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ǒu xié zhī huàn肘脅之患 | 見“肘腋之患”。 | 清·昭梿《嘯亭雜錄·王文端》:“明張差之事,殷鑒猶存,吾見上時必當極力言之,以除肘脅之患。” |
jū zhī bù yí居之不疑 | 對自己所處的地位,毫不懷疑。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且說秦鳳梧跟了張露竹洋行里那班人,天天鬧在一起,吃喝頑笑,大家知道他是個有錢的財主,恭維他觀察長,觀察短,秦鳳梧也居之不疑。” |
yī yú zhī dì一隅之地 | 隅:角落。形容地域狹小。 | 《南史·王弘傳論》:“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 |
wū jí zhī zhòng烏集之眾 | 猶言烏合之眾。 | 三國·魏·曹冏《六代論》:“故漢祖奮三尺之劍,驅烏集之眾,五年之中而成帝業。” |
chū nèi zhī lìn出內之吝 | 見“出納之吝”。 | |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不得已而為之 |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做。 | 宋·辛棄疾《九議》:“歲幣郊祀之費,是不得已而為之者。” |
zhèng wèi zhī yīn鄭衛之音 | 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 《禮記·樂記》:“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惟恐臥;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 |
yī qiū zhī hé一丘之貉 | 丘:土山。貉:一種像狐貍的野獸。一個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類;沒有什么差別。 | 東漢 班固《漢書 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
shǐ shí zhī jiān矢石之間 | 矢石:箭與礧石。比喻戰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
tián fù zhī gōng田父之功 | 指不預其事而輕易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三》:“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 |
fēng dí zhī kǔ鋒鏑之苦 | 鋒:刀尖;鏑:箭頭;鋒鏑:刀劍,指戰爭。比喻飽受戰爭的苦難。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74章:“目的在于造成一種超然于南北以外的特殊地位,使浙江人民不受鋒鏑之苦。” |
chǔ gē zhī jì楚歌之計 | 《漢書·高帝紀下》:“捍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后因用“楚歌之計”謂攻心之術。 | 《漢書·高帝紀下》:“捍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
chái láng zhī wěn豺狼之吻 | 比喻殘酷貪婪的官吏。 |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
sāng jiān zhī yuē桑間之約 | 指男女之間的約會。 | 清·唐仲冕《介如居士遺事》:“美人者某指揮使女也,慕伯虎才名,暗以手書訂桑間之約,期以八月十五試畢赴之。” |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三寸不爛之舌 |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老兒放心,憑著我三寸不爛之舌,見了伍員,不怕他不來。” |
àn gǔ zhī biàn岸谷之變 | 岸:喻指高位。比喻政治上的重大變化。 | 《詩經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
wén wǔ zhī dào文武之道 |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張》:“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 |
jīn lán zhī qì金蘭之契 | 金:黃金。蘭:香草。契:投合。指情投意合的朋友。也指結拜弟兄。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bù cì zhī qiān不次之遷 | 次:順序,等第;遷:官位升遷。比喻超出常規的提升官級。 | 東漢 班固《漢書 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
gē bì zhī méng割臂之盟 | 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約。原指春秋戰國時魯莊公與孟任割破胳臂,訂下婚約。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寧約(指男女秘訂婚約)。 |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 |
ruò áo zhī guǐ若敖之鬼 | 若敖:指春秋時楚國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將因滅宗而無人祭祀。比喻沒有后代,無人祭祀。 | 《左傳 宣公四年》:“鬼猶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爾?” |
wú chǐ zhī yóu無恥之尤 | 尤:特別突出的。無恥之中最無恥的。 | 清 王士禛《分甘余話》:“二子可謂失其本心,無恥之尤者也。” |
hòu chē zhī jiè后車之戒 | 對后面跟上來的車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敗或挫折,可以作為以后做事情的借鑒或教訓。 | 明·張居正《帝鑒圖說》下篇:“復轍在前,永作后車之戒。” |
tóng shēng zhī yìng同聲之應 | 應:應和。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 朱自清《白采的詩——羸疾者的愛》:“這里深入顯出的工夫,使這樣奇異的主人公能與我們親近,讓我們逐漸的了解他,原諒他,最后和他作同聲之應。” |
