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引手摘星辰”譯文及注釋
譯文
伸手可以摘取天上的星星,飛云撲在身上打濕了衣裳。眼前的山巖像蒼翠的屏障,層層疊疊將道路阻擋。忽然出現了天門似的關隘,就像山巖被劈開一樣。
時常聽見下方傳來雞鳴犬吠聲,那些山民就住在半山旁。我在嶺上行走,仿佛踏在千家屋檐上;看那一縷縷炊煙,在山風中斜斜升起、飄蕩。
注釋
太行:即太行山。
引手:抬手,伸手。
翠屏:形容山巖像蒼翠的屏風。
天門:形容山上關隘的險奇。
等閑:常常,時常。
檐宇:屋檐,屋頂。
“好事近·引手摘星辰”鑒賞
賞析
此詞偏于實敘,用移步換形之筆,寫登上南天門的觀感。詞原注云:“南天門尤陡峻,人多鑿窯而居。”全詞就在這“陡峻”二字上落墨。
形容山之高峻,前有李白的名句:“捫參歷井仰脅息,以乎撫膺坐長嘆。”(《蜀道難》)此詞起句“引手摘星辰”,就其夸張筆法而言,顯然脫胎于李詩。但李白重在寫“畏途巉巖”之不可攀,渲染了人對自然的恐懼心理,此句情致則異,一“引”一“摘”兩個動作,表現的是身臨奇境的驚喜感,其中還頗有點欣然自得的意味呢!但既屬夸張想象之筆,句意畢竟偏虛,故次句必以實寫濟之:“云氣撲衣如濕。”用人行山中時的真切感受,來突出山的高峻。唐人有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張旭《山中留客》)“山路原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境界差近,而此句寫“云氣撲衣”,便富動感,再加“如濕”二字,更有觸感。以上兩句雖寫得語工意足,其實都不過是陪襯之筆。接著再作襯墊——“前望翠屏無路”,見得山路百折千回,盤曲異常;經這一句延巖、頓挫,突如其來地推出全篇景物中心——“忽天門中辟”。在那云氣晻靄之上,忽見天門矗立眼前,猶如橫亙天半,其奇峻何如?名曰“天門”,真不虛也!
下片觀察景物的視點,由仰視轉為俯瞰,由“天上”下觀“人間”。于是,新異的情境出現了:尋常的雞鳴狗吠聲,竟從“下方”傳上天來,循聲望去,發現了“人住半山側”的奇特景象。因山民鑿窯而居,人行山上,窯洞的檐宇都在腳下,故曰“行踏千家檐宇”。“看炊煙斜出”一句,最為傳神,依依墟里之煙,俱從窯洞中斜著飄出,這種平地罕見的生活情景,攝入詞中,倒也別有一種情趣。
此詞并不以賞心悅目的情景取勝,但寫出身歷其境的新奇感受,同樣有動人的效果。這端有賴于作者選擇最佳視角、捕捉特征性景物和準確傳達自我心理感受的功力。
周之琦簡介
清代·周之琦的簡介

周之琦[清](公元一七八二年至一八六二年)字稚圭,河南群符人。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七年,卒于穆宗同治元年,年八十一歲。嘉慶十三年(公元一八0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官廣西巡撫,疏言筑堤賑災等事,凡數十上。道光二十六年,因病乞休。卒于家。之琦工詞,渾融深厚,瓣香北宋,有《金梁夢月詞》二卷,《懷夢詞》二卷,《鴻雪詞》二卷,《退庵詞》一卷,總名《心日齋詞》,傳于世。輯有《心日齋十六家詞選》。
...〔? 周之琦的詩(4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田家即事
蒲葉日已長,杏花日已滋。
老農要看此,貴不違天時。
迎晨起飯牛,雙駕耕東菑。
蚯蚓土中出,田烏隨我飛。
群合亂啄噪,嗷嗷如道饑。
我心多惻隱,顧此兩傷悲。
撥食與田烏,日暮空筐歸。
親戚更相誚,我心終不移。
玉蝴蝶·漸覺芳郊明媚
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滿目淺桃深杏,露染風裁。銀塘靜、魚鱗簟展,煙岫翠、龜甲屏開。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萊。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釵。雅俗熙熙,下車成宴盡春臺。好雍容、東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鳳池歸去,那更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