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iáo shé nòng chún調(diào)舌弄唇 | 猶言調(diào)唇弄舌。 | 明·徐元《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diào)舌弄唇。對天修合方真藥圣,揭榜入宮庭。” |
bān chún dì shé搬唇遞舌 | 挑拔是非。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三折:“你撒了手,不似你這個兩頭白面,搬唇遞舌的歹弟子孩兒。” |
fēng gān ráo shé豐干饒舌 | 豐干:也作封干,唐代僧人名;饒舌:多嘴。不愛說話的人也會多嘴。 | 《宋高僧傳》第19卷:“二僧笑道:‘豐干饒舌。’” |
shì fēi kǒu shé是非口舌 | 因說話引起的誤會或糾紛。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是為田地上壞了手足親情,到不如窮漢赤光光沒得承受,反為干凈,省了許多是非口舌。” |
lǎo pó shé tóu老婆舌頭 | 比喻善于花言巧語、搬弄是非。 | 元·無名氏《氣英布》第一折:“那廝是能言巧辯之士,口里含著一堆的老婆舌頭。” |
gāo chún fàn shé膏唇販舌 | 猶言膏唇拭舌。販舌,謂賣弄口舌。 | 南朝·陳·徐陵《與楊仆射書》:“其外膏唇販舌,分路揚鑣,無罪無辜,如兄如弟。” |
jìn kǒu juǎn shé噤口捲舌 | 指緘默不言。 | |
qián kǒu jiǎo shé鉗口撟舌 | 閉口翹舌。形容因驚訝害怕而說不出話來的樣子。 | 《清史稿·朱琦傳》:“一旦遇大利害,搶攘無措,鉗口撟舌而莫敢言。” |
jí zuǐ jí shé急嘴急舌 | 急忙插話搶著說話 | 陳殘云《深圳河畔》:“二嬸好像怕她生疑,急嘴急舌地解釋。” |
liǎng miàn èr shé兩面二舌 | 比喻在兩方面挑拔。 | 宋 司馬光《涑水家儀》:“凡女仆兩面二舌、虛飾迭讒者逐之。” |
yóu zuǐ yóu shé油嘴油舌 | 形容說話油滑輕浮。 | 《西游記》第三六回:“你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說話。” |
zā zuǐ zā shé咂嘴咂舌 | 見“咂嘴弄舌”。 | 端木蕻良《科爾沁旗草原》二:“菜上來了,老頭兒咂嘴咂舌地夸獎這菜的滋味。” |
měi nǚ pò shé美女破舌 | 破:毀壞。美女用美貌迷惑君主,使諫臣的話不被君主聽信。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女破舌。’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舟之僑諫而不聽,遂去。” |
kǒu qīng shé bó口輕舌薄 | 形容說話刻薄尖酸。 | 《天雨花》第25回:“小小年紀無厚道,口輕舌薄誚誰人?” |
tiáo chún nòng shé調(diào)唇弄舌 | 見“調(diào)唇弄舌”。 | 《醒世恒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況在私衙中,料中外人來往,恣意調(diào)唇弄舌。” |
dàn zhǐ yǎo shé啖指咬舌 | 恐懼不敢多言的樣子。 | |
fèi shé láo chún費舌勞唇 | 費:耗損;勞:勞苦。比喻說了許多的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那過善本來病勢已有七八分了,卻又勉強料理這事,喉長氣短,費舌勞唇,勞碌這半日,到晚上愈加沉重。” |
yáo shǒu zhà shé搖首咋舌 | 咋:咬住。搖著頭,咬住舌頭。形容驚訝或害怕得說不出話來。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6卷:“莫說顧夫人是個女娘家,就險些兒嚇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個不搖首咋舌。” |
ráo shé tiáo chún饒舌調(diào)唇 | 饒舌,多嘴。調(diào)唇,耍嘴皮子。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 明 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饒舌調(diào)唇,怎當(dāng)他拔樹尋根。” |
chǐ bì shé cún齒弊舌存 | 謂剛者易折,柔者難毀。語本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語出漢·劉向《說苑·敬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tiáo zuǐ xué shé調(diào)嘴學(xué)舌 | 調(diào)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說人閑話,搬弄是非。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這早晚,東方將亮了,還不梳妝完,尚兀子調(diào)嘴弄舌!” |
