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uì hòu qū qián褪后趨前 | 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獻殷勤。 | |
chē zài mǎ qián車在馬前 | 大馬拖車在前,馬駒系在車后,這樣,可使小馬慢慢地學拉車。比喻學習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導,就容易學會。 | 《禮記·學記》:“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
gè bèn qián chéng各奔前程 | 奔:奔向;程:道路;前程:前途。各走各的道;尋找自己的前途。比喻各人向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 | 元 無名氏《張協狀元 貧女乞食回鄉》:“方信相逢不下馬,也須各自奔前程。” |
qián wú gǔ rén,hòu wú lái zh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指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
rén qián bèi hòu人前背后 | 當著人背著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24卷:“君子周而不比,周是遍,人前背后都如此。” |
hòu yōng qián hū后擁前呼 | 后面簇擁,前面吆喝。形容出行時氣派很大。 | 元 張國賓《薛仁貴》第一折:“怎如你喜都都,后擁前呼。” |
jiàn qián bì hòu鑒前毖后 | 謂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后謹慎行事,避免重犯。 |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藝文·老林說》:“鑒前毖后,通三省而籌之,為曲突徙薪之計,建久安長治之謀。” |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hòu bù jiàn lái zhě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指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 | 唐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guāng qián jué hòu光前絕后 | 比喻事情做得干凈利落,不留痕跡。 | 宋 樓鑰《跋劉杼山帖》:“平生富藏名流翰墨,而獨謂杼山先生之書光前絕后,尤秘寶之。” |
chī kǔ zài qián,xiǎng shòu zài hòu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而同別人比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
tōng qián zhì hòu通前至后 | 見“通前徹后”。 | 《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后,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
zhān qián lǜ hòu瞻前慮后 | 瞻:向前望。兼顧前后。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只顧得眼前一點,不曉得瞻前慮后。” |
qián jīn hòu jū前襟后裾 | 形容年幼時兄弟間關系密切。 | |
jué hòu kōng qián絕后空前 | 從前沒有過,今后也不會再有。形容獨一無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況。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三卷:“蓋偏至之詣,至于絕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卻步,其年亦人杰矣哉!” |
hǎo hà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好漢不吃眼前虧 | 俗語。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免得吃虧受辱。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7回:“好漢不吃眼前虧,且讓他一步,再作道理。” |
xīng qián yuè xià星前月下 |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 元·呂止庵《風入松》套曲:“常歡喜星前月下,休等閑間面北眉南。” |
shèng kuàng kōng qián盛況空前 | 形容熱鬧至極 | 陸文夫《為讀者想》:“只有把廳堂擠得滿滿,才算得上是盛況空前。” |
yǒu yán zài qián有言在前 | 已以有話說在前頭。指事先打了招呼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只是有言在前,一字也不敢開口。” |
qián gē hòu wǔ前歌后舞 | 原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后用作對正義而戰的軍隊的頌辭。 | 《尚書大傳》第三卷:“師乃慆,前歌后舞。” |
zī jū bù qián趑趄不前 | 遲疑畏縮;不敢向前(趑趄:想往前走又不敢的樣子。)。 | 《梁書 武帝紀》:“距義陽百余里,眾以魏軍盛,趑趄莫敢前。” |
qián fǔ hòu hé前俯后合 | ||
cháng jiāng hòu làng tuī qián làng長江后浪推前浪 | 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長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則一片西飛一片東,歲月匆匆。 |
kōng qián jué hòu空前絕后 | 空:空白;絕:斷絕。以前沒有過;以后也沒有。指從古到今非常突出;獨一無二的事物。 | 宋 朱象賢《聞見偶錄 男服從軍》:“古之木蘭,以女為男,代父從軍,十二年而歸,同行者莫知其為女子,詩歌美之,典籍傳之,以其事空前絕后。”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認為遠的話就遠在千里,認為近的話就近在眼前。指對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觀認識而轉移。也指要尋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廳上所貼的對聯,有劉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謂,畢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hòu hé qián yǎng后合前仰 | 合:彎身俯地;仰:仰面朝天。身體前后晃動,不能自持。形容大笑的樣子。 |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東倒西歪,后合前仰,離席上,這酒興顛狂。” |
