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其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辦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對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吳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勸你去做教習,你卻去做學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所:地方。 | 《魏書 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td> |
zhī wú qí cí支吾其詞 | 言辭躲躲閃閃;搪塞應付(支吾:言詞不清)。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8回:“這句話不便向時筱仁說明,只得支吾其詞道?!?/td> |
tīng qí zì biàn聽其自便 | 聽:聽任。聽任它自然發展與行動。 | 清·薛福成《請豁除舊禁招徠華民疏》:“中國出洋之民數百萬,粵人以傭工為較多,其俗里雖賤視之,尚能聽其自便,衣食之外,頗積余財。” |
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點。沒有別的辦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來湊合。 | 曹靖華《嘆往昔,獨木橋頭徘徊無終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櫆稀蠜]有‘橋梁’,只好‘繞道東京’了?!?/td> |
zì shí qí guǒ自食其果 | 自己吃自己種下的惡果。形容自己做壞事;自己受害。 | 茅盾《〈呼蘭河傳〉序》:“除了因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樂。 |
gè xíng qí zhì各行其志 | 見“各從其志”。 | 《北史·宇文孝伯傳》:“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徙必不免禍,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遠之?!谑歉餍衅渲??!?/td> |
bù yàn qí fán不厭其煩 | 厭:嫌;煩:麻煩。不嫌麻煩。 | 宋 袁燮《挈齋集》:“贄之先君,不憚其煩,而帝每不能聽?!?/td> |
èr sān qí dé二三其德 | 二三:不專一。形容三心二意。 | 《詩經 衛風 氓》:“士也罔極,二三其德?!?/td> |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知其不可而為之 | 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堅決。有時也表示倔強固執。 | 《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唬骸侵洳豢啥鵀橹吲c?’” |
rú jiàn qí rén如見其人 | 像看到他本人一樣,形容對人物刻畫非常生動逼真 | 唐·韓愈《獨孤申叔哀辭》:“濯濯其英,曄曄其光,如聞其聲,如見其容。” |
cè shēn qí jiān廁身其間 | 指某件事自己參與在內。 | |
chū qí bù yú出其不虞 | 猶言出其不意。 | 《周書·段永傳》:“若星馳電發,出其不虞,精騎五百,自足平殄。” |
chēng hū qí hòu瞠乎其后 | 瞠:瞪眼。在后面直瞪眼;趕不上。形容遠遠地落在別人后面。 | 莊周《莊子 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
gè sī qí shì各司其事 | 司:主管,經營。各自管好各自的一攤事。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td> |
zhǐ zhī qí shān,bù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地》:“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td> |
zhǐ zhī qí yī,wèi zhī qí èr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 形容了解的情況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五:“哈哈,你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你說,咱們先買地,后蓋房呢,還是先蓋了房子后買地?” |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以:拿;治:懲處。用別人的辦法來懲治別人。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td> |
shēn rù qí jìng身入其境 | 身:親身;境:環境。指親自經歷了那種境地。 | 清·周生《揚州夢·夢中人·畢生婦》:“時而點頭會意……時而如身入其境。” |
qiú qí yǒu shēng求其友聲 | 朋友以意氣相投而結交,如昆蟲以同聲而相應。 |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td> |
shì rú qí fēn適如其分 | 猶言恰如其分。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唐高祖》:“權者,輕重適如其分之準也。” |
yīn qí gù rán因其固然 | 順著它本來的結構。 | |
zì shì qí cái自恃其才 | 侍:依賴;其:他的。自己仗著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負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其才,沒有一個人看得入眼,所以縉紳之門,絕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沒有人?!?/td> |
xū yǒu qí biǎo虛有其表 | 表面上看起來很好;實際上并不好。虛:空;表:外表。 | 唐 鄭處誨《明皇雜錄》:“嵩既退,上擲其草于地:‘虛有其表耳!’”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bù yàn qí fán不厭其繁 | 厭:嫌。不嫌繁雜;不嫌麻煩。 | 明 呂坤《呻吟語》:[天]極精細,色色象象,條分縷析而不厭其繁?!?/td> |
