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惡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kuáng fēng è làng狂風惡浪 | 惡浪:兇猛的浪頭。比喻形勢或處境非常險惡、危急。也比喻敵人險惡的破壞活動。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一章:“對敵斗爭,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風惡浪,你怕它,不行。” |
xián hǎo dào è嫌好道惡 | 見“嫌好道歉”。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歡養幾匹馬,他就嫌好道惡的,說著蹋了他的院子。” |
è yī è shí惡衣惡食 |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qì è cóng dé棄惡從德 | 棄;拋開。拋棄丑惡信從道德。 | 唐·韓愈《劉統軍碑》:“棄惡從德,乃與蔡通涂其榛棘。” |
jí è rú chóu嫉惡如仇 | 指對壞人壞事如同對仇敵一樣憎恨。 | 清 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蔡木龕》:“嫉惡如仇,有所白眼者,出一語必刺入骨。” |
hǎo yì è láo好佚惡勞 | 見“好逸惡勞”。 | 劉師培《論說部與文學之關系》:“要而論之,此三類者,均由學士大夫,好佚惡勞,憚著書之苦,復欲博著書之名,故單辭只義,軼事遺聞,咸筆之于書,以冀流傳久遠。” |
jìn xián píng è進賢屏惡 | 猶言進賢黜佞。 | 元·解傒斯《吳澄神道碑》:“英宗即位,鄆忠憲王拜住丞相,進賢屏惡,天下風動。” |
hào wù shū fāng好惡殊方 | 好惡:喜好和討厭;殊方:不同的趨向。指人的旨趣不同,愛憎有異 | 東漢·班固《漢書·異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
yuán è dà jiān元惡大奸 | 見“元惡大憝” | 《后漢書·陳蕃傳》:“元惡大奸,莫此之甚。” |
hù è bù gǎi怙惡不改 | 怙:堅持。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豈得怙惡不改,又率領眾仙布此惡陣?” |
jí è ruò chóu疾惡若讎 | 憎恨壞人壞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樣。同“疾惡如仇”。 | 漢 孔融《薦禰衡表》:“見善若驚,疾惡若讎。” |
zhōng shēn zhī è終身之惡 | 終身:人的一生;惡:丑。終身的丑陋行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衍傳》:“孫林父違穆子之戒,故陷終身之惡。” |
è yǔ xiāng jiā惡語相加 | 把惡毒的語言加到別人身上。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六章:“日常士兵偶有不是,動輒惡語相加,痛施體罰。” |
huò rěn è yíng禍稔惡盈 | 稔:成熟;盈:滿。指罪惡累累。 | 宋·王懋《野客叢書·宣帝待霍氏》:“今霍氏禍稔惡盈,帝豈不能治之哉?” |
tóng è xiāng dǎng同惡相黨 | 共為惡者相結為黨。 | 《詩·大雅·皇矣》“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唐·孔穎疏:“言其同惡相黨,共行虐政也。” |
wù jū xià liú惡居下流 | 惡:討厭,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為卑下的地位。憎恨處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現也指不甘居下游。 | 《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xū měi yǐn è虛美隱惡 | 虛:空;隱:隱蔽。用憑空的贊美來掩蓋其過錯。 | 《舊唐書·許敬宗傳》:“敬宗又納其寶貨,稱孝泰頻破賊,斬獲數萬,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素耳,曹繼權、劉伯英皆出其下。虛美隱惡如此。” |
ài shēng wù sǐ愛生惡死 | 愛:喜愛;惡:厭惡。喜愛生存,厭惡死亡。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26回:“可見愛生惡死,亦是物之恒情。” |
dù ěr è wén杜耳惡聞 | 塞住耳朵不愿聽。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
liàn shēng wù sǐ戀生惡死 | 戀:愛慕不舍;惡:厭惡。貪戀生存,害怕死亡。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4卷:“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 |
