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ǎng zǐ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養子防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元·無名氏《認金梳》:“兒也,可不道養子防老,積谷防饑,抬舉的你成人長大,劃的說這等言語那!” |
cùn jī zhū lěi寸積銖累 | 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銖為一兩。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 | 宋 李綱《與右丞相條具事宜札子》:“寸積銖累,以及此數,若不妄散,以陳易新,可以常為洪州之根本。” |
jī zhòng nán fǎn積重難反 |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 明 張居正《陳六事疏》:“近來風俗人情,積習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
jī láo zhì jí積勞致疾 | 積:積之而成的。因勞苦過度而致害病。 | 董必武《挽沈驪英女士》:“積勞而致疾,突發未能痊。” |
jī suì lěi yuè積歲累月 | 指經過的時間長。同“積年累月”。 | 明 張居正《答總統凌洋山言邊地種樹設險書》:“昔謝病山居,手植榆柳,今已郁然參天。若以官法為之,積歲累月,竟成虛謬矣。” |
tún jī jū qí屯積居奇 | 謂把奇貨儲存起來,待機高價出售。 | 鄧子恢《閩西暴動與紅十二軍》:“通過重租、高利貸、苛捐雜稅、屯積居奇,賤買貴賣和充斥市場的洋貨,吸吮著閩西人民的鮮血。” |
huò yīn è jī禍因惡積 | 積:積聚。災禍產生是因為壞事做多了。 | 明·湯顯祖《還魂記·道覡》:“看修行似福緣善慶,論因果是禍因惡積。” |
jī hòu chéng qì積厚成器 | 指根基深厚,養成才干。 | 《舊唐書 韓弘傳》:“降神挺材,積厚成器,中蘊深閎之量,外標嚴重之姿。” |
jī shuāi xīn zào積衰新造 | 衰:衰弱,衰微;造:建立,開始。長期衰頹而新近方才振興。 | 宋·蘇洵《審敵》:“中原之強固百倍于匈奴,雖積衰新造,而猶足以制之也。” |
jī xuě fēng shuāng積雪封霜 | 形容操守高潔堅貞。 | 《南史 齊江夏王鋒傳》:“常忽忽不樂,著《修柏賦》以見志,曰:‘……沖風不能摧其枝,積雪不能改其性。’” |
hán xiá jī gòu含瑕積垢 | 比喻蒙受恥辱。 | 明·唐順之《與郭似庵巡按書》:“況仆含瑕積垢以此終世,惟應躬耕灌園,矢溝壑之志,保桑榆之路,補東隅之失,庶幾不詒田夫野人訕笑。” |
jī shàn yú qìng積善余慶 |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于子孫。 | 《周易 坤》:“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jī zhòng bù fǎn積重不反 |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 清 戴名世《〈三山存業〉序》:“當明之初,以科目網羅天下之士,已而諸科皆罷,獨以時文相尚,而進士一途遂成積重不反之勢。” |
jī bù xiāng néng積不相能 | 積:積久而成的;能:親善。指一向不和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君與劉公積不相能,而信其虛淡,不為之備,終受制矣。” |
zhòng kǒu shuò jīn,jī huǐ xiāo gǔ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鑠金:熔化金屬;積毀:積累的毀謗;銷骨:熔化骨頭。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紛紛而來的毀謗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jī yōu chéng jí積憂成疾 | 憂:憂慮。長久憂慮就會得病。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李逢吉裴度諫穆宗》:“崔發驅曳中人,誠大不恭,然其母年八十,自發下獄,積憂成疾,陛下方以孝理天下,所宜矜念。” |
wǔ jī liù shòu五積六受 | 形容不便活動,只能呆板地坐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9回:“這五積六受的甚么模樣?可是叫親家笑話。” |
jī zhū lěi cùn積銖累寸 | 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 | 何剛德《客座偶談》第四卷:“如有盈余,積銖累寸,今年買半畝,明年買半畝。” |
qiān lì shān jī愆戾山積 | 愆:過失;戾:罪過。罪過很多,累積如山。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劉封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 |
cuò xīn jī lǜ措心積慮 | 猶言處心積慮。謂長久考慮在心。 | 宋·何坦《西疇常言》:“逮跡其自為,則因循惰弛,罕克自強,措心積慮,甘心為小人,而不以為病。” |
