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流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liú fāng yí chòu流芳遺臭 | 流芳百世與遺臭萬年。 |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刑部·閨鑒圖說踐》:“流芳遺臭,斷非凡庸卑陋所能為,況事而未定。” |
bō liú máo mí波流茅靡 | 隨波逐流,隨風而倒。比喻胸無定見,趨勢而行。 | 《明史 趙炳然傳》:“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繼用事,六卿之長不得其職。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
jī hòu liú guǎng積厚流廣 | 根基深厚,影響廣遠。 | 戰國·趙·荀況《荀子·禮論》:“所以別積厚,積厚者流澤廣,積薄者流澤狹也。” |
zhú liú wàng fǎn逐流忘返 | 隨波流蕩而忘卻歸來。指隨逐時俗,而不知返歸根本。 | 章炳麟《文學說例》:“不通斯例,則古義不完,逐流忘返,則謬說滋起。” |
dōng liú xī luò東流西落 | 見“東播西流”。 | 郭沫若《歸去來·雞之歸去來》:“再從東京失業下來,只好成為放浪奴隸,東流西落地隨著工做的地方向四處的鄉下移動。” |
liú fēng yú yùn流風余韻 | 前人流傳下來的風度、情操。 | 清 方宗誠《<古文簡要>序》:“高人逸士之流風余韻,可以廉頑而立懦者。” |
jiāo jīn liú shí焦金流石 | 金屬燒焦,石頭熔化。形容天氣干旱酷熱。 | 南朝 梁 劉孝標《辯命論》:“放勛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時,焦金流石。” |
shuǐ liú huā luò水流花落 | ①喻飄泊不定或蹤跡無常。②比喻時過境遷。 | 唐·溫庭筠《宿城南亡友別墅》詩:“水流花落嘆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
fēng liú bó làng風流博浪 | 風流:風度。風流浪蕩。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文嫂便把怎的說念林氏,夸獎老爹人品家道,怎樣結識官府,又怎的仗義疏財,風流博浪。” |
xíng liú sǎn xǐ行流散徙 | 徙:遷徙。像云行水流似的分散遷徙。指萬物隨自然規律而變化。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運》:“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
tóu biān duàn liú投鞭斷流 | 《晉書·苻堅載記》:苻堅攻打東晉時驕傲地說,我的士兵把馬鞭投到江里,都能把江水截斷。比喻人馬眾多,兵力強大。 | 《晉書 苻堅載記》:“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何險之足恃?” |
wò tàn liú tāng握炭流湯 | 握熾炭,蹈沸湯。喻不畏危難,敢于用命。 | 《文選·陸倕<石闕銘>》:“流湯之黨,握炭之徒,守似藩籬,戰國枯朽。” |
yuán guǎng liú cháng源廣流長 | 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 唐·陸贄《晉王荊襄江西道兵馬都元帥制》:“源廣流長,慶深祚遠。” |
liú lí diān pèi流離顛沛 | 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 |
zhòng liú guī hǎi眾流歸海 | 大小河流同歸于海。比喻眾多分散的事物匯集于一處。 | 唐 杜甫《長江》詩之二:“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
yuán qīng liú jié源清流潔 | 源頭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 先秦 荀況《荀子 君道》:“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
diān pèi liú lí顛沛流離 | 顛沛:遭受挫折或困難;流離:離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處奔波流浪。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九卷:“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 |
jí liú yǒng jìn急流勇進 | 在急流中勇敢前進。形容在險境中積極進取;不退縮。 | 宋 邵伯溫《邵氏見聞錄》:“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
dé hòu liú guāng德厚流光 | 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 《穀梁傳 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
