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故納新的成語故事
拼音qù gù nà xīn
基本解釋猶言去舊迎新。
出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暫未找到成語去故納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去故納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去不復返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一去不復還 |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一去不返 | 梁遇春《寄給一個失戀人的信(二)》:“看著青春的易逝,才覺得青春的可貴,因此也更想能夠在這一去不返的瞬間里得到無窮的快樂。” |
一改故轍 | |
一來二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呢?” |
一見如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
萬古常新 | 徐遲《井岡山記》:“你是一座革命的豐碑,屹立于宇宙間,萬古常新!” |
萬象更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如今正是初春時節,萬物更新,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 |
三親六故 | 梁斌《播火記》:“誰家沒個三親六故,誰家沒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
三日新婦 | 《梁書·曹景宗傳》:“今來揚州作貴人,動轉不得,路行開車幔,小人輒言不可。閉置車中,如三日新婦。遭此邑邑,使人無氣。” |
上樓去梯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
不主故常 | 戰國 宋 莊周《莊子 天運》:“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 |
不如歸去 | 宋 梅堯臣《杜鵑》詩:“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鵑;不如歸去語,亦自古來傳。” |
不棄故舊 |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不求備于一人。” |
不忘故舊 |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
不知去向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不經世故 | 魯迅《花邊文學 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
與日俱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78卷:“耳目唯有聰察,神彩彌加精明。顏與日而俱新,智將年而共遠。” |
東來西去 | 唐·李商隱《關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
絲來線去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臨去秋波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丹心如故 | |
久經世故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這老頭兒雖說粗豪,卻是個久經世故的,須是不露一毫芒角才引得出他的真話來呢。” |
樂新厭舊 | 唐·陸贄《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倫序狀》:“時俗常情,樂新厭舊,有始卒者,其唯圣人。” |
九故十親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著狂朋怪友,又不曾關節做九故十親。”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 |
習為故常 | 明·沈德符《野獲編·勛戚·沈祿》:“蓋承成化以來,濫授冗員,俱以中旨批出,遂習為故常,不以為怪也。” |
習故安常 | 陳熾《〈盛世危言〉序》:“中國乃閉關絕市而不能,習故安常而不可。” |
予齒去角 | 《漢書·董仲舒傳》:“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齒者去其角,傅其翼者兩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況人乎!”顏師古注:“謂牛無上齒則有角,其余無角者則有上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