陸游《臨江仙·離梁州作》詞:“水流云散各西東。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
jiǔ lán rén sàn酒闌人散 | 闌:盡。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 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余,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
niǎo shòu sàn鳥獸散 | 形容成群的人象鳥獸逃散一樣紛亂地散去(多形容敵人潰逃)。 | 《漢書·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報天子者。” |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樹倒猢孫散 |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隨從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
pī tóu sàn fà披頭散發 | 披:散開;一頭長發凌亂地披著。形容慌亂、狼狽或懶散。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2回:“那張三又挑唆閻婆去廳上披頭散發告道:‘宋江實是宋清隱藏在家,不令出官。’” |
bù huān ér sàn不歡而散 | 歡:高興;愉快;散:分開;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yǔ sàn yún fēi雨散云飛 | 比喻離散。 | 唐·白居易《五年秋病后獨宿香山寺三絕句》之二:“飲徒歌伴今何在,雨散云飛盡不回。”唐·司空圖《游仙詩》之二:“劉郎相約事難諧,雨散云飛自此乖。” |
yī hóng ér sàn一閧而散 | 見“一哄而散”。 | |
cǎi yún yì sàn彩云易散 | 美麗的彩云容易消散。比喻美滿的姻緣被輕易拆散。 | 唐 白居易《簡簡吟》:“蘇家小女名簡簡,芙蓉花腮柳葉眼,……大都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yǔ sàn fēng liú雨散風流 | 比喻離散。 | 清·方文《送錢而介歸攜李》詩:“余年二十游嘉禾,禾中好友良獨多……可憐一別十三載,雨散風流竟安在。” |
xīng lí yún sàn星離云散 | 像流星與云雨一樣迅速離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 |
bīng sàn wǎ jiě冰散瓦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yú jīng niǎo sàn魚驚鳥散 | 見“魚潰鳥散”。 | 《陳書·高祖紀上》:“公以國盜邊警,知無不為,恤是同盟,誅其丑類,莫不魚驚鳥散,面縛頭懸。” |
yún tún niǎo sàn云屯鳥散 | 如云聚集,如鳥飛散。形容眾多的人忽聚忽散。 |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 |
xīng luò yún sàn星落云散 | 像星星墜落,云彩散開。形容七零八落的樣子。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6回:“這大圣把金箍棒幌一幌,碗來粗細,把那伙賊打得星落云散。” |
líng líng sǎn sǎn零零散散 | 分布得很稀,不多。 | 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道路是凹凸不平的,柴屑糞渣,零零散散地散布在路上。” |
shòu jù niǎo sàn獸聚鳥散 | 比喻聚散無常。也比喻烏合之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
pò jiā sàn yè破家散業 | 家庭敗落,喪失全部家產。 | 宋·陸九淵《與蘇宰書》:“一旦失職,凜凜有破家散業,流離死亡之憂也。” |
yú xiá sàn qǐ余霞散綺 | 清·洪升《長生殿·定情》:“堪賞,圓月搖金,余霞散綺,五云多處易昏黃。”亦常用來評論文章結尾有不盡之意。詳見“余霞成綺”。 | 清·洪昇《長生殿·定情》:“堪賞,圓月搖金,余霞散綺,五云多處易昏黃。” |
zhǐ gē sàn mǎ止戈散馬 | 停用兵戈,放還戰馬,意謂結束戰爭。 | 《北齊書·神武帝紀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 |
sàn yán suì yǔ散言碎語 | 猶言閑言碎語。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語帶去,卻又不是勞而無功?” |
yī pán sǎn shā一盤散沙 | 一盤黏合不到一起的沙子。比喻力量分散;沒有組織起來。 | 清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 |
zhī fēn yè sàn枝分葉散 | 比喻后裔支派分布甚廣。同“枝布葉分”。 | 唐楊炯《為薛令祭劉少監文》:“惟此陶唐,有此冀方。上天祚漢,人神攸贊。開國承家,枝分葉散。三貂赫赫于臺省,駟馬諼諼于里闬。” |
jìn huān ér sàn盡歡而散 | 盡情歡樂之后,才分別離開。多指聚會、宴飲或游樂。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命酒更酌,盡歡而散。” |
xiū niú sàn mǎ休牛散馬 | 見“休牛歸馬”。 | 唐·魏徵壽《隋書·薛道衡傳》:“于是八荒無外,九服大同,四海為家,萬里為宅。乃休牛散馬,偃武修文。” |
sàn tān zǐ散攤子 | 散伙;解體。 | |
bīng jiě yún sàn冰解云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宋 葉適《紀綱三》:“雖分四總管以固捍御,委長安、建康之守以募勤王,天下冰解云散,一城之地,劫制于虜,而號令不能及矣。” |
wǎ jiě xīng sàn瓦解星散 |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 宋·司馬光《義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皆隊舞聚戲之類,若聞胡寇之來,則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 |