hán hú qí cí含糊其詞 | 含糊:不明確,不清晰。詞:話語。故意把話說得模棱兩可,不清楚,不明確。 | 唐·陸贄《論緣邊守備事宜壯》:“即相執證,理全辨明,朝廷每為含糊,未嘗窮究曲直?!?/td> |
chū qí bù bèi出其不備 | 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3回:“這倒不是道家法術,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出其不備’的妙策。” |
guò shèn qí cí過甚其辭 | 話說得超過了實際。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說來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為我是過甚其辭?!?/td> |
bù kān qí yōu不堪其憂 | 憂:愁苦。不能忍受那樣的愁苦。 | 《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yù guò qí shí譽過其實 | 譽:聲譽,聲名。名聲超過了其人的實際情況。 | 《晉書·王羲之傳》:“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 |
wù jìn qí yòng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
qí shì xiōng xiōng其勢洶洶 | 其:他的;洶洶:來勢浩大。形容來勢盛大兇猛的樣子。 | 《荀子 天論》:“君子不為小人之洶洶也輟行?!?/td> |
jī qí bù yì擊其不意 | 在敵人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進行攻擊。 | 《孫子·虛實》:“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比龂の骸げ懿僮ⅲ骸俺隹論籼?,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
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 春秋 孔子《論語 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cáng zh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藏諸名山,傳之其人 | 諸:之于的合音;傳:傳布流傳;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傳給后來志趣相投的人。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誠以著此書,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三過其門而不入 |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熱心工作,因公忘私。 | 《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td> |
zhuāng zhuāng qí shì莊莊其士 | 莊莊:端莊正直的樣子。指品行端正的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小問》:“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td> |
kuā kuā qí tán夸夸其談 | 夸夸:說大話。言辭浮夸;大談特談。形容說話、寫文章時浮夸;不切實際而又滔滔不絕。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夸夸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坐下。” |
shéng qí zǔ wǔ繩其祖武 | 繩:繼續;武:足跡。踏著祖先的足跡繼續前進。比喻繼承祖業。 | 《詩經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td> |
shì féng qí huì適逢其會 | 會:時機。恰巧遇到那個時機。 | 唐 薛用弱《集異記 李子牟》:“子牟客游荊門,適逢其會。” |
qióng jí qí miào窮極其妙 | 形容極其美好。 | 唐·無名氏《巴西侯傳》:“又美人十數,歌者舞者,絲竹既發,窮極其妙?!?/td> |
qià rú qí fèn恰如其分 | 恰:恰好;分:分寸。合適的界限。指辦事或說話正合分寸。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108回:“賞分輕重,俱是閻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無不欣喜?!?/td> |
mò míng qí miào莫明其妙 | 說不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說不出道理來。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然而看他前兩回來買東西,所說的話,沒有一句不內行……想來想去,總是莫名其妙?!?/td> |
wú suǒ bù jìn qí jí無所不盡其極 | 猶言竭盡其所有。 | 老舍《四世同堂》:“趕到她宴請日本人的時候,她也無所不盡其極的把好的東西拿出來,使日本人不住的吸氣?!?/td> |
hé qí shuāi yě何其衰也 | 怎么這么衰頹啊! | |
fēi wǒ zú lèi,qí xīn bì yì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族類:同族人;異:不同。不是我們同族的人,跟我們不是一條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m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
gōng qí bù bèi攻其不備 | 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發動進攻。備:防備。其:他們。 | 孫武《孫子 計篇》:“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td> |
qí mào bù yáng其貌不揚 | 其:他的;不揚:不出眾。指人的外貌不漂亮。也形容器物不美觀。 | 唐 裴度《自題寫真贊》:“爾才不長,爾貌不揚,胡為將,胡為相?” |
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狗彘不食其余 | 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 | 《漢書·元后傳》:“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 |