zhì hòu bá qián疐后跋前 | 疐:同“躓”,顛躓;跋:踏,踩。比喻進退兩難。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兩造交哄,勢極洶洶,我政府疐后跋前,莫知所適。” |
qián shēng zhù dìng前生注定 | 指今生的命運是前生所注定的,無法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這首《西江月》詞,大抵說人的婚姻,乃前生注定,非人力可以勉強。” |
yì qián bǐ hòu意前筆后 | 謂先構思成熟,然后下筆,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現。 | 晉·衛鑠《筆陣圖》:“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后者勝。” |
xí dǎo qián rén襲蹈前人 | ||
qián wēi hòu zé前危后則 | 前人的危亡,后人應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后則。” |
wěn bù qián jìn穩步前進 | 按適當的步驟推進工作。 | 毛澤東《團結起來,劃清敵我界限》:“大家要團結起來,劃清敵我界限,使我們的國家穩步前進。”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zháo diàn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 巴:靠近。著:挨著。前面沒有村子,后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個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卻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hòu gōng qián jù后恭前倨 | 倨:傲慢。以前態度傲慢,后來恭敬有禮。形容前后態度截然不同。 | 明·孫仁孺《東郭記·殆不可復》:“這的是舔痔吮癰,后恭前倨,奴顏婢膝。” |
yán luó wáng miàn qián xū méi fàng huí de guǐ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人死后就不會復活。比喻到手的錢不會再退出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1回:“這話卻似放屁!做公人的‘那個貓兒不吃腥’?閻羅王面前須沒放回的鬼。”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yī wǎng zhí qián一往直前 | 見“一往無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qián fǔ hòu yǎng前俯后仰 | 身體前后晃動。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樣子。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一章:“手臂一推一拉,腰肢前俯后仰,尖削的船頭就切著浪水。” |
shí qián fāng zhàng食前方丈 | 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
zhuān měi yú qián專美于前 | 專美:獨享美名。指先于別人獨享美名。 | 宋·陳亮《復杜伯高》:“左右筆力如川之方至,無使楚漢專美于前,乃副下交之望。” |
gù hòu zhān qián顧后瞻前 | 同“瞻前顧后”。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yǒng wǎng zhí qián勇往直前 | 勇敢地一直向前。形容毫無畏懼地迎著困難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從俱摩拳擦掌,個個勇往直前。” |
qián zhé kě jiàn前轍可鑒 | 見“前車之鑒”。 | 宋·陳亮《與石應之書》:“惟兄勉之,無失朋友之望,前轍可鑒。” |
zhēn rén miàn qián bù shuō jiǎ真人面前不說假 | 指在真誠的人或了解情況的人面前不說假話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南康軍云居山了元佛印禪師》:“真人面前不說假,佛也安,祖也安。” |
juān qì qián xián捐棄前嫌 | 拋棄舊有的嫌隙。 | 漢 王褒《九懷 株昭》:“瓦礫進寶兮,捐棄隨和。” |
zhān gù qián hòu瞻顧前后 | 瞻:向前望;顧:回頭看。兼顧前后。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故其平生,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與蕩滌,瞻顧前后,素所不知。” |
suǒ xiàng wú qián所向無前 | 所指向的地方,誰也阻擋不住。 | 《三國志·魏志·鮮卑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年十四五,異部大人卜賁邑鈔取其外家牛羊,檀石槐策騎追擊,所向無前,悉還得所亡。” |
qián tú wèi bǔ前途未卜 | 將來的光景如何難以預測。 | |
wáng hòu lú qián王后盧前 |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后以“王后盧前”指詩文齊名。 |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
qián gōng jìn qì前功盡棄 | 以前的功勞、成績完全丟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
qián fù hòu jiè前覆后戒 |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 | 漢 劉向《說苑 善說》:“前車覆,后車戒。” |
liǎn hòu shū qián斂后疏前 | 語本《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謂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形疏朗則利于戰斗。后世將我國古代這一陸戰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后疏前”四字。 |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 |
sī qián xiǎng hòu思前想后 | 前:原因。思思前頭;想想后頭。反復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果。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2回:“且聞太師見后無襲兵,領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余慶,辛環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后。” |
