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2 個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ǐ wú duì zhèng死無對證 | 對證:核實。當事人已死,無法核對事實。 | 元 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那廝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個死無對證。” |
chǔ qiú xiāng duì楚囚相對 | 形容人們遭遇國難或其他變故,相對無策,徒然悲傷。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周顗)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王導)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對屠門而大嚼 | 屠門:肉鋪。比喻心里羨慕而不能如愿以償,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 漢·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則對屠門而大嚼。” |
fēng yǔ duì chuáng風雨對床 | 指兄弟或親友久別后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 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 |
tóng děng duì dài同等對待 | 同等看待,等同對待。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十章:“今后他們的子弟一律和貧下中農子弟同等對待,不論入黨入團,招工招干和參軍,都不再受影響。” |
dāng tóu duì miàn當頭對面 | 當面商量或面對面辯論。 | |
lín jūn duì lěi臨軍對壘 | 臨:面對;壘:軍營,堡壘。面對敵方軍隊。指作戰的場合。 | 明·無名氏《萬國來朝》第三折:“領將驅兵勇戰敵,臨軍對壘慣相持。” |
yìng duì rú liú應對如流 | 對答象流水一樣。形容答話很快,很流利。 | 《晉書 張華傳》:“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yáo yáo xiāng duì遙遙相對 | 遙遙:遠遠地。對:對著;向著。遠遠的對著。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與上房雖然隔著一個院子,卻與他夫人臥室遙遙相對。” |
duì chuáng yè yǔ對床夜雨 | 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在一起親切交談。 | 唐 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 |
duì jǐng guà huà對景掛畫 | 比喻本身的舉動恰恰和客觀情形相應。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黃昏二字,雖是對景掛畫,就只可惜是個俗語。” |
yuān jiā duì tóu冤家對頭 | 仇人,仇敵。 | 清·李漁《慎鸞交·狠圖》:“誰想才學之才與錢財之財兩下里是冤家對頭,從來不肯見面的。”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qí féng duì shǒu棋逢對手 | 逢:遇到;對手:競賽中本領不相上下的對方。比喻作戰或競技雙方力量水平相當;難分高低。 | 唐 尚顏《懷陸龜蒙處士》詩:“事免傷心否,棋逢敵手無。” |
dōng chuáng zé duì東床擇對 | 謂擇婿。 | 明·吳承恩《壽胡母牛老夫人秩障詞》:“東床擇對,得鳳舉之名英;中遘冓宣勞,勵雞鳴之至誠。” |
lǘ tóu bù duì mǎ zuǐ驢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同“驢唇不對馬嘴”。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陳正公聽了這些話,驢頭不對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 |
duì tóu yuān jiā對頭冤家 | 對頭:冤家、仇人。指仇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4回:“真真那一世的對頭冤家!你何苦來還來使促狹!” |
tiān shēng yī duì天生一對 | 指生來就注定為一對。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十回:“明明果是佳人才子,天生一對也,便是嫣素也覺風光。” |
mén dāng hù duì門當戶對 | 門、戶:代指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等;當:相稱;對:合適;對等。舊指男女雙方家族的社會政治地位和經濟狀況不相上下;適宜通婚結親。現泛指人與人的身份相等;物與物的對稱適合等。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中卷:“個樣村僧,豈是尋常種草?要得門當戶對,還他景勝人奇。” |
yìng shí duì jǐng應時對景 | 應:適合;對:相合。適合當時的情景。 | 清·曾樸《孽海花》第八回:“應時對景,我們各賀一杯,你再說飛觴吧。” |
xiāng duì wú yán相對無言 | 指彼此相對說不出話來。 | 宋 蘇軾《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
