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謠·問何年”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巖有一巨大的石頭,形狀非常怪異,我借用楚辭中《離騷》《九歌》的意思,為它取名“山鬼”,并創作《摸魚兒》詞,調名改為現名《山鬼謠》。
問哪一年這個怪石飛來?西風落日中的怪石默然不答。巨石可能是羲皇以前形成的,就以“太初”稱呼你罷。巨石環境偏僻,人跡罕至,今日還像古時一樣。醉中舉杯呼叫雨巖,雨巖未動,山鳥卻把酒杯踩倒飛去了。
昨夜風雨之中,巨石忽然起舞,在四更天的時候吹滅燈光大聲呼嘯,把人們都嚇壞了。在巨石起舞呼嘯的場景里,隱隱約約聽到巨石山鬼對我說:您整天拄杖游覽也是夠辛苦了。既然我們成了知己朋友,我們就共同乘上鸞鳥和鳳凰駕的車,吟誦著《遠游》賦去漫游罷。
注釋
山鬼謠:詞牌名,即“摸魚兒”。雙調一百十六字,上片六仄韻,下片七仄韻。
《離騷》《九歌》:屈原作品。《九歌》凡十一篇,其中第九篇《山鬼》,描寫一位山中女神。
“看君”兩句:謂怪石似羲皇上人,就以“太初”稱之。羲皇上,即羲皇上人,伏羲氏以前的人。陶淵明曾自稱羲皇上人。此言怪石來歷久遠,純樸天然。君,指怪石。名汝:以此稱你。
“溪上”兩句:怪石地處僻遠,紅塵不到,所以拙樸風貌,古今不變。
“一杯”四句:舉杯邀石,怪石未動,山鳥卻翻杯而去。誰舉:為(向)誰而舉。崔嵬:高大聳立貌,代指怪石。覆杯:打翻了酒杯。
“須記”三句:人們記得昨晚潭邊風雨大作,而怪石卻乘翻飛起舞。龍湫(qiū),龍潭。作者《水龍吟·題雨巖》詞賦雨巖飛泉說:“又說春雷鼻息,是臥龍彎環如許。”石浪,指巨大的怪石。詞尾作者自注:“石浪,庵外巨石也,長三十馀丈。”
“四更”兩句:山鬼深夜呼嘯而至,吹燈滅火,使人膽顫心驚。山鬼吹燈,化用杜甫《山館》詩意:“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
依約處:依稀恍惚間。
杖屨(jù):出游登山所用的手仗和麻鞋。良苦:非常辛苦。
“神交”四句:以怪石為契友,擬攜石乘鸞駕鳳作萬里遠游。神交心許,精神相交,心意互許。鞭笞(chī)鸞鳳,鞭策鸞鳳,即指乘鸞駕鳳,遨游太空。《遠游》,《楚辭》中的篇名,或謂屈原所作,這里代指辛棄疾的詞作。
“山鬼謠·問何年”鑒賞
賞析
辛棄疾的山水詞與前代山水詩不同,不僅是單純地摹擬自然,更重要的是富于想象,賦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時又兼有磅礴的氣勢。此詞就是這樣。據詞序,《山鬼謠》之名是取屈原《離騷》《九歌》之意。《山鬼》,一曲人神戀歌,詞人借以詠雨巖怪石。詞寫得詭異奇特,與石之“怪甚”十分相稱。
上片頭二句“問何年,此山來此?”著一“來”字便把偌大一座博山擬人化了。從歷史長河中來看,這座山當有形成的日期,但在科學知識不發達的古代,沒有人能解答這個問題。提問的對象,并不確指,又巧妙地以“西風落日無語”作答,使渺茫的太古融入了瑟瑟西風、奄奄落日之中,竟不可得一究詰之所。既渲染了冷峻陰森的氣氛,又引起日落后神秘可怖的懸想。究詰既無所得,所以緊接著便以猜度之詞說:“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白虎通義》:“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傳說伏羲始畫八卦,造書契,揭開了人類文明史的第一頁。《列子·天瑞》:“太初者,氣之始也”;《周易》“易有太極”疏云:“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說這怪石早于伏羲,實際上便把近在眼前的怪石寫得超越千古,無與倫比。這是從縱的方面來寫的。“溪上路,算只有,紅塵不到今猶古”,則是從眼前的景物照應遠古寫的。空山無人,溪水清澈,緣溪而行,一塵不染。人間雖然經歷了滄桑,但這兒依然“紅塵不到”,只此才與太古相似。既突出了雨巖環境的無比幽靜,又透露了詞人對紛擾、齷齪現實的厭惡。詞人獨游雨巖的詞作,大多抒發了知音難遇的感慨。空山獨酌,孤寂可知,“一杯誰舉”,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然而“崔嵬未起,山鳥覆杯去”,巨石不能與詞人共飲,酒杯卻又被山鳥打翻了。巨石不起,是無情之物體。而山鳥覆杯,可能是無心,也可能是有意,還或許是精靈所使。或真或幻把“山鬼”之靈從無寫到有。由此可見,山鳥的插曲,正是人、物交感的契機。妙在寫得空靈,猶如山鳥之去,無跡可尋。與之相對者唯有此一塊巨石。