liú fēng huí xuě流風回雪 | 輕逸飄搖貌。 | 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鷂兮若流風之回雪。” |
yìng duì rú liú應對如流 | 對答象流水一樣。形容答話很快,很流利。 | 《晉書 張華傳》:“華應對如流,聽者忘倦。” |
xuè liú mò zú血流沒足 | 足:腳。形容死傷很多,流血淹沒了腳面。 | 《三輔舊事》:“武帝發兵攻衛太子,連聞五日,白虎門前溝中,血流沒足。” |
liú hàn jiā bèi流汗浹背 | ①形容出汗多,濕透了背上的衣服。②形容慚愧不安之極。 | 宋·無名氏《青瑣后集》:“每延英奏對,雖嚴冬盛寒亦流汗浹背。” |
jī liú yì kè畸流逸客 | 指高行脫俗的隱逸之士。 | 清 厲鶚《〈吳禮部詩話〉跋》:“[明 胡無瑞]嘗跋此冊及《敬鄉錄》云:‘遍舉郡邑,凡有聞者,緝其制作履歷,粲若指掌,下逮畸流逸客,片語只詞,亦博采旁證。’” |
qīng shǐ liú fāng青史流芳 | 指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 | 元 沈僖《一枝花 題張思恭望云思親卷》套曲:“看古來孝諸賢俊,到如今青史流芳世不湮。” |
fēng liú qiān gǔ風流千古 | 指風雅之事久遠流傳。 | 宋 李流謙《青玉案》詞:“風流千古,一時人物,好記尊前語。” |
táo huā liú shuǐ桃花流水 | 形容春日美景。也比喻男女愛情。 | 唐 李白《山中問答》詩:“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hóng shuǐ héng liú洪水橫流 | 橫流:不循河道而流。洪水泛濫。比喻邪道橫行。 | 《孟子·滕文公上》:“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于天下。 |
gān jū xià liú甘居下流 | 甘:情愿,樂意;居:處于;下流:下游,比喻落后。甘心落到別人后面。 | 李劼人《暴風雨前》第二部分:“聽說快要升哨官了,兒子又在進學堂,如何能不要面子,甘居下流呢?” |
liú shuǐ cháo zōng流水朝宗 | 朝宗:原指古代諸侯天子,借指百川入海。比喻人心所向。 | 《詩·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
wén cǎi fēng liú文采風流 | ①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②指才華橫溢與風度瀟灑的人物。 |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清·惲敬《同游海幢寺記》:“夫士大夫登朝之后,大都為世事牽挽,一二有性情者,方能以文采風流、友朋意氣相尚。” |
liú shuǐ xíng yún流水行云 | ①流動的水和飄浮的云彩。②比喻旋踵即逝的東西。③比喻自然流暢,不拘泥。 | 宋·洪咨夔《朝中措·壽章君舉》:“流水行云才思,光風霽月精神。” |
mài yuè cháng liú邁越常流 | 邁:超過。超過一般人。 | 唐·柳宗元《為裴中丞上裴相賀破東平狀》:“閣下挺拔英氣,邁越常流,獨契圣謨,以昌鴻業。” |
yuán qīng liú jìng源清流凈 | 源:水的源頭。水的源頭清,下流的水也就清。指修身治國要從根本出發。 | 明·無名氏《怒斬關平》第一折:“你是花根本絕,源清流凈,端的不虛名。” |
tì sì jiāo liú涕泗交流 | 眼淚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樣子。 | 北齊 魏收《魏書 元順傳》:“順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換之。”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五:“夏,四月,甲申,郭子儀辭還邠州,復為上言邊事,至涕泗交流。” |
kǎn zhǐ liú xíng坎止流行 | 遇坎而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環境的逆順確定進退行止。語本《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 語出《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
gǎn cháo liú趕潮流 | 追上潮流的特性或性格;迎合當時最流行的風尚。 | |
kāi yuán jié liú開源節流 | 開源:開辟水源;節流:節制水流。開辟收入的新來源;節制支出;減少消耗。比喻增收節支。 | 荀況《荀子 富國》:“等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憂不足。” |
bù tóng liú sú不同流俗 | 流俗:流行的習俗。與世俗習氣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 《禮記 射義》:“不從流俗。 |
diē dàng fēng liú跌宕風流 | 瀟灑放逸而富有才華風情。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續錄二》:“諸君子跌宕風流,自是佳話。” |