xiāng duì rú bīn相對如賓 | 賓:賓客。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 | 清·張岱《天保九如》:“齊眉舉案,相對如賓。”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zuǐ牛頭不對馬嘴 | 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見鬼,大爺自姓高,是江西人,牛頭不對馬嘴!” |
bù dà duì tóu不大對頭 | 有了問題,出了毛病,指有失調的跡象。 | 老舍《正紅旗下》:“他也許真是個職業的伶人吧?可又不大對頭。” |
duì jiǔ dāng gē對酒當歌 | 面對著美酒應當高聲歌唱。又可指面對著美酒和歌舞。指宴請賓客時賦詩以助酒興;含有人生應及時行樂的意思。 | 三國 魏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chōu huáng duì bái抽黃對白 | 謂只求對仗工穩。 | 唐·柳宗元《乞巧文》:“眩耀為文,瑣碎排偶,抽黃對白,啽哢飛走。”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kǒu驢唇不對馬口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4回:“稍一疏神,便說的驢唇不對馬口,那還有什么趣味呢!” |
sān duì liù miàn三對六面 |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辦理手續或說明情由。 | 茅盾《子夜》:“回頭我自會請三先生來,大家三對六面講個明白。” |
duì chuáng fēng yǔ對床風雨 | 同“對床夜雨”。 | 蘇曼殊《致劉三書》:“回憶秣陵半載,對床風雨,受教無量,而今安可得耶?” |
cóng róng yìng duì從容應對 | 從容:舒緩,悠然。不慌不忙地應付答對。 | 明·李贄《焚書·雜述·豫約》:“有問乃答,不問即默,安閑自在,從容應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
duì bù gōng táng對薄公堂 | 在法庭上受審問。 | |
duì zhèng xià yào對證下藥 | 見“對癥下藥”。 | 《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
duì chuáng yè yǔ對床夜語 | 兩人夜間對床共語。 | 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詞:“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
duì niú tán qín對牛彈琴 | ①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主要譏笑聽話的人聽不出所以)。②比喻說話時不看對象(主要譏諷說話的人);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對外行人說內行話。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 | 漢 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
sān fū zhī duì三夫之對 | 見“三夫之言”。 | 《晉書·王濬傳》:“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參之著;而讒構沸騰,非徒三夫之對,外內扇助,為二五之應。” |
chǔ qiú duì qì楚囚對泣 | 楚囚:指被俘到晉國的楚人鐘儀;后比喻處于危難窘迫境地的人;對泣:相對哭泣。現泛指處于危難窘迫之境的人相對而泣。 | 宋 楊萬里《新亭送客》:“柏壁置人添一笑,楚囚對泣后千年。” |
duì hào rù zuò對號入座 |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氣,對于未點名的批評自己跳出來認賬或把人或物放到應該放的位置上去。 | 張恨水《夜深沉》第八回:“第三件事是去買兩天對號入座的戲票子。” |
xíng yǐng xiāng duì形影相對 | 同“形影相吊”。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第21回:“余外就形影相對,差不多眼兒望穿,也不得周庸佑到來一看。” |
wàng héng duì yǔ望衡對宇 | 門戶相對;可以互相望見。形容彼此住得很近。 |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 沔水》:“司馬德操宅洲之陽,望衡對宇,歡情自接。” |
zhēn jiān duì mài máng針尖對麥芒 | 比喻雙方都很利害,互不相讓。 | 老舍《荷珠配》第一場:“黃龍袞你這小子真叫會算賬!怎奈呀針尖對麥芒,全三爺子不會上你的當。” |
duì niú gǔ huáng對牛鼓簧 | 見“對牛彈琴”。 | 《莊子·齊物論》“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晉·郭象注:“是猶對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術終于昧然也。” |
qīn yǐng dú duì衾影獨對 | 衾:被子;影:影子。獨自一個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到了衾影獨對的時候,真有此情此景。” |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橫眉冷對千夫指 | 比喻以憤恨和輕蔑的態度對待敵人的攻擊。 | 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héng méi lěng duì qiān fū zhǐ,fǔ shǒu gān wéi rú zǐ ni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都指責;孺子牛:甘為為人服務的人。指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愿服務。 | 魯迅《自嘲》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
