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ì rě míng qiān利惹名牽 | 亦作“利綰名牽”。謂為名利所誘惑羈絆。 | 元·張歌《湘妃怨·樂閑》曲:“想當年,利惹名牽。” |
tān míng ài lì貪名愛利 | 貪圖名位,喜好錢財。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貪名愛利,汨沒世途。” |
shèng shuāi lì hài盛衰利害 | 興盛、衰落、利益、損害,指世間人事發展的各種情況。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仲尼》:“盛衰利害不能易,哀樂不能移。” |
gè yǒu lì bì各有利弊 | 各:各自;弊:害處。指事物的作用有好處也有壞處。 | 劉少奇《論黨內斗爭》:“這些辦法,這些道路,對我們當時情況又各有利弊。”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條件優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齊。地理環境和人事關系方面的條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rǎng quán duó lì攘權奪利 | 猶言爭權奪利。 | 白蕉《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坐是搶攘月余,勢成坐困,老師匱財,攘權奪利,凡種種不良之現象,皆緣是以生。” |
zhēng míng zhú lì爭名逐利 | 爭要名譽,侵奪貪求財利。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青衫記·華陰騎驢>》:“爭名逐利,枉將人白日馳驅。” |
jí gōng hǎo lì急功好利 | 見“急功近利”。 | 清·惲敬《三代因革論》:“而又日見貢之簡略易從,爭趨之以為便我。便我,于是急功好利之君之大夫,徇其民而大奕之。” |
hòu shēng lì yòng厚生利用 | 謂富裕民生物盡其用。語出《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蔡沉集傳:“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貨財之類,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饑不寒之類,所以厚民之生也。” | 語出《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蔡沈集傳:“利用者,工作什器,商通貨財之類,所以利民之用也。厚生者,衣帛食肉,不饑不寒之類,所以厚民之生也。” |
jì dé lì yì既得利益 | 指人們或集團已經獲得的,法定的某種特別權益。 | 毛澤東《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屬于邊區管轄地域內,一切已經分配過的土地房屋和已經廢除過的債務,本府本處當保護人民既得利益,不準擅自變更。” |
lì lìng zhì hūn利令智惛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形容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 | 《晉書·王沉傳》:“心以利傾,智以勢惛。” |
biàn kǒu lì shé辯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 漢 王充《論衡 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
chéng bài lì dùn成敗利鈍 | 利:鋒利;順利;鈍:不鋒利;不順利。指事業的成功或失敗;順利或挫折。泛指處事的各種情況和結果。也作“成敗得失”。 | 三國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tān fū xùn lì貪夫殉利 | 見“貪夫狥利”。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3回:“貪夫殉利,簞豆見色。春秋爭弒,不顧骨肉。”” |
xiāng lì bèi yì鄉利倍義 | 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利倍義乎!” |
yuán hēng lì zhēn元亨利貞 | 《周易》乾卦卦辭。用作序數,相當于甲、乙、丙、丁 | 《周易·乾·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合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
míng jī lì zhōu名鞿利鞚 | 猶名韁利鎖。 | |
biàn kǒu lì cí辯口利辭 | 辯口:口才好,善于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
láo jiǎ lì bīng牢甲利兵 | 猶堅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 |
wéi lì shì yíng惟利是營 | 指惟利是視。 | 《金史 阿離方傳》:“卿宗室舊人,乃縱肆敗法,惟利是營,朕甚惡之。” |
wéi lì shì shì惟利是視 | 見“惟利是圖”。 | 《晉書·溫嶠傳》:“蘇峻小子,惟利是視,殘酷驕猜,權相假合。” |
gàn bā lì luò干巴利落 | 干脆;爽快。 | |
yǒu bǎi hài ér wú yī lì有百害而無一利 | 百害:泛指許多壞處。有許多壞處,沒有一點好處。 | |
jì rén lì wù濟人利物 | 謂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 宋·朱熹《記外大父祝公遺事》:“公每清旦輒攜粥藥造之,遍飲食之而后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記,雖傾資竭力無吝色。” |
jiān jiǎ lì bīng堅甲利兵 | 堅甲:堅固的鎧甲;兵:兵器。堅固的盔甲;銳利的兵器。也指裝備精良的部隊。 | 墨翟《墨子 非攻下》:“于此為堅甲利兵,以往攻伐無無罪之國。” |
