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觀潮”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望無垠的沙灘上,潮水涌上來了,像一道白色的長虹;我猜想,是不是瑤臺仙人,失手把玉杯中的瓊漿潑向了人間,如此奔騰洶涌。
澎湃的潮水中,藍天的倒影在水里顛簸搖動;夕陽西墜,浮沉出沒在湍急的洪波巨浪中。
注釋
十七日:農歷八月十七、十八是錢塘江潮最為壯觀的日子,潮水最大的日子。
漫漫平沙:廣闊無邊的江邊平坦的沙灘。
走白虹:走,奔跑和滾動;白虹:指錢塘江潮。
瑤臺:傳說中指天上神仙居住的地方。
失手:因沒拿住(玉杯)而倒翻。
晴天:因滾動的錢塘江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藍天也搖動不止。
晚日:因奔騰起伏的浪潮,使倒映在江水中的落日沉下又浮起。
“十七日觀潮”鑒賞
賞析
錢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個虎口的形狀。海水漲潮倒灌進來,受到河床的約束,就會掀起巨大波瀾,這便是自古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勢最猛,詩人觀潮選在十七這一天,正為欣賞那雄偉奇麗的壯觀。
詩起筆就描摹了一派極其雄壯的場面。首句寫潮水方起,僅如銀線,被江岸約束,漸漸隆起,中高邊低的情況。形容潮頭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觀、顏色與氣勢,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繪遠處潮水逼近的情況,不是身臨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處。第二句寫潮水涌到面前,人間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話想象,說天神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這樣氣勢浩大的潮水。這一手法,與李白詠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極為相似。
三、四句,寫潮頭過后的情況。詩寫江面洶涌的波濤,卻不直接寫水怎么樣,而說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顛簸起伏,西落的太陽忽上忽下,進一步渲染了水勢、浪頭的巨大。兩個動詞“搖動”、“沉浮”,都有震動人心的作用。
四句詩,分潮前潮后兩層。前兩句用夸張筆法,結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氣勢寫足,運筆也如江潮,一瀉而下,令人心動神搖;后兩句用鋪張手法,寫實景,雄壯中帶有幾分綺麗。四句詩又各自選取了一幅特寫,連在一起,便展現了觀潮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自己對這大自然的偉觀的贊嘆。
這首絕句,通過白色長虹的比喻,瑤臺潑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繪出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全篇沒有用到一個抒情的字眼,卻句句觸發著讀著熱愛祖國山川、熱愛大自然的激情。
創作背景
浙江錢塘江潮水是中國著名的自然奇觀,每年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潮水上漲時,勢如奔馬,鋪天蓋地,觀潮的人擠滿海塘。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描寫江潮的詩文,陳師道也作了近十首觀潮詩,這首是其中的一首。 ?
陳師道簡介
宋代·陳師道的簡介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 陳師道的詩(7篇)〕猜你喜歡
新雁過妝樓·夢醒芙蓉
夢醒芙蓉。風檐近、渾疑佩玉丁東。翠微流水,都是惜別行蹤。宋玉秋花相比瘦,賦情更苦似秋濃。小黃昏,紺云暮合,不見征鴻。
宜城當時放客,認燕泥舊跡,返照樓空。夜闌心事,燈外敗壁哀蛩。江寒夜楓怨落,怕流作題情腸斷紅。行云遠,料澹蛾人在,秋香月中。
從軍詩五首·其三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
富春渚詩
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
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
溯流觸驚急,臨圻阻參錯。
亮乏伯昏分,險過呂梁壑。
洊至宜便習,兼山貴止托。
平生協幽期,淪躓困微弱。
久露干祿請,始果遠游諾。
宿心漸申寫,萬事俱零落。
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