dōng liú xī shàng東流西上 | 水向東流,人往西走。比喻人們對故鄉的思戀。 | |
qī chuàng liú tì凄愴流涕 | 凄愴:傷感悲痛。悲傷得流淚。 | 《孔叢子·儒服》:“未知后會何期,凄愴流涕。” |
liú lí zhuǎn xǐ流離轉徙 | 輾轉遷移,無處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 |
dào bèi rú liú倒背如流 | 能很流利地把書本、詩文或資料倒轉過來背。形容讀得滾瓜爛熟。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fēng liú zuì fàn風流罪犯 | 指輕微的過失。 |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兒風流罪犯尋些個,吊著腳腕又不敢將腳尖那。” |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流言止于智者 | 沒有根據的話,傳到有頭腦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傳了。形容謠言經不起分析。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
pò làn liú diū破爛流丟 | 破爛不堪的樣子。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六回:“當駕官即開了,捧出丹盤來看,果然是件破爛流丟一口鐘。” |
gān suǐ liú yě肝髓流野 | 形容戰斗激烈殘酷、尸橫遍野。 | 《舊唐書·蕭瑀傳》:“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與賊肝髓流野,得復宗廟,遺老殘民聞輿馬音,流涕相歡。” |
liú luò bù ǒu流落不偶 | 流落:留居他鄉,窮困潦倒;偶:遇。指潦倒失意,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 宋·陸游《陳長翁文集序》:“得志者司詔令,重金石;流落不偶者,娛憂紓憤,發為詩騷。” |
liú luò tiān yá流落天涯 | 流落:因生活所迫而留居他鄉;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窮困潦倒;離開家鄉;到外漂泊。 | 宋 德祐太學生《祝英臺近(德祐乙亥)》:“嘆離阻!有恨流落天涯,誰念泣孤旅?” |
fēng liú rén wù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wàn gǔ liú fāng萬古流芳 | 好名聲永遠流傳。萬古:千秋萬代;流:流傳;芳:香;比喻好名聲。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二折:“老宰輔,你若存的趙氏孤兒,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
rì yuè rú liú日月如流 | 時光像流水一樣迅速消逝。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4回:“今留齊七載,偷安惰志,日月如流,吾等十日不能一見,安能成其大事哉?” |
xuè liú chéng chuān血流成川 | 形容被殺的人極多。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1回:“打進番營來,如入無人之境,打得尸如山積,血流成川。” |
shén liú qì chàng神流氣鬯 | 精神氣息流暢通達。 |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第一問》:“夫弈葉承平,法守已定,庶事循習,玩猲易生,而君臣之相與如此,是以神流氣鬯,天地太和。” |
liú lǐ liú qì流里流氣 | 舉止輕浮,品行不端。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一些農村姑娘羞羞答答在照相攤前造作地擺好姿勢,等待城里來的流里流氣的攝影師按快門。” |
liú yán fēi yǔ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jiǔ liú bīn kè九流賓客 | 先秦到漢初有法、名、墨、儒、道、陰陽、縱橫、雜、農九種學術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種人物。 | 《梁書 蕭子顯傳》:“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 |
tì sì héng liú涕泗橫流 | 眼淚鼻涕滿臉亂淌。形容極度悲傷。亦作“涕泗縱橫”。 | 《世說新語·言語》:“陶公疾篤”劉孝標注引王隱《晉書》:“臨書振腕,涕泗橫流。” |
liú tāng dī shuǐ流湯滴水 | 比喻羅羅嗦嗦,不干脆,不痛快。 |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櫓 | 櫓:盾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 | 漢·賈誼《過秦論》:“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