wǎ jiě yún sàn瓦解云散 | 像瓦器破碎,云彩四散。比喻群體潰散,各奔東西。 | 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故其見敵則遂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 |
jiǔ lán bīn sàn酒闌賓散 | 闌:盡;賓:客人。酒席完畢,客人歸去。 | 唐·蔣防《霍小玉傳》:“時春物尚余,夏景初麗,酒闌賓散,離思縈懷。” |
tiān nǚ sàn huā天女散花 |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中記載;以天女散花度菩薩和弟子的道行。后比喻大雪紛飛或拋灑東西的景象。 | 《維摩經 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
yǎng shǒu jiē fēi náo,fǔ shēn sǎn mǎ tí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 接:迎面射;猱:猿類;馬蹄:一種箭靶的名稱。揚起手射中飛猿,俯下身射破箭靶。形容技藝高超。 | 三國·魏·曹植《白馬篇》:“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猿猴,勇剽若豹螭。” |
hún xiāo pò sàn魂消魄散 | 魂:靈魂;魄:氣魄,精神。形容驚恐萬分,極端害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7回:“李明見先折了一個,卻待也要撥馬回走時,被楊志大喝一聲,驚得魂消魄散,膽顫心寒,手中那條槍,不知顛倒。” |
lǎn lǎn sǎn sǎn懶懶散散 | 指人懶惰散漫。 | 曾樸《孽海花》第四回:“公坊披著件夏布小衫,踢著鞋在臥室里懶懶散散地迎出來道:‘什么獨樂不獨樂的亂喊?’” |
huài zhí sàn qún壞植散群 | ①解散朋黨。②指離心離德。 | 章炳麟《別錄》第一卷:“經涉人事,憂患漸多,目之所睹,耳之所聞,壞植散群,四海皆是。” |
jiāo chún sàn pǔ澆淳散樸 | 使淳樸的社會風氣變得浮薄。 | 《漢書 循吏傳 黃霸》:“澆淳散樸,并行偽貌。” |
yān xiāo wù sàn煙消霧散 | 同“煙消云散”。 | 巴金《海的夢》后篇一:“我很疲倦,但是我覺得暢快。在流了這么多的眼淚以后,這許多日子來的陰郁的思想都煙消霧散了。” |
hún piāo pò sàn魂飄魄散 | 同“魂飛魄散”。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八回:“娘娘見說,魂飄魄散,急下亭抱起,緊摟在懷。” |
yún kāi wù sàn云開霧散 | 見“云消霧散”。 | 宋·陶佃《王君儀》詩:“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 |
hún fēi tiān wài,pò sàn jiǔ xiāo魂飛天外,魄散九霄 | 魂:靈魂;魄: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形容驚恐到了極點或受到了極大誘惑而不能自持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梁中書看了,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 |
pò xiāo hún sàn魄消魂散 | 同“魂飛魄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2回:“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薩,坑死我了!’” |
gǔ ròu lí sàn骨肉離散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yǔ shōu yún sàn雨收云散 | 比喻某種現象已經消失。 | 宋·陸游《水龍吟·春日游摩訶池》詞:“惆悵年華暗換。黯銷魂、雨收云散。” |
yī hōng ér sàn一轟而散 | 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轟而散,跑出去了。” |
bīng xiāo wù sàn冰銷霧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唐 康駢《劇談錄 郭鄩見窮鬼》:“鄩復問云:‘彼之聚斂豐盈,何以遽令散去?’云:‘先得計于安品子,其余冰銷霧散。’” |
jiāo chún sàn pǔ澆醇散樸 | 見“澆淳散樸”。 | 《文子·上禮》:“施及周室,澆醇散樸,離道以為偽,險德以為行。” |
yǔ xiāo yún sàn雨消云散 | 喻消失得一干二凈。 | 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云散。” |
pò sàn hún xiāo魄散魂消 | 同“魂飛魄散”。 | 元·張鳴善《普天樂·贈妓》:“口兒甜,龐兒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sàn shāng chǒu hài散傷丑害 | 形容不和諧的聲音。 | 《鬼谷子·中經》:“是以聲散傷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 |
xīng fēi yún sàn星飛云散 | 比喻事物四處分散或四散消失。 |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無有捍蔽,一旦胡塵猝起,星飛云散,無有能自保者。” |
fēng liú yún sà風流云散 | 輕風流動;云彩散開。比喻經常在一起的人;一時間四下分離;散走各方。也比喻作品的散軼。 | 漢 王粲《贈蔡子篤》詩:“風流云散,一別如雨。” |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樹倒猢猻散 |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宋 龐元英《談藪 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
jiā sàn rén wáng家散人亡 | 同“家破人亡”。 | 明·華陽散人《鴛鴦針》第四回:“謀為舉人急些也罷,若進士就遲一科也得,何必恁急急傾一家、補一家的?蕭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我卻比他還便宜兩個人。” |
sàn huī jiōng hù散灰扃戶 | ①在地上撒灰,將門戶關鎖。②舊時因以“散灰扃戶”譏諷防閑妻妾之病態心理與可笑行為。 | 《舊唐書·李益傳》:“然少有癡病,而多猜忌,防閑妻妾,過為苛酷,而有散灰扃戶之譚聞于時。故時謂妒癡為‘李益疾’。” |