quàn shàn jiè è勸善戒惡 | 見“勸善懲惡”。 | 晉·袁宏《后漢紀·賈逵傳》:“強干弱枝,勸善戒惡。” |
chǎn è chú jiān刬惡鋤奸 | 鏟除兇惡奸邪之人。 | 《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殺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刬惡鋤奸。” |
cóng è ruò bēng從惡若崩 | 見“從惡如崩”。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tóng è xiāng jiù同惡相救 | 形容互相勾結,共同作惡。 | 《晉書·呂光載記》:“晃、穆共相唇齒,寧又同惡相救,東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
zì xiōng rěn è恣兇稔惡 | 猶窮兇極惡。 | 明·唐順之《常州新建侯祠記》:“倭夷恣兇稔惡以毒螫志我吳民,是亂賊之尤未有甚焉者也。” |
yuán jiān jù è元奸巨惡 | 謂大奸首惡。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七回:“若果然當此之際,一毫馬腳不露,那人便是元奸巨惡,還合他講甚么性情來!” |
chǒu lèi è wù丑類惡物 | 指壞人。 | 《左傳·文公十八年》:“丑類惡物,頑囂不友。” |
kǔ zhēng è zhàn苦爭惡戰 | 艱苦的征戰。 | 明·無名氏《九宮八卦陣》第一折:“我也曾苦爭惡戰數千番,但行處忘生舍死何曾慢。” |
cháng è bù quān長惡不悛 | 指長期作惡,不肯悔改。 | 《左傳 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
yīng huà wéi jiū,zhòng niǎo yóu wù qí yǎn鷹化為鳩,眾鳥猶惡其眼 | 鳩:斑鳩;憎:憎恨。鷹變化為斑鳩,其他的斑鳩仍厭惡它的目光。比喻外表變化,兇惡的本性不改,仍遭厭惡。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鷹化為鳩,至于識者猶憎其眼。” |
jí è ruò chóu疾惡若仇 | 疾:憎恨;惡:壞人壞事。憎恨壞人壞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樣。 | 漢·孔融《薦禰衡表》:“忠果正直,志懷霜月,見善若驚,疾惡若仇。” |
tǎo è jiǎn bào討惡剪暴 | 討:征伐;剪:斬斷。征伐和鏟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夫討惡剪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
è hǔ bù shí zǐ惡虎不食子 | 即使兇惡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傷害親近者。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曰:‘惡習虎不食子。’” |
qī shàn pà è欺善怕惡 | 欺侮善良者,懼怕兇惡者。 | 明 楊柔勝《玉環記 韋皋別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無端多兇惡,我每反被相辱沒,欺善怕惡,欺善怕惡。” |
rěn è yíng guàn稔惡盈貫 | 指所積罪惡之多,達于極點。 | 章炳麟《討滿洲檄》:“我中華亦有流寇之難,討伐不時,將帥亟易,遂得使虜窮兇極惡,肆其馳突,外劫朝鮮,內圍京邑,稔惡盈貫,亦隕其命。” |
gǎi è xiàng shàn改惡向善 | 指不再做惡,重新做好人。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chǎn è chú jiān剗惡鋤奸 | 剗:通“鏟”。鏟除兇惡奸邪的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殺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剗惡鋤奸。” |
jí è bù shè極惡不赦 | 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 清·龔煒《巢林筆談續編·牛肉鱔魚》:“按《唐律》屠牛者,在極惡不赦內。” |
wù zuì qiǎng jiǔ惡醉強酒 | 強: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