xiōng dì xì yú qiáng,wài yù qí wǔ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 鬩:爭吵;墻:門屏。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td> |
miǎo hū qí xiǎo眇乎其小 | 眇:微小。形容非常微小。 | 戰國·宋·莊周《莊子·德充符》:“眇乎小哉!所以屬于人也?!?/td>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td> |
ài fēi qí dào愛非其道 |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
ruò wú qí shì若無其事 | 好像沒有那回事一樣。形容遇事沉著鎮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 | 《晚清文學叢鈔》:“雪巖若無其事,說不妨事,一面教人拿名片去縣里把人放了,一面教把甥王爺請來商酌其事?!?/td> |
zhī jī qí shén知幾其神 | 幾:幾微,細微。指人能夠預知事情萌發的細微跡象,就能與神道相合。 | 《周易·系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td> |
zhèng zhòng qí shì鄭重其事 | 對事物的態度認真嚴肅(鄭重:嚴肅認真)。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所以鄭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進門。” |
jìn qí zài wǒ盡其在我 | 盡:全部。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 清·王韜《書重刻<弢園尺牘>后》:“夫今時之所急,亦惟輯強鄰、御外侮而已,二者要惟先盡其在我耳?!?/td> |
chéng qí bù bèi乘其不備 | 乘:趁。利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機,去侵害對方。 | 明·郭勛《英烈傳》第53回:“我們不如同眾將暗去劫營,這是乘其不備,必可生擒徐達矣?!?/td> |
yǐn yuē qí cí隱約其詞 | 指語意隱晦不明或說話躲躲閃閃。亦作“隱約其辭”。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1回:“刁邁彭隱約其詞,似乎嫌張太太一個錢不肯放松,這事總不會了?!?/td> |
wú suǒ shī qí jì無所施其伎 | 沒有辦法施展其伎倆手段。同“無所施其技”。 |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爭取了他們,帝國主義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遜的一套就無所施其伎了?!?/td> |
lè zài qí zhōng樂在其中 | 樂:快樂;樂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樂趣。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dé qí sān mèi得其三昧 | 三昧:梵語,意為正定。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專心致志,達到悟境。引申為訣竅或精義。指在某方面造詣深湛,熟知精義。 | 宋·蘇軾《又贈老謙》:“瀉湯舊得茶三昧?!?/td> |
mò míng qí miào莫名其妙 | 莫:沒有什么人;名:表達;說出。沒有人能夠說出其中的奧妙。形容事情奇怪;不合常理。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陬邑官親》:“及進西瓜湯,飲蘭雪茶,莫名其妙?!?/td> |
shǔ dé qí lóng蜀得其龍 | 龍:杰出人物。蜀國得到諸葛亮。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td>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芝:通“芷”,香草;蘭:香草。好像進入滿是香草的房間,聞久了就不能聞出香味。比喻在某種環境里呆久了,習以為常。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td> |
nèi jǔ bù shī qí zǐ,wài jǔ bù shī qí chóu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 | 舉:推薦。舉薦身邊的人,即使是親屬也不回避;舉薦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敵也不躲開。形容辦事公正無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內舉不失其子,外舉不失其仇,以為至公?!?/td>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鮑魚:咸魚;肆:店鋪。如同進入咸魚店,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td> |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萬變不離其宗 | 宗:宗旨、目的。盡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 |
wàng hū qí xíng忘乎其形 | 猶忘形。形容得意或興奮得失去常態。 | 郭沫若《高漸離》第五幕:“秦始皇已忘乎其形,愈搖動其身體,愈向高漸離身旁走去?!?/td> |
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 | 鳩:斑鳩;憎:憎恨。鷹變化為斑鳩,其他的斑鳩仍厭惡它的目光。比喻外表變化,兇惡的本性不改,仍遭厭惡。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td> |
zì shí qí lì自食其力 | 依靠自己的勞動來謀生。 | 東漢 班固《漢書 食貨志》:“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td> |
jué qí běn gēn絕其本根 | 本:草木的根。從根本上予以解決。 | 《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td> |
