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世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óng nián mò shì窮年沒世 | 沒世:一輩子。形容經歷的時間長久。 | 宋·秦觀《任臣下》:“必有大節而無小過者然后得為諫諍之臣,則窮年沒世不可得其人矣。” |
yí xiào wàn shì貽笑萬世 | 貽:遺留。給千秋萬代的人留下笑柄。 | 宋·劉敞《論溫成立忌》:“何況宗廟大禮,至尊至重,豈可以一時之寵,獨決圣心,義有僭失,貽笑萬世,虧損盛明,悔不可追。” |
ē shì dào míng阿世盜名 | 阿世:曲從迎合世人的歡心;盜名:竊取名譽。用欺騙的手段騙取世人的歡心來竊取個人名譽。 | 清 梁啟超《新民說》第18節:“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于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復顧。” |
dà qiān shì jiè大千世界 | 佛教用語。世界的千倍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為大千世界。后泛指廣大無邊紛紜復雜的世界。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希運禪師》:“長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師云:‘雖然如此大千世界總在里許。’” |
rén miàn zhú gāo dī,shì qíng zháo lěng nuǎn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 | 指世風日下,對人的態度隨地位和權勢的高低有所不同。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40回:“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著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 |
yī fó shēng tiān,èr fó chū shì一佛升天,二佛出世 | 升天:死亡;出世:生。佛出生又死去。指活過來又死去。 | 《慈禧太后演義》第六回:“那拉懿嬪回憶舊日慈眷,格外悲戚,哭得一佛升天,二佛出世,幾乎有痛不欲生的形狀。” |
bù xiǎo shì wù不曉世務 | 不知曉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現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 《宋史 王安石傳》:“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 |
dùn shì lí sú遁世離俗 | 謂隱居而屏絕世俗往來。 | 《楚辭·九章·悲回風》“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漢·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離俗,自擁石赴河,故言抗跡也。” |
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一佛出世,二佛涅盤 | 佛家稱生為出世,死為涅盤。指死去活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盤,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
yáng kuáng bì shì佯狂避世 | 佯:假裝。假裝瘋狂以回避世人。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41回:“少不得借鑒著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為遮飾地步。” |
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死去活來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三:“合家見防御說得傷心,一齊號哭起來。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連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淚。” |
jīng shì hài mù驚世駭目 | 謂使世人見而驚奇。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杜少陵》:“然不若時用變體,如兵之出奇,變化無窮,以驚世駭目。” |
méi shì wú chēng沒世無稱 | 死后名聲不能為人所頌揚。指死后沒有名聲,不為人所知。亦作“沒世無聞”。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白駒過隙,沒世無稱,可為寒心刻骨也。” |
zān yīng shì zhòu簪纓世胄 | 指世代做官的人家.。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7卷:“舍人是簪纓世胄,況又是黃宮名士,指日飛騰。” |
bù shì zhī chóu不世之仇 | 不世:非凡。指極大的仇恨。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41回:“但愿陛下毋忘不世之仇,怠忽祖宗之業,汲汲于心,以圖恢復。” |
běn zhī bǎi shì本支百世 | 指子孫昌盛,百代不衰。 | 《詩 大雅 文王》:“文王孫子,本支百世。”毛傳:“本,本宗也;支,支子也。”鄭玄箋:“其子孫適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 |
qī shì diào yù欺世釣譽 | 欺:欺騙;世:世人;譽:名聲。欺騙世人,竊取名譽。 | 《元史·隱逸傳》:“世主亦茍取其名而強起之,不如所聞,則曰:‘是欺世釣譽者也。’” |
bǎi shì shī百世師 | 品德學問可以做為百代的表率。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下》:“圣人,百世之師也。” |