lì suǒ míng jiāng利鎖名韁 | 比喻名利束縛人就象韁繩和鎖鏈一樣。 | 宋 方千里《慶春宮》詞:“人生如寄,利鎖名韁,何用縈縈?” |
yíng sī wǎng lì營私罔利 | 謂謀求私利。 | 梁啟超《中國積弱溯源論》第四節:“大臣既以身許國,則但當計國民之利害,不當計一身之利害,營私罔利,固不可也。” |
wéi lì shì cóng唯利是從 | 從:追逐。一心求利,別的什么都不顧。 | 北魏·魏收《孝靜帝伐元神和等詔》:“狡猾反覆,唯利是從,玷辱流輩,莫斯為甚。” |
míng jiāng lì suǒ名韁利索 | 韁:馬韁繩;索:繩子。比喻功名利祿如束縛人的韁繩和鎖鏈。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0回:“豈非看破紅塵,頓開名韁利索么?” |
néng yá lì chǐ能牙利齒 | 指能說會道,善于辭令。 | |
jū lì sī yì居利思義 | 指臨財不茍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鷸蚌持爭,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 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fú guó lì mín福國利民 | 福:護佑。為國家和人民造福謀利。 | 范文瀾《中國近代史》第一章:“林則徐給其妻鄭夫人家書里說:‘蓋以身許國,但求福國利民,與民無害。” |
lì shì sān bèi利市三倍 | 形容買賣得到的利潤極多。 | 《易·說卦》:“為近利,市三倍。” |
lì jiāng míng suǒ利韁名鎖 | 韁:韁繩。鎖:鎖鏈。名和利像韁繩和鎖鏈一樣把人束縛住了。 | 元·王喆《轉調丑奴兒》:“利韁名鎖休貪戀,韶華迅速如流箭。” |
gàn jìng lì suǒ干凈利索 | 快速徹底,不拖泥帶水。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青布棉袍子上罩一件藍布大褂,干凈利索,標致好看。” |
yú rén dé lì漁人得利 | 趁著雙方爭持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yíng tóu wēi lì蠅頭微利 | 如同蒼蠅頭那樣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潤。 | 宋 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 |
xīng lì chú bì興利除弊 | 興辦有利的事情;消除有害的事情。興:興辦;創辦;弊:弊端;害處。 | 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 |
yāo míng shè lì邀名射利 | 求取名利。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32卷:“世人不終耆壽,咸多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忿爭盡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內傷骨體,外乏筋肉。” |
wú lì kě tú無利可圖 | 圖:謀取。沒有利益可謀求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這兩樣事業,一時都無利可圖,完全是為了公益,我開典當是為方便窮人。” |
èr rén tóng xīn,qí lì duàn jīn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 比喻只要兩個人一條心,就能發揮很大的力量。 | 《周易 系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shè lì gū míng射利沽名 | 謀取財利和名譽。 |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張昉》:“乃跡寄林泉,心懸富貴,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無當于用。” |
fù guì lì dá富貴利達 | 猶言功名利祿。 | 《孟子·離婁下》:“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相泣者,幾希矣。” |
jiá jiān bīng lì甲堅兵利 | 甲:盔甲;堅:堅固;兵:兵器;利:鋒利。堅固的盔甲,鋒利的兵器。比喻精銳部隊。 | 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分》:“受敵者不得相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 |
shēng sè huò lì聲色貨利 | 貨:指錢財;利:指私利。貪戀歌舞、女色、錢財、私利。泛指尋歡作樂和要錢等行徑。 | 《尚書 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
sǔn jǐ lì rén損己利人 | 損害自己,使別人得利。 | 明·李贄《與莊純夫書》:“孝友忠信,損己利人,勝似今世稱學道者。” |
jiàn lì sī yì見利思義 | 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形容人無貪欲;廉潔自守。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wéi lì shì qiú惟利是求 | 見“惟利是圖”。 | 《通典·食貨五》:“工部尚書蘇孝慈等以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錢物出舉興生,惟利是求,煩擾百姓。” |
wéi lì shì tú唯利是圖 |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獨;圖:貪圖;追求。 | 晉 葛洪《抱樸子》:“名過其實,由于夸誑,內抱貪濁,惟利是圖。” |
yāo lì dào míng要利盜名 | 要:通“邀”。用不正當的手段搶奪盜取名利。 | 金·王若虛《論語辨惑》:“蓋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惡,皆學之力也。” |
