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夏季的三個月都沒有下雨,只見飛土不見云陰覆蓋。
廳堂清靜原想午睡一會兒,結(jié)果稍稍動彈便汗如雨下。
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慘,骨瘦如柴,背上壓著一百多斤。
一生就靠縫補過的破舊衣服度過,為了養(yǎng)兒活女只能下苦力掙錢。
有錢人的牛馬系在樹蔭歇息,只害怕牛馬曬病,不能開耕。
老天爺生育一個人,歷時既久又不容易,誰知還不如牛馬有福氣。
注釋
勞歌:樂府舊題,見《樂府詩集·雜歌謠辭》。
暑天三月:夏季的三個月。
合:合攏,指云陰覆蓋。
骸:骨。
彀:張滿弓弩。
石(dàn):古代的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石,十石,極言費力之大。
衲:縫補,這里指縫補過的破衣服。
以力受金:猶言下苦力掙錢。
犯炎酷:指因炎熱而受擾或被曬傷。
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作民:作育人類。
“勞歌”鑒賞
賞析
這首詩所寫的是出賣苦力的勞工的艱難生涯。前四句寫暑天長期無雨,云頭塵土飛揚,深堂揮汗如雨,干旱酷熱。中四句言“負重民”,身冒酷暑,奔走長街,衣不蔽體,彎腰負重,承受著慘重的勞累,換錢來養(yǎng)活兒女。后四句以富人家的牛馬來與勞工對比,牛馬能在高樹下乘涼避暑,勞工哪有這種福氣。全詩取材貼近現(xiàn)實,出語平易曉暢,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下層勞工的同情。
張耒出身貧寒,從政后又一直沉淪下僚,對廣大人民的窮苦生活有所體察和了解,在蘇門四學士中,他是最關(guān)懷民生疾苦的,也寫過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這首《勞歌》是他的“古樂府歌詞”之一。它以樸素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負重民”勞動神態(tài)的刻畫,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詩的開頭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熱。一二兩句寫天氣:說“云頭不合”,則可見烈日當空;說“惟飛土”,既呼應了上句“三月元無雨”,又強調(diào)了氣侯炎熱干燥,塵土飛揚。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盛夏赫赫,驕陽似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就汗如雨下,這表明炎熱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這四句對“熱”盡情渲染,為后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了有力的鋪墊。
“忽憐長街負重民”,下一“忽”字,筆鋒陡然一轉(zhuǎn),結(jié)上開下,中間四句進入對“負重民”的正面描寫。詩人由己及人,對于苦力的勞動強度,生活境況,不發(fā)抽象議論,也不作全面介紹,而是巧妙地通過兩個典型細節(jié)的刻畫,把“憐”的感情交織進去,含蓄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長彀十石弩”,一個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的苦力形象,令詩人心碎。這一細膩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逼真地點明物體之重已遠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限度。
“以力受金飽兒女”,苦力的區(qū)區(qū)報酬得來十分不易,其中滲透著很多血和汗。這就深化了主題。“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層層逼進。烈日曝曬,“負重民”盡管衣不蔽體,卻全然不顧。因為他們已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別無“飽兒女”之法。“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這兩個典型細節(jié)的刻畫,不僅逼真感人,使文勢跌宕,而且含意深長,從中也引發(fā)了一個問題:“是誰把“負重民”推向了苦難的深淵?”詩中體現(xiàn)了作者觀察的深刻,剪裁的精當。
最后四句,變換韻腳,筆鋒一轉(zhuǎn),向更深的意境開掘,以人與畜相比。牛馬都有人愛護,拴在樹下乘涼,唯恐其“犯炎酷”,而“負重民”如此艱辛,卻無人憐惜,人還不如牛馬。這樣的強烈對比,更可看出“負重民”是生活在人間地獄,更能激起讀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換了入聲韻,更表現(xiàn)出這是“凄厲蕭殺”之音。
這首詩之所以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首先是因為詩人對勞動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為成功地運用了多種描寫技巧,刻意經(jīng)營,發(fā)揮了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
《勞歌》通過作者自己的切身體驗,反映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詩取材貼近現(xiàn)實,出語平易曉暢,不用一個典故,也沒有一個怪字,字里行間充溢著對下層勞工的同情和憐憫。
張耒簡介
宋代·張耒的簡介

張耒,北宋文學家,字文潛,號柯山,擅長詩詞,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全宋詞》《全宋詩》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學于陳,學官蘇轍重愛,從學于蘇軾,蘇軾說他的文章類似蘇轍,汪洋澹泊。其詩學白居易、張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輸麥行》多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風格平易曉暢。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續(xù)拾遺》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 張耒的詩(4篇)〕猜你喜歡
勞歌
暑天三月元無雨,云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身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秋日田家雜詠
西風八九月,積地秋云黃。
力田已告成,計日宜收藏。
刈獲須及時,慮為雨雪傷。
農(nóng)家終歲勞,至此愿稍償。
勤苦守恒業(yè),始有數(shù)月糧。
嗟彼豪華子,素餐厭膏粱。
安坐廢手足,嗜欲毒其腸。
豈知民力艱,顆米皆琳瑯。
園居知風月,野居知星霜。
君看獲稻時,粒粒脂膏香。
哀鹽船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儀征鹽船火,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時鹽綱皆直達,東自泰州,西極于漢陽,轉(zhuǎn)運半天下焉,惟儀征綰其口。列檣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隱若城廓。一夕并命,郁為枯臘,烈烈厄運,可不悲邪!
于時玄冥告成,萬物休息。窮陰涸凝,寒威凜栗。黑眚拔來,陽光西匿。群飽方嬉,歌咢宴食。死氣交纏,視面惟墨。夜漏始下,驚飆勃發(fā)。萬竅怒號,地脈蕩決。大聲發(fā)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于斯時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盡赤。青煙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氣以為霞,炙陰崖而焦爇。始連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沒。跳躑火中,明見毛發(fā)。痛謈田田,狂呼氣竭。轉(zhuǎn)側(cè)張皇,生涂未絕。倏陽焰之騰高,鼓腥風而一吷。洎埃霧之重開,遂聲銷而形滅。齊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長訣。發(fā)冤氣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當午而迷方,揚沙礫之嫖疾。衣繒敗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絕。
亦有沒者善游,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旋入雷淵,并為波臣。又或擇音無門,投身急瀨,知蹈水之必濡,猶入險而思濟。挾驚浪以雷奔,勢若隮而終墜。逃灼爛之須臾,乃同歸乎死地。積哀怨于靈臺,乘精爽而為厲。出寒流以浹辰,目睊睊而猶視。知天屬之來撫,慭流血以盈眥。訴強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剝支離,漫漶莫別。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積埃填竅,攦指失節(jié)。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收然灰之一抔,辨焚余之白骨。嗚呼,哀哉!
且夫眾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環(huán)之,氣絕寢床。以死衛(wèi)上,用登明堂。離而不懲,祀為國殤。茲也無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橫!游魂不歸,居人心絕。麥飯壺漿,臨江嗚咽。日墮天昏,凄凄鬼語。守哭迍邅,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尚騰哀而屬路。或舉族之沉波,終狐祥而無主。悲夫!叢冢有坎,泰厲有祀。強飲強食,馮其氣類。尚群游之樂,而無為妖祟!人逢其兇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為而至于此極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