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譯文及注釋
譯文
老朋友和我告別遠去山東,我無法鎖住你的鞍馬留住你。古往今來離別最是讓人傷感,以后誰再為我畫眉形如遠山?
一樽離別的苦酒,一聲杜鵑催人啟程的啼喚,孤寂空虛中又百花凋殘。今晚我將獨守空樓,對著明月把相思淚酒,度過這別后的第一個夜晚。
注釋
太常引:詞牌名,又名《太清引》、《臘前梅》等。雙調,四十九字,前片四句四平韻,后片五句三平 韻。 曲牌名,屬北曲仙呂宮。字數定格為七、五、五、七(四句),下接幺篇換頭,為四、四、五、五、七(五句),與詞牌上闋同。專作小令。
陽關:漢置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叫“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關隘。詩詞中的陽關常代指送別之地,如唐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雕鞍:雕花的華麗馬鞍,此代馬。
“兀誰“句:兀(wù),作語助。
峨眉遠山:指女子的眉毛。
杜宇:杜鵑。傳說古蜀帝王望帝,因通其相鱉靈之妻,慚愧而死,其魂化為杜鵑鳥,聲聲悲啼。
“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鑒賞
賞析
這首小曲是作者劉燕歌與一位官員餞別時即席而作。先化用王維的詩句,寫出了離別的無奈;接著又化用柳永的詞句,點明自古而今最難最苦的是別離,中間幾句寫了別后的相思和無比的空虛寂寞。結尾兩句寫出了相思之苦。該曲言簡意賅,用典而不隱晦,深入而能淺出,無限凄愴之情,只以纏綿含蓄之語出之,故能優游不竭。
開頭即緊扣題目寫餞別。“故人”見兩人交情之深之久;“陽關”非指西北玉門之陽關,亦非山東寧陽之陽關,乃泛說空間之遙遠而已,尤在化用王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名句,以為下文張本。“無計”是客觀情勢,“鎖雕鞍”是主觀幻想,五字寫主客矛盾,則凄然欲絕之情已力透紙背。
大合之后,第三句即大開,宕開泛說古今之人同感離別之難,屈原首嘆“悲莫悲兮生別離”(《九歌·少司命》),江淹《別賦》繼稱“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李商隱《無題》更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柳永《雨霖鈴》總結“多情自古傷離別”,當為此曲所本。第四句又挽合到自己,但卻不寫當前而虛寫未來,問今后誰再像張敞那樣為我畫遠山眉呢?用典不露痕跡,而齊參
議往時為她畫眉之體貼人微,亦可窺見,此正虛處傳神之筆。
“一尊”三句,又挽合到當前實寫。“一尊別酒”,對行者而言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對已而言,也許是“未飲心先醉”了,蘊含了多少無聲的千言萬語!偏偏此時又“一聲杜宇”啼叫不如歸去”,似乎在催促分手,更加情何以堪?“寂寞”回應“誰畫蛾眉”,“春殘”呼應“杜宇”,且雙關愛情的春天也將“殘”了。疊用“一”字,視聽力重千鈞;雙關“殘”字,情景雙重銷魂。
收尾二句,復又大開,虛寫遙想未來:到今夜將是獨守空樓,仰望明月,月圓人不再圓,只能形影相吊了;第一夜尚且如此難熬,那今后漫長的日日夜夜又該怎么難熬啊!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創作背景
《青樓集》記載,劉燕歌“善歌舞”,能詞曲,可知她大概是一位歌妓。齊參議名榮顯,山東聊城人,曾任東平路總管府參議。齊參議要還山東,在大都(今北京),劉燕歌餞別相好的人齊參議,寫下了小令《太常引·餞齊參議回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