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ǐ huà kǒu shòu指畫口授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 清·查繼佐《罪惟錄·徐光啟傳》:“蓋四十年耳治目營,指畫口授惟此,他無及也。” |
tán bù róng kǒu談不容口 | 猶言贊不絕口。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有弘農楊蘧者,曾到嶺外,見陽朔、荔浦山水,談不容口。” |
hú kǒu sì fāng餬口四方 | 餬:通“糊”;餬口:寄食。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
zì tóu hǔ kǒu自投虎口 | 投:進入;虎口:比喻十分危險的處所。比喻自己進入危險的場所送死。 | 清·如蓮居士《薛剛反唐》第20回:“這薛剛真正膽大包天,不想生法報仇,反來祭掃鐵丘墳,是自投虎口。” |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 | 沒有口才,不善言談。 |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一章:“部隊作風,說話又尖又硬,絲毫不留情面,又滿有一套理論,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xiū kǒu xiū jiǎo羞口羞腳 | 羞:難為情。口和腳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談舉止不大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4回:“合族中雖有許多妯娌,也有言語鈍拙的,也有舉止輕浮的,也有羞口羞腳不慣見人的。” |
kǒu jiǎng zhǐ huà口講指劃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七章:“每條凳子可容幾人,哪里是站臺,哪里是門……都口講指劃地詳細說給他們聽。” |
yī kǒu tóng yīn一口同音 | 猶言眾口一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kǒu méi zhē lán口沒遮攔 | 指說話沒任何顧忌,信口胡言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兒家口沒遮攔,一迷的將言語摧殘。” |
qián kǒu cè mù箝口側目 | 箝口:閉口不說話;側目:怒目而視。閉嘴怒目而視。形容敢怒不敢言 |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吏治上》:“上司薦之曰干員,同僚推之曰能吏,小民之受其魚肉者,雖痛心疾首箝口側目,而無奈何也。” |
qián kǒu jié shé鉗口結舌 | 鉗口:嘴巴張不開;結舌:舌頭轉不動。形容緊閉嘴巴;不敢說話。 | 漢 王符《潛夫論 賢難》:“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括囊共默而已者也。” |
yǎn kǒu hú lú掩口葫蘆 | 捂著嘴笑。 | 《后漢書·應劭傳》:“昔鄭人以乾鼠為璞,鬻之于周;宋愚夫亦寶燕石,緹十重。夫睹之者掩口盧胡而笑,斯文之族,無乃類旃。” |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不爭你握雨攜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拔須 | 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霍達《穆斯林的葬禮》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專門拉纖的掮客,壯著膽子來找偵緝隊長,想從虎口拔毛。” |
jí kǒu xiàng sī極口項斯 | 謂滿口贊譽。項斯、唐代詩人,為楊敬之所器重,敬之贈詩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之句。 | 明·袁宏道《與錢象先生》:“仆極口項斯矣。茂苑雖多士,當今無出公右者。” |
kǒu gān shé zào口干舌燥 | 非常干渴。多形容天熱或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三國 魏 曹植《善哉行》:“來日大難,口燥唇干;今日相樂,皆當喜歡。” |
tuō jiā dài kǒu拖家帶口 | 帶著一家大小,指受家屬拖累。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30章:“金俊武說不定有一點錢,可他拖家帶口的,不好為難金家灣的這個強人。”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蔽口 | 比喻閉口不說話。 | 《荀子 正論》:“金舌蔽口,猶將無益也。” |
kǒu zhōng zǎo shī口中蚤虱 | 比喻極易消滅的敵人,猶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 《韓非子·七術》:“(王)以臨東陽,則邯鄣口中虱也。” |
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 | 對說和聽的訓練同等重視。 | 魯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給他進了中西折中的學堂,英文又專是‘口耳并重’的。” |
yǒu kǒu nán zhāng有口難張 | 有話不便開口說或不敢說。 | |
shé xīn fó kǒu蛇心佛口 |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
tuō kǒu chéng zhāng脫口成章 | 出口便成文章。喻才思敏捷。 | 宋·蘇軾《黃州再祭文與可文》:“藝學之多,蔚如秋蕢。脫口成章,粲莫可耘。” |
kǒu bù jué yín口不絕吟 | 吟:吟詠,背誦。嘴里不停地吟誦。形容學習非常刻苦。 | 《舊唐書·韓愈傳》:“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 |
jié shé dù kǒu結舌杜口 | 結舌:舌頭像打了結子,動彈不得。杜:堵塞。保持緘默,閉口不言。形容因恐懼而不敢說話。 | 東漢·班固《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 |
sú yàn kǒu bēi俗諺口碑 | 俗:通俗。諺:諺語。口碑:指流傳的口頭俗語。廣泛流傳的通俗的諺語和俗語。 | |
