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來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ōng lái zǐ qì東來紫氣 |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前,關尹喜見有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比喻吉祥的征兆。 | 唐·杜甫《秋興》詩:“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
sǐ qù huó lái死去活來 | 指因極度的疼痛或悲哀;暈過去;又活過來。多形容被打得很慘;或哭得很厲害。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當下眾人將那崔寧與小娘子死去活來拷打一頓。” |
lái hóng qù yàn來鴻去燕 | 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 清 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
gǔn gǔn ér lái滾滾而來 | 滾滾:水奔流的樣子。形容來勢連續不斷而又迅速 | 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fàn lái kāi kǒu飯來開口 | 見“飯來張口”。 | 唐·元稹《放言》詩:“酒熟餔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
zì bá lái guī自拔來歸 |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 《新唐書 李勣傳》:“三年,自拔來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
cháng lái cháng wǎng常來常往 | 經常來往或訪問的行動、習慣或事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想這許多妖怪在園里,還了得!頭里人多陽氣重,常來常往不打緊。” |
jí wǎng zhī lái極往知來 | 通曉過去,預知未來。 | 唐·柳宗元《迎長日賦》:“探賾索隱,得郊祀之元辰;極往知來,正邦家之大體。” |
kōng xué lái fēng空穴來風 | 穴:洞、孔;來:招致。有了空隙就會招致風吹來。比喻流言乘機傳開來;或比喻消息或傳說不是完全沒有來由。 | 戰國 楚 宋玉《風賦》:“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
dú lái dú wǎng獨來獨往 | 獨身往來,不與人為伍。比喻事事不與人相同。 | 明 李贄《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
méi tóu yī zòng,jì shàng xīn lái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形容一下子想出了一個計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王四只管叫苦,尋思道:‘銀子不打緊,這封回書卻怎生好!正不知被甚人拿去了?’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fǎn乘興而來,敗興而返 |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地回去。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9回:“霽云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怏怏的帶馬出城。” |
xìn shǐ wǎng lái信使往來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陳宣帝》:“信使往來,禮文相匹。” |
shí lái yùn xuán時來運旋 | 本來處境不利,遇到機會,命運開始好轉。同“時來運轉”。 | 明 王玉峰《焚香記 相決》:“問何年是你的運來時旋?” |
guī qù lái xī歸去來兮 | 回去吧! | 晉 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lái zhě wù jù來者勿拒 | 見“來者不拒”。 | 《公羊傳·隱公二年》:“公令戎于潛。”漢·何休注:“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
shuō lái shuō qù說來說去 | ①反復闡說。②猶言總而言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6卷:“說來說去,只是一個道理。” |
tai lái fǒu jí泰來否極 |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壞卦。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轉化到它的對立面,好事來到是由于壞事已至終極,壞事變為好事。亦作“否去泰來”、“否極泰至”、“泰來否往”、“否極泰來”。 | 唐·白居易《遣懷》詩:“樂往轉化,泰來猶否極。” |
jiàn wǎng zhī lái鑒往知來 | 鑒:仔細考察。仔細考察過去;就可以推知未來。 | 《詩經 大雅 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
zhǐ tīng lóu tī xiǎng,bù jiàn rén xià lái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 比喻只是口頭說說,沒有實際行動。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說要回來,總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
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遠來和尚好看經 | 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2回:“常言道:‘遠來和尚好看經。’妹妹們,不可怠慢,快辦齋來。” |
yī zhōu yī fàn,dāng sī lái chù bù y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一口粥,一口飯,都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勸告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chūn qù dōng lái春去冬來 | 春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不然,厲兵秣馬,春去冬來,使賊兵疲于奔命,俟其勢衰,收之未晚。” |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諺語。原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后多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yuè jìn lái yuǎn悅近來遠 | 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近者悅,遠者來。” |
jīn lái gǔ wǎng今來古往 | 猶古往今來。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xiǎo wǎng dà lái小往大來 | 本指人事的消長,后比喻商人以小牟取暴利。 | 《周易 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
lái zōng qù jì來蹤去跡 | 蹤、跡:腳印。來去的蹤跡;指人、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pǐ jí tài lái否極泰來 | 否:壞;泰:好;順利。壞到極點;好的就來了。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對立面轉化。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guān gài wǎng lái冠蓋往來 | 冠:禮帽;蓋:車蓬;冠蓋:借指官吏。指官吏們經常來往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4回:“長安城中,乃冠蓋往來之地。” |
