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寄南海梁藥亭”譯文及注釋
譯文
你意欲南歸,我百計留你,但留天涯一時,留不得漂泊一世。留不住了,只好讓你走了。你踏上歸途,要回到多雨的家鄉去。
回首往日隱居紫竹村邊,那瀟灑風流的生活實在令人懷念。那天空中飛過的孤鴻,可是你尋覓了三生的伴侶呢?
注釋
南海:廣東省。 梁藥亭:作者的好友梁佩蘭(1630一1705),字芝五,號藥亭,廣東南海縣人,清初著名詩人,與屈大均、陳恭尹并稱為“嶺南三大家”。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時已年屆六十,有《六螢堂前后集》十六卷。《清史列傳》卷七十一有《梁佩蘭傳》可參。
南浦,南面的水邊,后泛指送別之地,與陸上送別之地“長亭”相對。 沈香雨:謂沈香浦之雨,沈香浦在廣州市西郊之江濱,因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曾投沉香于其中而得名。
風流:瀟灑風流。紫竹村:或為梁藥亭的家鄉地名。
三生:佛家語,指前生、今生、來生。梁鴻:字伯鸞,系漢扶風平陵人,家貧而好學,尚氣節,為隱逸之士,與妻子孟光相敬如賓。
“點絳唇·寄南海梁藥亭”鑒賞
賞析
這首詞以“寄南海梁藥亭”為題,是為梁佩蘭離京返粵時,納蘭性德作以寄贈。
上闋中起首一句寫藥亭意欲南歸,留也留不住的惜別眷戀之情。“留君不住從君去”這句話雖然勢平語簡,但是送別之情卻有幾許翻轉,其依本于宋蔡伸《踏莎行》詞云:“百計留君,留君不住。留君不住君須去。”將蔡詞三句凝成的深情厚誼收縮于簡短一句之中,自是含蘊深遠。而次句"片帆何處,南浦沈香雨。”,又承“從君去”而發,寫藥亭乘著小小船帆踏上歸鄉之途,這南浦便是友人藥亭將要歸去之地,典出江淹《別賦》:“春草碧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藥亭此時正在南海,這便是說梁佩蘭將要乘船回到多雨的家鄉。
下闋中“回首”二字一出,當知詞人開始轉入回憶,他回顧往日隱居紫竹村邊,那瀟灑風流的生活實在令人懷戀。當年詞人與友人相交密切,感情甚篤,彼此視為知己,而此處所指的風流,也許是談詩論文、觀摩書畫,又或是是推心置腹、暢敘友情。但在此詞人未有明說,只以“紫竹村”三字,隱隱點出幾許隱逸情懷,淡泊情調,讓讀者自行聯想。而結尾句,仍出以想象之語,懷念之中更見對友人的款款深情。“孤鴻語”,孤鴻在詩詞里是離別的意象,典出葉夢得《虞美人》:“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寫兩人之間隔著千山萬水,舟船難通,只能目送征鴻,黯然魂銷。此處容若也是說,藥孕南去,一如孤雁南飛,令人傷感,令人叔寞。然而友人確是回到了豕鄉,再怎么獨自悄悒也是徒然。所以接下來便轉寫對友人的贊許:“三生定許,可是梁鴻侶?”詞人別然牽出佛家三生之語,謂如果說人真的有前生,那么藥亭的前生定然是梁鴻一樣的人物,便于諧趣中見出對藥亭的一往情深。
本詞采用了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先是描寫了友人離京返粵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對友人離去的留戀和不舍,流露出詞人的款款深情。而后化實為虛,采用想象的手法,既追憶了友人往日瀟灑風流的隱居生活,以及友人當年與詞人推心置腹的交往的美好回憶,又以梁鴻作結,寄托了納蘭對友人返鄉后能過上令人歆羨的生活的美好期望,同時也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同時此詞中也處處流露出詞人對隱世生活的向往。如意象“紫竹村”則體現了詞人對友人隱居之地的追憶,而意象“三生”則是引自佛家用語,同時詞人還以“梁鴻”來比喻友人,寄托他對友人的美好期望,這都隱隱表達了詞人的隱逸情懷。
創作背景
梁藥亭為了參加進士考試,長期滯留京師,故與容若相識,結為知己。但藥亭仕進不利,故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離京返粵,此篇大約作于是年。當藥亭離京后,容若填此寄贈,表達了對他的深切的懷念。 ?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東京夢華錄序
仆從先人宦游南北,崇寧癸未到京師,卜居于州西金梁橋西夾道之南。漸次長立,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之異味,悉在庖廚。花光滿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瞻天表則元夕教池,拜郊孟享。頻觀公主下降,皇子納妃。修造則創建明堂,冶鑄則立成鼎鼐。觀妓籍則府曹衙罷,內省宴回;看變化則舉子唱名,武人換授。仆數十年爛賞疊游,莫知厭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來,避地江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于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古人有夢游華胥之國,其樂無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目之曰《夢華錄》。
然以京師之浩穰,及有未嘗經從處,得之于人,不無遺闕。倘遇鄉黨宿德,補綴周備,不勝幸甚。此錄語言鄙俚,不以文飾者,蓋欲上下通曉爾,觀者幸詳焉。
紹興丁卯歲除日,幽蘭居士孟元老序。
廬陵王墓下作
曉月發云陽,落日次朱方。
含凄泛廣川,灑淚眺連岡。
眷言懷君子,沉痛結中腸。
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神期恒若存,德音初不忘。
徂謝易永久,松柏森已行。
延州協心許,楚老惜蘭芳。
解劍竟何及,撫墳徒自傷。
平生疑若人,通蔽互相妨。
理感深情慟,定非識所將。
脆促良可哀,夭枉特兼常。
一隨往化滅,安用空名揚?
舉聲瀝已灑,長嘆不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