yìng duì bù qióng應對不窮 | 應對:回答。回應問話沒有答不出來的。形容學識淵博,思維敏捷。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玄宗見他應對不窮,十分歡喜,即擢為翰林學士。” |
duì dá rú liú對答如流 | 回答問話像流水一樣流暢迅速。形容對問話的內容熟悉;反應敏捷;口才極好。 | 唐 黃滔《龜洋靈感禪院東塔和尚碑》:“和尚蓋行高而言寡,是日對答如流。” |
duì zhèng yòng yào對癥用藥 | 癥:病癥。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 | 宋·陽枋《編類錢氏小兒方證說》:“凡小兒關節脈理百髖九竅五臟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論癥,對癥用藥,如指諸掌。” |
chàng duì tái xì唱對臺戲 | 過去,兩個戲班子為了搶生意,有時候會硐一時間演同樣的戲,稱為唱對臺戲。比喻采取與對方相對的行動,來反對或搞垮對方。 | 浩然《艷陽天》第40章:“他們喊他們的,咱們不跟他們唱對臺戲。” |
nán bù duì nǚ dí男不對女敵 | 男的不與女的爭斗。 | 清·張南莊《何典》第五回纏夾二先生評:“豈知狼子野心,不惟不奉男不對女敵之古訓,反欲打殺老婆。” |
dāng miàn luó,duì miàn gǔ當面鑼,對面鼓 | 比喻面對面地商量、對證或爭論。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聽見俺娘說不拘幾時要對這話,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兩個當面鑼、對面鼓的對不是!” |
sān cáo duì àn三曹對案 | 指審問對質。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11回:“第一殿秦廣大王即差鬼使催請陛下,要三曹對案。” |
duì jǐng shāng qíng對景傷情 | 對景:對著眼前的景物。看見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聯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傷感。 | 元 無名氏《集賢賓 逍遙樂》散曲:“我從來眼硬,不由人對景傷情一哭一個放聲。” |
qí féng duì shǒu,jiàng yù liáng cái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逢:遭遇,遇見。比喻交戰或競技的雙方本領相當,不相上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4回:“他兩個在半空中,這場好殺。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
duì tiān fā shì對天發誓 | 誓:誓言。對著蒼天發出誓言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30回:“他也不請我,他也不想我。他那日對天發誓,親筆寫了貶書,怎么又肯想我,又肯著你遠來請我?” |
zuǒ duì rú rén,yòu gù zhì zǐ左對孺人,右顧稚子 | 孺人:對婦女的尊稱,借指妻子;稚子:幼兒。左邊對著妻子,右邊看顧小孩。指家庭生活。 | 清·黃宗羲《劉伯繩先生墓志銘》:“先生既絕交息游,左對孺人,右顧稚子,郁郁無可告語。” |
duì bù gōng táng對簿公堂 | 簿:文狀、起訴書之類;對簿:受審問;公堂:舊指官吏審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審問。 | 《史記·李將軍列傳》:“大將軍使長史急責廣之幕府對簿。” |
zhēn fēng xiāng duì針鋒相對 | 針鋒:針尖。針尖對針尖。比喻雙方的意見、觀點、策略、行動等尖銳的對立。也比喻在斗爭中針對對方的言論、行動等采取相應的行動、措施。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5卷:“夫一切問答,如針鋒相投,無纖毫參差。” |
xīn tíng duì qì新亭對泣 |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聲哭。表示痛心國難而無可奈何的心情。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 |
duì kè huī háo對客揮毫 | 喻文思敏捷。毫,毛筆。 | 宋·黃庭堅《病起荊江即事》詩之八:“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 |
lǘ chún bù duì mǎ zuǐ驢唇不對馬嘴 | 比喻說話寫文章;前言不搭后語;兩不相合。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9卷:“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繞你從朝。” |
niú nóng duì qì牛農對泣 |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 《漢書 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
