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頭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iē tóu xiàng dǐ街頭巷底 | 見“街頭巷尾”。 | 劉大白《賣花女》詩:“杏花紅了,梨花白了,街頭巷底聲聲叫。” |
shén tóu guǐ miàn神頭鬼面 | 比喻怪模怪樣。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29卷:“殊不知少間自都無主張,只見許多神頭鬼面,一場沒理會,此乃是大不實也。” |
cóng tóu dào wěi從頭到尾 | 見“從頭至尾”。 | 《朱子全書·孟子三》:“是金聲底,從頭到尾只是金聲;是玉聲底,從頭到尾只是玉聲;是絲竹之聲,從頭到尾只是絲竹之聲。” |
chè tóu chè wěi徹頭徹尾 | 徹:通;透。從頭到尾;自始至終;完完全全。 | 宋 朱熹《答程正思書》:“蓋圣賢之學,徹頭徹尾,只是一個敬字。” |
tóu jiāo é làn頭焦額爛 | 形容十分狼狽窘迫。 | 《尺牘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頭焦額爛,脫之無奈絲牽。” |
máo tóu máo nǎo毛頭毛腦 | 形容年輕人的魯莽冒失或很著急的樣子。 | 徐光耀《平原烈火》:“三個戰士正毛頭毛腦沒有辦法,見他回來了,眼里又放出光彩。” |
píng tóu pǐn zú評頭品足 | 評、品:評論;區分高低優劣。原指無聊的人評論婦女的容貌;后泛指發表評論;隨意挑剔。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阿寶》:“女起遽去,眾情顛倒,評頭品足,紛紛如狂。” |
bā tóu tàn nǎo巴頭探腦 | 形容伸著頭偷看。 | 《鷓鴣天·乘公共交通車》:“乘客紛紛一字排,巴頭探腦費疑猜,東南西北車多少,不靠咱們這站臺。” |
jiāo tóu hù ěr交頭互耳 | 猶交頭接耳。 | |
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小鹿兒心頭撞 | 像小鹿在撞心。形容十分驚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王生聽了,驚得目睜口呆,手麻腳軟,心頭恰像有個小鹿兒撞來撞去的。” |
yíng tóu wēi lì蠅頭微利 | 如同蒼蠅頭那樣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潤。 | 宋 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 |
gān tóu yī bù竿頭一步 | 比喻更進一步。 | 梁啟超《南海康先生傳》:“勇猛精進,竿頭一步。” |
pī tóu pī liǎn劈頭劈臉 | 劈:正對著,沖著。正對著頭和臉蓋下來。形容來勢很猛。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金二員外來親近他時,被他劈頭劈臉,抓有幾個血痕。” |
xiǎo lù chù xīn tóu小鹿觸心頭 | 形容因為害怕而心臟急劇地跳動。 | 清·翟灝《通俗編·獸畜》:“為帝迫困于斯,見之汗濕衣襟,若小鹿之觸吾心頭。” |
yī shēn liǎng tóu一身兩頭 | 一個人同時有兩個主張。比喻無所適從。 | 漢 焦延壽《易林》卷八:“一身兩頭,近適二家,亂不可治。” |
dì tóu shé地頭蛇 | 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比喻本地有一定能量的人物。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話!常言道:惡龍不斗地頭蛇。” |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強龍不壓地頭蛇 | 比喻實力強大者也難對付當地的勢力。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
méi tóu guān sī沒頭官司 | 官司:訴訟。沒有頭緒或沒有盡頭的官司。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二回:“且打個沒頭官司,驚他一驚,也可出氣。” |
sāo tóu mō ěr搔頭摸耳 |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時無法可想的焦急神態。 | 清·彭養鷗《黑籍冤魂》第十三回:“兩個人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
tái tóu bú jiàn dī tóu jiàn抬頭不見低頭見 | 比喻經常見面。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咱們一個屯子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平日都是你兄我弟的。” |
