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客從遠方來”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遠方到來的客人,贈我一張漆飾的鳴琴。
琴木上滿布相思的花紋,絲弦上彈出別離的聲音。
一生一世都要彈奏這個曲調,天寒地凍我也不改相愛之心。
但愿能作一支高雅悠揚曲子,讓音律中常有這美妙的琴音。
注釋
客從遠方來:漢代無名氏所作古詩,寫離婦思夫之情。
漆鳴琴:嗚琴,古琴。
漆鳴琴,漆飾的古琴。
相思文:典出于《述異記》。據《述異記》載:“昔戰國時,魏苦秦之難,有以民從征,戍秦久不返,妻思而卒。既葬,冢上生大木,枝葉皆向夫所在而傾,因謂之相思木。”文,木上的紋理。文與紋諧音,此處一語雙關。
此調:指相思的曲調。
陽春曲:戰國時期楚國的一種音韻樂理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陽春白雪也。
宮商長相尋:愿如宮商等音階一樣,永遠融合在樂曲中。宮商,代五音中前兩個緊挨著的音,此處泛指音律。尋,連續、不斷而來,與《北史·薛安都傳》:“俄而酒饌相尋,芻粟繼至”意同。
“擬客從遠方來”鑒賞
賞析
此詩一二句敘事,點明伉儷分離,天各一方,托客贈琴,示其愛心不變,半是安慰,半是相思;三四句從琴生發寫思婦撫琴把玩,引起相思怨別之情;五六句以“執此調”、“不改心”,直抒對愛情的堅貞之志;七八句馳騁想象,祝愿他們的愛情像一首高雅的陽春曲,又似宮、商互應的二重唱,兩音相諧,兩情相融。全詩由鳴琴寫到琴音,又從琴音寫到人物心情,順理成章,自然而然,含蓄精巧。
《古詩十九首》寫的是:“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然后在這“一端綺”上做出“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的文章來,表示了夫妻間的“長相思”,“結不解”,如膠投漆,永不分離。詩人鮑令暉在此篇中寫的是:“客從遠方來,贈我漆鳴琴”然后在這“漆鳴琴”上做出了“木有相思文,弦有別離音”的文章,表示要“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鳴琴傳相思,只要丈夫能解情,不怕什么曲高寡和無知音。一在“綺”上寫心曲一在“琴”上抒衷情,二者都做出了傳神文章,寫出了絕妙詩篇。后者對前者的摹擬是有跡可尋的,從中讀者可以看到文人詩向民歌學習的一些軌跡。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詩《客從遠方來》的三、四句“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耳”,是點明了那“一端綺”是丈夫從遠方托來客特意帶給自己的,否則“客從遠方來”送綺,讀者無法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鮑令暉的擬作卻省掉了這一交代,她并未說明那“漆鳴琴”是丈夫托來客捎帶的,因為根據前詩的思維模式,只要是“客從遠方來”捎信、贈物,不用說就是受遠方丈夫的囑托而來的。樂府詩題,往往都有自己的題材范圍,擬舊題寫作,如不改變題材,然就可以省略舊作中交代過的一些內容。此篇文字雖未點明贈琴者是遠方的丈夫,但讀者還是不會懷疑是出現了第三者的。
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塊石頭,立刻就浪花飛揚,漣漪成圈地擴散開來;又象節日的禮花,一炮彈射向夜空,剎那間焰火四濺,奔躍飛舞,五彩繽紛;此篇的詩情,也都由一件事情引起,客從遠方來,受丈夫的囑托,給在家的妻子帶來了鳴琴,于是妻子就浮想聯翩,都圍繞那鳴琴來展開。妻子想象,制琴的木料上有相思的文章,琴弦之中又含離別的音調。妻子決心“終身執此調,歲寒不改心”,即永懷相思,永在別離中切盼團,不論客觀環境如何變化,內心的忠貞卻不會改變。因此,“愿作陽春曲,宮商長相尋.”顯然,《陽春》、《白雪》屬于高級音樂,曲高寡和,詩人說“愿作《陽春》曲”,不求曲高,但求和寡,也就是說青春少婦鳴琴作樂,不求有更多的知音,只要丈夫一人解情就夠了。
詩歌圍繞“鳴琴”來抒情,屬詠物詩;但又比一般的詠物詩更加親切和情深,因為那不是一般的物,而是丈夫特意從遠方托人帶贈之物,以此來抒寫妻子的情愛,分量就不同了。
創作背景
《古詩十九首》中有《客從遠方來》一篇,此詩為作者擬作。據史書記載,鮑令暉很有才華,是當時有名的才女。鮑令暉擬此篇,應意為表現出妻子對遠方丈夫的堅貞和忠誠。
鮑令暉簡介
南北朝·鮑令暉的簡介

鮑令暉,南朝女文學家,東海(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南橋鎮)人,是著名文學家鮑照之妹,出身貧寒,但能詩文。鮑令暉是南朝宋、齊兩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學家。曾有《香茗賦集》傳世,今已散佚。另有留傳下來:《擬青青河畔草》、《客從遠方來》、《古意贈今人》、《代葛沙門妻郭小玉詩》等。
...〔? 鮑令暉的詩(3篇)〕猜你喜歡
憶舊游·記愁橫淺黛
記愁橫淺黛,淚洗紅鉛,門掩秋宵。墜葉驚離思,聽寒螿夜泣,亂雨瀟瀟。鳳釵半脫云鬢,窗影燭光搖。漸暗竹敲涼,疏螢照晚,兩地魂消。
迢迢,問音信,道徑底花陰,時認鳴鑣。也擬臨朱戶,嘆因郎憔悴,羞見郎招。舊巢更有新燕,楊柳拂河橋。但滿目京塵,東風竟日吹露桃。
望遠行·繡幃睡起
繡幃睡起。殘妝淺,無緒勻紅補翠。藻井凝塵,金梯鋪蘚。寂寞鳳樓十二。風絮紛紛,煙蕪苒苒,永日畫闌,沈吟獨倚。望遠行,南陌春殘悄歸騎。
凝睇。消遣離愁無計。但暗擲、金釵買醉。對好景、空飲香醪,爭奈轉添珠淚。待伊游冶歸來,故故解放翠羽,輕裙重系。見纖腰,圖信人憔悴。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木蘭花慢·別西湖兩詩僧
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彌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峰夢醒云起,是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后約,為余先寄梅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