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游滄浪亭”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漲了起來,云兒濃厚,遮掩天空,時晴時陰,天氣也暖和。
簾內無人,日色暗淡,花叢、竹叢一片寂靜,不時從中冒出幾聲小鳥的對鳴聲。
注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镠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
連明:直至天明。
嬌云:彩云,又云的美稱。弄:吳越方言,作的意思。陰晴:時陰時晴。
簾虛:簾內無人。日薄:日色暗淡。
“初晴游滄浪亭”鑒賞
簡析
詩人有《滄浪亭》詩云:“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關(費盡心機搞陰謀,耍弄權術)。”細細品味這幾句詩,對理解這首絕句很有好處。
也許是“好雨知時節”,昨晚“隨風潛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漲了不少。你看,“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輕柔的春云像嬌嗔的姑娘在照鏡,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似的,不斷在池中變幻著倩影。看來,宋朝詩人頗喜歡“弄”字,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開了先例,歐陽修“夜深江月弄清輝”和蘇舜欽的這一句緊緊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歡用“搞”字。用多了,就缺乏新鮮感,詩詞創作最重的還應是首創精神。盡管“弄”字都用得不錯,能出境界,但畢竟不如首創者。 第三句先寫“水晶簾瑩更通風”,春天的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落下斑駁的倩影;再寫“花重錦官城”和“綠竹半含籜”那種境界,無論是花,無論是竹,都給人“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那種清新的感覺。今天,園里沒有客人來,詩人獨自觀賞,踽踽前行,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心頭不禁涌起“滄浪獨步亦無淙”之無緒。 最后一句以動襯靜,收到“鳥鳴山更幽”的效應。歐陽修也有《滄浪亭》詩曰:“水禽閑暇事高格,山鳥日夕相啾喧。”做為這一句詩的解說詞,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詩人還有《滄浪靜吟》云:“靜中情味世無雙”,這靜中的“幽獨閑放之趣”,隱藏著詩人被罷黜后的落寞情緒。詩人嘴上說在這靜謐的園中可以“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其實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沒有明說罷了。哀莫大于心死,詩人對朝庭早已“心死”。
鑒賞
首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寫詩人目睹池內陡添春水,因而憶及昨夜好一陣春雨。詩由“春水生”帶出“夜雨連明”,意在說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勢不小,好為下寫“初晴”之景作張本。正因昨夜雨久,雖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氣中濕度依然很大,天上濃密的云塊尚未消散,陰天跡象明顯;但畢竟雨停了,陽光從云縫里斜射下來,連輕柔的春云也帶上了暖意,天正由陰轉晴。以上就是詩中“嬌云濃暖弄陰晴”所提供的意境。詩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來寫天氣,取材典型。
第三句“簾虛日薄花竹靜”寫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并不怎么強烈;山上花竹,經過夜雨洗滌,枝葉上雨珠猶在,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如果說這句是直接寫靜,束句“時有乳鳩相對鳴”則是借聲響來突出靜,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藝術效果。顯然,詩中寫由春景構成的幽靜境界和題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緊。乍看,題中“游”字似乎在詩中沒有著落,但從詩中諸種景象的次第出現,就不難表現出詩人在漫游時觀春水、望春云、注目簾上日色、端詳雜花修竹、細聽乳鳩對鳴的神態。詩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過詩人沒有像韋應物那樣明說自己“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詩人喜愛這“初晴”時的幽靜境界是有緣由的。他以遷客身份退居蘇州,內心愁怨很深。在他看來,最能寄托憂思的莫過于滄浪亭的一片靜境,所謂“靜中情味世無雙”(《滄浪靜吟》)。他所講的“靜中清味”,無非是自己在靜謐境界中感受到的遠禍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說的“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氣(《滄浪亭》)。其實他何曾自得閑適,在同詩中,他在那里曼聲低吟“修竹慰愁顏”可見詩人在亥初晴游滄浪亭爭中明寫“靜中物象”,暗寫流連其中的情景,表現的仍然是他難以平靜的情懷。胡仔說蘇舜欽“真能道幽獨閑放之趣”(《苕澳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二),此詩可為一例。
創作背景
慶歷四年(1044年),進奏院祠神之日,蘇舜欽作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循前例以賣舊公文紙的錢宴請同僚賓客。保守派抓住這件事,借題發揮,結果,蘇舜欽被罷去官職。他帶著心靈上的創痛,流寓蘇州,不久,在城南營建滄浪亭。而《初晴游滄浪亭》就是在此背景下寫成的。 ?
蘇舜欽簡介
宋代·蘇舜欽的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
...〔? 蘇舜欽的詩(6篇)〕猜你喜歡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述懷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嵚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