fú tóu huá nǎo浮頭滑腦 | 猶言油頭滑腦。形容人輕浮狡猾。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座中幾個人,都是浮頭滑腦的,沒有甚么事可記。” |
sǐ dào lín tóu死到臨頭 | 臨:面臨。快要到了死亡的時刻。 | 李曉明《平原槍聲》:“馬英如醉方醒,想不到死到臨頭卻暫時逃出一條活命。” |
tóu zú yì chǔ頭足異處 | 謂被斬。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泯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 |
hǎo mǎ bù chī huí tóu cǎo好馬不吃回頭草 | 比喻有作為的人不走回頭路。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卷:“好馬不吃回頭草,我既出了門,就是不再打算回去的。” |
dāng tóu duì miàn當頭對面 | 當面商量或面對面辯論。 | |
shēn tóu suō jǐng伸頭縮頸 | 形容在暗中察看的神態。 | 清·翟灝《能人編·身體》:“豪門送物鵝伸頸,好客臨門鱉縮頭。” |
wú tóu gào shì無頭告示 |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內容的官樣文章。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二章:“昨日‘半梁山’在那里貼出好些無頭告示,聲言要同‘賽少林’廝拼。” |
xié tóu wāi nǎo斜頭歪腦 | 喻相貌不周正。 | 李季《王貴與李香香》第三部:“閻王爺叫你當窮漢,斜頭歪腦還想把身翻。” |
qiè yào guān tóu切要關頭 | 關頭:關口。比喻有關事情成敗的關鍵或時機。 | 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睹此切要利害關頭,竊恐筑室通謀,一縱即不可復挽,不揣冒昧,謹再瀝忱附片密陳。” |
diǎn tóu dào shì點頭道是 | 道:說;是:對。表示贊同。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時費去大半,說到資斧困竭……不覺點頭道是。” |
jiē tóu shì wěi街頭市尾 | 泛指大街小巷。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門偃禪師法嗣》:“今日未吃茶上堂堵人會心,但向街頭市尾屠兒魁劊地獄钁湯處會取若恁么。” |
zhì tóu hú yè雉頭狐腋 | 以雉頭狐腋做成的裘衣。形容穿著講究,生活奢侈。 |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開善寺》:“晉室石崇乃是庶姓,猶能雉頭狐腋,畫卵雕薪;況我大魏天王,不為華侈?” |
tóu chū tóu mò頭出頭沒 | 比喻追隨世俗。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投子同禪師法嗣 濠州思明禪師》:“問:\'如何是清潔法身。\'師曰:\'屎里蛆兒,頭出頭沒。\'” |
dà nàn lín tóu大難臨頭 | 難:災禍;臨:到來。大災大禍降臨頭上。 | 莊周《莊子 秋水》:“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
tóu shàng zhe tóu頭上著頭 | 猶言頭上安頭。 | |
hūn tóu zhuǎn xiàng昏頭轉向 | 頭腦發昏,迷失方向。 | 《太平天國歌謠傳說集·智破六合城》:“逃啊,逃啊,昏頭轉向,一頭沖到個塘里,淹死了。” |
tóu pò xuè lín頭破血淋 | 見“頭破血流”。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徐老仆義憤成家》:“常常打得皮開肉綻,頭破血淋,也再無一點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老虎頭上撲蒼蠅 | 比喻自己找死。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頭上撲蒼蠅,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
yuān jiā duì tóu冤家對頭 | 仇人,仇敵。 | 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里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 |
tóu hūn nǎo zhàng頭昏腦脹 | 頭腦發昏。形容人的繁忙或事物毫無頭緒;使人厭煩。 | 葉圣陶《友誼》:“\'她又不是發燒發得頭昏腦脹的\'。一個說,\'只是那條腿不能走\'。” |
tóng tóu tiě bì銅頭鐵臂 | 見“銅頭鐵額”。 | 巴金《旅途通訊·廣州在轟炸中》:“住在這里每個人都有被炸死的機會,沒有誰能做一個銅頭鐵臂的人。” |
shǔ mù yuǎn tóu鼠目麞頭 | 見“鼠目麞頭”。 | |