ài zé jiā zhū xī,wù zé zhuì zhū yuān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加諸膝:放在膝蓋上;墜諸淵:推進深淵。指不講原則,感情用事,對別人的愛憎態度,全憑自己的好惡來決定。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féng jūn zhī è逢君之惡 | 執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引他去干壞事。 | 《孟子·告子下》:“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 |
shēn wù tòng hèn深惡痛恨 | 深:很,十分;惡:厭惡。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 巴金《談<春>》:“倘使我對剝削人、壓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惡痛恨,那么我絕不會寫《家》《春》《秋》那樣的書。” |
bāo shàn biǎn è褒善貶惡 | 對好人好事加以贊揚;對壞人壞事加以斥責。指分清善惡,提出公正的評價。 | 宋 邵博《聞見后錄》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頭褒善貶惡,使善人貴、惡人賤,善人生、惡人死,須是由我始得。” |
jí è ruò chóu嫉惡若仇 | 見“嫉惡如仇”。 |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六卷:“公一時忠憤激發,嫉惡若仇,容或偶為此語,揆其心術,仍不失為磊落光明。” |
chǎn è chú jiān鏟惡鋤奸 | 鏟:消滅。鏟除兇惡奸邪的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回:“他殺人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鏟惡鋤奸。” |
yǐ dà è xì以大惡細 | 用大的罪名來責備人微小的過失。 | |
xiū wù zhī xīn,rén jiē yǒu zhī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 羞:羞愧;惡:恥。羞恥的心情,人人都會有的。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
tǎo è jiǎn bào討惡翦暴 | 征討和剪除兇惡殘暴的勢力。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夫討惡翦暴必聲其罪,宜先分裂,奪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歸。” |
è yǔ shāng rén惡語傷人 | 惡語:無禮中傷一類的口語。用惡毒的話傷害別人。也作“惡口傷人”。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洪州法昌倚遇禪師》第43卷:“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
jí è rú fēng疾惡如風 | 痛恨壞人壞事就像狂風猛掃一樣。 | 《后漢書 陳蕃傳》:“震(朱震)字伯厚,初為州從事,奏濟陰太守單匡臧罪,并連匡兄中常侍車騎將軍超。桓帝收匡下廷尉,以譴超,超詣獄謝。三府諺曰:‘車如雞棲馬如狗,疾惡如風朱伯厚。’” |
rěn è bù quān稔惡不悛 | 長期作惡而不悔改。 | 明 宋濂《胡公神道碑銘》:“茍能去逆效順,悉從厚宥;或稔惡不悛,城一破,悔無及矣。” |
nù cóng xīn tóu qǐ,è xiàng dǎn biān shēng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比喻憤怒到極點就會膽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也泛指惱怒到極點。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 喜愛他時,總想叫他活著;討厭他時,總想叫他死掉。指極度地憑個人愛憎對待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hào wù tóng zhī好惡同之 | 好:喜愛,喜好;惡:憎恨,討厭。對于事物有同一的愛憎。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戮力壹心,好惡同之。” |
quàn shàn chéng è勸善懲惡 | 勸:勉勵;懲:責罰。懲罰壞人,獎勵好人。 | 《左傳·成公四十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 |
rěn è cáng jiān稔惡藏奸 | 長期作惡,包藏禍心。 | 《清史稿 世宗紀》:“丙申,上以準噶爾噶爾丹策零稔惡藏奸,終為邊患,命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征討準噶爾。” |
wú è bù zào無惡不造 | 見“無惡不作”。 | 《百喻經·詐言馬死喻》:“然殺眾生,加諸楚毒,妄自稱善,無惡不造,如彼愚人。” |