yǐ sǐ jì zhī以死繼之 | 不惜一死來把某事繼續下去。形容決心很大,不可動搖。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九年》:“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 |
fēi péng zhī wèn蜚蓬之問 | 蜚:通“飛”;蓬:蓬草。比喻無根據的傳聞。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蜚蓬之問,明主不聽也。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
wén wǔ zhī dào,yī zhāng yī chí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現用來比喻生活的松緊和工作的勞逸要合理安排。 | 《禮記·雜記下》:“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
è hǔ zhī xī餓虎之蹊 | 比喻非常危險的處所。 | 《史記·刺客列傳》:“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 |
cháng jiǔ zhī jì長久之計 | 計:計劃,策略。長遠的打算。 | 《戰國策 趙策》:“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漢書 元帝紀》:“東垂被虐耗之害,關中有無聊之民,非長久之計。 |
bù fèi chuī huī zhī lì不費吹灰之力 | 形容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花一點力氣。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7回:“他因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臺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 |
bù wǔ zhī hè不舞之鶴 | 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 |
bāo xū zhī kū包胥之哭 | 包胥:春秋時楚國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別國哀求援兵。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 |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 | 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錯誤的外力。 | 《詩經 小雅 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
bēi shuǐ zhī xiè杯水之謝 | 比喻微薄的酬謝。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次日,鳳四老爹果然別了萬中書,不曾受他杯水之謝,取路往杭州去了。” |
zhǒu yè zhī huàn肘腋之患 | 肘腋:胳膊肘兒和夾肢窩。比喻極接近的地方。產生于身旁的禍患。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法正傳》:“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在,北畏曹公之疆,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正當斯這時,進退狼跋。” |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國 | 天府:天生的倉庫;國:地區。原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區。后專指四川。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
chéng fēng zhī zhuó成風之斫 | 同“成風斤”。 | |
yú shuǐ zhī qíng魚水之情 | 像魚和水那樣親密無間的深厚感情。 | 明·趙弼《蓬萊先生傳》:“魚水之情,極其娛樂。” |
líng xiāo zhī zhì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氣。形容遠大的志向。 | 《晉書 慕容垂載記》:“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
fū cùn zhī dì膚寸之地 | 膚寸:古代長度單位,1膚=4寸。指面積狹小的土地。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
wàn wù zhī líng萬物之靈 | 萬物:泛指天地間的所有生物;靈:聰明、靈巧。世上一切物種中最有靈性的。指人而言。 | |
táo lǐ zhī jiào桃李之教 | 指老師的教誨。 | 明·湯顯祖《牡丹亭·延師》:“學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煩桃李之教。” |
cái mò zhī sǒu才墨之藪 |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清 龔自珍《書金伶》:“噫!江東才墨之藪,樓池船楫之觀,燈灑之娛,春晨秋夕之游,美人公子,憐才好色,姚冶跌逿之樂,當我生之初,頗有存焉者矣。” |
tiān rǎng zhī pàn天壤之判 | 壤:地。天和地,一在極上,一在極下,比喻差別極大。 | 老舍《老張的哲學》:“老張享受的是精神,真是天壤之判了。” |
yī hú zhī yè一狐之腋 | 腋:指狐貍腋下的皮毛。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比喻珍貴的東西。 | 漢 王褒《四子講德論》:“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 師:借鑒。不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
shéng mò zhī yán繩墨之言 | 可以作為準繩、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論。 | 戰國·宋·莊周《莊子·人間世》:“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 |
fēng wū zhī huò豐屋之禍 | 見“豐屋之戒”。 | 陳壽《三國志·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閴其無人’。王者以天下為家,言豐屋之禍,至于家無人也。” |