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shēng tiān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 死去活來之意。出世,生;生天,死。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清]直等到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方才有個青衣童子開門出來。” |
bǔ tiān jì shì補天濟世 | 修補蒼天,挽回世運。 | |
dùn shì yí róng遁世遺榮 | 謂避世隱居而拋棄榮華富貴。 | 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
bù tōng shì wù不通世務 | 指不了解社會上的情況。 | |
kuàng shì bù jī曠世不羈 | 曠世:曠代,歷時長久;羈:束縛。歷代都不受束縛。 | 晉·孫楚《為石苞與孫皓書》:“東夷獻其樂器,肅慎獻山楛矢,曠世不羈,應化而至。” |
shì wài táo yuán世外桃源 | 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相當于西方的極樂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jǔ shì wú dí舉世無敵 | 全世界沒有能勝過的。 |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
yǔ shì cháng cí與世長辭 | 世:人世;長:永遠;辭:辭別;告別。和人世永遠告別。是死的委婉語。 | 漢 張衡《歸田賦》:“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常辭。” |
yǎn kōng yī shì眼空一世 | 整個時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腹飽萬言,眼空一世。” |
kuàng shì qí cái曠世奇才 | 曠世:當代沒有能相比的。指當代少見的奇才。 | 明 屠隆《彩毫記 祖餞都門》:“李公曠世奇才,正宜匡扶社稷。” |
lí shì dùn shàng離世遁上 | 超脫世俗,回避君上。 | 《韓非子·八說》:“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 |
chāo shì bá sú超世拔俗 | 見“超塵出俗”。 | 《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自從這亭子造了,游人都要到亭子上息足片時,說些超世拔俗的話。” |
jǔ shì mò bǐ舉世莫比 | 舉:全,皆;舉世:全世界。整個人世間沒有比類的。形容稀有少見或無與倫比。 |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卷:“孝行忠鯁,舉世莫比,門表闕臺者六所,今古無之。” |
miǎo rú kuàng shì邈如曠世 | 仿佛隔了久遠的年代。 | 清 馮桂芬《致李伯相書》:“距今只二十余年,惟以工員四散,軍興多故,遂邈如曠世,知之者絕少。” |
qī shì luàn sú欺世亂俗 | 亂:迷惑。欺騙世人,破壞習俗。 | 宋·陳亮《吏部侍郎章公德文行狀》:“給事中王時升似樸實詐,足以欺世亂俗。” |
lái shì bù kě dài來世不可待 | 對于未來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 《莊子·人間世》:“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
shì rǎo sú luàn世擾俗亂 | 社會騷亂,風氣敗壞。 | 漢·王充《論衡·治期》:“世擾俗亂,災害不絕,遂以破國亡身滅嗣。” |
fèn shì jí xié憤世疾邪 | 猶憤世嫉俗。 | 唐·韓愈《雜說》之三:“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將特取其憤世疾邪而作之,故題之云爾。” |
wú bǔ yú shì無補于世 | 世:時代。對時勢沒有什么幫助。 | 宋·蘇舜欽《上杜侍郎啟》:“至于諧言短韻,無補于世,不當于齒牙間,使人傳言。” |
rén shēng yī shì,cǎo shēng yī qiū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 人活一生,草只有一個秋天。形容生命短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我們只管打魚營生,學得他們過一日也好!” |
mò shì nán wàng沒世難忘 | 沒世:死。一輩子也忘不了。 | 《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
shì yì shí yí世異時移 | 世、時:社會、時代。異、移:不同、變化。社會變化了,時代不同了。亦作“時移世改”、“時移世異”、“時移俗易”、“時異事殊”。 |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 |
chāo fán chū shì超凡出世 | 超越凡俗,離開塵世。 | 元·馬鈺《清心鏡·嘆世》“廝是非,講閑氣。豈悟修行,超凡出世。” |
chí míng dāng shì馳名當世 | 聲名在當代傳播得很遠。馳名:聲名遠播。當世:當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后賢志(陳壽)》:“皆辭章燦爛,馳名當世。” |
lěi shì tōng jiā累世通家 | 累:接連;通家:世交。世世代代互相交好。 | 《續漢書》:“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 |
rén qíng shì gù人情世故 | 世故:處世的經驗。指為人處世的習慣、道理。 | 明 楊基《聞禪》詩:“人情世故看爛熟,皎不如污恭勝傲。” |
bì shì qiáng dōng避世墻東 | 指隱居于市井販夫之中。 | 《后漢書 逸民傳 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亂獨不去,儈牛自隱。時人謂之論曰:‘避世墻東王君公。’” |
fēng mǐ yī shì風靡一世 | 靡:倒下;風靡:風行。隨風一邊倒。形容事物在一個時期內非常流行。 | 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個人主義,漸得勢力,所謂民約說、人權論等,漸風靡一世。” |
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 |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驕傲自大。 | 明 焦竑《李氏焚書序》:“宏甫快口直腸,目空一世,憤激過甚,不顧人有懺者。” |