è yǔ zhòng shāng惡語中傷 | 中傷:攻擊和諂害別人。用惡毒的話污蔑、陷害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洪州法昌倚遇禪師》:“利刀割肉瘡猶合;惡語傷人恨不銷。” |
shēn wù tòng dǐ深惡痛詆 | 深:很,十分;惡:厭惡;詆:詆毀。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極端厭惡痛恨。 | 郭沫若《沸羹集·今日新文字運動所應取的路向》:“我們對于舊文字,應該不要那么時髦地一概的深惡痛詆。” |
kǔ zhēng è zhàn苦征惡戰 | 艱苦的征戰。 | 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一折:“某姓秦名瓊自叔寶,立唐以來,苦征惡戰,累建功勛。” |
tóng è gòng jì同惡共濟 | 見“同惡相濟”。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曹汝霖》:“要之官官相護,同惡共濟。” |
hǎo shàn è è好善惡惡 | 見“好善嫉惡”。 | 《說岳全傳》第七三回:“好善惡惡,人人如此。” |
guāng è bù shàn光惡不善 | 只做惡事,不做善事。 | |
jìn shàn chù è進善黜惡 | 見“進善退惡”。 | 《魏書·張蒲傳》:“扶弱抑強,進善黜惡,教化大行。” |
zào è bù quān造惡不悛 | 作惡事而不肯悔改。 | 明·劉基《春秋明經·公會齊侯伐萊公至自伐萊大旱》:“宣公造惡不悛,而流毒于其國若是哉!” |
hào shēng wù shā好生惡殺 | 好:喜愛;惡:討厭,憎恨。愛惜生靈,不喜殺生 | 《舊唐書·姚崇傳》:“陛下好生惡殺,此事請不煩出敕,乞容臣出牒處分。” |
jūn zǐ jiāo jué,bù chū è shēng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交:交情;惡聲:傷害詆毀的話。有道德的人即使絕交也不互相詆毀 | 西漢·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
dǎng è péng jiān黨惡朋奸 | 黨:袒護;朋:朋比。袒護惡人,勾結壞人。形容與壞人勾結起來干壞事。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9回:“其有黨惡朋奸,甘為逆羽,殺無赦!” |
dǎng è yòu jiān黨惡佑奸 | 偏護奸惡。 | 元·耶律楚材《辨邪論序》:“黨惡佑奸,壞風傷教,千載之下,罪有所歸。” |
tóng è xiāng xù同惡相恤 | 見“同惡相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 |
è yī fēi shí惡衣菲食 |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樸。 | 《梁書·太祖張皇后等傳序》:“高祖撥亂反正,深鑒奢逸,惡衣菲食,務先節儉。” |
bō è yí chòu播惡遺臭 | 播:傳播。傳播惡事,遺留臭聞。 | 宋·陸九淵《與黃循中書》:“其在高位者,適足以播惡遺臭,貽君子監戒而已。” |
è guàn yǐ yíng惡貫已盈 | 同“惡貫滿盈”。 | 《金石萃編·唐玄宗〈批答裴耀卿等奏〉》:“小蕃背誕,惡貫已盈。” |
shí è bù shè十惡不赦 | 十惡:舊刑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指罪惡極大;不可饒恕。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
shàn shàn è è善善惡惡 | 稱贊善事,憎惡壞事。形容人區別善惡,愛憎分明。 | 先秦 荀況《荀子 強國》:“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 |
guǐ pà è rén鬼怕惡人 | 比喻兇惡的人懼怕更兇惡者。 | 舊題宋·蘇軾《艾子雜說》:“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禍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惡人也。’” |
è wù yáng shàn遏惡揚善 | 遏:阻止;揚:宣揚。禁絕壞事,宣揚提倡好事。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
è chén wú rǎn惡塵無染 | 謂沒有受到壞習氣的影響。 | 葉圣陶《窮愁》:“兒童誠可愛,一味天真,惡塵無染。” |
è yī shū shí惡衣蔬食 | 同“惡衣菲食”。 | 晉·葛洪《神仙傳·孔元方》:“元方仁慈,惡衣蔬食。” |
fú shàn chéng è扶善懲惡 | 扶:支持,幫助。幫助善良的打擊邪惡的。 | 郭沫若《文學與社會》:“使人們明確地辨別是非,把愛與憎的感情深刻化,從而加強團結的力量,而移入扶善懲惡的行動。” |
è rěn huò yíng惡稔禍盈 | 稔:成熟;盈:滿,指到了極點。罪惡積蓄成熟,像錢串已滿。形容作惡多端,末日來臨。 | 《周書 武帝紀》:“偽齊違信背約,惡稔禍盈。” |