hǔ kǒu bá yá虎口拔牙 |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著極大危險去做某一事情。 | 元 弦濟《一山國師語錄》:“蒼龍頭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
yù bù jué kǒu譽不絕口 | 不住地稱贊。 | |
fēng mén shuǐ kǒu風門水口 | 指要沖。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一回:“如今聽得朝廷起大軍來,與方臘廝殺,我這里正是風門水口。有些人家都搬了別處去躲。只留下老身,在這里看屋。” |
suí kǒu hú zhōu隨口胡謅 | 隨便搪塞。 | |
mù dèng kǒu duō目瞪口哆 | 瞪:眼睛發愣;哆:張口的樣子。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的樣子。 | 宋·洪邁《夷堅丁志·荊山客邸》:“翻揭席薦,無所見而出,面色如墨,目瞪口哆,不能復言。” |
fó kǒu shé xīn佛口蛇心 | 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 明 梅鼎祚《玉合記 焚修》:“師父不要罵,動了嗔心,要變白蟒哩。好兩個佛口蛇心。” |
zhāng kǒu tǔ shé張口吐舌 | 形容很驚奇的樣子。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大家張口吐舌,忍氣吞聲,簇擁翠蓮上轎。” |
kǒu fù zhī lěi口腹之累 | 口腹:指飲食;累:連累。指因為飲食而受到牽累。 | 漢·班固《東觀漢記·閔貢》:“仲叔怪而問之,知,乃嘆曰:‘閔仲叔豈以口腹累安邑邪?’遂去,客沛。” |
zhòng kǒu zhī biàn眾口之辯 | 比喻各學派間的辯論。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公孫龍問于魏牟曰:‘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雜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因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已。’” |
biàn kǒu lì shé辯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 漢 王充《論衡 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
zhòng kǒu fēn yún眾口紛紜 | 紛紜:多而姑亂。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纖》:“君無二心,妾豈不知?但眾口紛紜,恐不免秋扇之捐。” |
xīn fú kǒu fú心服口服 | 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氣或認輸。 | 先秦 莊周《莊子 寓言》:“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
zhòng kǒu jiāo lì眾口交詈 | 眾人一致責罵。 | 清 夏燮《中西紀事 海疆殉難記上》:“牛督擁兵護逃,眾口交詈。” |
xìn kǒu hú zhōu信口胡謅 | 信口:隨便開口。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亂說。比喻不負責任隨口亂說。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一折:“誓今番潑水難收,到那里問緣由,怎敢便信口胡謅?” |
zhòng kǒu jiāo jiàn眾口交薦 | 交:俱,共。許多人一致推薦。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玄宗見眾口交薦李白之才,便傳旨贈李白以五品冠帶朝見。” |
bì kǒu wú yán閉口無言 | 閉住嘴巴不言語。形容對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覺得理虧而無話可講時的情態。參見“閉口不言”。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四回:“關勝連忙答禮,閉口無言,手腳無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五回:“一席話說得朱博如閉口無言,只得別去。” |
biàn kǒu lì cí辯口利辭 | 辯口:口才好,善于辯論。指能言善辯,伶牙俐齒。 | 漢 班昭《女誡》:“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 |
bì kǒu cáng shé閉口藏舌 | 閉著嘴不說話。形容怕惹事而不輕易開口。 | 五代 馮道《舌》詩:“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 |
bān kǒu nòng chún搬口弄唇 | 搬:搬弄;弄:賣弄。指說長道短,挑拔是非或賣弄口才。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3回:“又見我兩日不回,必有人搬口弄舌,想是疑心,不做買賣。” |
pò kǒu tòng mà破口痛罵 | 破口:惡語。滿口惡語罵人。 |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老太婆坐在窗下,指著丈夫就破口痛罵:‘你這個蠢貨,真是個地道的傻瓜!’” |
zhé jiǎo zhī kǒu折角之口 | 形容人口才很好,善于辯論。 | 東漢·班固《漢書·朱云傳》:“五鹿獄獄,朱云折其角。” |
wǎng kǒu kuáng shé枉口誑舌 | 見“枉口拔舌”。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7回:“那張氏穿針兒枉口誑舌,陷害無辜。” |
huò cóng kǒu shēng禍從口生 | 指言語不慎招致災禍。 | |
hǔ kǒu bá xū虎口扳須 | 扳:拉。從老虎嘴邊拔胡須。比喻冒極大的風險。 | 清·陳瑞生《再生緣》第55回:“酈老師縱是麗君,我也不敢往虎口扳須,龍頭鋸角。” |
zhí kǒu wú yán直口無言 | 猶言啞口無言。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眾人被他罵的直口無言。” |