如果說上片寫極靜的意境,那么下片就寫了極動的景象:龍潭風雨,足以驚人;長達三十馀丈的巨石,然被掀而舞,就更加駭人了。繼之“四更山鬼吹燈嘯”,不禁“驚倒世間兒女”。如此層層渲染,步步推進,直到“山鬼”出場,令人驚心動魄。詞人對于雨巖之夜的描繪如此筆酣墨飽,顯然是快意于這種景象。龍潭的風雨,石浪的掀舞,山鬼的呼嘯,其勢足以沖破如磐夜氣,其力足以震撼渾渾噩噩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驚倒世間兒女”也沒有什么不好。在這里,詞人長期被壓抑被鉗制的心聲,突然爆發出最激越的聲響。可知以怪石為知已,不僅在于它遠古荒忽,閱盡滄桑,而且更在于它驚世絕俗,能使人在精神上受到震動。詞人與之相通者,大概就在這里。他說:我以石為知已,石亦以我為知已。所以接著說“依約處,還問我:清游杖履公良苦。神交心許。”這個“苦”字語意雙關,既是說登山涉水之勞,也是說內心之苦,知已難得,人間難求。既“神交心許”,便深合默契,難分難解,所以最后說“待萬里攜君,鞭苔鸞鳳,誦我《遠游》賦”,從橫的空間展示了廣闊的天地。韓愈《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見寄并呈上錢七兄閣老張十八助教》詩云:“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詞人要攜帶“山鬼”,駕馭鸞鳳,云游萬里了。詞人在這里說“誦我《遠游》賦”,主要是表明他追求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屈原內心的苦悶是與追求理想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的,辛詞的用意亦在于此。
這首詞把寫景合詠物揉合在一起來抒情言態。由于寓意深刻,感情熾熱,形象生動,滲透著對國家興亡和作者本人身世的感慨,所以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元人劉敏中曾寫過一首《沁園春·號太初石為蒼然》,顯然摹仿此詞。這說明《山鬼謠》一詞,對后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辛棄疾首次罷官退居帶湖時期,時間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前后。在賦閑時期他經常去附近的風景勝地博山游覽。博山雨巖有一塊形態怪異的巨石,長三十馀丈,辛棄疾便借用屈原《九歌》中“山鬼”稱呼它,寫下了這首《摸魚兒》詞,并將詞牌改名為《山鬼謠》。 ?
辛棄疾簡介
宋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棄疾的詩(58篇)〕猜你喜歡
于園
于園在瓜洲步五里鋪,富人于五所園也。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藥,人不得上,以實奇。后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后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園可無憾矣。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