zuì è guàn yíng罪惡貫盈 | 猶言惡貫滿盈。 | 語出《書 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宋 孔平仲《續世說 黜免》:“李義府作相。罪惡貫盈。” |
è guàn mǎn yíng惡貫滿盈 | 惡:罪惡;貫:穿錢的繩子;每一千枚為一貫;盈:滿。罪惡多得像穿錢一樣;已經穿滿了一貫還沒完。形容罪大惡極已經到該受懲罰的時候了。 | 《尚書 泰誓》上:“商罪貫盈,天命誅之。” |
wéi è bù quān為惡不悛 | 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 晉·干寶《搜神記》第七卷:“賈后為惡不悛。” |
zuò hǎo zuò è做好做惡 | 假裝做好人或惡人,以事應付。 | 《水滸傳》第六二回:“兩個公人,一路上做好做惡,管押了行。” |
hào yì wù láo好逸惡勞 | 好:喜愛;逸:安閑;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郭玉傳》:“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
hǎo è bù qiān好惡不愆 | 愆:差爽,失誤。好壞、善惡分明,沒有差錯。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五年》:“好惡不愆,民知所適。” |
è yī lì shí惡衣糲食 | 糲: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飯。形容生活儉樸。 | 宋·蘇軾《禮義信足以成德論》:“以為有國者皆當惡衣糲食,與農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為百工。” |
è shēng è qì惡聲惡氣 | 形容說話語氣很兇狠,態度粗暴。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卷:“小不順眼,還要發脾氣,惡聲惡氣地罵人,也罵雞和豬和牛。” |
zuì è rú shān罪惡如山 | 形容罪惡多而重。 | 《新唐書·吉項傳》:“俊臣誣殺忠良,罪惡如山,國蟊賊也,尚何惜?” |
zhé zuò shuò rì è輒作數日惡 | 輒:總是,就;惡:心中難受。總是接連幾天心里感到難受。形容因外界刺激而產生的難受心情。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語王右軍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歡樂之趣。’” |
bāo xián è è褒賢遏惡 | 褒:褒獎,稱贊;遏:抑止,阻止。贊揚賢良,阻止邪惡。 | 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獨孤公神道銘序》:“公之文章,大抵以立憲誡世,褒賢遏惡為用,故議論最長。” |
jí è hào shàn疾惡好善 | 憎恨丑惡,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線清楚。 | 《新唐書·王珪傳》:“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子有一日之長。” |
yǐn è yáng shàn隱惡揚善 | 隱:隱匿;隱瞞;揚:宣揚。隱蔽別人的壞處;宣揚別人的好處。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
wù bù qù shàn惡不去善 | 不因為厭惡某人而否定他的優點。 | 左丘明《左傳 哀公五年》:“私仇不及公,好不廢過,惡不去善,義之經也。” |
jìn xián chù è進賢黜惡 | 猶言進賢黜佞。 | 明·李東陽《送憲副君提學浙江序》:“進賢黜惡,勵勤懲惰,恬退有獎,奔競有罰,責之周而任之重矣。” |
è jī huò yíng惡積禍盈 | 罪惡成堆,禍害滿貫。形容罪大惡極。 |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北虜僭盜中原,多歷年所,惡積禍盈,理至燋爛。” |
huò yíng è rěn禍盈惡稔 | 猶言罪惡累累。稔,喻積久。 | 《周書·武帝紀》:“既禍盈惡稔,眾叛親離,不有一戎,何以大定。” |
cóng shàn rú dēng,cóng è rú bēng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 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 《國語·周語下》:“從善如登,從惡是崩。” |
cóng è shì bēng從惡是崩 | 學壞象高山崩塌一樣迅速。比喻學壞很容易。 | 《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是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