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令·蘋滿溪”譯文及注釋
譯文
溪中長滿綠萍,青青楊柳環(huán)繞著岸堤。一路相送直到那溪水西。原路折回時,只有低垂的山間明月與我相伴而行。
拂曉之后,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fēng)凄凄交加。回到家中,倚靠著朱門眺望遠(yuǎn)方,只能聽見路上過往的馬兒嘶鳴聲,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我相對。
注釋
隴月:山間明月。
霏霏:煙很盛的樣子。
“相思令·蘋滿溪”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意境凄迷朦朧的送別詞。全詞以景語結(jié)情,熔情入景。詞中選取滿溪之蘋繞堤之柳、低垂之月、霏霏之煙、凄凄之風(fēng)、寂寒之鷗等景象,營造出一個朦朧的境界,有效地渲染、烘托出送者凄迷的心境。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使得此詞獲得了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送別詞中別具一格。
起首一句,寫送行途中所見景象。“蘋滿溪。柳繞堤。”青蘋滿溪,其含意無異于芳草萋萋,亦是關(guān)別情。垂柳繞堤,則暗示沿曲曲溪柳送行之遠(yuǎn)。熔情入景,寓事于景,意蘊包孕很豐富,語言卻極簡練,只六個字。“相送行人溪水西”承上,點明送行之事,也點明全詞的詞旨。千里送行,終有一別,“溪水西”就是送者不得不止、行人終于別去之處。無限凄惘,見于言外,因為水西一別,行人已經(jīng)漸行漸遠(yuǎn),則送者不得不返。歇拍即寫送者歸來所見景象:“回時隴月低。”隴月即山月,山月低垂,則天將拂曉。可見,送行之時是拂曉之前。古人遠(yuǎn)行,多啟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時分。“回時”二字,寫送者沿送行原路折回。方才順此路送行,此時逆此路返回,卻是孤身一人,唯有低垂之隴月,照見形單影只而已。“隴月低”三字,妙景物之特征與情感之特征相似。此句隴月之低垂,與送者心情之低沉,特征完全相同;低垂的隴月,正象征著低沉的心情。
上片描寫送別情境,下片則轉(zhuǎn)寫別后情境。過片兩句,純?yōu)榫罢Z,寫的是:拂曉之后,山水原野,煙靄霏霏籠罩,寒風(fēng)凄凄交加。而送者的心靈,同樣籠罩凄迷悵惘之中,這景語又正象喻著心情。這兩句不但有景象吻合心情之妙,而且有聲情吻合詞情之妙。這兩句共六字,字字皆陰平,構(gòu)成凄涼之調(diào),讀來愈覺其凄楚。“重倚朱門聽馬嘶”寫:送者已回到家門,可是仍不能平靜,因為家門反而觸動了傷心懷抱,所以送者轉(zhuǎn)過身來,背靠朱門,面向遠(yuǎn)方,重新舉目眺望行人所去的方向,可是,只聽得路上過往的馬嘶聲,再也不見那人的影子,聲聲馬嘶想必緊揪著送者的心。結(jié)句“寒鷗相對飛”將凄迷的詞情推到極致:此時,天地間唯有那霏霏曉煙中飛來飛去的寒鷗,與孤獨的送者相對。人鷗相對,只是一片靜默而已;這靜默之中,包含著無限的悲哀。此句還含蓄地點出送者為女性,行人為男性。溫庭筠《河傳》詞云:“若耶溪,溪水西,柳堤,不聞郎馬嘶”,可與此詞參看。抒情主人公送行歸家,聞路上馬嘶聲,猶倚門傾耳而聽。一個“聽”字,寫出其心動神馳之狀,而一個“重”字,則其念茲茲之情亦可想。騎馬去者必為情郎,則“倚朱門”者自是怨女。對此作者偏不于明處交代,只從“聽馬嘶”一幕曲折透出。
此詞的一個顯著特色是詞調(diào)聲情與詞情妙合無間。全詞用平聲,其音低抑,如訴如泣,而且句句押韻,韻腳既極密,聲情便緊促。特別是過片二句,全用陰平聲,尤見低抑。低抑的韻腳、字聲與急密的韻位構(gòu)成一部聲情悱惻的凄調(diào),與詞情表里一致,相得益彰。
張先簡介
宋代·張先的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
...〔? 張先的詩(7篇)〕猜你喜歡
行香子·舟宿蘭灣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昨宵谷水,今夜蘭皋。奈云溶溶,風(fēng)淡淡,雨瀟瀟。
銀字笙調(diào)。心字香燒。料芳悰、乍整還凋。待將春恨,都付春潮。過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
游廬山記
廬山據(jù)潯陽、彭蠡之會,環(huán)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并海諸山多壯郁,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艤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后,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zhuǎn)達后山,松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山房遺址不可得。登含鄱嶺,大風(fēng)嘯于嶺背,由隧來風(fēng),上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fù)頃之,至湖之中;復(fù)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始知云之障,自遠(yuǎn)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萬成陣,起山后,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fù),返宿于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于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栗里臥醉石;石大于屋,當(dāng)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圓來,大笑排闥而入,遂同上黃巖。側(cè)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巖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復(fù)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云,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頃之,香爐峰下,白云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fù)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fù)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靈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歷,皆類記之。而于云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后之好事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