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本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ěn běn yuán yuán本本源源 | 本本:根本;源源:源頭。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從頭至尾,抹角轉彎,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訴母親一遍。” |
shě běn qiú mò舍本求末 | 舍:舍棄;求: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 《關尹子 一宇》:“殊不知舍源求流,無時得源。舍本求末,無時得本。” |
kū běn jié yuán枯本竭源 |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盡;源:源頭。指損害事物的根基。 | 《人民日報》1959.10.12:“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
xìn yǐ wéi běn信以為本 | 信:誠實。以誠實可信作為處世的根本。指言行要遵守信用。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九年》:“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 |
běn gù bāng níng本固邦寧 | 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 《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
qù mò guī běn去末歸本 | 去:棄;末:非根本的,古時稱工商等業為末業;本:根本的,古稱農業為本業。使人民離棄工商業,從事農業,以發展農業生產。 | 《后漢書·章帝本紀》:“比年陰陽不調,饑饉屢臻。深惟先帝憂人之本,……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běn běn fèn fèn本本分分 | 守本分,不越軌。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2回:“那親家老爺倒也本本分分的說了幾句謙虛話,又囑咐了女兒一番。”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離本行 |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yī běn huà hú lú依本畫葫蘆 | 比喻單純模仿原樣照搬或沒有改變、創新。同“依樣畫葫蘆”。 | 《朱子語類》卷四二:“仲弓卻只是據見本子做,只是依本畫葫蘆。” |
bù yī běn fèn不依本分 | 依:安裝;本分:本身應盡守的職責和規矩。形容不務正業,不守規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黃文炳道:‘那廝也是個不依本分的人。’” |
lí běn jiǎo mò離本徼末 | 猶言舍本逐末。 | 《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
zhào běn xuān kē照本宣科 | 照:按照;本:書本;文本;宣科:原指道士誦讀經文。照著本子念條文。比喻不能隨意發揮;死板地照現成文章或書本宣讀。 | 元 關漢卿《西蜀夢》:“也不用僧人持咒,道士宣科。” |
qīng yuán zhèng běn清原正本 | 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 東漢·班固《漢書·刑法志》:“豈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論,刪定律令。” |
běn xiàng bì lù本相畢露 | 原形完全顯露了出來。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第三種人’杜衡輩,標榜超然,實為群丑,不即本相畢露,知恥者皆羞稱之,無待這里多說了。” |
hái yuán fǎn běn還原反本 | 回復到事物的本來形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5回:“毒蝎枉修人道行,還原反本見真形。” |
běn zhī bǎi shì本枝百世 | 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 見“本支百世”。 |
qiáng běn jié yòng強本節用 | 本:我國古代以農為本。加強農業生產,節約費用。 | 先秦 荀況《荀子 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ruò běn qiáng mò弱本強末 | 指中央權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 太平天國 洪仁玕《資政新篇》:“倘有結盟聯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私有倚倚之端,外為假公濟私之舉,內藏弱本強末之弊。” |
zhú mò wàng běn逐末忘本 | 追求細枝末節,忘記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 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今題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詠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過也。” |
mín wéi bāng běn民惟邦本 | 惟:乃,是;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 《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jué qí běn gēn絕其本根 | 本:草木的根。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 《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
guī zhèng fǎn běn歸正返本 | 歸:回返。返歸于根本之源。 | 晉·常璩《華陽國志·李特雄壽勢志》:“上書勸壽歸正返本,釋帝稱王。” |
wù běn yì mò務本抑末 | 從事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 | 《漢書 鄭弘傳》:“務本抑末,毋與天下爭利,然后教化可興。” |
bù ān běn fèn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應盡守的職責和規矩。形容不務正業,不守規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隨心所欲。” |
