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志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n wán hēi zhì彈丸黑志 | 見“彈丸黑子”。 | 語出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地惟黑子,城猶彈丸。” |
dǔ zhì bù juàn篤志不倦 | 篤志:志向專一;倦:厭倦。指學習志趣專一,不知疲倦。 | 《江表傳》:“蒙始就學,篤志不倦。” |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在康有為之意,志在成名(余成名),如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今見成名動也不動,已自愧悔。” |
zhì gāo xíng jié志高行潔 | 志向美好高潔,品行端正嚴肅。指志向高遠,又能砥礪操行。 | 梁啟超《羅蘭夫人傳》:“布列梭、布科、魯卡埃諸賢……年少氣銳,志高行潔。” |
míng míng zhī zhì冥冥之志 | 冥冥:專默精誠。專默精誠的意志。形容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 |
xióng xīn zhuàng zhì雄心壯志 | 偉大的理想;宏偉的志愿。 | 宋 歐陽修《蘇才翁挽詩二首》:“柳岸撫柩送歸船,雄心壯志兩崢嶸,誰謂中年志不成。” |
yǐn jū qiú zhì隱居求志 | 隱居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愿。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
zhì mǎn qì jiāo志滿氣驕 | 見“志驕意滿”。 | 《西湖佳話·三臺夢跡》:“也先不道,志滿氣驕,將有長驅深入之勢,不可不預之防。” |
shì wú èr zhì誓無二志 | 二志:二心。立誓決不變心。形容意志堅定專一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師三十里,寡君愿以國從,誓無二志。” |
yí zhì yǎng shén怡志養神 | 怡養神志,使之安適愉快。 | 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八:“長寄靈岳,怡志養神。” |
zhì dé yì mǎn志得意滿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滿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厄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yǐ yì nì zhì以意逆志 |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rén qióng zhì duǎn人窮志短 | 窮:困厄;短:短小。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一回:“所謂人窮志短,我那里敢和他較量,只索避了。” |
háo qíng zhuàng zhì豪情壯志 | 豪邁的情懷;遠大的志向。 | 茅盾《溫故以知新》:“他們大多數兩鬢添霜,然而豪情壯志,更見堅強。” |
shǐ zhì bù yú矢志不渝 | 表示永遠不變心。 | 《晉書 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shén zhì bù qīng神志不清 | 神志錯亂或精神錯亂。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2回:“弟子方才被什么妖人迷住,弄得身不由己、神志不清。” |
zhì zài qiān lǐ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遠大。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cái shū zhì dà材疏志大 | 謂志向雖大而才能不足。有時用為謙詞。 | 宋·陸游《大風登城詩》:“材疏志大不自量,西家東家笑我狂。” |
zhuān xīn yī zhì專心一志 |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 先秦 荀況《荀子 性惡》:“今使涂之人伏術為學,專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于神明,參于天地矣。”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燕雀安知鴻鵠志 | 鴻鵠:天鵝。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lóu yǐ dé zhì螻蟻得志 | 螻蟻:螻蛄和螞蟻,比喻力量微小或地位低微的人。比喻小人得志。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海大魚,網弗能止也,釣弗能牽也,蕩而失水,則螻蟻皆得志焉。” |
líng yún zhī zhì凌云之志 |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氣。形容遠大的志向。 | 《漢書·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凌)云之志。” |
rén qióng zhì bù qióng人窮志不窮 | 窮:困厄。人的處境雖困厄,但志向卻遠大。 | 張恨水《夜深沉》第40回:“蔣先生,你別瞧我失了業,人窮志不窮。” |
bǐ wù cǐ zhì比物此志 | 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為來寄托、表達自己的心意。 | 東漢 賈誼《新書 階級》:“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謙補注:“物,類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義,則為國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語,正比類此意也。” |
xiǎo rén dé zhì小人得志 | 小人:舊指道德低下或行為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取得權勢。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zhì mǎn yì dé志滿意得 | 志向實現,心滿意足。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kuài xīn mǎn zhì快心滿志 | 見“快心遂意”。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只圖一時快心滿志,不管犯世途萬種危機。” |
lí jīng biàn zhì離經辨志 | 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
hóng hú zhī zhì鴻鵠之志 | 鴻鵠:天鵝。天鵝所有的志向。比喻遠大志向。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yī rén lì zhì,wàn fū mò duó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形容志向堅定,別人很難改變。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萬夫莫奪。’” |
yí xíng cáng zhì遺形藏志 | 超脫形骸,舍棄心性,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上德不德》:“遺形藏志,與道相得。” |