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 睜大眼睛,張開嘴巴。形容驚呆的樣子。 | 清 無名氏《帝城花樣 春珊傳》:“諸名士且搖玉柄麈尾,擎鐵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雞。” |
jiāo kǒu jiàn yù交口薦譽 | 交:一齊,同時;交口:眾口一辭;薦:推舉。異口同聲地推薦和贊揚。 | 唐·韓愈《柳志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
kǒu ěr xiāng chuán口耳相傳 | 口說耳聽地往下傳授。 |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口耳相傳,或逮后世。” |
kǒu jiǎng shǒu huà口講手畫 | 一面講一面用手勢幫助表達意思。形容詳細地解說。 | 宋·黃庭堅《題跋》:“好學者從之請問,口講手畫,終席或至千字。” |
shí bù chōng kǒu食不充口 | 見“食不餬口”。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無那晚夕的。” |
xié jiā dài kǒu攜家帶口 | 攜帶家眷,指受家眷的拖累。 | 熊召政《張居正》第二卷第18回:“于是攜家帶口,風餐露宿地到了北京。” |
fáng ré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防:阻止;甚:超過;川:河流。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川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 《晉書·孔嚴傳》:“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于防川。” |
yǒu kǒu nán yán有口難言 | 言:說。有嘴不能把話說出來。指由于某種原因只能把話藏在心里;不便或不敢說出來。 | 宋 蘇軾《醉醒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
kǒu yōng ruò chuān口壅若川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 《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
yī kǒu tóng shēng一口同聲 | 猶一口同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尚早,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jiā yǒu qiān kǒu,zhǔ shì yī rén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 家:家庭;主:主持,掌管。每家不論有多少人,只能有一個人掌管家事。泛指辦事都要有為首負責的人。 |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場,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
xīn zhuō kǒu bèn心拙口夯 | 心思笨,又不善于說話。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誰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著人說呢!” |
xīn zhí kǒu kuài心直口快 | 性情直爽;有話就說。直:直爽。 | 元 張國賓《羅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糧軍,哥哥是好人。” |
yǒu kǒu jiē bēi有口皆碑 | 碑:記功的石碑;皆:都是。所有人的嘴都是記載功德的碑石。形容為人們普遍稱頌。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寶峰文禪師法嗣 太平安禪師》:“勸君不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
mù zhēng kǒu dāi目怔口呆 | 同“目瞪口呆”。 | 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 |
xiāo yīn kōng kǒu嘵音瘏口 | 猶言舌敝唇焦。形容說話之多,費盡口舌。 | 梁啟超《本館第一百冊祝辭》:“雖然,菲封不棄,敝帚自珍,嘵音瘏口,亦已三年,言念前勞,不欲泯沒。” |
mù dèng kǒu zhāng目瞪口張 | 同“目瞪口呆”。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著他。” |
kǒu chǐ shēng xiāng口齒生香 | 嘴和牙齒都有香味。比喻所讀的作品意味深長,雋永宜人。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6回:“前者捧讀諸位姐姐佳作,真令人口齒生香。” |
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 莠言:壞話。好話出自他的口,壞話出自他的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 《詩經·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
kǒu chū dā yán口出大言 | 說大話。形容說話狂妄。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御者見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腳觀看。” |
hǔ kǒu cán shēng虎口殘生 | 老虎嘴里幸存下來的生命。比喻經歷極大的危險,僥幸得生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煩你們拜上小姐,說我鐵中玉虎口殘生,多蒙垂救,高誼已足千古。” |
xìn kǒu kāi hē信口開喝 | 見“信口開合”。 | 元·張養浩《新水令·辭官》:“非是俺全身遠害,免教人信口開喝。” |
bǎi kǒu tóng shēng百口同聲 | 大家所說的都一樣。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一回:“時已亭午,小珠跌坐墳下,哭個不住。末后禿頭與跟人勸止,大眾百口同聲,小珠方停了哭,謝了善人村父老,就到禿頭家來。” |
