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表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只見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向廣州押送犯人,誰永歸石穴,長期隱居。
大庾嶺雄偉高大,阻隔內外,下面沒有潛行于地下的流水,上面沒有平直的道路,獐和兔子看到山岡就轉身返回,鴻雁目睹山峰便折回翅膀往回飛。從山腳往上攀登踏上山坡之后,接著又往下走到山邊。回頭看走過的路山峰傾斜,眺望前方的石階邊緣陡峭。看朝霞白云圍繞著峰巒,聽溪流從高處流入澗溪。巖石羅列像棋子一樣密排散布,怪異奇特雜亂交錯。不是高山也不是丘陵,是樓閣也是城樓。斑紋彩色像繡布,皎潔白凈似月亮。蔓生地衣類植物攀附于絕壁之上,青苔在淺水輕輕滑過。
注釋
嶺表:亦稱嶺外、嶺南,通常指今廣東、廣西一帶地方,但這里只是指大庾嶺。
五瀆(dú)、六水:泛指大庾嶺區域的各條溪水江河,非實為“五”“六”。
寫:通“瀉”,急流傾瀉。
南馳:往南奔流。
揮靈海:指向靈海,即奔赴靈海。“靈海”疑指廣州。
委輸:把物質裝上車船叫委,轉運到他處交卸叫輸。原指運送物質,此指押送犯人。
孰:誰。
石穴之永歸:永歸石穴,長期隱居。
若乃:發語詞,無實義。
長山:指大庾嶺。大庾嶺又名塞上、塞嶺、臺嶺。傳說漢武帝時有庾姓將軍筑城嶺下,故名大庾,又叫庾嶺。
款跨:雄偉高大。
乖隔:阻隔。
伏流:潛行于地下的流水。
夷跡:平直的道路。
麕(jūn)兔:獐和兔子。
旋歸:轉身返回。
反翮(hé):折回翅膀往回飛。
既……遂……:……之后,接著又……。
陟麓(zhìlù):從山腳往上攀登。
踐坂(bǎn):踏上山坡。
山畔:山邊。
傾巘(yǎn):山峰傾斜。
磴(dèng):石階。
絕岸:邊緣陡峭。
抱岫(xiù):圍繞著峰巒。
注澗(jiàn):從高處流入澗溪。
羅石:巖石羅列。
棋布:像棋子一樣密排散布。
怪譎(jué):怪異奇特。
橫越:雜亂交錯。
阜(fù):土山,丘陵。
闕(què):門樓,城樓。
斑采:斑紋彩色。
類、若:似,像。
蘿蔓(luó màn):蔓生地衣類植物。
絕攀:攀附于絕壁之上。
苔衣:青苔。
流滑:淺水輕輕滑過。
“嶺表賦”鑒賞
賞析
謝靈運酷愛山水,他的山水詩善于用鋪陳夸張的手法和錘煉的辭句描繪優美的自然景物。他的賦作,也同樣和山水景物有著緊密的聯系,此賦即是他寫景賦的代表作之一。
這篇賦分為兩段。第一段寫作者由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聯想到自己被流放將一去而不得回歸。第二段回到嶺表的正題,描繪大庾嶺的優美景色。這篇賦通過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情感真摯。
第一段寫他由眼前東瀉南馳的條條水流,聯想到被流放到南方的自己,表現一去而不得回歸的傷感。
第二段回到嶺表的正題,寫大庾嶺所見景物。先以“長山”二句總寫嶺的高大雄偉。其后則做具體的描繪,以“下無伏流”,正面夸耀嶺的高大;“上無夷跡”,夸耀山路的險峻。又以“麕兔”二句側面表現嶺的高峻。“既陟麓”四句回寫自己的行程,后路傾讞,前磴絕岸,既照應上文的“長山款跨,外內乖隔”,又表現出自己遭遇的坎坷和前途的險惡?!翱闯啤币韵?,則具體寫眼前所見景物,感官上由視覺到聽覺,時間上從早到晚,由眼前羅列的千奇百怪的巖石到遠方姿態萬千的群山,以及絕壁上的蘿蔓,山澗溪流下的苔衣,一一寫來,描繪大庾嶺的優美景色如在目前。雖然身處逆境之中,仍不忘對他鄉優美山水景物的欣賞與贊美。較之于他的山水詩,由于省去了體玄悟道的內容和說理的成分,就更充分地表現出他對祖國山水的真摯情感。但由于生死未卜,前景渺茫,所以字里行間,又透露出淡淡的憂傷情調。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謝靈運的創作無論是詩還是賦,都遵循著這一“新變”的規律,力求創新,吸收前代文化的優秀傳統而不為古人所束縛。他能稱雄當世,賦作上的成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創作背景
公元432年(元嘉九年)詩人流放廣州,途經江西大余縣和廣東南雄縣交界處的大庾嶺。詩人見高大雄偉的大庾嶺后,聯想到自己被流放一去不得歸的悲涼,于是寫下這篇賦。
謝靈運簡介
南北朝·謝靈運的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于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
...〔? 謝靈運的詩(26篇)〕猜你喜歡
絕句漫興九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⑶鹬拢恢凶R余言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