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ī zhì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qì chōng zhì jiāo氣充志驕 | 謂心滿意得,驕傲自大。 | 西漢·劉安《淮南子·人間訓》:“遂合諸侯于嘉陵,氣充志驕,淫侈無度。” |
wán wù sàng zhì玩物喪志 | 指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 《尚書 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
zhì chōng dǒu niú志沖斗牛 | 斗牛: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怒氣沖天或氣勢很盛。 | |
yù yù bù dé zhì郁郁不得志 | 郁郁:憂傷、愁悶的樣子。因自己的抱負志向不能施展而憂郁苦悶。 | 《快心編》第七回:“或因有才不售,郁郁不得志的。” |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zhì dé qì yíng志得氣盈 | 猶志得意滿。 | 清·李伯元《南亭筆記》卷四:“王志得氣盈,不以巡撫置意中。每詣院謁巡撫,仰面視天,言如泉涌。” |
xiān yì chéng zhì先意承志 | 指孝子不等父母開口就能順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諂媚逢迎。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 |
zhì yíng xīn mǎn志盈心滿 | 猶志得意滿。 | 《晉書·袁甫傳》:“壽陽以西皆是中國,新平強吳,美寶皆入,志盈心滿,用長歡娛。” |
dōng shān zhī zhì東山之志 | 指隱居的念頭。 | 《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
dào hé zhì tóng道合志同 | 謂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
dǔ zhì hǎo xué篤志好學 | 篤志:專心一志,立志不變。專心致志,勤奮好學。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侯霸傳》:“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 |
zhì chéng jūn zǐ志誠君子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形容志行誠篤的人。 | 明·徐霖《繡襦記·姨鴇夸機》:“他是個志誠君子,與別人不同,怎么開口起發他的?” |
rǎn shén luàn zhì染神亂志 | 謂思想受到迷惑擾亂。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西山曰:‘此人大非端士,筆頭雖寫得數句詩,所謂本心不正,脈理皆邪,讀之將恐染神亂志,非徒無益。’某佩服其言。” |
zhì mìng suì zhì致命遂志 | 致命:舍棄生命;遂:達到,實現。舍棄生命來實現理想。 | 《周易·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xián qíng yì zhì閑情逸志 | 同“閑情逸致”。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84回:“要知世間好事甚多,誰有那些閑情逸志去做。” |
xiōng huái dà zhì胸懷大志 | 懷:懷藏。胸有遠大志向。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qǐn qiū zhī zhì寢丘之志 | 相傳楚令尹孫叔敖臨終時告誡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請受瘠薄的寢丘,以保長久不失。后因謂與世無爭、知足知止之心為“寢丘之志”。 | 南朝·齊·王儉《褚淵碑文》:“既秉辭梁之分,又懷寢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
zhì jiān xíng kǔ志堅行苦 | 行:行為。指意志堅定,行為刻苦。 | 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娥志堅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為法號,不忘本也。” |
zhuàng zhì wèi chóu壯志未酬 | 壯志:宏大的志愿;酬:實現。宏偉的志愿未能實現。 | 唐 李頻《春日思歸》:“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 |
gān pín shǒu zhì甘貧守志 | 甘:情愿,樂意。甘受貧困,守住志節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為你梁鴻甘貧守志,孟光舉案齊眉,著小官親赍此封丹詔,與他加官賜賞。” |
dǎo lì zhī zhì蹈厲之志 |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志向。 | 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志,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
dàn bó míng zhì淡泊明志 | 淡泊:生活儉樸;不追求名利;過寧靜儉樸的生活以此表示自己的志趣。 | 三國 蜀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zhì mǎn qì dé志滿氣得 | 猶志得意滿。 | 唐·韓愈《與崔群書》:“賢者恒無以自存,不賢者志滿氣得。” |
zhì tóng dào hé志同道合 |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dòu zhì áng yáng斗志昂揚 | 斗:泛指做事;昂揚:情緒高漲。形容做事的熱情很高。 | 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像現在這樣精神振奮,斗志昂揚,意氣風發。” |
tóng zhì hé dào同志合道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于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
xiāo shén liú zhì銷神流志 | 消耗精神,喪失意志。 | 明·楊慎《冶容誨淫》:“女之艷媚,亦令人銷神流志。” |
cuī zhì qū dào摧志屈道 | 摧:摧折,放棄;道:道德。拋棄理想追求,失去道義節操。形容身處逆境,不能守操如一 | 《宋書·隱逸傳論》:“夫獨往之人,不能摧志屈道,借譽期通。” |
bù yǐ cí hài zhì不以辭害志 | 辭:文辭;志:作品的思想內容。不因為只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內容的理解。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戰國 鄒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zhì guǎng cái shū志廣才疏 | 猶志大才疏。 | 宋·李綱《奏陳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廣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諮諏良策,而專于自用。” |
zhǎng tā rén wēi fēng,miè zì jǐ zhì qì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魯迅《同意和解釋》:“這原是國貨,何苦違背民族主義,引用外國的學說和事實——長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呢?” |
dǐ zhì yán sī砥志研思 | 專心致志,深思鉆研。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胡四娘》:“程入闈,砥志研思,以求必售。” |