jī fēi chéng shì積非成是 | 非:謬誤;是:正確的東西。長期形成的謬誤;久而久之被當作正確的。 | 清 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原善序》:“治經之士,莫能綜貫,習所見聞,積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茲墜緒也。” |
jī shàn chéng dé積善成德 | 善:善行,好事;德:高尚的品德。長期行善,就會形成一種高尚的品德。 | 《荀子·勸學》:“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jī huǐ xiāo gǔ積毀銷骨 | 積毀:不止一次的毀謗;銷: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足以致人于毀滅之地。比喻毀謗中傷的可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jī zhòng nán fǎn積重難返 | 積:長時間積累下來的;重:程度深;返:返回。指經過長時間形成的不良思想、作風或習慣;不容易革除、改變。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0卷:“掌禁兵,筦樞要,遂致積重難返,以至此極也哉。” |
jī yǔ chén zhōu積羽沉舟 | 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魏策一》:“臣聞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 |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元·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爹爹,正是養兒代老,積谷防饑。” |
jī shǎo chéng duō積少成多 | 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從少變多。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眾少成多,積小致鉅。” |
jī xuě náng yíng積雪囊螢 | 積雪:南朝孫康映雪讀書。囊螢:晉代車胤把螢火蟲裝在口袋里,借熒光讀書。形容刻苦攻讀。 | 元·鄭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聲,又何須懸頭刺股、積雪囊螢,那里也齊家治國、顯姓揚名。” |
zhū lèi cùn jī銖累寸積 | 見“銖積寸累”。 | 宋·朱 熹《朱子語類·朱子一 》:“揚某自十四五歲時,便覺得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愛了。某不敢自昧,實以銖累寸積而得之。” |
jī shā chéng tān積沙成灘 | 比喻積少成多。 | 《人民日報》1970.12.30:“雖然魚群分散,但捕一網得一網,積沙成灘,化小勝為大勝,使淡季也取得較好的收獲。” |
zhū jī zī lèi銖積錙累 | 同“銖積寸累”。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老儒故善治生……銖積錙累,得四十金。” |
jī chán mó gǔ積讒磨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文選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梁書 江淹傳》引作“積讒糜骨”。 |
huò rěn è jī禍稔惡積 | 猶言禍盈惡稔。謂長期作惡犯罪,罪惡深重。 | 明·劉基《郁離子·靈丘丈人》:“至于禍稔惡積,不得已而誅之,是以恩為阱也。” |
lěi kuài jī sū累塊積蘇 | 重迭的土塊和堆積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簡陋。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周穆王》:“暨及化人之功,俯而視之,其宮榭若累塊積蘇焉。” |
jī wēi chéng zhù積微成著 | 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 《荀子 大略》:“夫盡小者大,積微成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 |
dān xīn jī lǜ殫心積慮 | 殫:竭盡;積:聚;慮:思慮。竭盡心力思考謀劃。 | 清·錢泳《履園叢話·臆倫·五福》:“必至殫心積慮者數十年,捐去三綱五常,絕去七情六欲,費其半菽如失金珠,拔其一毛有關痛癢。” |
shè xīn jī lǜ設心積慮 | 處心積慮;用盡心思。 | 宋·洪邁《容齋續筆·賊臣遷都》:“魏唐之祚,竟為高朱所傾。兇盜設心積慮,由來一揆也。” |
shān jī bō wěi山積波委 | 謂堆積如山高,如波濤重迭。形容數量極多。 | 宋·文瑩《玉壺清話》第三卷:“后邀鉅貨于樓,山積波委,歲入萬計。” |
qián jīng jī sī潛精積思 | 見“潛精研思”。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班固傳》:“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 |
jī xīn hòu liáo積薪候燎 | 比喻自取滅亡。燎,火炬。 | 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永寧寺》:“爾朱榮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長戟指闕,所謂窮轍拒輪,積薪候燎!” |