jǔ shì wén míng舉世聞名 | 舉:全。全世界都聽到名聲。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bù zhī shì wù不知世務 | 不知道當代的情勢。 | 漢·桓寬《鹽鐵論·論儒》:“孟子守舊術,不知世務。” |
dùn shì lí qún遁世離群 | 猶言避世獨處。 | 《元史·隱逸傳序》:“后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 |
chāo sú jué shì超俗絕世 | 謂超出世俗,無人可比。 | 漢·趙壹《非草書》:“夫杜崔張之,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余暇游手于斯。” |
ào shì qīng wù傲世輕物 | 傲世:傲視當世;輕:輕視;物:他人或環境。鄙棄世俗,看不起別人。指孤高自傲,處世不與一般流俗茍同。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齊俗訓》:“傲世輕物,不污于俗。” |
xián hú wèn shì懸壺問世 | 在社會上掛牌行醫。原只作“懸壺”,意即行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費長房傳》:“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
shí shì dān chuán十世單傳 | 連續十代獨子相傳。形容極其寶貴。 | 魯迅《吶喊·藥》:“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
yí shì yuè sú遺世越俗 | 超脫世俗。 | 三國·魏·曹植《七啟》:“亦將有才人妙妓,遺世越俗,揚《北里》之流聲,紹《陽阿》之妙曲。” |
méi shì qióng nián沒世窮年 | 猶終生,一輩子。 | 戰國·趙·荀況《荀子·解蔽》:“以可知之人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無所疑之,則沒世窮年不能遍也。” |
gōng zhū yú shì公諸于世 | 向社會上公開,使人們知道。 | 《上饒集中營·茅家嶺地獄》:“把許多革命青年、愛國志士的遭遇,公諸于世。” |
yǔ shì mǐ zhēng與世靡爭 | 靡:無。不跟社會上的人發生爭執。是一種消極的回避矛盾的處世態度。 | 晉·潘岳《許由頌》:“邈哉許公,執真履貞,辭堯天下,抱樸隱形,川停岳峙,澹泊無營,棲遲高山,與世靡爭。” |
bēi guān yàn shì悲觀厭世 | 厭世:厭棄人世。指對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頹喪;厭棄人世。 |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們的作品就只是暴露黑暗,被稱為‘暴露文學’,還有簡直是專門宣傳悲觀厭世的。” |
chuí shì bù xiǔ垂世不朽 | 垂世:留傳后世;不朽:永不磨滅。名傳后世,永不磨滅。 | 魯迅《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歌德所以垂世不朽者,乃五十歲以后懺悔的歌德。” |
huá shì dòng sú嘩世動俗 | 用浮夸的言行去驚動世俗之人。 | 宋·曾鞏《殿中丞致仕王君墓志銘》:“其為人,居家孝友,遇人和易質厚,不為聰明技巧以嘩世動俗。” |
méi shì wú wén沒世無聞 | 謂終身不為人知。 | 西漢·司馬遷《感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唯恥。” |
cōng míng yī shì聰明一世 | 表示一個人一輩子聰明。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若我斷不出此事,枉自聰明一世。每日退堂,便將畫圖展玩,千思萬想。” |
bìng shì wú liǎng并世無兩 | 猶舉世無雙。 | 魯迅《集外集拾遺 紹介<海上述林>上卷》:“本卷所收,都是文藝論文,作者既系大家,譯者又是名手,信而且達,并世無兩。” |
ào nì yī shì傲睨一世 | 睨:斜視。高傲地旁觀,對當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負,目空一切。 | 《宋史 沈遼傳》:“遼字睿達,幼挺拔不群,長而好學尚友,傲睨一世。” |
wán shì bù jī玩世不羈 | 玩世:用消極、游戲的態度對待生活。因對現實不滿而采取的一種不嚴肅、不認真的生活態度。 | 茅盾《清明前后》:“現在是深埋在黃夢英心深處了,被玩世不羈的外衣厚厚地覆蓋著了。” |
méi shì bù yú沒世不渝 | 終身不變。 | 郭沫若《歷史人物·魯迅與王國維》:“一直到魯迅的病歿,蔡元培是盡了沒世不渝的友誼的。” |
wàn shì bù xiǔ萬世不朽 | 朽:腐爛。千秋萬代永垂不朽。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14回:“宮保若能行此上策……功垂竹帛,萬世不朽!” |
wéi shì yì sú違世異俗 | 同“違時絕俗”。 | 《宣和書譜·宣召紀》:“米芾性好潔,世號‘水淫’,違世異俗,每與物迕,人又名米顛。” |
ē shì mèi sú阿世媚俗 | 阿世:迎合世俗。曲意迎合當時社會的陳規陋俗。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如其《民政》一書,謂有人寶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見容于人群。” |
jì shì jīng bāng濟世經邦 | 濟:拯救,救助;邦:國家。拯救人世,治理國家。 | 明·屠隆《彩毫記·知畿引退》:“此行指望濟世經邦,誰想竟成畫餅。” |
yī shēng yī shì一生一世 | 一輩子。 | 明 阮大鋮《燕子箋 試窘》:“這樣一撞,就撞著了,才使得。不然一生一世也只是這樣嘴巴骨。” |
yǔ shì fǔ yǎng與世俯仰 | 隨波逐流,附和世俗。 | 《宋史 文苑傳六 米芾》:“[米芾]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 |
wàn shì wú jiāng萬世無疆 | 形容年代久遠。 | 《書 太甲中》:“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終厥德,實萬世無疆之休。” |
jīng shì zhèn sú驚世震俗 | 見“驚世駭俗”。 | 宋·王安石《余姚縣海塘記》:“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為,而其所謂能者,務出奇為聲威,以驚世震俗。” |