fēng liú diē dàng風流跌宕 | 跌宕:為人放縱,不拘束。氣度超脫,瀟灑放逸。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那寶玉素聞北靜王的賢德,且才貌俱全,風流跌宕,不為官俗國體所縛,每思相會,只是父親拘束,不克如愿。今見反來叫他,自是喜歡。” |
gǎn jī liú tì感激流涕 | 涕:眼淚。感激得掉下眼淚。形容極度感激 | 唐·劉禹錫《王公神道碑銘》:“嘗閱《詩》至《蓼莪》篇,感激流涕,故其志如刃始淬。” |
liú guāng shùn xī流光瞬息 | 形容時間極短。 | 明 徐霖《繡襦記 鳴珂嘲客》:“流光瞬息駒過隙,莫把青春枉拋擲。” |
jī liú qià kè畸流洽客 | 高行脫俗、廣見博聞之士。 |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 經籍會通四》:“又如畸流洽客,領異拔新,時出一編,人所未睹。” |
bǐ hàn rú liú筆翰如流 | 指文筆快捷無滯。 | 《晉書 陶侃傳》:“遠近書疏,莫不手答,筆翰如流未嘗壅滯。” |
fēng liú yǔ sàn風流雨散 | 散:分散。風吹過,雨飄散,蹤跡全消。比喻經常在一起的人飄零離散。 | 晉·左思《蜀都賦》:“飲御酣,賓旅旋,車馬雷駭,轟轟闐闐,若風流雨散,漫乎數百里之間。” |
tòng kū liú tì慟哭流涕 | 慟:哀痛;涕:眼淚。形容極其悲痛傷心。 | 宋·陳亮《祭朱壽之文》:“今子之死,乃獨有感于余心而興不幸之嘆,至于慟哭流涕不能自已。” |
liú shuǐ bù fǔ,hù shū bù dù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 戶樞:門轉軸;蠹:蟲蛀。流動的水不會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蝕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盡數》:“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 |
jí jǐng liú nián急景流年 | 形容光陰易逝。 | 宋·晏殊《殊玉詞》:“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歡,未免縈方寸。” |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liú xuè piāo lǔ流血漂鹵 | 鹵:通“櫓”,大盾牌。血流得能將櫓浮起來。形容死傷極多。亦作“流血漂忤”。 | 西漢·劉向《戰國策·中山策》:“此戰之于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 |
tòng kū liú tì痛哭流涕 | 形容非常傷心地痛哭。痛哭:盡情大哭;涕:眼淚。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
míng shì fēng liú名士風流 | 名士的風度和習氣。指有才學而不拘禮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方術傳論》:“漢世之所謂名士者,其風流可知矣。” |
fēng liú shì guò風流事過 | 指細小的過錯。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9卷:“自此懷恨董縣丞,尋兩件風流事過,參與上司,罷官而去。” |
hé chū fú liú河出伏流 | 語出《淮南子·地形訓》“河出積石”漢高誘注:“河源出昆侖,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導而通之,故出積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潛在力量爆發,其勢猛不可擋。 | 語出《淮南子·墜形訓》“河出積石”漢高誘注:“河源出昆侖,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導而通之,故出積石。” |
jiàn zhēng rú liú諫爭如流 | 諫爭:爭同“諍”,直言相勸。勸諫的話如同流水一樣,滔滔不絕。 |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二折:“從父令是何由,從君令是何由,冒斧當戈,諫爭如流。” |
liú dàng wàng fǎn流蕩忘反 | 流蕩:流浪;反:同“返”,回家。指長期在外面飄泊而不知返回。 | 宋·王禹偁《答張知白書》:“后人流蕩忘反,蓋其得也,薦宗廟,插管弦。” |
wù jū xià liú惡居下流 | 惡:討厭,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為卑下的地位。憎恨處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現也指不甘居下游。 | 《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liú fāng hòu shì流芳后世 | 見“流芳百世”。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
