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鹽絕句”譯文及注釋
譯文
酷熱的六月,頭發(fā)蒼白的灶戶在低矮的草房中,站在熊熊烈火旁熬鹽。
跑到門前站在烈日下,便是難得的乘涼時刻。
注釋
灶戶:舊時稱熬鹽為業(yè)的人家為灶戶。
煎鹽:煮鹽,熬鹽。
偷閑:擠出空閑的時間。
“煎鹽絕句”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以煮鹽為生的窮灶戶的詩。詩的首二句描寫灶戶居室之陋和夏日煎鹽之苦,末二句寫與煎鹽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閑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通過對比,深切地表現(xiàn)了灶戶之苦。全詩真切易懂,樸素自然。
首句“白頭灶戶低草房”,描寫勞苦一生的已經(jīng)白發(fā)蒼蒼的灶戶居室之陋;第二句“六月煎鹽烈火旁”,描寫夏日煎鹽之苦,概括了灶戶們的無限辛酸,也包括了詩人的無限辛酸。《如皋縣志》對灶民的生活有所記載,可以參看。他們的居處是“縛草堤坎,數(shù)尺容膝,寒風砭骨,烈日鑠膚”;他們夏天煎鹽的情況是“暑日流金,海水百沸,煎煮燒灼,垢面變形”。這些記載,可為此詩首兩句作注。據(jù)吳嘉紀詩最早的刻本(康熙初周亮工所刻賴古堂本),白頭句作“場東卑狹海氓房,六月煎鹽如在湯”,可以參看。白頭句造語更為平易樸實,近乎白描,似勝于原來的場東句。以平易之語,寫驚心之情,更能表現(xiàn)吳嘉紀詩的特點。
讀完首兩句,已可想見灶民之苦。但詩人并不滿足于此,即不滿足于一般的藝術(shù)效果,而要求充分的能夠震撼人心的效果。三、四兩句出人意外:和煎鹽之苦相比,在炎日下偷閑就可以看作是乘涼了。人們不一定有煎鹽的經(jīng)驗,但在烈日下流汗的經(jīng)驗是有的。兩相比照,就可以更深地體會到灶戶之苦,詩人所要求的藝術(shù)效果也就達到了。
吳嘉紀寫過不少反映灶戶和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詩。但一首絕句,只能選取最有特征的斷面,寫出詩人最深的感受。這首詩只集中在夏日煎鹽一點,加以獨特的處理,如三、四兩句是一般詩人想不到寫不出的。這是這首詩的成功處,也是詩人的高明處。
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吳嘉紀生活在明末清初,一生在他的家鄉(xiāng)泰州東淘,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他的大半生足跡不出州里,一直默默無聞。東淘是兩淮的重要鹽場之一,居民大多是窮灶戶,吳嘉紀長期生活在他們中間,對他們的貧苦生活有著切身的感受。他寫下了不少描寫下層人民痛苦生活的詩,此詩便是其一。
賞析二
這首詩所寫的是燒鹽工人的生活和勞動的慘狀。詩人自己曾從事過燒鹽的勞動。入清以后,詩人居于海濱,多與燒鹽工人相往來,目睹了他們的悲慘生活,也深深了解官吏與鹽商對工人的重利盤剝,因此對燒鹽工人詩人給予深切的同情。此詩只是截取了灶戶煎鹽的一個場景,來反映他們悲慘的境遇。詩的前兩句交代了煎鹽工人的工作條件,由此烘托出工人的艱苦處境:六月酷暑,在低矮的草房勞作在烈火旁。
海濱的人民生活極為艱苦,很多煎鹽工人一生都從事著這樣艱辛的勞動,詩人特地選取了 “白頭灶戶”,暗喻了工人一生的艱辛。后二句是對工人艱苦勞動的渲染:六月當暑,烈日炎炎,但對煎鹽工人來說也是 “乘涼”了,反襯出工人在烈火旁的煎熬。在寫法上,此詩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詞語平淡無華,但在質(zhì)樸的現(xiàn)實描寫中隱含著作者的沉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吳嘉紀詩中較有代表性的作品。
吳嘉紀簡介
清代·吳嘉紀的簡介

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于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于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nèi)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 吳嘉紀的詩(1篇)〕猜你喜歡
宿田家
落日下遙峰,荒村倦行履。
停車息茅店,安寢正鼾睡。
忽聞扣門急,云是下鄉(xiāng)隸。
公文捧花柙,鷹隼駕聲勢。
良民懼官府,聽之肝膽碎。
阿母出搪塞,老腳走顛躓。
小心事延款,屋余糧復匱。
東鄰借種雞,西舍覓芳醑。
再飯不厭飽,一飲直呼醉。
明朝怯見官,苦苦燈前跪。
使我不成眠,為渠滴清淚。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懷伊尹心,何補堯舜治?
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
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臺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余。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于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顏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善吹鐵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凈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游,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wěn),約相將去。
美人賦
司馬相如,美麗閑都,游于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于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游王后宮,王不察之乎?”
王問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車,譬猶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fā)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茲矣,臣棄而不許。
“竊慕大王之高義,命駕東來,途出鄭衛(wèi),道由桑中。朝發(fā)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云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zhì)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shè)旨酒,進鳴琴。臣遂撫琴,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思。’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于是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脈定于內(nèi),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