zé bèi hòu shì澤被后世 | 澤:恩澤,恩惠。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 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時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于修成了澤被后世的都江堰。” |
qióng nián lěi shì窮年累世 | 形容時間長久。 | 《荀子 榮辱》:“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
shì dào rén qíng世道人情 | 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雖不敢說歷盡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領悟了些須。” |
mò shì bù wàng沒世不忘 | 一輩子也忘不了。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所以沒世不忘也。” |
shū xiāng shì jiā書香世家 | 同“書香門第”。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劉眉盡管把鼻子都氣歪了,也還是保持著書香世家的風度。” |
jiù shì jì mín救世濟民 | 挽救天下,拯濟百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一十八回:“堯、舜、禹、湯、周、孔,時刻以救民濟世為心。” |
bǎi shì yī rén百世一人 | 指極難得的人才。 | 宋 蘇軾《祭司馬君實文》:“百世一人,千載一時,惟時與人,鮮偶常奇。” |
hùn shì mó wáng混世魔王 | 比喻擾亂人世的兇人或驕縱恣肆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我有一個孽根禍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 |
jiǔ shì tóng jū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新唐書·孝友傳序》:“張公藝九世同居,北齊東安王樂、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撫,表其門。” |
shì shì shēng shēng世世生生 | 世:人的一生。指永生永世、世世代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三則上薦晁天王早生天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見。” |
rén shì cāng sāng人世滄桑 | 比喻人間世事變化很大。 | |
yī fó chū shì一佛出世 | ①佛教認為世界每經歷一小劫,有一佛出世。②引申為難得之意。③猶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差撥]把林沖罵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頭應答。” |
jué shì wú lún絕世無倫 | 絕世:冠絕當世。冠絕當世,超過同輩。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四卷:“其第三子名玉斧,長名挧,字道翔。道德淳瑩,絕世無倫。” |
jiǔ jīng shì gù久經世故 | 世俗,俗氣,老于世故。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這老頭兒雖說粗豪,卻是個久經世故的,須是不露一毫芒角才引得出他的真話來呢。” |
rén qíng shì tài人情世態 | 人世間的情態。多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情分。 | 明·陳所聞《新水令·填歸去來詞》套曲:“俺與那人情世態既相違,披襟散發最相宜。”明·洪應明《菜根譚·閑適》:“人情世態,倏忽萬端,不宜認得太真。” |
liǎng shì wéi rén兩世為人 | 好象重新來到人間。形容在非常危險的情況中幸存下來。 | |
wéi shì guāi sú違世乖俗 | 同“違時絕俗”。 | 清·管同《餓鄉記》:“故非違世乖俗,廉恥禮義之士,不得至是鄉。” |
jīng shì jué sú驚世絕俗 | 謂卓絕特異,使世人震動。 | 宋·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 |
kuàng shì wú pǐ曠世無匹 | 曠世:當代所沒有的。匹:相當。當代沒有能比得上的。形容極為突出。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狐夢》:“至夜,焚香坐伺,婦果攜女至。態度嫻婉,曠世無匹。” |
wàn shì zhī yè萬世之業 | 傳之萬世的不朽功業。 | 漢·賈誼《過秦論》:“子孫帝王萬世之業。” |
jí lè shì jiè極樂世界 | 佛教指阿彌陀佛成道時所居住的樂土;是一塊可以擺脫人間一切煩惱的凈土。后泛指無憂無慮、快樂如意的理想境界。 | 《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
bì shì jué sú避世絕俗 | 避世:隱居不出仕;絕俗:與世間隔絕。脫離現實生活,不和人們往來。形容隱居山林,不與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極處世的態度。 | 先秦 莊周《莊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晉書 華軼傳》:“棲情玄遠,確然絕俗。” |
yǔ shì yǎn yǎng與世偃仰 | 偃仰:俯仰。指沒有一定的主張,隨大流。 | 《荀子 非相》:“與時遷徙,與世偃仰。” |
liú fāng hòu shì流芳后世 | 見“流芳百世”。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
yī fó chū shì,èr fó niè pán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 佛家稱生為“出世”,死為“涅槃”。指死去活來。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