pín zuǐ bó shé貧嘴薄舌 | 貧:嘮叨令人厭煩;貧嘴:絮絮叨叨;使人厭煩;薄舌;不忠厚;老實。形容人愛說話;言語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厭。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五卷:“叵耐鄰里有一班蕩子弟,平日見王媼是個俏麗孤孀,閑常時倚門靠壁,不三不四,輕嘴薄舌的狂言挑撥。” |
gǔ chún nòng shé鼓唇弄舌 | 鼓:撥動,振動。振動嘴唇,撥弄舌頭。形容憑口舌挑撥、煽動或進行游說。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94回:“今已陷之于喪亡,尚不自恥,猶敢鼓唇弄舌于眾諸侯之前耶?” |
zā zuǐ nòng shé咂嘴弄舌 | 形容貪饞的樣子。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時慌了,彎下腰去抓那粉湯,又被兩個狗爭著,咂嘴弄舌的來搶那地下的粉湯吃。” |
bái fèi kǒu shé白費口舌 | 談話一無所獲。 | |
càn huā zhī shé粲花之舌 | 粲花:鮮艷的花朵。形容人的言論精妙絕倫。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七卷:“此自師粲花之舌耳。然默驗人情,實亦為理之所有。” |
shé jiān kǒu kuài舌尖口快 | 尖:尖銳,鋒利。快:銳利,爽快。形容口舌伶俐,說話爽快。也指說話尖刻,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獨角牛》第二折:“山海也似冤仇,我和他劈什么排,不是我舌尖口快。” |
qī zuǐ bā shé七嘴八舌 | 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也比喻讓別人充分發(fā)表意見。 | 《好逑傳》第五回:“眾人正跑得有興頭上,忽被鐵公子攔住,便七嘴八舌地亂嚷。” |
shé zhàn qún rú舌戰(zhàn)群儒 | 舌戰(zhàn):激烈辯論。儒:儒生,舊指讀書人。原指與眾多的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后泛指與許多人激烈爭辯并駁倒對方。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 |
diào shé gǔ chún掉舌鼓唇 | 炫耀口才,夸夸其談。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9回:“妝女的呈嬌獻媚,令人消魂;耍丑的掉舌鼓唇,令人捧腹。” |
biàn kǒu lì shé辯口利舌 | 指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 漢 王充《論衡 物勢》:“亦或辯口利舌,辭喻橫出為勝。” |
shuō zuǐ shuō shé說嘴說舌 | 搬弄是非,沒事找事。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三折:“我孩兒又不曾嫁了人,是斗他耍,怎么這等認真,就說嘴說舌,背槽拋糞。” |
gāo chún shì shé膏唇試舌 | 用膏涂嘴唇,用巾揩舌頭。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話說出來。 | 《后漢書·宦者呂強傳》:“群邪項領(lǐng),膏唇試舌,競欲咀嚼,造作飛條。” |
jīn kǒu mù shé金口木舌 | 以木為舌的銅鈴,即木鐸,古代施行政教傳布命令時所用。指宣揚教化的人。 | 漢 揚雄《法言 學(xué)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fù)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
shé qiáo bù xià舌橋不下 | 形容驚訝的神態(tài)。 | |
guāi zuǐ mì shé乖嘴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好人的甜言蜜語。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00回:“素姐那乖嘴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jié)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不把他可惡。” |
bì kǒu jié shé閉口結(jié)舌 | 閉著嘴不說話。猶言閉口藏舌。 | 《快心編初集》第一回:“眾人問知是郝家難為他,便閉口結(jié)舌不來兜搭。” |
jiāo chún bì shé焦唇敝舌 | 謂費盡口舌。 | 明·呂坤《呻吟語》第二卷:“不然,終日三五聚談,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
yáo zuǐ diào shé搖嘴掉舌 | 猶搖唇鼓舌。 |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第二卷:“得鶯鶯后便退干戈,不得后目前生禍。不共你搖嘴掉舌,不共你斗爭斗合。” |
