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溝坎坎的成語故事
拼音gōu gōu kǎn kǎn
基本解釋難走的地方,比喻做事時所遇到的困難與障礙。
出處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四章:“說實話,人一輩子總得走些溝溝坎坎的。”
暫未找到成語溝溝坎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溝溝坎坎)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溝滿壕平 | 李云德《沸騰的群山》:“溝滿壕平,平地上的雪有三尺多深,寒氣逼人,滴水成冰。” |
深溝高壘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下》:“將軍怒,將深溝高壘;將軍不怒,將懈怠。” |
青黃溝木 | 《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犠尊于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于失性一也。” |
坎井之蛙 | 莊周《莊子 秋水》:“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 |
溝中瘠 | 宋·文天祥《正氣歌》:“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 |
坎止流行 | 語出《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遇險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難則隱也。’” |
流行坎止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已。” |
深溝壁壘 | 東漢·班固《漢書·黑京布傳》:“漢王收諸侯,還守成皋、滎陽,下蜀漢之粟,深溝壁壘,分卒守徼乘塞。” |
溝滿濠平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見他們一個個蹲在地下,吃了個狼餐虎咽,溝滿壕平。” |
判若鴻溝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項羽恐,乃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割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
匹婦溝渠 | 清·李漁《蜃中樓·望洋》:“我偷生不為求瓦全,念玉碎,須明聲價,怎肯做個匹婦溝渠沒帳查。” |
高城深溝 | 唐·李翱《楊烈婦傳》:“項城小邑,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 |
坎坷不平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歲南巢之歇坷兮,易豳、歧之夷平。” |
不忘溝壑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趙歧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沒溝壑而不恨也。” |
坑坑坎坎 | 歐陽山《苦斗》:“但是他又要十分小心地望著路面,避開哪怕是極小、極小的坑坑坎坎,以免胡柳受到哪怕是很輕、很輕的顛頓。” |
匹夫溝瀆 | 《論語·憲問》:“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
深溝高壁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足下深溝高壁堅營,勿與戰。” |
溝深壘高 | 戰國·齊·孫臏《孫臏兵法·客主人兮》:“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 |
避井入坎 | |
轉于溝壑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于溝壑。” |
皂白溝分 |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論語·述而篇四》:此是圣學極至處,亦是圣學、異端皂白溝分處。 |
深溝堅壁 | 《晉書·王鑒傳》:“要害之地,勒勁卒以保之,深溝堅壁,按精甲而守之。” |
深溝固壘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回:“我兵兼程而進,疲勞未息,宜深溝固壘,待諸侯兵集,然后合攻。” |
高壘深溝 | 《孫子 虛實》:“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
深溝堅壘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咸豐8年7月21日》:“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 |
老死溝壑 | 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為社稷長久之計,以上安二宮朝夕之養,下以濟四方億兆之命,則臣雖老死溝壑,瞑目於地下矣!” |
御溝紅葉 | 唐·孟棨《本事詩》記載,顧況在洛陽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宮女題詩,顧況次日也于上游題詩葉上,泛于波中,以此傳情。又一說,題詩宮女名韓翠蘋,詩為于祐所得,于又題詩為韓所得,韓、于最終成為夫妻。 |
轉死溝壑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二:“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是時王侯無復租祿,而數見虜奪,或并日而食,轉死溝壑,而陳獨富強,鄰郡人多歸之,有眾十馀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