lěi nòu zhī lì耒耨之利 | 耒耨:農具。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 | 《周易·系辭下》:“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
nì ěr lì xíng逆耳利行 | 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 | 《舊唐書·王晙傳》:“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
yú rén zhī lì漁人之利 | 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6卷:“他日可以在里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 |
zhēng quán rǎng lì爭權攘利 | 見“爭權奪利”。 | 李大釗《大哀篇》:“鉆營運動、爭權攘利之不暇,奚暇計及民生哉?” |
quán héng lì bì權衡利弊 | 權:稱砣。衡:稱桿。權衡:比較,衡量。比較一下哪一個有利哪一個有害。 | 鄧小平《貴州新區工作的策略》:“在處理雜色武裝問題時,要依據不同對象,權衡利弊,審慎處理。” |
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wēng dé lì鷸蚌相持,漁翁得利 |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戰國策 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
qí xī lì guì綦溪利跂 | 謂故作高深,立異離群。《茍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王先謙集解:“綦溪,猶言極深耳,利與離同……離世獨立,故曰離跂。”一說,綦溪,邪徑;利跂,利其歧途而不循正途。 | 戰國·趙·荀況《荀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溪利跂,荀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zuò shōu yú wēng zhī lì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三回:“俟關中平定,據險養威,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也不為遲呢?” |
wéi lì shì qū惟利是趨 | 見“惟利是圖”。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論,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輩無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趨,豈知善惡果報之道。” |
qū lì bì hài趨利避害 | 趨:奔向。奔向有利的一面,而避開有害的一面。 | 漢·霍谞《奏記大將軍梁商》:“至于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 |
lì jǐ sǔn rén利己損人 | 為了使自己得到好處而損害別人利益。參見“損人利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一卷:“君當傳與世人,廣行方便,切不可凌弱暴寡,利己損人。” |
yǒu lì yǒu bì有利有弊 | 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 陸文夫《被女性化的蘇州人》:“世間事總是有長有短,有利有弊。” |
míng lì jiān shōu名利兼收 | 收:收獲。又有名又得利。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法子是有的,不過要化幾文,然而倒是個名利兼收的事情。” |
zhòng lì pán bō重利盤剝 | 盤剝:指放債輾轉剝削。用高利貸的方式進行殘酷剝削。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6回:“你父親所為,固難諫勸,那重利盤剝,究竟是誰干的?” |
wéi lì fù míng違利赴名 | 舍去利欲而求取名聲。 | 漢·王充《論衡·答佞》:“上世列傳,棄宗養身,違利赴名,竹帛所載。” |
shí yī zhī lì什一之利 | 什一:十分之一。泛指商人得到的利潤。 | 東漢·班固《漢書·楊惲傳》:“惲幸有余祿,方糴賤販貴,逐什一之利,此賈豎之事,污辱之處,惲親行之。” |
lì kǒu jié jǐ利口捷給 | 利口:能言善辯;捷給:言辭敏捷,善于應付。指能言善辯,言辭敏捷,善于應付。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釋之傳》:“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斅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 |
xū míng bó lì虛名薄利 | 虛:空;薄:淡泊。不慕虛名,不貪小利。 | 明·郭勛《雍熙樂府》第四卷:“彼也虛名薄利。任他人祿重官髙,橪指間朱顏昨日,急回頭白發明朝。” |
tān róng mù lì貪榮慕利 | 慕:羨慕。貪求榮譽,慕財圖利。 | 《周書·柳帶韋傳》:“夫顧親戚,懼誅夷,貪榮慕利,此生人常也。” |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正其誼不謀其利 | 正:合于法則的;誼:通“義”,合宜的道德、行為;謀:圖謀。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 《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 |
lì chǐ líng yá利齒伶牙 | 伶:通“靈”,靈活,乖巧。能說會道。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你休聽那廝說短論長,那般的利齒伶牙。” |
dì wú yí lì地無遺利 | 遺:遺留,遺漏。形容地上的自然資源充分得到利用。 | 清·馮桂芬《校攽廬抗議》:“人無棄材,地無遺利,君民不隔,名實必副。” |