péng tóu lì chǐ蓬頭歷齒 | 頭發蓬亂,牙齒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 戰國 楚 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 |
huǒ dào zhū tóu làn,qián dào gōng shì bàn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 | 形容錢能通神,不管辦什么事,都必須用金錢打點賄賂才能辦成。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自古道好: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憑你世間稀奇作怪的東西,有了錢,那一件做不出來。” |
sān tóu bā bì三頭八臂 | 見“三頭六臂”。 | 《法苑珠林》卷九:“[修羅道者]體貌粗鄙,每懷瞋毒,棱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
huá tóu huá nǎo滑頭滑腦 | 形容人狡詐、不誠實。也指圓滑,不肯負責任。 | 林語堂《上海頌》:“及那些滑頭滑腦的旅館茶房的都市三呼:你真是偉大而不可思議啊!” |
yín yàng là qiāng tóu銀樣蠟槍頭 | 樣子像銀子實際是焊錫做的槍頭。比喻外表很好看,實際上不中用。 | 吳晗《神仙會和百家爭鳴》:“反對那種強不知以為知,專業知識貧乏而自封專家、權威的銀樣蠟槍頭。”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duì tóu yuān jiā對頭冤家 | 對頭:冤家、仇人。指仇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4回:“真真那一世的對頭冤家!你何苦來還來使促狹!” |
méi tóu cāng ying沒頭蒼蠅 | 比喻亂闖亂碰的人。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97回:“上年往東京買賣,與那個沒頭蒼蠅牛信曾相認識。” |
xiǎo tóu xiǎo nǎo小頭小腦 | 沒有見識。 | 向春《煤城激浪》:“你他媽的屬家雀的,小頭小腦料不了大事。” |
sān tóu liǎng xù三頭兩緒 | 形容事務繁雜,不易弄清頭緒。 | 宋 朱熹《答張敬夫書》:“則不免將一個心把捉另一個心,外面未有一事時,里面已是三頭兩緒。” |
yáo tóu huǎng nǎo搖頭幌腦 | 見“搖頭稾腦”。 | 魯迅《<準風月談>前記》:“《自由談》的編者刊出了‘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的啟事以來,很使老牌風月文豪搖頭幌腦的高興了一大陣。” |
zéi tóu zéi nǎo賊頭賊腦 | 形容舉動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清 李漁《玉搔頭 奸圖》:“后面跟了一個賊頭賊腦的人,畢竟是個奸細。” |
shén tóu guǐ liǎn神頭鬼臉 | ①形容不愉快的臉色。②喻蓬頭亂發,不加修飾。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硬鼻凹寒森森掃下雪來,冷臉似冬凌塊,夕斗毛齊眼睛向下排,則是個敲人腦的活妖怪,動不動神頭鬼臉,投河奔井。” |
áo tóu dú zhàn鰲頭獨占 |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殿前曾獻升平策,獨占鰲頭第一名。” |
dāng tóu bàng hè當頭棒喝 | 當頭:迎頭;喝:大聲喊叫。原是佛教用語。禪宗和尚接待初學的人用棒迎頭一擊;或大喝一聲;以考驗對方的領悟程度。現在泛指使人震動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黃檗運禪師法嗣 臨濟義玄禪師》:“上堂,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豎起拂子,僧便喝,師便打。” |
hūn tóu dǎ nǎo昏頭打腦 | 見“昏頭搭腦”。 | 老舍《駱駝祥子》九:“祥子幾乎沒有力量邁出大門坎去。昏頭打腦的,腳還在門坎內,借著街上的燈光,已看見了劉姑娘。” |
tóu zhòng jiǎo qīng頭重腳輕 | 形容頭腦發脹;腳下無力。比喻輕重倒置;基礎不穩固或事物上下部分不協調;不平衡。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6回:“只見這十五個人頭重腳輕,一個個面面廝覷,都軟倒了。” |
gāng tóu zé dǐ崗頭澤底 | 唐代極重視世族,崔、盧、李、鄭為甲門四姓,稱盧氏為崗頭盧,李氏為澤底李。泛稱豪門世族。 | 唐 元稹《去杭州》:“駿骨鳳毛真可貴,崗頭澤底何足論。” |
yóu tóu huá liǎn油頭滑臉 | 形容人狡猾輕浮。 | 《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正看之間,有小和尚疾忙進報。隨有中年和尚油頭滑臉,擺將出來。” |