zú jiǎn shé bì足趼舌敝 | 謂費了許多力氣和口舌。 | 清·葉廷琯《吹網(wǎng)錄·寧古塔紀略》:“至漢槎賜環(huán)之事,桭臣言同社諸公,如宋右之相國……固不忘故舊,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茲舉者,則大馮三兄之力居多。” |
gǔ chún yáo shé鼓唇搖舌 |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 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 |
guāi chún mì shé乖唇蜜舌 | 形容口齒伶俐,慣于說討人喜歡的甜言蜜語。 | 《醒世姻緣傳》第一百回:“素姐那乖唇蜜舌,又拿著沒疼熱的東西交結(jié)童奶奶這伙子人,不惟把他可惡,且都說起他的好處。” |
sān cùn zhī shé三寸之舌 |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
jìn kǒu juàn shé噤口卷舌 | 謂緘默不言。 | 宋·蘇洵《諫論下》:“遷其賞于不諫,遷其刑于諫,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亂亡隨之也。” |
yī kǒu sān shé一口三舌 | 比喻嘮叨、話多。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shé jiǎo bù xià舌撟不下 | 撟:翹起。翹起舌頭,久久不能放下。形容驚訝或害怕時的神態(tài)。 | 《史記·扁鵲蒼公列傳》:“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 |
zuǐ jiān shé tóu kuài嘴尖舌頭快 | 比喻話多而輕率。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單管嘴尖舌頭快的,不管你事也來插一腳。” |
yīng wǔ xué shé鸚鵡學(xué)舌 | 像鸚鵡一樣學(xué)人說話。常比喻跟著人家的話說;或指搬嘴學(xué)舌。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鸚鵡只學(xué)人言,不得人意。經(jīng)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xué)語人,所以不許。” |
bèn kǒu zhuō shé笨口拙舌 | 沒有口才,不善言談。 | 秦兆陽《在田野上前進》第一章:“部隊作風(fēng),說話又尖又硬,絲毫不留情面,又滿有一套理論,笨口拙舌的大老粗。” |
cháng shé zhī fù長舌之婦 | 常用來指多嘴多舌、喜歡說長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 《詩經(jīng)·大雅·瞻卬》:“婦有長舌,唯厲之階。” |
shé bì chún kū舌敝唇枯 | 敝:破;枯:枯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費盡了唇舌。 | 孫中山《<民報>發(fā)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 |
gǔ shé xiān huáng鼓舌掀簧 | 掉動舌頭,掀動樂器中的簧片。謂用動人的言辭蠱惑人。 | 清·胡泉《貂裘換酒·題〈聊齋志異〉》詞:“筆墨久拋荒,懶勞神雕蟲小技,鼓舌掀簧。” |
zhāng kǒu diào shé張口掉舌 | 謂發(fā)表言論。 | 唐·羅隱《讒書·敘二狂生》:“張口掉舌,則謂之訕謗;俯首避事,則謂之詭隨,是時難事也。” |
duō zuǐ ráo shé多嘴饒舌 | 指嘴多,不該說而說或愛管閑事。 | 《三遂平妖傳》第二回:“那個多嘴饒舌的、閑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卻去報新聞,搬起這樣是非。” |
rén xīn lí shé鸮心鸝舌 | 鸮鳥的心,黃鸝的鳴聲。比喻居心狠毒,但說話動聽。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72回:“這紹聞當(dāng)不住鸮心鸝舌的話。” |
qī shé bā zuǐ七舌八嘴 | 同“七嘴八舌”。 | 丁玲《奔》:“茶館里又圍了許多人,都把他們當(dāng)做談話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沒有一句話可以暫時使他們寬心一下。” |
chún jiān shé lì唇尖舌利 | 言詞尖利。 | |
wǎng kǒu jiáo shé枉口嚼舌 | 見“枉口拔舌”。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39卷:“我把你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
zhuō zuǐ bèn shé拙嘴笨舌 |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講話。拙:笨;不靈。 | 清 隨緣下士《林蘭香》:“我亦并非處處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鈍,不敢輕易開口。” |