yǒu kǒu nán fēn有口難分 | 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 元 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動不動棍棒臨身。直著我有口難分,進退無門。” |
yǒu kǒu nán biàn有口難辯 | 雖然有口;卻難以分辯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無處申訴。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身。”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shòu rén kǒu shí授人口實 | 留給別人以話柄。 | 王闿運《致丁親家書》:“比年頻致物論,四督失官,授人口實,寵反為辱。” |
mó pò kǒu shé磨破口舌 | 比喻說了很多的話 | |
fēn fáng jiǎn kǒu分房減口 | 亦作“分身減口”。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謂分房減口或分身減口。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楔子:“如今為這六料不收,上司言語,著俺分房減口。兄弟你守著祖業,俺兩口兒到他邦外府,趕熟去來。” |
yì kǒu tóng yùn異口同韻 | 指大家說得都一樣。同“異口同音”。 | 老舍《趙子曰》第一:“現在的人們不但不復以窄窄金蓮為美,反異口同韻的詆為丑惡。” |
chū kǒu shāng rén出口傷人 | 指用惡言惡語辱罵別人。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趙公明大怒:‘好妖道!焉敢如此出口傷人,欺吾太甚!” |
jué kǒu bù dào絕口不道 | 絕口:始終不開口。閉著嘴不說話。 | 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吉為人深厚,不伐善。自曾孫遭遇,吉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 |
niú kǒu zhī xià牛口之下 | 借指卑下的地位。 |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 |
kǒu bù èr jià口不二價 | 謂賣物者不說兩種價錢。 | 《后漢書·逸民傳·韓康》:“常采藥名山,賣于長安市,口不二價,三十余年。” |
wéi kǒu qǐ xiū惟口起羞 | 謂言語不慎,招致羞辱。 | 《尚書·說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
mà bù jué kǒu罵不絕口 | 罵聲不斷。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卷上:“乃令經板夾而鋸之,致死罵不絕口。” |
zhòng kǒu jiāo chuán眾口交傳 | 眾人輾轉述說。 | 清 陳天華《警世鐘》:“就是不幸受傷身死,眾口交傳,全國哀痛,還要鑄幾個銅像,立幾個石碑,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
chán tè zhī kǒu讒慝之口 | 讒:說別人壞話;慝:邪惡。進讒言的惡人的嘴。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愿以間執讒慝之口。” |
qǔ bù lí kǒu曲不離口 | 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 |
yǎ kǒu wú shēng啞口無聲 | 形容理屈詞窮的樣子。同“啞口無言”。 | 《再生緣》第三九回:“話說孟夫人聽了這些言語,只氣的啞口無聲。” |
dùn kǒu zhuō sāi鈍口拙腮 | 指口才笨拙,說話不流利。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80回:“好妹妹,我是鈍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
nè kǒu shǎo yán訥口少言 | 訥口:不善于說話。不善言談,說話不多。 |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
dù kǒu jué yán杜口絕言 | 猶言杜口無言。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阿逾陀國》:“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猶為善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 |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shuǐ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防:阻止;甚:超過。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還難。指不讓人民說話,是不明智的。 | 西漢·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口口相傳 | 不著文學,口頭相傳。 | 宋 洪邁《夷堅丙志 黃十翁》:“汝還世五年,傳吾語于人間,作善者即生人世,受安樂福;作惡者萬劫不回,受無間苦。令聞此者口口相傳。” |
zàn bù jué kǒu贊不絕口 | 贊:稱贊;絕:停。不住口地稱贊。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字勢飛舞,魏生贊不絕口。” |
bì kǒu bù tán閉口不談 | 緊閉著嘴不說話或談論秘密。 | 沈從文《邊城》:“祖父則很快樂的夸獎了翠翠不少,且似乎不許別人來關心翠翠的婚事,故一到這件事便閉口不談。” |
rú chū yī kǒu如出一口 | 象從一張嘴里說出來的。形容許多人說法一樣。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內儲說下》:“問左右,左右言無有,如出一口。”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練口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 漢·王充《論衡·自紀》:“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復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