rèn qí zì liú任其自流 |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kuài bù liú xīng快步流星 | 形容步子跨得大,走得快。 | 單田芳《燕王掃北》第32回:“又等了一會兒,李七騎馬回來了。只見他在府門外翻身下馬,手提馬鞭,快步流星進了里屋。” |
jiǔ liú bǎi jiā九流百家 | 泛指各種學術流派。參見“九流一家”。 | 唐·韓愈《毛穎傳》:“陰陽、卜筮、占相、醫方、族氏、山經、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乃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 |
duàn gěng liú píng斷梗流萍 | 梗:植物的枝莖;萍:浮萍。像枯折的枝莖,漂流的浮萍一樣。比喻生活飄泊不定。 | 宋·秦觀《別賈耘老》詩:“人生百齡同臂伸,斷梗流萍暫相親。” |
dǐ zhù zhōng liú砥柱中流 | 砥柱:山名;在河南境內三門峽、黃河中;形如柱石;立在急流當中;故名;中流:河流中央。比喻能在艱難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
dá wèn rú liú答問如流 | 答:回答。形容答對流暢。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此時秦宓語言清朗,答問如流,滿座皆驚。” |
cāng hǎi héng liú滄海橫流 | 滄海:大海;橫流:水溢出河道四處奔流。海水泛濫;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也作“橫流滄海”。 | 《晉書 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
yùn jiè fēng liú醞藉風流 | 醞藉:寬和有涵容。形容人的風度瀟灑溫文。 | 《舊唐書·權德輿傳》:“動作語言,一無外飾,醞藉風流,為時稱向。” |
liú fēng yí yùn流風遺韻 | 流風:遺風。前代流傳下來的風俗韻事。 | 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正是在吳起、商鞅等實行變法的流風遺韻中長大的。” |
liú luò tā xiāng流落他鄉 | 他鄉:不是自己的故鄉;外地。被迫離開家鄉;漂泊在外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舍父逃走,流落他鄉,撞東磕西,苦哉,阿彌陀佛。” |
jiǔ liú rén wù九流人物 | 指社會上的各種人物。 |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liú lí diān shǔ流離顛疐 | 見“流離顛沛”。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褒贈伊川》:“又從而排陷之,卒使流離顛疐,無所為而死。” |
cóng jiàn rú liú從諫如流 | 諫:直言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接受善意的規勸像水從高處往下流一樣順暢自然。舊指帝王樂意聽取下屬的批評意見。 | 漢 班彪《王命論》:“見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從諫如順流,趣時如響起。” |
yuán shēn liú cháng源深流長 | 源:源頭;流:流程。源頭很遠,水流很長。比喻歷史悠久。 | 宋·蘇軾《儒者可與守成論》:“雖足以傳數百年,上下相安,然不若三代圣人取守一道,源深而流長也。” |
tì tǎng fēng liú倜儻風流 | 倜儻:超逸豪爽,不拘束;風流:英俊有才學。英俊瀟灑,不拘禮法。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南邑某生,少而聰慧,既長,豐神韶秀,倜儻風流。” |
fú cuì liú dān浮翠流丹 | 翠:青綠色。丹:朱紅色。青綠、朱紅的顏色在流動和浮現。形容色彩鮮明艷麗。 | 宋·陸游《安隱寺修鐘樓疏》:“浮翠流丹,倘復還于巨麗;撞昏擊曉,實大警于沉冥。” |
sù liú cóng yuán溯流從源 | 溯:逆流而上。順水流上溯河源。比喻尋根究底。 | 清·周亮工《唐仲言傳》:“其所掇拾古文,以為箋注者,自習見以及秘異,溯流從源,搜羅略盡。” |
zhěn shí sòu liú枕石嗽流 | 見“枕石漱流”。 | 明·唐順之《送彭通判致仕序》:“故曰去就有二途而仕隱無兩道,茍徒枕石嗽流,嘲弄煙月以為曠達,而曰世與我既相違矣,則余又何敢以此望君,且非君所以自待也。” |
fēng chū quán liú蜂出泉流 | 像群蜂傾巢,如泉水涌流。形容一時并作。 | 清 龔自珍《古史勾沉論二》:“孔子歿,七十子不見用,衰世著書之徒,蜂出泉流。” |
yǐn liú huái yuán飲流懷源 | 指喝水時應該想想水源。比喻不能忘本。 | 北周·庾信《征調曲》:“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