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表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只見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向廣州押送犯人,誰永歸石穴,長期隱居。
大庾嶺雄偉高大,阻隔內外,下面沒有潛行于地下的流水,上面沒有平直的道路,獐和兔子看到山岡就轉身返回,鴻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飛。從山腳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接著又往下走到山邊。回頭看走過的路山峰傾斜,眺望前方的石階邊緣陡峭。看朝霞白云圍繞著峰巒,聽溪流從高處流入澗溪。巖石羅列像棋子一樣密排散布,怪異奇特雜亂交錯。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是樓閣也是城樓。斑紋彩色像繡布,皎潔白凈似月亮。蔓生地衣類植物攀附于絕壁之上,青苔在淺水輕輕滑過。
注釋
嶺表:亦稱嶺外、嶺南,通常指今廣東、廣西一帶地方,但這里只是指大庾嶺。
五瀆(dú)、六水:泛指大庾嶺區域的各條溪水江河,非實為“五”“六”。
寫:通“瀉”,急流傾瀉。
南馳:往南奔流。
揮靈海:指向靈海,即奔赴靈海。“靈海”疑指廣州。
委輸:把物質裝上車船叫委,轉運到他處交卸叫輸。原指運送物質,此指押送犯人。
孰:誰。
石穴之永歸:永歸石穴,長期隱居。
若乃:發語詞,無實義。
長山:指大庾嶺。大庾嶺又名塞上、塞嶺、臺嶺。傳說漢武帝時有庾姓將軍筑城嶺下,故名大庾,又叫庾嶺。
款跨:雄偉高大。
乖隔:阻隔。
伏流:潛行于地下的流水。
夷跡:平直的道路。
麕(jūn)兔:獐和兔子。
旋歸:轉身返回。
反翮(hé):折回翅膀往回飛。
既……遂……:……之后,接著又……。
陟麓(zhìlù):從山腳往上攀登。
踐坂(bǎn):踏上山坡。
山畔:山邊。
傾巘(yǎn):山峰傾斜。
磴(dèng):石階。
絕岸:邊緣陡峭。
抱岫(xiù):圍繞著峰巒。
注澗(jiàn):從高處流入澗溪。
羅石:巖石羅列。
棋布:像棋子一樣密排散布。
怪譎(jué):怪異奇特。
橫越:雜亂交錯。
阜(fù):土山,丘陵。
闕(què):門樓,城樓。
斑采:斑紋彩色。
類、若:似,像。
蘿蔓(luó màn):蔓生地衣類植物。
絕攀:攀附于絕壁之上。
苔衣:青苔。
流滑:淺水輕輕滑過。
“嶺表賦”鑒賞
賞析
謝靈運酷愛山水,他的山水詩善于用鋪陳夸張的手法和錘煉的辭句描繪優美的自然景物。他的賦作,也同樣和山水景物有著緊密的聯系,此賦即是他寫景賦的代表作之一。
這篇賦分為兩段。第一段寫作者由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聯想到自己被流放將一去而不得回歸。第二段回到嶺表的正題,描繪大庾嶺的優美景色。這篇賦通過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情感真摯。
第一段寫他由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聯想到被流放到南方的自己,表現一去而不得回歸的傷感。
第二段回到嶺表的正題,寫大庾嶺所見景物。先以“長山”二句總寫嶺的高大雄偉。其后則做具體的描繪,以“下無伏流”,正面夸耀嶺的高大;“上無夷跡”,夸耀山路的險峻。又以“麕兔”二句側面表現嶺的高峻。“既陟麓”四句回寫自己的行程,后路傾讞,前磴絕岸,既照應上文的“長山款跨,外內乖隔”,又表現出自己遭遇的坎坷和前途的險惡。“看朝云”以下,則具體寫眼前所見景物,感官上由視覺到聽覺,時間上從早到晚,由眼前羅列的千奇百怪的巖石到遠方姿態萬千的群山,以及絕壁上的蘿蔓,山澗溪流下的苔衣,一一寫來,描繪大庾嶺的優美景色如在目前。雖然身處逆境之中,仍不忘對他鄉優美山水景物的欣賞與贊美。較之于他的山水詩,由于省去了體玄悟道的內容和說理的成分,就更充分地表現出他對祖國山水的真摯情感。但由于生死未卜,前景渺茫,所以字里行間,又透露出淡淡的憂傷情調。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謝靈運的創作無論是詩還是賦,都遵循著這一“新變”的規律,力求創新,吸收前代文化的優秀傳統而不為古人所束縛。他能稱雄當世,賦作上的成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創作背景
公元432年(元嘉九年)詩人流放廣州,途經江西大余縣和廣東南雄縣交界處的大庾嶺。詩人見高大雄偉的大庾嶺后,聯想到自己被流放一去不得歸的悲涼,于是寫下這篇賦。
謝靈運簡介
南北朝·謝靈運的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 謝靈運的詩(26篇)〕猜你喜歡
蘭陵王·江行
水聲咽,中夜蘭橈暗發。殘春在,催暖送晴,九十韶光去偏急。垂楊手漫折,難結,輕帆一葉。離亭遠,歸路漸迷,千里滄波楚天闊。
除寒乍消歇。剩霧鎖花魂,風砭詩骨。茫茫江草連云濕。悵綠樹鶯老,碧欄蜂瘦,空留檣燕似訴別,向人共愁絕。
重疊,浪堆雪。坐縹緲浮槎,煙外飛越。銜山一寸眉彎月,照枉渚疑鏡,亂峰如發。扁舟獨自,記舊夢,忍細說?
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