shān shān lái chí珊珊來遲 | 同“姍姍來遲”。形容來得很晚。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第三集:“備蜀錦十端,踵門請見,麗珊珊來遲,賈恨相見晚。” |
chù chǔ jī lái觸處機來 | 謂觸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機悟。 | 《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豈知寶玉觸處機來,竟能把偷看冊上的詩句牢牢記住了。” |
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山雨欲來風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情勢。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lè jí bēi lái樂極悲來 | 同“樂極則悲”。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八十三:“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數也。” |
méi jiā qīn yǐn bù chū wài guǐ lái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指如果沒有自己人從中搗鬼就不會引來外人搗亂。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2回:“如今里外上下,背著嚼說我的不少了,就短了你來說我了,可知‘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yǎn qù méi lái眼去眉來 | 形容用眉眼傳情。多指不正當地勾搭。 | 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說與你個聰明的奶奶,送春情是這眼去眉來。” |
dà lái xiǎo wǎng大來小往 | 指陰暗面逐漸消失,光明面逐漸增長。也借喻商人以小本牟取暴利。 | |
hū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 即:就,立刻;揮:揮手。叫他來就來,叫他走就走。形容統治階級對下屬或奴才的任意使喚。 | 《史記·汲鄭列傳》:“使黯(汲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lù wǎng shuāng lái露往霜來 | 喻歲月遷移,時光流逝。 | 晉·左思《吳都賦》:“露往霜來,日月其除。” |
lái wú yǐng,qù wú zōng來無影,去無蹤 |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
fēi lái hèng huò飛來橫禍 | 意外的災禍。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誰想遭此一場飛來橫禍,若非提控出力,性命難保。” |
juǎn tǔ chóng lái卷土重來 | 卷土:卷起塵土;形容人馬奔跑。比喻失敗之后重新集結力量反撲過來;或重新恢復勢力。 | 唐 杜牧《題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事不期,色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
bié lái wú yàng別來無恙 | 別:離別;恙:病。指分別以來一直都很好嗎?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干曰:‘公瑾別來無恙!’” |
lái lù bù míng來路不明 | 來歷未驗明。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沒了,大娘他養出個墓生兒來,莫不也是來路不明?” |
rǎng lái xī wǎng攘來熙往 | 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zhī lái cáng wǎng知來藏往 | 指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 《周易 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
fēng yōng ér lái蜂擁而來 | 象蜂群似的擁擠著過來。形容許多人一起過來。 | 《史記·項羽本紀》:“陳涉首難,豪杰蜂起。” |
róu yuǎn huái lái柔遠懷來 | 安撫邊遠地區,懷柔歸附者。 | 唐·張九齡《敕劍南節度使王昱書》:“柔遠懷來,在卿良算。” |
zhāng wǎng chá lái彰往察來 | 彰:明顯、顯著。指記載往事不使埋沒,好據以考察未來。 | 《周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guān wǎng zhī lái觀往知來 |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 《列子 說符》:“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
lái qíng qù yì來情去意 | 事情的內容和原因。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當下戴院長與宋公明說罷了來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
shuō lái huà cháng說來話長 | 表示事情很復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6回:“說來話長。五年前我們老娘家里做生日,媽和我們到那里與老娘拜壽。” |
lái yīn qù guǒ來因去果 | 指事情的來龍去脈。 | 謝覺哉《不惑集 領會》:“領會是‘心領神會’,不僅懂得文件的意義,而且懂得文件的來因去果。” |
gǔ lái jīn wǎng古來今往 | 從古代到現代。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都市孝婦屠身》:“古來今往夕陽中,江山依舊在,塔影自凌空。”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shí lái yùn zhuǎn時來運轉 | 時代已成過去;情況有了很大變化。形容境況變好了。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然后漸漸時來運轉,建功立業,加官進爵,天下后世,無不贊他的功高一代,羨他的位極人臣,哪知全虧了昔日救他的這位君子。” |
shuǐ lái tǔ yǎn水來土掩 | 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 | 元 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 |
lǐ shàng wǎng lái禮尚往來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jiào fù chū lái,jiào ér yīng hái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 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教子》:“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
gǔ wǎng jīn lái古往今來 | 從古代到現在。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 晉 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
lái qù cōng cōng來去匆匆 | 形容來和去迅速 | 王朔《許爺》:“也許他們在那條街就曾見過面,但來去匆匆,或淡然一瞥或偶一回眸。” |
nǐ lái wǒ qù你來我去 | 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5回:“見這李虞侯、張干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
qiū qù dōng lái秋去冬來 | 秋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劉玉民《騷動之秋》第七章:“秋去冬來,新年一過春節眨眼就到。” |