yè sǎn bīng lí葉散冰離 | 離:離散。樹葉飄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處的人或物分散消失。 | 《宋書·劉穆之王弘傳論》:“而祖宗之遺典,群公之舊章,莫不葉散冰離,掃地盡矣。” |
wù sàn yún pī霧散云披 | 喻變化之快。 | 漢·蔡邕《釋誨》:“武夫奮略,戰士講銳,電駭風馳,霧散云披。” |
sàn mǎ xiū niú散馬休牛 | 《書 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后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 《書·武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 |
sàn mèn xiāo chóu散悶消愁 | 散:排遣。排遣郁悶,解除憂愁 | 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待去歌樓作樂,散悶消愁,倦游柳陌煙花。” |
dōng líng xī sàn東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
lā xián sàn mèn拉閑散悶 | 說閑話,閑聊解悶。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五回:“拉閑散悶耍子而已。” |
sàn zhèn tóu cháo散陣投巢 | 謂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 聞一多《紅燭·李白之死》:“醉客散了,如同散陣投巢的烏鴉。” |
rú niǎo shòu sàn如鳥獸散 | 像一群飛鳥走獸一樣逃散。形容潰敗逃散。 | 東漢 班固《漢書 李陵傳》:“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 |
sàn fà chōu zān散發抽簪 | 簪:綰頭發的首飾。抽掉簪子,散開頭發。指棄官隱居,過逍遙自在的生活。 | 三國·魏·鐘會《遺榮賦》:“散發抽簪,永縱一壑。” |
péng tóu sàn fà蓬頭散發 | 形容頭發披垂,非常散亂。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60回:“眾役將婆子打的蓬頭散發,和開路鬼一般。” |
niǎo jīng yú sàn鳥驚魚散 | 見“鳥散魚潰”。 | 《舊唐書·契宓何力傳》:“賊非有城郭,逐水草以為生,若不襲其不虞,便恐鳥驚魚散。” |
yī hòng ér sàn一哄而散 | 經過一陣喧鬧后馬上就散開了。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 |
pò sàn hún fēi魄散魂飛 | 同“魂飛魄散”。 | 元·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補漏遲,只著我魄散魂飛。”明·徐霖《繡襦記》第三十出:“聽說罷心悲痛,駭得我魄散魂飛似癡。” |
hǎo lí hǎo sàn好離好散 | 指情人、朋友、夫妻等友善地分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1回:“嫌我們就打發了我們,再挑好的使。好離好散的倒不好。” |
wǔ líng sì sàn五零四散 | 形容零星渙散。 | 郭沫若《恢復 懷亡友》詩:“你的生命不消說會長留在天地之間,但我們的革命勢力呀已經是五零四散。” |
yún tún wù sàn云屯霧散 | 同“云屯鳥散”。 | 《隋書·梁叡傳》:“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云屯霧散,強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 |
sǎn bīng yóu yǒng散兵游勇 | 原指沒有統率的逃散兵士。現也指沒有組織到集體隊伍里;獨自行動的人。 | 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為著確保城鄉治安、安定社會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應向當地人民解放軍或人民政府投誠報到。” |
pò sàn hún piāo魄散魂飄 | 形容人臨死時神志昏迷、人事不省。 |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七回:“雙手攥定了這根九環錫杖,謹照著他的腰眼骨兒,著實斷送他一下,把個孽畜打得一個星飛繚亂,魄散魂飄。” |
yīn hún bù sàn陰魂不散 | 比喻壞人、壞事雖已清除,但不良的影響還在起作用。 | 李曉明《平原槍聲》:“我一合眼就看見周大貴,大概是他陰魂不散,咱們要替他……” |
zhòng sàn qīn lí眾散親離 |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不得人心。 | 《晉書·慕容垂傳》:“淮南之敗,眾散親離,而垂侍衛圣躬,誠不可志。” |
bīng xiāo yè sàn冰銷葉散 |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 《隋書 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
zì yóu sǎn màn自由散漫 | 不受限制和約束,不守紀律。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要指出極端民主化的來源,在于小資產階級的自由散漫性。” |
xíng liú sǎn xǐ行流散徙 | 徙:遷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遷徙。指萬物隨自然規律而變化。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
fēng chuí yún sàn風吹云散 | 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結。 | 康濯《春種秋收》:“這事兒是風吹云散,往后誰也不許提啦!” |
yún tún biāo sàn云屯飆散 | 聚集如云,分散如風。形容來往迅疾。 | 嚴復《原強》:“騎射馳騁,云屯飆散。” |
bēi huān hé sàn悲歡合散 | 悲:悲哀;歡:歡樂;合:團聚;散:離散。泛指人世間悲與歡、聚與散的遭遇和心情。 | 唐·元稹《敘詩寄樂天書》:“當花對酒,樂罷哀余,通滯屈伸,悲歡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