shǐ zuǐ shǐ shé使嘴使舌 | 搬弄口舌。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3回:“相于廷專好使嘴使舌的說我,不知幾時著了我手,也是這般一頓,方才解我積恨。” |
gǔ shé yáng chún鼓舌揚唇 | 轉(zhuǎn)動舌頭,張開嘴唇。形容開口說唱。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揚唇,唱一年家春盡一年家春。” |
jiáo shé tóu嚼舌頭 | 比喻說是非或者說廢話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這嚼舌頭老淫婦!掙將錢來焦尾巴!” |
jiān shé bì kǒu緘舌閉口 | 緘舌:閉著嘴。閉著嘴不說話 | 元·亢文苑《一枝花·為玉葉兒作》:“看別人眼鋪眉,笑自己的緘舌閉口。” |
dīng zuǐ tiě shé釘嘴鐵舌 | 形容嘴硬,不認錯,不服輸。 | 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達。釘嘴鐵舌,銅頭鐵額,火眼金睛,都來問禪。” |
qiáng zuǐ niù shé強嘴拗舌 | 說話倔強的樣子。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十一:“謝慶元倒了威了,但還是強嘴拗舌:‘我家里的事,要你們管嗎?’” |
diào sān cùn shé掉三寸舌 | 掉:擺動,搖。玩弄口舌。多指進行游說。 | 《史記 淮陰侯列傳》:“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 |
qián kǒu jié shé箝口結(jié)舌 | 結(jié)舌:舌頭轉(zhuǎn)不動。閉口不說話。形容不敢講話 | 宋·司馬光《乞改求諫詔書札子》:“是詔書始于求諫,而終于拒諫也,臣恐天下之士益箝口結(jié)舌,非國家之福也。” |
kǒu gàn shé jiāo口干舌焦 | 見“口燥唇干”。 | 清·劉璋《斬鬼傳》第四回:“兩個人想來想去,總沒個好法于。看看想到半夜,餓的齷齪口干舌焦,只的問仔細鬼道:‘老弟,我們饑了。我有帶來的一包狗糞,請你如何?’” |
pín zuǐ jiàn shé貧嘴賤舌 | 指話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厭惡。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黛玉道:‘什么詼諧!不過是貧嘴賤舌的討人厭罷了。’” |
duō zuǐ duō shé多嘴多舌 | 指嘴多,不該說而說。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如今秋雨淋漓,一日難走一日,快與我行動些。” |
nòng kǒu míng shé弄口鳴舌 | 弄口:逞巧辯,搬弄是非;鳴:發(fā)聲。掉弄口舌。指巧言辯飾或挑拔是非。 | 南朝梁·任昉《奏彈范縝》:“弄口鳴舌,只足飾非。” |
mù dèng shé jiǎo目瞪舌撟 | 同“目瞪口呆”。 | 譚嗣同《思緯氤氳臺短書一報元征》:“向之主戰(zhàn)者,乃始目瞪舌撟,神喪膽落,不敢出一語。” |
zhāng zuǐ jiǎo shé張嘴撟舌 | 猶張口結(jié)舌。 | 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十一回:“重慶道一見了他,也不暇多敘寒暄,便把領(lǐng)事的一番話述了出來。某觀察聽了,不覺張嘴撟舌。” |
cháng shé fù長舌婦 | 好進讒言的婦人。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4卷:“文錢小隙造奇冤:‘都是你這小天殺的,不學(xué)好,引這長舌婦開口。” |
yáo shǒu tǔ shé搖首吐舌 | 搖著頭,咬住舌頭。形容驚訝或害怕得說不出話來。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搖首吐舌道:‘長公子太不良了。’” |
tāo kǒu chán shé饕口饞舌 | 比喻貪吃的人。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饞舌,雄糾糾排山倒海而來。” |
zuǐ kuài shé cháng嘴快舌長 | 愛說長道短。 |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婦言不是花言巧語,嘴快舌長,須是不茍言,不茍笑,內(nèi)言不出,外言不入,總說一句,便是‘貞靜’兩個字。” |
dèng mù jié shé瞪目結(jié)舌 | 睜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神情緊張或很吃驚。 | 清 黃軒祖《游梁瑣記 顧嘉蘅》:“群知為廣文子,異而詢之,瞪目結(jié)舌不能對。” |
chǐ wáng shé cún齒亡舌存 | 亡:脫落,不存在。牙齒都掉了,舌頭還存在。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 漢·劉向《說苑·敬慎》:“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
diào zuǐ nòng shé掉嘴弄舌 | 掉:搖動;弄:耍弄,播弄。指吵架。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第六卷:“況且他是賣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爭。” |