chéng shuāng chéng duì成雙成對 | 見“成雙作對”。 | 《兒女英雄傳》第二六回:“講到姐姐今日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不請得是成雙成對的媒妁,余外更多著一位月下老人。” |
niú tóu bù duì mǎ miàn牛頭不對馬面 |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 清 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二十四回:“盡其所有寫上,都是牛頭不對馬面。” |
duì bù qǐ對不起 | 表示抱歉的客套話。 | 曾樸《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為自己而死,自己實在對不起雯青,人非木石,豈能漠然!” |
wén bù duì tí文不對題 | 文章的內容跟題目對不上。亦指言談離開了主旨或答非所問。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實是文不對題的。” |
shì wú bù kě duì rén yán事無不可對人言 | 言:說。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公開 | 《宋史·司馬光傳》:“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
yè yǔ duì chuáng夜雨對床 | 指親友或兄弟久別重逢,在一起親切交談。 | 唐 鄭谷《思圖昉上人》:“每思聞凈話,夜雨對繩床。” |
zhī duì yè bǐ枝對葉比 | 枝葉相對并列。比喻駢體文對偶句式。 | 唐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及其大壞也,儷偶章句,使枝對葉比,以八病四聲為梏拳,拳拳守之,如奉法令。” |
chéng shuāng zuò duì成雙作對 | 配成一對。 | 元 無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假若是怨女曠夫,買吃了成雙作對。 |
duì zhèng xià yào對癥下藥 | 癥:病癥;下藥:用藥。醫生針對病人的病情開方用藥。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具體有效措施。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41卷:“克己復禮,便是捉得病根,對證下藥。” |
sǐ duì tóu死對頭 | 指難以和解的仇敵。 | 高陽《胡雪巖全傳·蕭瑟洋場》:“現在他們怕我們防得厲害,犯不著為這點小事,做成個死對頭。” |
duì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對著和尚罵賊禿 | 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 魯迅《彷徨·肥皂》:“你簡直是在‘對著和尚罵賊禿’了。我就沒有給錢,我那時恰恰身邊沒有帶著。” |
lín fēng duì yuè臨風對月 | 面對清風明月。形容所處的景色非常容易引發人的思緒。 | 元·丘處機《沁園春·示眾》詞:“向碧巖古洞,完全性命,臨風對月,笑傲希夷。” |
wú yán kě duì無言可對 | 對:對答,回答。沒有話來回答。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師曰:‘這老和尚被我一問直得無言可對。’” |
niú yī duì qì牛衣對泣 |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 《漢書·王章傳》:“初,章為渚生學長安,獨與妻居。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與妻決,涕泣。” |
duì zhèng zhī yào對癥之藥 | 針對病根下的藥。比喻糾正缺點錯誤所用的相應辦法。 | 《三國志 魏志 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并起。” |
zuǒ duì rú rén,gù nòng zhì zǐ左對孺人,顧弄稚子 | 孺人:對婦女的尊稱,借指妻子;稚子:幼兒。左邊對著妻子,右邊看顧小孩。指家庭生活。 |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青門種瓜人,左對孺人,顧弄稚子,憶侯門似海,珠履雜遢之盛事。” |
sǎ sào yìng duì灑掃應對 | 灑水掃地,酬答賓客。封建時代儒家教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 宋 朱熹《〈大學章句〉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 |
duì zhèng fā yào對癥發藥 | 針對病根下藥。比喻針對缺點錯誤采取相應辦法。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5回:“女人家肚痛得那么利害,怕不是生產,這正是對癥發藥呢!” |
sān tóu duì àn三頭對案 | 指有關雙方在證人或中間人在場時一起對質,講清楚事情真相。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117回:“今天人們都在此處,咱們三頭對案的說一說。” |
lín jūn duì zhèn臨軍對陣 | 臨:面對。面對敵方軍隊。指作戰的場合。 | 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一折:“驟馬橫槍武藝精,臨軍對陣見輸贏。” |
yīng duì rú xiǎng應對如響 | 同“應答如響”。 | 《陳書·文學傳·岑之敬》:“武帝親自論難。之敬剖釋縱橫,應對如響,左右莫不嗟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