lì yòng hòu shēng利用厚生 | 利用:盡物之用;厚:富裕;生:民眾。充分發揮物的作用,使民眾富裕。 | 《尚書 大禹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tóng lì xiāng sǐ同利相死 | 謂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 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同利相死,同情相成。” |
gàn cuì lì luò干脆利落 | 簡單爽快。 | 南懷瑾《論語別裁·子罕》:“因為我的老朋友太多,而有許多老朋友真可憐,死得不干脆利落,拖累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
chún jiān shé lì唇尖舌利 | 言詞尖利。 | |
yíng lì wō míng蠅利蝸名 | 蝸名:像蝸牛角那樣小的名聲。蒼蠅頭般的小利,蝸牛角樣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宋·盧炳《念奴嬌》:“回首蠅利蝸名,微官多誤,自笑塵生襪。” |
wéi lì shì shì唯利是視 | 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圖”。以利為著眼點。謂一心只顧謀取利益。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十三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
mài guó qiú lì賣國求利 | 見“賣國求榮”。 | 宋·洪邁《容齋續筆·朱溫三事》:“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不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 |
zuò shōu yú lì坐收漁利 | 比喻利用別人的矛盾;從中得到好處。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
lì shí jí wù利時及物 | 救世濟物。 | 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 |
jìn lì chú hài進利除害 | 猶言興利除害。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難勢》:“夫欲追速致遠,不知任王良;欲進利除害,不知任賢能,此則不知類之患也。” |
wú lì bù qǐ zǎo無利不起早 | 指有利可圖就很早起來。比喻為了圖利而從事某事。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我們都是急性子,無利不起早,講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
jiāng běn qiú lì將本求利 | 用本錢謀求利潤。 | 元·無名氏《朱砂擔》楔子:“孩兒待將些小本錢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買賣,一來是躲避逃災,二來是將本求利。” |
yǒu yī lì jì yǒu yī bì有一利即有一弊 | 弊:弊病,害處。在這一方面有好處,在另一方面就會有壞處。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6回:“天下事有一利即有一弊,那里有沒有弊病的道理。” |
lì wǎn míng qiān利綰名牽 | 見“利惹名牽”。 | 明·高明《琵琶記·副末開場》:“一舉鰲頭,再婚牛氏,利綰名牽竟不歸。” |
sǔn rén lì jǐ損人利己 | 損害別人;使自己得到好處。利:使得到好處。 | 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 |
wéi hài jiù lì違害就利 | 避開禍害,追求利益。 | 《吳子·圖國》:“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守成。” |
shì lì yǎn勢利眼 | 待人勢利,勢利的人。 | 錢鐘書《圍城》:“鴻漸才買了些回去,進旅館時,遮遮掩掩的深怕落在掌柜或伙計的勢利眼里。” |
lì lì suǒ suǒ利利索索 | 干脆利落。 | 蕭紅《曠野的呼喊》:“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
yí míng qù lì遺名去利 | 謂丟棄名位和利益。 | 唐·盧肇《宜州新興寺碑銘》:“但學者不能窒欲攘貪,遺名去利。” |
wéi lì shì zhú惟利是逐 | 指惟利是視。 | 朱自清《歷史在戰斗中》:“這利己主義到了‘惟利是逐’的地步,卻是非空虛到極點不可。” |
rè zhōng míng lì熱中名利 | 熱中:急切盼望。急切企圖獲得個人名利。 | 林語堂《論幽默》:“看人棲棲皇皇熱中名利,而自己卻清閑超逸,于是也笑了。” |
guó lì mín fú國利民福 | 利:利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幸福。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回:“如車有轍,如舟有舵,無旁撓,無中阻,以專趨國利民福之一途。” |
dàn yǐ zhòng lì啖以重利 | 啖:吃,引誘;重:大、厚;利:利益、好處。用優厚的利益和好處引誘或收買人。 | 《史記·高祖紀》:“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 |
jí gōng jìn lì急公近利 | 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
zhēng míng jìng lì爭名競利 | 見“爭名奪利”。 | 宋·秦觀《自警》詩:“爭名競利走如狂,復被利名生怨隙。” |
lì lìng zhì hūn利令智昏 |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楚。形容因貪圖私利;使人頭腦發昏;甚至失去理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