jī zhòng bù fǎn積重不返 | 經過長時間形成的思想作風或習慣,很難改變。同“積重難返”。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三》:“故余謂偏伐陽者,韓非刑名之學;偏補陽者,商鞅富強之術。初用皆有功,積重不返,其損傷根本則一也。” |
jī sī guǎng yì積思廣益 | 指集中眾人的智慧,可使效果更大更好。 | 三國 蜀 諸葛亮《教與軍師長史參軍掾屬》:“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集,亦作“積”。 |
jī hòu liú guǎng積厚流廣 | 根基深厚,影響廣遠。 | 戰國·趙·荀況《荀子·禮論》:“所以別積厚,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
jī è yú yāng積惡余殃 | 多行不善,則會遭受惡報。勸人不要行惡,以免禍延子孫。 | 《易經 坤卦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南朝宋 釋法明《答李交州難佛不見形》:“積善余慶,積惡余殃,雖新新生滅,交臂代謝,善惡之業,不得不受。” |
jī yù duī jīn積玉堆金 | 金玉多得可以堆積起來。形容聚斂的財富極多。 | 唐·李賀《嘲少年》詩:“堆金積玉夸豪毅。” |
jù yíng jī xuě聚螢積雪 | 聚螢:晉代人車胤收集螢火蟲讀書;積雪:晉代人孫康映雪讀書。形容刻苦攻讀,勤學上進。 | 元·關漢卿《玉鏡臺》第一折:“守著那聚螢積雪看書窗,幾時得出為破虜三將軍,入為治國頭廳相?” |
kǔ xīn jī lǜ苦心積慮 | 積慮:長期地或一再地思考。費盡心思長時間的思考問題。 | 《清史稿·文苑傳·申涵光》:“孫奇逢謂其苦心積慮,閱歷深而動忍孰。” |
jī fēi xí guàn積非習貫 | 指錯誤長久沿襲,已成習慣。貫,通“慣”。 | 漢 應劭《〈風俗通〉序》:“至于俗間行語,眾所共傳,積非習貫,莫能原察。” |
jī huǐ xiāo gǔ積毀消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漢 劉向《新序 雜事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逐墨翟,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 |
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積蓄財產,不如學點技術。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xuán pǔ jī yù玄圃積玉 | 傳說玄圃多美玉。因以“玄圃積玉”比喻精華薈萃。 | 《晉書·陸機傳》:“葛洪著書,稱機文猶如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 |
jī xí chéng cháng積習成常 | 積習:長期的習慣;常:普通,平常。一種做法長期去做便成為慣例,被視作正常。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暑褻薄日,自使人黑,積習成常,以黑為美。” |
jī láo chéng jí積勞成疾 | 勞:勞累;疾:病。因長期過度勞累而得病。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9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疾,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敵。” |
shēn chóu jī hèn深仇積恨 | 深:重大,深重;積:積久而成。極深持久的仇恨。 |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從今后深仇積恨都消解。” |
cún xīn jī lǜ存心積慮 | 謂長期、一貫的思想、想法。 | 宋·蘇轍《進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廟,郡縣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職,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積慮,皆以為當然,是以寇至而不懼,難生而無變。” |
jī nián lěi yuè積年累月 | 積年:多年;累月:連月。指經過的時間長。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后娶》:“況夫婦之義,曉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說引。積年累月,安有孝子乎!” |
shuò yì yuān jī鑠懿淵積 | 謂德行美好,學問淵博精深。 | 明·張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銘》:“然其鑠懿淵積,庇于后來者遠矣。” |
yǎng ér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 | 宋·左圭《百川學海》:“臨刑無懼色,曰:‘養兒防老,積谷防饑。’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