fēng chén zhī yán風塵之言 | 指蜚短流長的言語。 | 《魏書·王慧龍傳》:“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
zhōng shēn zhī è終身之惡 | 終身:人的一生;惡:丑。終身的丑陋行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孫林父違穆子之戒,故陷終身之惡。” |
bù jiě zhī chóu不解之仇 | 解除不了的仇恨。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又見張權買房開店,料道是丈人暗地與他的銀子,越加忿怒,成了個不解之仇。” |
yī fàn zhī ēn一飯之恩 | 一餐飯的恩德。指小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八卷:“世上如此之人,就是至親切友,尚且反面無情,何況一飯之恩,一面之識?” |
qióng tú zhī kū窮途之哭 | 因車無路可行而悲傷,后指處于困境所發的絕望的哀傷。 | 《晉書 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 |
niú shān zhī bēi牛山之悲 | 在牛山上發出的悲嘆。譏諷因非份之想而引起的悲哀 | |
bǐng zhú zhī míng炳燭之明 | 炳燭:點燃蠟燭。指不能持久的光亮。 | 漢·劉向《說苑·建本》:“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
shī lǐ zhī jiā詩禮之家 | 詩:指《詩經》;禮:指《周祀》、《儀禮》、《禮記》。舊指世代讀書講究禮教的人家。 | 明·郎英《七修類稿》卷十六:“因仍茍且,多為惜財之小而忘大義,奈何詩禮之家亦如此是耶!” |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養牛馬的地。指荒地。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lián lǐ zhī mù連理之木 | 不同根的樹木而枝干連生在一起。古時認為是吉祥的征兆。 | 《晉書 元帝記》:“一角之獸,連理之木。” |
pú liǔ zhī zī蒲柳之姿 | 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伸為早衰。舊時稱自己體質弱的客套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
chū tóu zhī rì出頭之日 | 出頭:擺脫困境等。指從困厄、冤屈、壓抑的處境中擺脫出來的日子。 | 元·無名氏《龐娟夜走馬陵道》第三折:“如今佯推風疾舉發,白日里與兒童作戲,到晚間共羊犬同眠。不知幾時才得個出頭之日。” |
gǔ zhī yí zhí古之遺直 | 遺直:指人很耿直,有古人的遺風。指能夠體現古人遺風的人。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四年》:“叔向,古之遺直也。治國制刑,不隱于親,三數叔魚之惡,不為豐減。” |
jiāng guì zhī xìng姜桂之性 | 生姜和肉桂愈久愈辣。比喻年紀越大性格越耿直。 | 《宋史·晏敦復傳》:“況吾姜桂之性,到老愈辣。” |
kǎn jǐng zhī wā坎井之蛙 | 廢井里的青蛙。比喻見識不多的人。 | 莊周《莊子 秋水》:“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 |
gāo yú zhī dì膏腴之地 | 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饒的地區。 | 漢·賈誼《過秦論》:“東割膏腴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
zhù shí zhī jì柱石之寄 | 寄:寄托。比喻國家委以重任,寄托很大的希望。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委以大郡,任以威武,事有柱石之寄。” |
rén zhī cháng qíng人之常情 | 一般人通常有的感情。 | 南朝 粱 江淹《雜體詩三十首》序:“文貴遠賤近,人之常情;重耳輕目,俗之恒弊。” |
xiāo fǔ zhī zhū蕭斧之誅 | 蕭斧:行刑的斧鉞;誅:殺戮。受到斧鉞的誅殺。形容人罪大惡極 | 唐·孔潁達《春秋正義序》:“一字之嘉,有同華袞之贈;一言所黜,無異蕭斧之誅。” |
yì měi zhī yǔ溢美之語 | 過分夸獎的話。 | 《莊子 人間世》:“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語,兩怒必多溢惡之言。” |
tiān rén zhī jì天人之際 | 天道與人事相互之間的關系。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
xiāo qiáng zhī biàn蕭墻之變 | 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產生于家中的禍亂,比喻由內部原因所致的災禍、變亂。 | 《金史·后妃傳·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懷覬覦,因之疑畏愈甚,蕭墻之變,從此萌生矣。” |
jūn tiān zhī yuè鈞天之樂 | 鈞天:古代神話傳說指天的中央。指天上的音樂,仙樂。后形容優美雄壯的樂曲。 | 《異聞錄·韋安道》:“行百許步,復有大殿,上陳廣筵重樂,羅列樽俎,九奏萬舞,若鈞天之樂。” |
shēng shā zhī quán生殺之權 | 生:叫人活;殺:叫人死。操縱著叫人生或死的權力。形容權力很大。 | 漢·荀悅《漢紀》第28卷:“況郭解之論,以匹夫之細,竊生殺之權,罪已不容于誅矣。” |
chèn rén zhī wēi趁人之危 | 利用別人危險的境況圖利。 | 蔣子龍《開拓者,開拓者》十六:“金城扭頭瞪他一眼:‘去你媽的!君子不趁人之危。’” |
mǎn kǒu zhī hū zhě yě滿口之乎者也 | 滿口文言詞語。指人物的書呆子氣。 | 魯迅《吶喊·孔乙己》:“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
fū qī wú gé yè zhī chóu夫妻無隔夜之仇 | 夫妻之間沒有隔夜解不開的仇怨。形容夫妻間的恩怨容易化解。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卷:“常言道,夫妻無隔夜之仇,說不定明朝一早你就回去了。” |
yún ní zhī bié云泥之別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極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矯慎》:“仲彥足下,勤處隱約,雖乘云行泥,棲宿不同。” |