shùn cóng qí měi順從其美 | 美:美德。因勢利導,發揚優點。 | 宋·王讜《唐語林·政事》:“璟,多所裁斷,颋皆順從其美,璟甚悅之?!?/td> |
gè xíng qí shì各行其是 | 行:做;是:對的;其是:他自己認為是對的。各人按照自己認為對的去做。形容思想、行動不一致。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兩者俱賢,各行其是?!?/td> |
yán guò qí shí言過其實 | 言:語言;過:超過;越過;實:實際。原指言語不實;超過自己的實際能力。現多指說話說得過分夸張、不符合實際。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
wú qí lún bǐ無其倫比 | 同“無與倫比”。 | 清·陳田《明詩紀事丁簽·邊貢》:“海岳之才,無其倫比?!?/td> |
dé shòu qí jiān得售其奸 | 售:推銷,推行。得以推行他的奸計。 | 章炳麟《為辛亥同志俱樂部糾正段祺瑞廢止法統令通電》:“主權所在,名器不可假人,勿令矯偽者得售其奸也?!?/td> |
xīn zhī qí yì心知其意 | 意:意義。心中領會了文章的主旨或技藝的要領。 | 《史記 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
shì dāng qí chōng適當其沖 | 正好對著沖要。 | 郭沫若《北伐途次》:“適當其沖的是葉挺的獨立團,混戰了兩個鐘頭,算把出城的敵人通統殲滅了?!?/td> |
tú yǒu qí biǎo徒有其表 | 徒:只,僅。只有光鮮的外表而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7回:“‘金漆飯桶’,大約說徒有其表,面子上好看,其實內骨子一無所有?!?/td> |
rèn qí zì liú任其自流 | 指不加約束、引導,聽任自由發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修務訓》:“故五谷得遂長。聽其自流,待其自生,則鯀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
gōng féng qí shèng恭逢其盛 | 恭:恭敬;逢:遇到;盛:盛況,盛會。敬逢這一盛況或盛會。 | 明·許三階《節俠記·二十五·誣激》:“這是卿等調燮之功,使朕恭逢其盛?!?/td> |
guǒ rú qí yán果如其言 | 果:果真,誠然。指事物的發展變化果然像所說的那樣。 | 晉·葛洪《抱樸子·至理》:“果如其言,呂后德之,而逼令強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td> |
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 | 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醒世訓》:“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
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 金玉:珍寶;敗絮:破爛棉絮。比喻外表很華美,而里面一團糟 | 明 劉基《誠意伯集 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飲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
jīn yù qí biǎo金玉其表 | 金玉:珍寶。比喻外表很華美,而里面一團糟 | |
zì yuán qí shuō自圓其說 | 自己把論點表達得圓滿、周全。形容不露破綻。圓:使圓滿;說:觀點;論點。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躊躇了半天,只得仰承憲意,自圓其說道:‘職道的話原是一時愚昧之談,作不得準的?!?/td> |
chǐ qí huá gǔn,shì rén běn xiàng褫其華袞,示人本相 | 褫:剝奪;袞:禮服;示:展示。剝開華美的外衣,在人前顯示本來面目。比喻揭穿別人的偽裝。 | 魯迅《書信集·至曹聚仁》:“此種物件,都須褫其華袞,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烏煙瘴氣,莫名其妙。” |
tài shān qí tuí泰山其頹 | 舊時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gè jìn qí zé各盡其責 | 各:各自,每個;盡:完全;責:職責。指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職責。 | |
dòng zhú qí jiān洞燭其奸 | 洞燭:洞察;洞悉??赐笇Ψ降年幹\詭計。形容觀察力強;看問題敏銳。 | 《明史 董傳策傳》:“(嚴)嵩稔惡誤國,陛下豈不洞燭其奸!” |
nǐ rén bì yǐ qí lún擬人必以其倫 | 擬:比擬;倫:同類。指比擬某人或某事,一定要用同類或同等的人和事物。 | 唐·劉知畿《史通·敘事》:“洎乎中代,其體稍殊,或擬人必以其倫,或述事多比于古?!?/td> |
tóu qí suǒ hào投其所好 | 投合對方的愛好;有巴結討好的意味。投:投合;迎合;好:愛好;喜好;所好:喜好的事物。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富翁見說是丹術,一發投其所好。” |
guò shèn qí cí過甚其詞 | 話說得太過分;與實際不相符。 | 茅盾《子夜》:“市面上的消息也許過甚其詞?!?/td> |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td> |
zài bù qí rán再不其然 | 猶言再不然。 | |
chū hū qí lèi,bá hū qí cuì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 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引申為同類聚集。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類之上。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圣人之于民,亦類也。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
dǎo qì fù zhé蹈其覆轍 | 蹈:踩;覆:顛倒;轍:車跡,指道路。重走別人翻車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訓,重犯別人犯過的錯誤。 | 魯迅《致鄭振鐸》:“實因鑒于自己看了翻板之《芥子園》而恨及創始之王氏兄弟,不欲自蹈其覆轍也?!?/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