zhuā tóu wā ěr抓頭挖耳 | 形容竭力思索。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7回:“謖如見大家都不依,只得抓頭挖耳的思索。” |
bào tóu suō xiàng抱頭縮項 | 項:頸的后部。形容畏縮不敢出斗的樣子。 | 元·武漢臣《玉壺春》第二折:“著那俊才郎倒戈甲,抱頭縮項。” |
sān tóu liù miàn三頭六面 | 謂當著眾人或有關各方之面。 | 清·李漁《風箏誤·釋疑》:“究竟不得明白,方才在這邊三頭六面,認將出來,方才曉得是這本新戲。” |
chén zhōu cè pàn qiān fān guò,bìng shù qián tóu wàn mù chūn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沉:沉沒;側畔:旁邊;帆:船。沉船旁邊有很多船過,發病的樹木旁邊有很多茂盛的樹木。比喻新生勢力銳不可當。 |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méi tóu yǎn hòu眉頭眼后 | 指眉眼間的神色。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9卷:“是日那里還有心想看春會?只個個攛哄趙娘子,看他眉頭眼后罷了。” |
gāo tóu dà mǎ高頭大馬 | 指體形高大的馬。也比喻人的體形高大。 | 清 禇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一回:“這個人渾身都是新衣服,鋪蓋齊整,隨身有兵器,騎的是高頭大馬。” |
kē tóu lǐ bài磕頭禮拜 | 磕頭:舊時禮節,跪在地上頭碰地。禮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禮。恭敬地跪在地上叩頭行禮。 | 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三折:“你只望著大安州磕頭禮拜。” |
mí tóu rèn yǐng迷頭認影 | 佛家語。形容非常糊涂。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言經》:“如演若多,迷頭認影。” |
chuí tóu tā chì垂頭塌翅 | 見“垂頭搨翼”。 | 《新唐書·蕭遘傳》:“君臣報國極矣,戰力殫矣,尚能垂頭塌翅求生于黃門哉!” |
bù dào wū jiāng bù jìn tóu不到烏江不盡頭 | 烏江:項羽兵敗的地方。比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政如下棋的較勝爭強,眼紅喉急,分明似孫龐斗智,賭個你死我活,又如劉項爭天下,不到烏江不盡頭。” |
shǔ mù zhāng tóu鼠目獐頭 | 眼睛像老鼠那樣又小又圓,腦袋象獐子那樣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舊唐書 李揆傳》:“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獐頭鼠目之子乃求官。” |
mái tóu gù yǐng埋頭顧影 | 形容矯飾者暗中窺察外界的反應。 | 明·李贄《答鄧明府》:“非與世之局瑣取容,埋頭顧影。” |
tóu miàn rén wù頭面人物 |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的人(多含貶義)。 | 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發室也反映著人世的滄桑,何況到這里來整容的頗多頭面人物。” |
yáo tóu bǎi nǎo搖頭擺腦 | 腦袋搖來搖去。形容驕傲自得或自得其樂的樣子。亦以形容讀書吟誦的姿態。 | 宋·王明清《揮薼余話》第二卷:“相得端明似虎形,搖頭擺腦得人憎。” |
gāo shān dī tóu,hé shuǐ ràng lù高山低頭,河水讓路 | 比喻人民群眾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無窮力量。 | 鄧拓《英雄的路》:“人們常說的‘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奇跡,在寶成路上真正實現了。” |
sān tóu liù bì三頭六臂 | 原指佛的法相有三個頭;六條臂。后比喻人本領高超;神通廣大。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普昭禪師》:“三頭六臂擎天地,憤怒那吒撲帝鐘。” |
chū rén tóu dì出人頭地 | 原意是讓這個人高出一頭。后形容超過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 宋 歐陽修《與梅圣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
tóu tòng yī tóu,jiǎo tòng yī jiǎo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 比喻被動應付,對問題不作根本徹底的解決。 | 茅盾《清明前后》第一幕:“徒勞而無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兄弟一向是堅決反對的!” |
