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湖道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風向轉動有五兩時當是三月時節,雙槳滑動水平拖動河中的清水水中有天空映照顯得是那么的藍。
這個月份的桃花應該占到了百分,但是楊柳卻有千分的廣闊,楊柳翠綠中夾雜著粉紅妖嬈的桃花點綴著江南的這幅美好的畫面。
注釋
陽湖:舊縣名,在今江蘇常州。
迥:動詞,指風轉動“五兩”
五兩:即侯風羽,一種古測風儀,以雞毛五兩系于竿頂,用以觀察風力、風向的變化。
月逢三:適逢三月。
冶紅妖翠:形容桃紅柳綠,顏色十分艷麗。
“陽湖道中”鑒賞
賞析
前二句寫面前出現的一幅帆船的景象。“風迥五兩月逢三,雙槳平拖水蔚藍。”詩人先從頂部寫起,風力小,月候甚佳,正是春游的大好季節。次寫船在水中輕輕地流動,雙槳平拖,顯得船兒的自由飄蕩前行,船身后面,是一片蔚藍的河水,映入眼簾。
后二句詩人描寫兩岸景色。“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紅妖翠畫江南。”詩人把目光移向了兩岸,桃花簇簇,柳葉鮮鮮,詩人用了“百分”來形容桃花,而用“千分”來形容柳葉,這里詩人用詞新鮮,古人還沒用過此詞,在這里顯得格外活潑。最末一句在承接上句的基礎上,寫桃花的色,鮮艷,簇新,一片紅色;寫柳葉的色,明快,透亮,一片翠綠,既給讀者以春天的感受,又增添了詩的魅力。
清代中朝以后,社會安定,詩人往往對自然風光有獨特的感受,寫出了平靜、安穩的社會面貌。這首小詩用筆輕柔,設色明麗,不僅繪景如畫,而且細膩表達出詩人在良辰美景中的美好心情。唐代詩詞名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春來江水綠如藍”、“正是江南好風景”都在此詩中融化無痕。“冶紅妖翠”,造語新穎獨創。
創作背景
張問陶是清代中葉性靈派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善言情理,工于寫景,頗能在前人之外另辟新境。這首詩是他嘉慶十八年(1813)春經過陽湖時所見沿途風景有感所作。 ?
張問陶簡介
清代·張問陶的簡介

張問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詩人、詩論家,著名書畫家。字仲冶,一字柳門。因善畫猿,亦自號“蜀山老猿”。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蘇州寓所。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為“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
...〔? 張問陶的詩(4篇)〕猜你喜歡
逍遙堂會宿二首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凄凄。
買陂塘·歸鴉
倚柴門、晚天無際,昏鴉歸影如織。分明小幅倪迂畫,點上米家顛墨。看不得。帶一片斜陽,萬古傷心色。暮寒蕭淅。似捲得風來,還兼雨過,催送小樓黑。
曾相識。誰傍朱門貴宅。上林誰更棲息。郎君柘彈休拋灑,我是歸飛倦翮。飛暫歇。卻好趁江船,小坐秋帆側。啼還啞啞。笑畫角聲中,暝煙堆里,多少未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