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褫其華袞,示人本相 | 褫:剝奪;袞:禮服;示:展示。剝開華美的外衣,在人前顯示本來面目。比喻揭穿別人的偽裝。 | 魯迅《書信集·至曹聚仁》:“此種物件,都須褫其華袞,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烏煙瘴氣,莫名其妙。” |
fǎn běn huán yuán返本還源 | 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來的地方。佛教說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過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狀態;或指貶謫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一年將欲盡,萬里未歸人,大眾總是他鄉之客,還有返本還源者幺?” |
chú è wù běn除惡務本 | 鏟除惡勢力,必須杜絕根本。 | 《書·泰誓下》:“樹德務滋,除惡務本。”蔡沈集傳:“去惡則務絕根本。” |
qù běn jiù mò去本就末 | 謂棄農經商。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 |
qiáng běn ruò zhī強本弱枝 | 強干弱枝。 | 《梁書·張纘傳》:“所以居宗振末,強本弱枝,聞古今之通制,歷盛衰而不移。” |
zhì biāo bù zhì běn治標不治本 | 標:樹枝的末梢,指事物的表面或枝節;本:草木的莖或根,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只從表面上、枝節上加以治理,不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8章:“偉哥這種藥,治標不治本,我勸你還是不試為好。” |
qiáng zhī ruò běn強枝弱本 | 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 明·李贄《史綱評要·唐玄宗》:“強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猶然,況犬羊乎?” |
mín wéi bāng běn民為邦本 | 邦:國家。人民是立國之本。 | 春秋·魯·孔丘《論語·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zhī dà yù běn枝大于本 | 樹枝比樹干大。比喻臣下勢力超過皇上。 | 《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通奸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穎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于本,脛大于股,不折必披。’” |
bù xī xuè běn不惜血本 | 為了達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的代價。 | 王朔《誰比誰傻多少》:“為了不讓顧客恐懼,我們是不惜血本。” |
cí bēi wéi běn慈悲為本 | 慈悲:慈善和憐憫。原佛教語,以惻隱憐憫之心為根本。 | 《南齊書 高逸傳論》:“今則慈悲為本,常樂為宗,施舍惟機,低舉成敬。” |
shān hé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指習慣成性,很難改變。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
shě běn cóng mò舍本從末 | 舍:放棄,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9卷:“自己親族貧乏,尚不肯周濟分文,到得此輩募緣,偏肯整幾兩價布施,豈不是舍本從末的癡漢!” |
jiāng běn qiú lì將本求利 | 用本錢謀求利潤。 | 元·無名氏《朱砂擔》楔子:“孩兒待將些小本錢到江西南昌地面做些買賣,一來是躲避逃災,二來是將本求利。” |
qióng yuán tuī běn窮源推本 | 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本源。 | 明·沈鯨《雙珠記·賣兒系珠》:“明珠懸項,窮源推本應根究。” |
zhāng běn jì mò張本繼末 | 把事情的本末說明白。 | 《宋書·禮志一》:“[《左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明經意,信多奇偉,學者好之。” |
běn wèi zhǔ yì本位主義 | 為自己所在的小單位打算而不顧整體利益的思想作風。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六)本位主義,一切只知道為四軍打算,不知道武裝地方群眾是紅軍的重要任務之一。” |
gè ān běn yè各安本業 | 各:各個。各自安心從事自己的職業,過自己的生活。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35回:“凡爾村鄉市鎮,不用驚惶,士農工商,各安本業。” |
yīng xióng běn sè英雄本色 | 英雄:杰出的人才。杰出人物的本來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為、舉動。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四回:“段韶道:‘元帥所言,正是英雄本色,但要用心莫作等閑,挫動銳氣。’”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四公子道:‘這才是英雄本色。’” |
diān shāo shé běn掂梢折本 | 墊錢虧本。梢,錢的市語。 | 明·賈仲名《對玉梳》第二折:“休置俺這等掂梢折本的賠錢貨,則守恁那遠害全身的安樂窩。” |
qù běn qū mò去本趨末 | 見“去本就末”。 | 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高誘注:“……詐偽萌生則去本趨末,棄耕作之業而務錐刀之利。”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qì běn qiú mò棄本求末 | 見“棄本逐末”。 | 清·惲敬《答鄧鹿耕書》:“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修德,止求吉葬。” |
jī jī shù běn積基樹本 | 締造基礎,樹立根本。 | 晉 干寶《晉紀總論》:“故其積基樹本,經緯禮俗,節理人情,恤隱民事,如此之纏綿也。”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běn mò yuán liú本末源流 | 源:水源。流:從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 戰國·趙·荀況《荀子·富國》:“十年之后,年谷復孰,而陳積有余。是無他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謂也。” |