shū tóu tàn nǎo舒頭探腦 | 伸頭去探看。形容行為鬼鬼祟祟。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回:“只是舒頭探腦,望里邊一望,又退立了兩步。” |
chuí tóu shā yǔ垂頭鎩羽 | 亦作“垂頭搨翼”。 | 《冷眼觀》第五回:“正值憲太太發放那起不中用的家人出來,猶如斗敗公雞,一個個垂頭鎩羽,打從簽押房門外經過。” |
zhǎn lù tóu jiǎo嶄露頭角 | 嶄:嶄然;突出的樣子;露:顯露;頭角:比喻人的氣概和才華。比喻突出地顯示出才能和本領。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焉。” |
jī dàn lǐ zhǎo gǔ tóu雞蛋里找骨頭 | 比喻故意挑剔。 |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
chuí tóu sàng qì垂頭喪氣 | 垂頭:耷拉著腦袋;喪氣:失去志氣;情緒低落。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形容失意懊喪的樣子。 | 唐 韓愈《送窮文》:“主人于是垂頭喪氣,上手稱謝。” |
nián tóu yuè wěi年頭月尾 | ①謂從歲首到臘月底,泛指一年之中。②指《春秋》三傳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時試官常擷取以試應試明經科士子是否熟諳經傳本文。 | 宋·林光朝《癡頑不識字》詩:“年頭月尾無一是,咄咄癡頑不識字。” |
diān tóu bō nǎo顛頭播腦 | 顛:晃動;播:通“簸”,搖蕩。點頭晃腦。 | 明·郭勛《英烈傳》第19回:“馬上說同心,止不住顛頭播腦。” |
méi tóu bù shēn眉頭不伸 | 形容憂愁煩悶的樣子。 | |
bí tóu chū huǒ鼻頭出火 | 形容意氣風發;情緒激昂。 | 《南史 曹景宗傳》:“我昔在鄉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十騎,拓弓弦作礔礪聲,箭如餓鴟叫,平澤中逐獐,數肋射之,渴飲其血,饑食其脯,甜如甘露漿,覺耳后生風,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 |
yóu tóu guāng gùn油頭光棍 | 指浮浪子弟。 | 《官場現形記》第五一回:“七大人進來了。穿的衣服并不像什么大人老爺,簡直油頭光棍一樣。” |
tào tóu guǒ nǎo套頭裹腦 | 比喻很多事情糾纏在一起,分辨不清。形容十分周密不露破綻。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這樁套頭裹腦的事,這段含著骨頭露著肉的話。” |
péng tóu lì chǐ蓬頭厲齒 | 形容頭發蓬松,牙齒缺落,年高衰老的容態 | |
zhū yī diǎn tóu朱衣點頭 |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chuáng tóu jīn jìn床頭金盡 | 舊時形容錢財用盡;陷入貧困的境地。 | 唐 張籍《行路難》詩:“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 |
tóu tòng jiǔ tóu,jiǎo tòng jiǔ jiǎo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 指針對疼痛的部位治療,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14回:“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只治這上便了,更別求甚病根也。” |
chū lù tóu jiǎo初露頭角 | 比喻剛剛顯示出能力或才干。 | 周得京《花城洛陽賞牡丹》:“相傳洛陽牡丹在隋前還是默默無聞的,到唐朝初露頭角。” |
cáng tóu hù wěi藏頭護尾 | 原指書法的用筆筆力強勁。現指說話、做事躲躲閃閃,怕把真相全暴露出來。 | 漢·蔡邕《九勢》:“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
hǔ tóu yàn hàn虎頭燕頷 | 舊時形容王侯的貴相或武將相貌的威武。 | 元 揭傒斯《妻齊國夫人宋氏進封濟南王夫人制》:“尚服異恩于永世;虎頭燕頷,從懷舊將于當年。” |
zhēn tóu xiàn wěi針頭線尾 | 縫紉用的針線等物。 | 夏萍《曾憲梓傳》第一部分:“要生存,必須努力開墾,舉凡‘家頭窯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田頭地尾’的各種勞作,客家婦女無不參與,而且與客家男人一起轄內制川、同甘共苦。” |
bù dà duì tóu不大對頭 | 有了問題,出了毛病,指有失調的跡象。 | 老舍《正紅旗下》:“他也許真是個職業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