huì rán kěn lái惠然肯來 | 惠:賜,敬辭。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 | 《詩經 邶風 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
tài lái pǐ wǎng泰來否往 |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 《周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 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shí zhì yùn lái時至運來 | 時機來了,運氣也有了轉機。指由逆境轉為順境。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lái hǎo xī shī來好息師 | 招致和好,停止戰爭。 | |
méi lái yǎn qù眉來眼去 | 形容以眉目傳情。多用于男女情愛。也比喻壞人之間勾勾搭搭。 | 宋 辛棄疾《滿江紅 贛州席上呈太守陳季陵侍郎》:“落日蒼茫,風才定,片帆無力。還記得,眉來眼去,水光山色。” |
lái lì bù míng來歷不明 | 來歷:由來。人或事物的來歷與經過不清楚。 | 宋 周密《癸辛雜識 前集 鄭仙姑》:“適新建縣有闕氏者,雇一婢,來歷不明。” |
nǐ lái wǒ wǎng你來我往 | 相互來往。多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 明·郭勛《英烈傳》第43回::“胡深就把大刀抵住,你東我西,你來我往,戰上五十余合。” |
jī bù kě shī,shī bù zài lái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失:錯過。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
zhào zhī jí lái,huī zhī jí qù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 召:召喚。揮:擺手。手一召就來,手一擺就去。形容非常聽從指揮。 | 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五節:“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毫不客氣。” |
yóu lái yǐ jiǔ由來已久 | 發生此事,已有很久的原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
lái huí lái qù來回來去 | 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 |
yíng lái sòng wǎng迎來送往 | 走的歡送,來的歡迎。形容忙于交際應酬。 | 《莊子·山木》:“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 |
xiān lái hòu dào先來后到 | 指按照來到的先后早晚而確定次序;受到優惠。 | 宋 梅堯臣《宛陵文集》:“何作嗟遲疾,從來有后先,所期皆一到,我到爾應還。” |
nì lái shùn shòu逆來順受 | 逆:不順;順:順從;受:忍受。碰上十分惡劣的境遇而順從地忍受;不作反抗。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12出:“逆來順受,須有通時。” |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來而不往非禮也 | 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nán qù běi lái南去北來 | 指來來往往 | 唐 杜牧《漢江》:“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
nán lái běi wǎng南來北往 | 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 宋 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lái shì bù kě dài來世不可待 | 對于未來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 《莊子·人間世》:“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
lái zhě kě zhuī來者可追 | 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lái rì fāng cháng來日方長 | 來日:未來的日子。方:正。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 | 宋 文天祥《與洪瑞明云巖書》:“某利郡后,頗與郡人相安,日來四處無虞,早收中熟,覺風雨如期,晚稻亦可望,惟是力綿求牧,來日方長。” |
xīn xuè lái cháo心血來潮 | 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個念頭。來潮:潮水上漲。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4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閑坐碧游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 |
pǐ wǎng tai lái否往泰來 | 見“否2去泰來”。 | 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圣作惠出。” |
yǒu lái wú huí有來無回 | 只要來了,就回不去。謂徹底被消滅。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有這玩藝兒,慢說他‘種殃軍’,他洋爸爸鬼子來,也給他有來無回。” |
fù guì bī rén lái富貴逼人來 | ①指不求富貴而富貴自來。②指富貴能使他人前來靠攏。 | 《北史 楊素傳》:“常令為詔,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帝嘉之,謂曰:‘善相自勉,勿憂不富貴。’素應聲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
lái rì zhèng cháng來日正長 | 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或將來還有機會。 | 巴金《雨》:“來日正長,不要貪圖現在就賣掉了未來。” |
bīn lái rú guī賓來如歸 | 賓客來此如歸其家。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 宋 范仲淹《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娶楚國太夫人張氏而生公,教之親仁,賓來如歸。” |
hòu lái jū shàng后來居上 | 居;處在。后來的人坐在了上面的位子。指后起的勝過先前的;后輩勝過前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后來者居上。” |
fēn zhì tà lái紛至沓來 | 紛:多;雜亂;沓:重復;多。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 宋 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 |
yán lái yǔ qù言來語去 | 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對。 | 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他把嬌胭膩粉頻交易,與我言來語去相調戲。” |
gào wǎng zhī lái告往知來 |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xīn lái zhà dào新來乍到 | 剛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不久。多形容人事關系或風土人情等不熟悉。乍:初、剛。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好大膽丫頭!新來乍到,就恁少條失教的,大刺刺對著主子坐著。” |
hǎo lái hǎo qù好來好去 | 善始善終。 | |
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