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陰山和人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山自西向東延綿千里橫亙于新疆中部,秋天的西風在溪澗寒氣逼人。
即使在這猿猱不可攀,鴻鵠不能越的高山之上,蒙古軍隊仍可以馳騁而過。
萬頃松林在一陣風之后都落下了松子,而流水映著松林茂盛的樣子。
天兵天將不知為什么夸耀自已的神威,把天臺山和羅浮山都移到了這里。
云和霞遮蔽這重重群山,高聳的山巒顯得氣勢威盛。
自古以來就是阻隔西域的天險,使人們不能與中原相同。
小路回旋曲折直的斜的都有,山頂快要直沖云霄卻還是不夠高。
溪澗里風聲蕭蕭,溪水寒冷無比,山上落滿的花卻沒有人的身影。
四十八橋像一行雁陣橫跨叢山之中,這壯觀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
在高處俯瞰感到極其高,高到會令人感到恐懼。
水平如鏡的賽里木湖在山頂上,傍晚也是霧氣彌漫的氣象。
果子溝中有許多泉水形成的瀑布落千丈,似白絹一般美麗。
塔勒奇水浩浩蕩蕩向西部流去,所有的溪壑都將匯集在一起。
你的詩用語奇特,給本來就很神奇的天山景物增添了奇異色彩,使天神對此也無法發揮功力。
山峰高峻,月亮升在天空也被山尖擋住,到了四更天才能見到掛在中天的月亮。
想那遠在山外的戍邊士兵,穿在身上的鎧甲肯定早已冷透。
注釋
陰山:指天山,此處指西天山塔勒奇山。和(hè)人韻:這首詩用丘處機詩《自金山至陰山紀行》韻。丘處機詩見《長春真人西游記》。
橫東西:指天山自西向東橫亙于新疆中部。
郁郁蒼蒼:茂盛的樣子。
天丁:天兵。天臺,山名,在今浙江天臺縣北,屬仙霞嶺山脈的東支;山勢挺拔,溪澗深切,林木蔥郁,風景秀麗。羅浮,山名,在今廣東省境內,長達百余公里,峰巒四百余座,風景秀麗,為道教名山。
翳(yì):遮蔽。
突兀:高聳的樣子。雄雄:氣勢威盛的樣子。
縈紆(yíng yū):回旋曲折的樣子。
盈:滿,足。
“四十八橋”兩句:是說四十八橋像一行雁陣橫跨叢山之中,這壯觀的景象真是非一般景致所能比。四十八橋,果子溝中所建橋數。元代以前,果子溝未通輪轤,谷中松林稠密,怪石嵯峨,道路曲折,急流奔瀉。元世祖成吉思汗西征時,為了加快行軍速度,命他的二太子察合臺率部在此一帶鑿石開路,刊木為橋,建橋四十八座,從此打開了中原通向伊犁河流域的通道。
千萬仞:極寫其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以周尺的七尺(一說尺)為一仞。
凜凜:恐懼的樣子。
鏡湖:此指水平如鏡的賽里木湖。湖在今新疆博樂市西南,俗稱三臺海子。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30公里,四周群山環抱,雪峰倒影,景色清幽。
幽絕:極其深險的山谷。派,水的支流。練,白色的熟絹。
大河西注:指塔勒奇水浩浩蕩蕩向西部流去。
半埋雪:有一半埋在雪中。
征衣:鎧甲,又稱鐵衣。
“過陰山和人韻”鑒賞
賞析
這首七言古詩四句一轉韻,從不同側面渲染陰山的高峻艱險,壯麗雄奇。既有鳥瞰式全景,亦有局部之景,但都顯得氣勢非凡,郁勃陽剛之力。而突出陰山之“天險阻西域”,“令人凜凜生恐惶”,乃意在襯托“天兵百萬”之軍威,表現元軍西征之銳氣,人與自然相映生輝。此詩明顯受李白《蜀道難》之影響,但詞意時有重復,藝術錘煉尚欠火候。全詩感情豪放,詩筆縱恣;詩中大量使用夸張、想象、比喻、對比使詩表情達意繪聲繪色、生動形象。
此詩在作法上首先是寫境雄闊。如寫山之雄渾則“陰山千里”“萬頃松風”;寫山之髙峻則“山角摩天”“泉練千丈”;寫人、神之威則“天兵百萬”、“六丁”移山;寫水勢之盛則“百里鏡湖”“千溪萬壑”。詩人以如椽巨筆任意揮灑,將陰山的雄奇之景寫得瑰偉崇高,震人心魄。
其次是描寫鋪張揚厲。全詩三十二句,韻腳四句一轉,在詩人筆下,陰山的山、谷、路、風、水、樹、橋、瀑、湖、霞、猿、鴻、花、月、雪、人等各種景物無不任意驅遣,令人目不暇接,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西域天山的神奇風采。另外,詩中除了大量使用夸張、想象、比喻、對比的語言以突出其形象性外,還大量運用“郁郁”“蒼蒼”“重重”“雄雄”“蕭蕭”“凜凜”等疊音詞,不僅表情達意繪聲繪色、生動形象,而且吟詠之間節奏感強,抑揚頓挫,富于音樂感。
全詩感情豪放,詩筆縱恣,寫景氣象萬千,有飛動之勢,顯示出詩人闊大的胸懷和張揚的詩歌個性。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古詩是金宣宗興定三年(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隨成吉思汗出征西域,經過陰山時為和全真道士丘處機韻而作。
耶律楚材簡介
元代·耶律楚材的簡介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占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對金朝失去信心,決心轉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生深遠影響,他采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乃馬真后稱制時,漸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謚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 耶律楚材的詩(2篇)〕猜你喜歡
過陰山和人韻
陰山千里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鵠不能過,天兵百萬馳霜蹄。
萬傾松風落松子,郁郁蒼蒼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臺羅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巒突兀何雄雄。
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通。
細路縈紆斜復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風蕭蕭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橋橫雁行,勝游奇觀真非常。
臨高俯視千萬仞,令人凜凜生恐惶。
百里鏡湖山頂上,旦暮云煙浮氣象。
山南山北多幽絕,幾派飛泉練千丈。
大河西注波無窮,千溪萬壑皆會同。
君成綺語壯奇誕,造物縮手神無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遙思山外屯邊兵,西風冷徹征衣鐵。
高陽臺·將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歸吳下置酒話別離懷惘惘
暗水通潮,癡云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纖、并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說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