bù jì qián chóu不記前仇 | 指不計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賢。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5回:“今不記前仇,不避禍患,又來苦口相勸。” |
jǐn xiù qián chéng錦繡前程 | 錦繡:精美鮮艷的絲織品;前程:前途。形容美好的前途。 | 元 賈仲名《對玉梳》第四折:“想著咱錦繡前程,十分恩愛。” |
chǒu huà shuō zài qián tóu丑話說在前頭 | 不中聽的話先說出來以免發生矛盾。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3章:“丑話說在前頭,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說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負。” |
tòng dí qián fēi痛滌前非 | 徹底滌除以前所犯的錯誤。 | 《清史稿·恂勤郡王允題傳》:“今允題居馬蘭峪,欲其瞻仰景陵,痛滌前非。” |
huā qián yuè xià花前月下 | 花簇前;月光下。指惹人情思的幽靜地方。 | 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 瓦舍眾伎》:“今又有覆賺,又且花前月下之情及鐵騎之類。” |
mǎ qián zú馬前卒 | 舊時在馬前吆喝開路的兵卒差役。現在比喻為人奔走效力的人。 | 唐 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 |
guāng qián qǐ hòu光前啟后 | 猶“光前裕后”。 |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
guāng gùn bù chī yǎn qián kuī光棍不吃眼前虧 | 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以免吃虧。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六回:“俗語說的好,光棍不吃眼前虧。” |
qián suǒ wèi wén前所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fù dǎo qián zhé復蹈前轍 | 蹈:踏上;前轍: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重新踏上先前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不吸取教訓,重犯錯誤。 | 《后漢書·竇武傳》:“今不想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
bèi qián miàn hòu背前面后 | 指或當面或背后。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頓鈀打退妖精,你看他得勝而回,爭嚷功果;若戰他不過,被他拿去,卻是我的晦氣,背前面后,不知罵了多少弼馬溫哩!悟凈,你休言語,等我去看看。” |
qián chē yǐ fù,hòu chē dāng jiè前車已覆,后車當戒 | 鑒:教訓。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到的教訓。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載幽期》:“前車已覆,后車當戒,仁兄不可……墮其術中,迷而不悟。” |
fēng qián yuè xià風前月下 | 指良辰美景。 | 唐 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床。” |
fèn yǒng qián jìn奮勇前進 | 奮:發揚。鼓起勇氣,一直向前。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回:“左右二拒,一齊鳴鼓,鼓聲如雷,各各奮勇前進。” |
fāng zhàng yíng qián方丈盈前 | 方丈:一丈見方;盈:滿。吃飯時食物擺滿一丈見方的地方。形容飲食奢華。 | 漢·杜篤《柭稧賦》:“于是旨酒嘉肴,方丈盈前,浮棗絳水。” |
chéng qián bì hòu懲前毖后 | 懲:警戒:毖:謹慎;小心。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錯誤。 | 《詩經 周訟 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
qián hū hòu yōng前呼后擁 | 前面的人喝道;后面的人簇擁著。形容權貴們的氣勢。 | 宋 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士之學古入官,遭時得位,紆金拖紫,躍馬食肉,前呼后擁,延賞宗族,此足以為榮矣。” |
qián jù hòu bēi前倨后卑 | 倨:傲慢。卑:謙卑,恭順。先傲慢后恭順。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dà dí dāng qián大敵當前 | 當:面對、正在。強大的敵人就在前面。表示面對危難;處于嚴重的關頭。常用以形容局勢嚴重;不容忽視。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大敵在前,而公傷臥、眾心懼矣。” |
qián hé hòu yǎng前合后仰 | 前合:身體向前彎曲。后仰:身體往后仰。指身體前后晃動。形容身體站立不穩。亦作“前仰后合”。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可惜玉山頹,盡教恁金波漾,拼了個前合后仰。” |
guǒ zú bù qián裹足不前 | 裹足:包纏住了腳。好像腳被裹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大多指有所顧慮;停步不前。 | 戰國 楚 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chí chú bù qián踟躕不前 | 遲疑不決,不敢前進。 | 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陌上桑古辭》:“使君從南業,五馬立踟躕。 |
qián pà lóng,hòu pà hǔ前怕龍,后怕虎 |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 明 馮惟敏《朝天子 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設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
