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度居庸關”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聳的城墻翠色重疊,遙望居庸關門,地勢逼仄陡峭呈一條直線,就像是懸掛在檐溝下的冰柱一般。乘著瘦馬登登前行總擔心山險路滑,更何況是在這剛下過霜的時候。彩飾的戰鼓已寂然無聲,朱紅的軍旗也已舒卷完畢,只剩下蕭蕭作響的楊柳。寒意漸漸由淺轉深了,明日又要再添一件行裝了。
是誰放任十萬黃巾軍,突破了這原本用丸泥便能防守的要塞,長驅直入車廂口?十二園林都在風雨籠罩下變得昏暗了,到處都響起了流徙鴻雁與離群野獸的悲鳴。如此往事驚心動魄。展望漫漫長路,嘹望敵情的亭樓久已被閑置,顯得這樣寂寞。當年這要塞上的守將和董龍一樣,真是雞狗。
注釋
居庸關:一作薊門關,亦稱軍都關,在北京昌平縣西北的軍都山(舊稱居庸山)上,位于著名隘道關溝中部。地勢險峻,自古有百二重關之稱。《淮南子》上曾說:“天下九塞,居庸其一。”
崇墉:高聳的城墻。
積翠:指山色蒼翠重疊。“居庸疊翠”為燕京八景之一。
一線:極言道途狹窄。
檐溜:檐前滴水處。這兩句形容關前道路陡峭,猶如懸掛的檐溜。語出韓愈《南山》:“峻涂拖長冰,直上若懸溜。”
登登:馬蹄聲。
畫鼓:繪有彩飾的鼓。
征袍:旅外遠人所穿的衣袍。
添又:又添。
黃巾:漢末張角利用太平道發動農民起義,徒眾達數十萬人,都以黃巾裹頭為標志,故稱黃巾軍。這里指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166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入居庸關,攻破北京,明朝覆沒。
泥丸不閉:指居庸關失守。據《東觀漢記·隗囂載記》,王元曾勸隗囂背漢說:“元請以一泥丸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語謂函谷關地勢險要,只須一泥丸即可封塞。
車箱口:在北京豐臺區蘆溝橋附近,李自成義軍曾由此入北京。
十二陵園:在北京昌平縣北天壽山,明代自成祖到懷宗十三個陵墓都在此,今稱十三陵。因李自成入北京后思宗自縊,故稱十二陵。
哀鴻:哀叫的大雁,常喻哀傷痛苦、流離失所的難民。
離獸:失群之獸。
涂:同“途”,道路。
亭堠:古時瞭望敵情的亭樓。
鎖鑰:喻軍事防守的重鎮,這里指居庸關。
董龍、雞狗:北朝前秦尚書董榮,字龍。他專攬朝政,權傾內外,但王墮對他很蔑視,同朝而不與交談。別人勸王墮,墮答道:“董龍是何雞狗,而令國士與之言乎?”這里指明末居庸關的守將都是卑鄙小人,因而導致了嚴關失守。
“百字令·度居庸關”鑒賞
賞析
居庸關,唐代亦稱軍都關、薊門關。在今北京昌平西北,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本篇寫度居庸關的所見所感,抒發了作者對明亡的悲憤。
“崇墉積翠,望關門一線,似懸檐溜。”墉,城墻,檐溜,檐下滴水處,“崇墉”句橫空而起。蒼莽雄奇。“崇墉”寫關城雄偉,“積翠”寫翠障層疊。“望關”二句,以“檐溜”設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居庸關的險要。三句從“望”的角度,總寫居庸關形勢,與下面所寫居庸關的蕭條冷落形成對比,為下片的議論抒情作好鋪墊。下面從攀登行進的角度寫度關之難:“瘦馬登登愁徑滑,何況新霜時候?”居庸關兩旁高山聳峙,當中是長達二十公里的關溝,詞人“瘦馬”度關,此一難也;“徑滑”易跌,此又一難;“新霜時候”,更增加了行進的難度。兩句層層推進,突出一個“愁”字,不僅為居庸關的險要補寫一筆,而且描繪了一幅絕妙的“詞人度關圖”,透露出作者的羈旅窮愁和蕭瑟蒼涼的心境。“畫鼓無聲,朱旗卷盡,惟剩蕭蕭柳”三句,寫居庸關蕭條冷落,今非昔比:再也聽不到隆隆的戰鼓,再也看不見飄卷的紅旗,只有幾行敗柳在寒冷的秋風中,在寂寞的關塞上蕭瑟生悲……“薄寒”二句,從天寒入手進一步描寫關塞氣氛,表現詞人蕭瑟蒼涼的心境和羈旅窮愁的感慨。
以上一片寫度關所見,雖只是客觀景物的描寫,但在兩組景物的對比當中,已隱含著作者的感慨。下片由寫景轉入直接的議論、抒情。作者為什么要寫居庸關的雄偉險要?他又為什么要寫居庸關的冷落蕭條?《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八:“自成乃更攻攻寧夏,略定三邊,東搗居庸,長驅京邑……遂使銅駝榛莽,鐘虡(jù巨)灰銷。”原來,他是以居庸關為出發點,表現為李自成“東搗居庸,長驅京邑”的歷史的反思。