duī jī rú shān堆積如山 | 聚積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極多。 |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填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量不絕,場內堆積如山。” |
jī cǎo tún liáng積草屯糧 | 儲存糧食和草料。 | 元 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一折:“如今且收兵回營,操軍煉士,積草屯糧。” |
lěi sū jī kuài累蘇積塊 | 重迭的土塊和堆積的柴草。形容居住的地方很簡陋。同“累塊積蘇”。 | 清 錢謙益《自拂水步至吾谷登南巖憩維摩寺》詩:“恍然生身色界上,累蘇積塊何足省。” |
rì lèi yuè jī日累月積 | 見“日積月累”。 | 《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五年》:“先帝于大臣好為形跡,小過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積,以致禍敗。” |
jī gǔ fáng jī積谷防饑 | 儲存糧食,防備饑荒。 | 《敦煌變文集 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人家積谷本防饑,養子還徒被老時。” |
jī dé lěi rén積德累仁 | 積累功德與仁義。 | 《后漢書·李固傳》:“李氏滅矣·自太公已來,積德累仁,何以遇此?” |
jī nián lěi suì積年累歲 | 指經過的時間長。同“積年累月”。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五:“[賊人]只得招出實話來:乃是積年累歲遇著節令盛時,即便四出剽竊,以及平時略販子女,傷害性命。” |
jī wēi zhì zhù積微致著 | 積:集聚;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 晉·葛洪《抱樸子·疾廖》:“積微致著,累淺成深,鴻羽所以沉龍舟,群輕所以折勁軸。” |
jī wēi chéng zhù積微成著 | 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 《荀子·大略》:“夫盡小者大,積微成著,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 |
è jī huò yíng惡積禍盈 | 罪惡成堆,禍害滿貫。形容罪大惡極。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
cuò huǒ jī xīn厝火積薪 | 厝:同“措”;放置;薪:柴草。把火置放在堆積的柴草下面。比喻潛隱著極大的禍患。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
jī rì lěi suì積日累歲 | 形容時間長久。 | 明 李東陽《求退錄》:“或飲食過度,或勞佚不時,積日累歲,其來已久,以至元氣弊虧,痰邪洨結。” |
zhū cùn lèi jī銖寸累積 | 見“銖積寸累”。 | 清·汪琬《鄉飲大賓周翁墓志銘》:“翁削衣縮食,銖寸累積,以謀復故第。” |
jī rì lěi jiǔ積日累久 | 指經過的時間長。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 |
hòu jī bó fā厚積薄發 | 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 | |
jī lù wéi bō積露為波 | 比喻積少成多。 | 明 袁宏道《題龍堂僧募冊》詩:“衲子欲言面羞澀,試介烏紗作檀越,積露為波江可得,東鄰北里賢相識。” |
jī é chéng dù積訛成蠹 | 指謬誤積久,敗壞人心。 | 唐 沈亞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策》:“京師,諸夏之本也,將以觀理,而豪猾時逾檢;太學,明教之源也,期于變風,而生徒多墮業;列郡在乎頒條,而干禁或未絕;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風靡,積訛成蠹。” |
jī xiǎo zhì jù積小致巨 | 致:達到;巨:大。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從小到大。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臣聞眾小成多,積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至顯。” |
jī běn qiú yuán積本求原 | 從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與王純甫書》之三:“后世之學瑣屑支離,正所謂采摘汲引,其間亦寧無小補,然終非積本求原之學,句句是,字字合。” |
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養兒待老,積谷防饑 | 指養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兒防老,積谷防饑”。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2卷:“自古道,‘養兒待老,積谷防饑。’你我年過四旬,尚無子嗣。光陰似箭,眨眼頭白。百年之事,靠著何人?” |