yī jiā zhī lùn一家之論 | 指有獨特見解、自成體系的學說或論著。 |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易書》:“排斥眾說,以申一家之論,而通往之路狹矣。” |
jī zhǒu zhī shǐ箕帚之使 | 持箕帚,以供掃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謙稱。 | 《韓詩外傳》卷九:“楚莊王使使赍金百斤聘北郭先生,先生曰:‘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計之。’” |
nì ěr zhī yán逆耳之言 | 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gǔ gōng zhī lì股肱之力 |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盡全力。 | 《左傳·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則以死濟之。” |
pú biān zhī zhèng蒲鞭之政 | 蒲:香蒲。以香蒲作鞭子,柔軟不能傷人。比喻官吏施行寬厚仁慈之治。 | 南朝·梁·江淹《為始安王拜南兗州刺史章》:“臣職右南陽,謝蒲鞭之政。” |
bàn zǐ zhī yì半子之誼 | 半子:女婿。半個兒子的情分。 | 《舊唐書·回紇傳》:“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 |
qún wǎng zhī mén群枉之門 | 枉:奸邪。指各種歪門邪道。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夫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
shǐ shí zhī nán矢石之難 | 矢石:箭和礧石,古代作戰的武器。難:不幸的遭遇。指戰爭中的危難。 | 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矢石之難,許馬之勞,此復受次賞。”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戰之地 | 指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攻擊的地方。 | 《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后漢書·荀彧傳》:“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 |
lǚ shuāng zhī jiè履霜之戒 | 走在霜上知道結冰的時候快要到來。比喻看到眼前的跡象而對未來提高警惕。 | 清 何琇《樵香小記》:“亂臣既得兵權,遂肇弒逆,圣人用示履霜之戒。” |
hòu qǐ zhī xiù后起之秀 | 秀:特異;優秀。指從后輩中成長起來優秀人物。 | 清 余懷《板橋雜記 麗品》:“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見前輩典型,然有一種韶令之致。” |
wú jī zhī tán無稽之談 | 稽:音機;查考;談:話語;傳言。沒有根據的說法。 | 宋 鄭樵《通志 總序》:“且謂漢紹堯運,自當繼堯,非遷作《史記》,廁于秦、項,此則無稽之談也。” |
xīn fù zhī huàn心腹之患 | 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心腹:這里指內部;患:禍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蕃傳》:“今寇賊在處,四支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
bù tiāo zhī zōng不祧之宗 | 不遷入祧廟的祖先。比喻創立某種事業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遠祖的祠堂。 | 清 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序》:“曾文正公略師班氏,其文規恢閎闊,遂崒然直嚌兩漢,況進于此者邪?故今斷以馬、班、韓、歐為百世不祧之宗云。” |
kūn shān zhī yù昆山之玉 | 昆山:昆侖山。昆侖山的美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 秦·李斯《諫逐客書》:“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yǐ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上饒集中營·集中營生活散記》:“天哪!人快要死了,還時時提防他會開小差,難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嗎?” |
zhū yù zhī lùn珠玉之論 | 形容精辟的言論,卓越的見解。 | 《書言故事·談論類》:“不聆珠玉之論。” |
ān mǎ zhī láo鞍馬之勞 |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斗的勞苦。 | 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不覺的一陣昏沉上來,皆因老夫年紀高大,鞍馬勞困之故。” |
wú shǔ zhī chǒu鼯鼠之丑 | ||
děng xián zhī rén等閑之人 |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據你的大名,這表人物,必不是等閑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
gàn shí zhī láo旰食之勞 | 天色已晚才吃飯。形容勤于政事。 | 《晉書 郭璞傳》:“不然,恐將來必有愆陽苦雨之災,崩震薄蝕之變,狂狡蠹戾之妖,以益陛下旰食之勞也。”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jì yú zhī zhì覬覦之志 | 覬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回:“君多內寵,公子突、公子儀、公子亶三人,皆有覬覦之志。” |
dāng jīn zhī wù當今之務 | 當:當前;務:應該做的事。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衛凱傳》:“當今之務,宜君臣上下,并且籌策,計較府庫,量入為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