“誰放十萬黃巾?丸泥不閉,直入車箱口。”黃巾,黃巾軍。東漢末農民起義軍。此借指李自成的軍隊。“泥丸”句謂末能守住關口。《后漢書·隗囂傳》:王元說隗囂道:“請以一泥丸為大王東封函谷關,此萬世一時也。”句用其典。三句意說:是誰沒有守住關口,讓李自成的軍隊直入車箱口?在李自成的軍隊被困于車箱峽之時,又是誰把起義軍放走?《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八》:“六月,總督陳奇瑜困李自成于漢中車箱峽。會連雨四十日,賊馬乏芻,死者過半,弓矢俱脫,賊大窘。自成乃自縛乞降,奇瑜許之,各給免死票回籍。自是復縱橫不可制矣。”作者認為,“丸泥不閉”,讓李自成軍“直入車箱口”已是一錯,將被困自縛乞降的李自成放走,又是一錯,明將無能,一錯再錯,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下文二句,是這一歷史悲劇的藝術描寫。十二園陵,明代自成祖至熹宗十二個皇帝的陵墓。明亡,思宗(崇禎)葬此,稱“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壽山南麓。兩句描繪“十二園陵”風凄雨暗、鳥獸哀鳴的圖景,將明室覆亡的慘劇形象化和高度濃縮,隱含著作者無限的哀思。“舊事”兩對句,一承上,一啟下。“舊事”,即“十二園陵風雨暗,響遍哀鴻離獸”的慘象,也就是李自成“東搗居庸,長驅京邑”的往事。“驚心”二字,筆重情悲,正好表現詞人度居庸關時回首明亡“舊事”的心態,令讀者心靈為之震動。“長途”句引出下句關塞景象的描寫:前路漫漫,一片沉寂,路旁是一個接一個的亭子和記里程的土堆,向天邊伸延。“長途”二句,寫眼前景物,表現詞人蒼涼孤寂、彷徨無據的心境,與開首呼應。歇拍緊扣詞題,以議論作結。鎖鑰、指關塞,與開首“關門一線”呼應。豢龍,董氏。相傳董姓為豢龍氏董父之后,故稱,此指董卓。董卓于東漢末年曾為黃巾軍所敗。詞以借指代討伐李自成的將領。兩句意思為:盡管關塞險固可守,但固守者都是董卓一般的“雞狗”之徒,明室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兩句上承“誰放”三句,表現作者無限的悲憤。
綜上所述,全詞上片寫景,暗露愁懷,下片以議論、抒情為主,既有史家之筆,亦有景物描寫。全篇前后呼應,筆筆相聯,疏中有密。本篇歷來是選家推崇的作品,但詞人對待農民起義軍的敵視態度,有著嚴重的階級局限。
朱彝尊簡介
清代·朱彝尊的簡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詩人、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驅芳,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除檢討。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書房。曾參加纂修《明史》。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者,與陳維崧并稱朱陳。精于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余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
...〔? 朱彝尊的詩(15篇)〕猜你喜歡
賀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
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懷趙丞相經始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誰來照影,臥龍山下。煙雨偏宜晴更好,約略西施未嫁。待細把江山圖畫。千頃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馬。中有句,浩難寫。
詩人例入西湖社。記風流重來手種,綠陰成也。陌上游人夸故國,十里水晶臺榭。更復道橫空清夜。粉黛中洲歌妙曲,問當年魚鳥無存者。堂上燕,又長夏。
蘭陵王·江行
水聲咽,中夜蘭橈暗發。殘春在,催暖送晴,九十韶光去偏急。垂楊手漫折,難結,輕帆一葉。離亭遠,歸路漸迷,千里滄波楚天闊。
除寒乍消歇。剩霧鎖花魂,風砭詩骨。茫茫江草連云濕。悵綠樹鶯老,碧欄蜂瘦,空留檣燕似訴別,向人共愁絕。
重疊,浪堆雪。坐縹緲浮槎,煙外飛越。銜山一寸眉彎月,照枉渚疑鏡,亂峰如發。扁舟獨自,記舊夢,忍細說?
東堂新成二首
種樹成陰辟沼漁,數椽聊此卜幽居。
諸峰稍識嵐霏外,三徑新鋤灌莽余。
窮巷頗回高士轍,藜床時讀古人書。
欲因蘿薜辭簪弁,慚愧天恩在玉除。
無端世路繞羊腸,偶以疏慵得自藏。
種竹旋添馴鶴徑,買山聊起讀書堂。
開窗古木蕭蕭籟,隱幾寒花寂寂香。
莫笑野人生計少,濯纓隨處有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