zhù gěng zài qián,zhù yē zài hòu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 祝:祝禱;哽、噎:食物塞住喉嚨。古代帝王接養三老、五更,以示仁惠。當三老、五更進餐時,派人在前后祝禱他們不要哽噎。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然而養三老于太學,親執醬而傀,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鯁在后,公卿奉杖,大夫進履,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
qián gōng jìn miè前功盡滅 | 見“前功盡棄”。 | 西漢·劉向《戰國策·西周策》:“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
jué hòu guāng qián絕后光前 | 絕:斷絕;光:光大,擴充。擴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偉大或成就卓著。 | 宋 洪邁《容齋四筆 藍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后,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
yì zài bǐ qián意在筆前 | 亦作“意在筆先”。①謂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后著筆。 |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
bù gù qián hòu不顧前后 | 比喻毫無顧忌。《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紅樓夢》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chén zhōu cè pàn qiān fān guò,bìng shù qián tóu wàn mù chūn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沉:沉沒;側畔:旁邊;帆:船。沉船旁邊有很多船過,發病的樹木旁邊有很多茂盛的樹木。比喻新生勢力銳不可當。 |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縫席上見贈》:“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郡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xiǎng qián gù hòu想前顧后 | 顧:看,視。想著前面,又顧慮后面。形容猶豫不決、矛盾重重的狀態 | 巴金《春》:“覺民氣得沒有辦法,他不再想前顧后地思索了。” |
qián gǔ wèi wén前古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贊》:“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 |
tōng qián chè hòu通前徹后 | 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 |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四》:“大凡讀書須要通前徹后看,故得圣人之意。” |
zhān qián sī hòu瞻前思后 | 思前想后,反復思考。 | 清·無名氏《玉嬌梨》第14回:“又緣道途修阻,不能趨侍膝前,仰承教訓,遂致孤身流落,有墮家聲。瞻前思后,慚愧何堪!” |
qián zhān hòu gù前瞻后顧 | 同“瞻前顧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時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fù qián jiè hòu覆前戒后 | 覆:傾覆;戒:防備。指前面事情的失敗可以為后面事情的借鑒。 | 《舊唐書·王方慶傳》:“覽古人成敗之所由,鑒既往存亡之異軌,覆前戒后,居安思危。” |
qián wǎn hòu tuī前挽后推 | 形容前后都有人幫助。 |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
kōng qián wèi yǒu空前未有 | 前所未有,以前從來沒有的。 | 毛澤東《評國民黨十一中全會和三屆二次國民參政會》:“須知正是在國民黨十一中全會之后,內戰危機是空前未有的。” |
qián wú gǔ rén前無古人 | 以前從來沒人做過的;即空前未有的。 | 唐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tà bù bù qián踏步不前 | 在原地踏步,沒有前進。比喻事情沒有進展。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三章:“你們以為武漢在望,唾手可得,為什么我們倒在這兒踏步不前?” |
tíng zhì bù qián停滯不前 | 停留下來不繼續前進。滯:滯留;停留不動;停滯:因為受到阻礙而不能順利地前進或發展。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展,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不能停滯不前。” |
qián pū hòu qǐ前仆后起 | 仆:向前跌倒。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緊跟上去。形容斗爭的英勇壯烈。 | 清·黃遵憲《近世愛國志士歌》:“黨獄橫興,株連甚眾,而有志之士,前仆后起。”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各人自掃門前雪 | 比喻不要多管閑事。 | 明 張鳳翼《灌園記 后識法章》:“進去罷,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yù hòu guāng qián裕后光前 | 裕:富饒。為后人造福,給前輩增光。 | 宋·陳摶《心相編》:“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
zhān qián hū hòu瞻前忽后 | 瞻:視,望。形容難以捉摸。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fù nǔ qián qū負弩前驅 | 弩:弓箭。背著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極為尊敬。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前驅,蜀人以為寵。”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狼’?” |
dú shǒu zūn qián毒手尊前 | 泛指無情的打擊。 | 《新五代史 唐臣傳 李襲吉》:“至于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踐于明村。” |
tòng huǐ qián fēi痛悔前非 | 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