jiāng běn tú lì將本圖利 | 將:拿;本:本錢;圖:謀取;利:利潤。利用本錢謀求利潤。 | 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一折:“可不道吃酒的望醉,放債的圖例,也則是將本圖利。” |
tàn běn qióng yuán探本窮源 | 探:求索。本:樹根。窮:探尋。源:水源。尋找樹根水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亦作“探本溯源”。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1回:“一來可以擴擴眼界,長長見識。二來也可以把這工藝一項探本窮源。” |
chéng yuán zhèng běn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 宋·陳亮《附朱熹<寄陳同甫書>》:“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蓋光大而高明矣。” |
lí běn qū mò離本趣末 | 趣:通“趨”,趨向。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
qì mò fǎn běn棄末返本 | 見“棄末反本”。 | 《晉書·食貨志》:“使四海之內,棄末而返本,競農務功。” |
běn mò dào zhì本末倒置 | 本:樹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弄顛倒了。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shě běn zhú mò舍本逐末 | 拋棄根本的;而在小事上下功夫。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上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
wú yuán zhī shuǐ,wú běn zhī mò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 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 |
jiāng shān kě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曾樸《孽海花》第21回:“若說要我改邪歸正,啊呀!江山可改,本性難移。” |
jiāng běn qiú cái將本求財 | 見“將本求利”。 |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將本求財,在家出外,諸般兒快。” |
běn gù zhī róng本固枝榮 | 主干強固,枝葉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礎鞏固了,其他部分才能發展。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一回:“也有書寫‘陶朱事業’及‘本固枝榮’等字,下款俱是士、農、工、商有名之人。” |
shí běn shēng yì蝕本生意 | 賠本的買賣。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絕睡覺,他明天就沒有精神了,這是蝕本生意。” |
jiāng shān yì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改變人的本性比改變自然面貌還困難。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可不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離 | 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 《后漢書 臧洪傳》:“……子謂余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
duān běn qīng yuán端本清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 宋·朱熹《答龔參政書》:“端本清源,立經陳紀,使陰邪退聽。” |
fǎn běn cháo yuán返本朝元 | 猶言返本還源。 | 元·無名氏《玩江亭》第一折:“便著鐵拐李岳直至下方,度脫此二人,走一朝去,還歸正道,返本朝元。” |
jiāng shān hǎo gǎi,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本性難移 | 江山:山川,河流;移:改變。強調人的習性是很難改變的。 | 魯迅《而已集·“意表之外”》:“但‘江山好改,本性難移’,也許后來還要開口。” |
zhuī běn qióng yuán追本窮源 | 追究事情發生的根源。 | 《洪秀全演義》第二回:“果然追本窮源,查鴉片進口,都由華商發售。” |
zhuī běn sù yuán追本溯源 | 追究根本;探索源頭(本:根本;溯:追窮;探求)。比喻追尋根源。 | 石三友《金陵野史 圓明園與基泰工程司》:“說到這八座模型,追本溯源,不能不提到北洋政府時的總長朱啟鈐。” |
běn shèng mò róng本盛末榮 | 本:指樹根;末;指樹梢;榮:草木茂盛。樹根發達,枝葉才能繁茂。指對待事物要看重根本。 | 漢·班固《泗水亭碑銘》:“源清流潔,本盛末榮。” |
gēn shēn běn gù根深本固 | 指根基深厚牢固。 | 《淮南子 泰族訓》:“不大其棟,不能任重。重莫若國,棟莫若德。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則本固,基美則上寧。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綱紀,治之儀表也。” |
shě běn wèn mò舍本問末 | 舍:舍棄。指舍棄農耕去從經商。泛指做事不從根本上著手,而在枝節上用功夫。 |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豈舍本而問末者耶?” |
běn tóng mò yì本同末異 | 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來的末流則有所不同。 | 晉 盧湛《贈劉琨書》:“蓋本同末異,楊朱興哀。” |
liè guān huǐ miǎn,bá běn sāi yuán裂冠毀冕,拔本塞源 |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本:樹根。原比喻諸侯背棄禮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領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國君,奪取王位的代稱。 |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源,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