jī xí shēng cháng積習生常 | 指積弊已久,習以為常。 | 晉 左思《三都賦》序:“且夫玉卮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而論者莫不詆訐其研精,作者大氐舉為憲章,積習生常,有自來矣。” |
jī xiǎo chéng dà積小成大 | 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 《漢書 董仲舒傳》:“聚少成多,積小致巨。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九十:“為小惡者,如積小以成大;從微至著,為一惡以至于萬惡,一一而皆有禍應。” |
jī jīn lèi yù積金累玉 | 金玉堆積。形容財富很多。 | 東漢·王充《論衡·命祿篇》:“積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 |
jī shàn zhī jiā,bì yǒu yú qìng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 積:聚;慶:福。積德的人家,子孫必然會得到福澤。 | 《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zhū jī sī lèi銖積絲累 | 同“銖積寸累”。 | 元·脫脫《宋史》卷一百七十九:“當時漕司不量州軍之力,一例均科,既有偏重之弊,于是郡縣橫斂,銖積絲累,江東、西之害尤甚。” |
jī láo chéng bìng積勞成病 | 因長期工作,勞累過度而生了病。同“積勞成疾”。 | 《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公孫歸生積勞成病,臥不能起,城中食盡,餓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敵。” |
jī rì lěi yuè積日累月 | 指經過的時間長。同“積年累月”。 | 宋 無名氏《靖康要錄》卷一:“若積日累月,萬機之微,所失可勝言耶!” |
xíng hǎo jī dé行好積德 | 行:從事,做。做好事,積功德。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我雖錯了,姑娘們吩咐了,以后改過,姑娘們那不是行好積德。” |
duī jī chéng shān堆積成山 | 東西堆積得像山一樣。形容極多。 | 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 |
jī xí chéng sú積習成俗 | 一種做法反復多次實施就成了習俗。 | 晉 申紹《上疏陳時務》:“宰相侯王,迭以侈麗相尚,風靡之化,積習成俗,臥薪之諭,未足甚焉。” |
jī cǎo tún liáng積草囤糧 | 積:積累;囤:囤積。指儲存糧食和草料等戰備物資。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35回:“蜂屯蟻聚施威武,積草囤糧待戰爭。” |
chǔ xīn jī lǜ處心積慮 | 處心:存心;積慮:圖謀了很長時間。指存心很久;費盡心機。也指千方百計地謀算。 | 《穀梁傳 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于殺也。” |
kuàng rì jī guǐ曠日積晷 | 久經時日。 | 明·張居正《種蓮子戊午稿序》:“若曠日積晷,則鉛刀效于一割,駑馬可致千里。故曰兵寧拙速,未睹巧之遲也。” |
jī qiè yíng cáng積篋盈藏 | 篋:小箱子;盈:充滿;藏:儲存東西的地方。箱子堆積,倉庫充盈。形容積聚的財物多。 | 南朝·梁·沈約《舍身愿銘》:“至于積篋盈藏,未嘗登體;溢俎充庖,既沃斯棄。” |
tún liáng jī cǎo屯糧積草 | 儲存糧食和草料。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回:“此去有山,名天蕩山,山中乃曹操屯糧積草之地。” |
jī chán méi gǔ積讒糜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讒磨骨”。 | 《梁書 江淹傳》:“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糜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 |
duī shān jī hǎi堆山積海 | 形容東西極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別講銀子成了糞土,憑是世上有的,沒有不是堆山積海的。” |
jī jiǎ rú shān積甲如山 | 兵甲堆疊如山。極言其多。同“積甲山齊”。 | 清 張惠言《館試靈臺偃伯賦》:“受降則積甲如山,振旅則執同聽凱。” |
jī dé yù hòu積德裕后 | 指積累德行,則后世昌盛。 | 清 朱仕琇《又答李磻玉書》:“姊丈以一身榰柱百世之重,今繼嗣未立,誠可憂也。況姻母太夫人年亦高矣,尤不能不以此為念也。積德裕后,古豈吾欺,今猶未驗,何也!” |
jī yǐ wéi cháng積以為常 | 指習慣成自然。同“習以為常”。 | 《舊唐書 張柬之傳》:“今姚府所置之官……唯知詭謀狡算,恣情割剝,貪叨動掠,積以為常。” |
jī shuǐ chéng yuān積水成淵 | 比喻積小成大。 |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
jī tǔ chéng shān積土成山 |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積小而成大。 | 荀況《荀子 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