gǔ chún zǎ shé鼓唇咋舌 | 同“鼓唇搖舌”。 | 清·錢泳《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而胥吏衙役輩鼓唇咋舌,欲以罔利。” |
jīn shé bì kǒu金舌弊口 | 金舌:用金子做舌頭;弊:破。用金做的舌頭,說破了嘴。比喻說話很多,枉費口舌。 | 《荀子·正論》:“金舌弊口,猶將無益也。” |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三寸不爛之舌 |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 元 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老兒放心,憑著我三寸不爛之舌,見了伍員,不怕他不來。” |
shé bì chún jiāo舌敝唇焦 | 敝:破;焦:干。舌頭破爛;嘴唇干焦。形容說話很多;費盡口舌。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夫差內(nèi)傳》:“焦唇干舌,苦身勞力,上事群臣,下養(yǎng)百姓。” |
chǐ bì shé cún齒敝舌存 | 牙齒都掉了,舌頭還留存。比喻剛硬的容易折斷,柔軟的常能保全。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敝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 |
qīng kǒu qīng shé輕口輕舌 | 見“輕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你不理他便罷,不要十分輕口輕舌的沖撞他。” |
qīng kǒu bó shé輕口薄舌 | 見“輕嘴薄舌”。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這酸子輕口薄舌,專會做詞。” |
zuǐ qīng shé bái嘴清舌白 | 謂話說得明確清楚。 | 茅盾《子夜》八:“連這毛丫頭也來放肆了……想燙壞我么?料想她也不敢,還不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么?你給我一句嘴清舌白的回話。” |
mó kǒu gāo shé摩口膏舌 | 磨練口舌。形容講話很厲害,善于挑撥誣陷。 | 漢·王充《論衡·自紀》:“羊勝之徒,摩口膏舌;鄒陽自明,入獄復(fù)出。” |
jiān zuǐ bó shé尖嘴薄舌 | 形容說話尖酸刻薄。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你既要騙我酒吃,又斗我圍棋,偏有這些尖嘴薄舌的話說!” |
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 | 喉舌:代言人。比喻作為搜集、了解情況和宣傳政策的工具。 |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黨的新聞?wù)n》:“報紙是黨的耳目喉舌,是黨聯(lián)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
dù kǒu jié shé杜口結(jié)舌 | 猶言杜口吞聲。 | 漢·焦贛《易林·比之咸》:“杜口結(jié)舌,心中拂郁,去災(zāi)患生,莫所告冤。” |
jiāo chún gàn shé焦唇干舌 | 見“焦唇干舌”。 | 《孔子家語·屈節(jié)》:“孤嘗不料力而興吳難,受困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 |
huō kǒu jié shé豁口截舌 | 撕開嘴巴,截去舌頭。指命人住嘴。 | 元 關(guān)漢卿《單刀會》第四折:“我根前使不著你之乎者也、詩云子曰,早該豁口截舌!” |
gǔ shé yáo chún鼓舌搖唇 | 同“鼓唇搖舌”。 | 元·高文秀《誶范叔》第二折:“幾時行通利方,憑著咱鼓舌搖唇,立取他封侯拜將。” |
zhāng kǒu jié shé張口結(jié)舌 | 結(jié)舌:舌頭像打了結(jié);不能說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形容理屈詞窮或由于緊張害怕而說不出話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jié)舌,面紅過耳。” |
gǎi kǒu tà shé改口沓舌 | 重新轉(zhuǎn)動舌頭,改變原來的說法。 | 清·周亮工《書影》卷三:“尉數(shù)之曰:‘若復(fù)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shù)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 |
yī huáng liǎng shé一簧兩舌 | 比喻胡言亂語。 | 漢 焦贛《易林》:“一簧兩舌,妄言諂語。” |
shé fēng rú huǒ舌鋒如火 | 比喻話說得十分尖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