běn zhī bǎi shì本支百世 | 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 《詩 大雅 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毛傳:“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鄭玄箋:“其子孫適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 |
běn lái miàn mù本來面目 | 本來:原來的;面目:面貌。原是佛教用語;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原來的樣子。 | 宋 蘇軾《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
běn xìng nán yí本性難移 | 移:改變。指長期形成的癖性習慣;難以改變。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楔子:“想他每無恩義,本性難移,著我向野田衰草殘紅里。” |
bào běn fǎn shǐ報本反始 | 報:報答;本:根源;反:回到;始:開始。指受恩思報,不忘所自。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
xún yuán tǎo běn尋源討本 | 窮本溯源。 | 唐·劉知畿《史通·申左》:“如二傳者,記言載事,失彼菁華,尋源討本,取諸胸臆。”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 |
qì běn zhú mò棄本逐末 | 棄:舍棄;逐:追求。古指丟棄農桑從事工商等其它事業。現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 《漢書 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錢。” |
bù xī běn qián不惜本錢 | 為了達到目的不吝惜所花費的代價。 | 鄧小平《關于今后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但在建立時應不惜本錢抽調干部及若干部隊以作骨干。” |
yī běn wàn lì一本萬利 | 用很少的資本去取得很大的利潤。形容本錢少;利潤大。 | 清 姬文《市聲》:“這回破釜沉舟,遠行一趟,卻指望收它個一本萬利哩。” |
qiáng běn ruò mò強本弱末 | 猶強干弱枝。 | 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 |
jìn běn tuì mò進本退末 | 本:根本;末:枝節。指重視根本、主要的東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 西漢 桓寬《鹽鐵論 本議》:“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
zhěng běn dà tào整本大套 | 謂有計劃、有條理、全面。 | 老舍《趙子曰》第十七:“如今叫我整本大套的去和女怪交際,你想想,端翁,我老趙受得了受不了?!”又《文博士》三:“中國的老事兒有許多是合乎科學原理的,不過是沒有整本大套的以科學始,以科學終而已。” |
mù běn shuǐ yuán木本水源 |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zhèng běn sù yuán正本溯源 | 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溯:尋找。從根本上整頓和尋找原因。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bāng yǐ mín wéi běn邦以民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種反映,認為萬民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治國應以安民、得民作為根本。 | 《尚書 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dé běn cái mò德本財末 | 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致,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 語出《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穎達疏:“德能致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
yuán běn qióng mò原本窮末 | 原:推究根源;窮:尋求到盡頭。追溯事物的由來。 | 春秋·齊·管仲《管子·小匡》:“式美以相應,以綴以書,原本窮末。” |
duān běn zhèng yuán端本正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 《晉書·殷仲堪傳》:“端本正源者,雖不能無危,其危易持。” |
duān běn chéng yuán端本澄源 | 猶正本清源。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二:“春秋之時,天王之使,交馳于列國,而列國之君,如京師者絕少。夫子謹而書之,固以正列國之罪,而端本澄源之意,其致責于天王者尤深矣。” |
zhuī běn qiú yuán追本求源 | 本:樹根。追究事情發生的根源。 | |
jī běn qiú yuán積本求原 | 從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與王純甫書》之三:“后世之學瑣屑支離,正所謂采摘汲引,其間亦寧無小補,然終非積本求原之學,句句是,字字合。” |
běn xiāng běn tǔ本鄉本土 | 土:鄉土。本地或家鄉。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就是本鄉本土的人,除非不做官還使得,要是做官的,誰保的住總在一處?” |
jí běn qióng yuán極本窮源 | 謂徹底地推究本源。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95卷:“伊川言極本窮源之性,乃是對氣質之性而言。” |
xiǎo běn jīng yíng小本經營 | 指本錢不多的小商小販或小手工業者經營的買賣。也指辦事的規模有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我們小本經營,如何要打短我的?” |
qióng běn jí yuán窮本極源 | 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本源。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所以窮本極源,我們現在要恢復民族的地位。” |
biàn běn jiā lì變本加厲 | 本:本來;原先;加:更加;厲:厲害;猛烈。原指比原來的情況更加發展。現也形容變得比原來更加嚴重。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