yǒu zhì jìng chéng有志竟成 | 竟:終于。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 《后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rén gè yǒu zhì人各有志 | 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志向。 | 晉 陳壽《三國志 管寧傳》:“太祖曰:\'人各有志,出處異趣。\'”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眾志成城 | 眾人統一的意志;形成堅固的城墻。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 大。城;城墻。 | 《國語 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
zhuān xīn zhì zhì專心致志 | 心里很專一;注意力集中。致:極盡;志:心意;志趣。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dào tóng zhì hé道同志合 | 猶言道合志同。 | 宋·司馬光《又謝龐參政啟》:“嘗托僚寀,獲友高明,道同志合,出處如一。” |
zhì chōng niú dǒu志沖牛斗 | 牛斗:牽牛星與北斗星。形容人的氣勢很盛。 | 明·無名氏《趙匡胤打董達》第五折:“三位將軍,乃人中豪杰,志沖牛斗,氣吐凌云。” |
zhuàng zhì nán chóu壯志難酬 | 壯志:宏偉的志向;酬:實現。宏偉的志愿難以實現。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二折:“他端的忠直慷概,壯志難酬。” |
zhǎng bié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yàn què qǐ zhī diāo è zhì燕雀豈知雕鶚志 |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 元 無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燕雀豈知雕鶚志,頑童不解老仙機。” |
shī zhāng shī zhì失張失志 |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 《清平山堂話本 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
xùn zhì shí mǐn遜志時敏 | 謙虛好學,時刻策勵自己。 | 《尚書·說命下》:“惟學遜志,務時敏,厥修乃來。” |
chóu chú mǎn zhì躊躇滿志 | 躊躇:從容自得的樣子;滿:滿足;志:心意。形容心滿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樣子。多指對己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 莊周《莊子 養生主》:“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
gè cóng qí zhì各從其志 | 從:聽任;志:志向。各人執照各人的意志行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
gè xíng qí zhì各行其志 | 見“各從其志”。 | 《北史·宇文孝伯傳》:“尉遲運懼,私謂孝伯曰:‘吾徙必不免禍,奈何?’孝伯曰:‘今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為臣為子,知欲何之!且委質事人,本徇名義,諫而不入,將焉逃死?足下若為身計,宜遠之。’于是各行其志。” |
zhì jié xíng fāng志潔行芳 | 志向高潔,品行端正。 | 《后漢書 張堪傳》:“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圣童。” |
zhì xiāo nì lǔ志梟逆虜 | 裊:懸頭示眾,引申為消滅;逆虜:敵人。指立志消滅敵人。 | 《晉書·劉琨傳》:“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
fàng yì sì zhì放意肆志 | 縱情而無所顧忌。 | 宋·蘇軾《超然臺記》:“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
qì jiāo zhì mǎn氣驕志滿 | 見“氣充志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9回:“就未免氣驕志滿,一天一天的放蕩恣縱起來。” |
xīn qián zhì chéng心虔志誠 | 虔:恭敬。心意恭敬、誠懇。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十九回:“委實心虔志誠,料不能逃菩薩洞察。” |
zhì zhì chéng chéng志志誠誠 | 真心實意。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36卷:“于是兩個志志誠誠,吃了十來日齋,同到寺里,獻此寶鏡。” |
qì dé zhì mǎn氣得志滿 | 形容春風得意,心滿意足的樣子。 | 唐·韓愈《荊潭唱和詩序》:“是故文章之作,恒發于羈旅草野,至若王公貴人,氣得志滿,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 |
sì fāng zhī zhì四方之志 | 志:志向。指遠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 |
zhì shì rén rén志士仁人 | 志向宏偉、道德高尚的人。指熱愛祖國獻身事業的人士。(仁:仁愛;高尚)。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沒 | 赍:懷抱著,帶著;歿:死。志愿沒有實現就死了。 | 南朝·梁·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yì dé zhì mǎn意得志滿 | 因愿望實現而心滿意足。亦作“志得意滿”。 | 元·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今漢王大敗虧輸,項王意得志滿。” |
líng xiāo zhī zhì凌霄之志 | 凌霄:高入云霄的志氣。形容遠大的志向。 | 《晉書 慕容垂載記》:“遇風塵之會,必有凌霄之志。” |
hán xīn xiāo zhì寒心銷志 | 亦作“寒心消志”。形容擔心憂慮。 | 漢·鄒陽《上書吳王》:“始孝文皇帝據關入立,寒心銷志,不明求衣。” |
hóng cái yuǎn zhì宏才遠志 | 宏:廣博。杰出的才能和遠大的志向。 | 魯迅《韋素園墓記》:“嗚呼,宏才遠志,厄于短年。” |
zhuàng zhì líng yún壯志凌云 | 宏偉的志向直上云宵(凌:升上)。形容志向十分遠大。 | 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凌云之志。” |
ào nì dé zhì傲睨得志 | 傲睨:傲慢地斜眼看。得志:愿望實現。形容因實現愿望而看不起一切的神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原來曹操自破馬超回,傲睨得志,每日飲宴,無事少出,國政皆在相府商議。” |
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 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jì yú zhī zhì覬覦之志 | 覬覦:非分的希望或企圖。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回:“君多內寵,公子突、公子儀、公子亶三人,皆有覬覦之志。” |
qián xīn dǔ zhì潛心篤志 | 專心致志。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77回:“潛心篤志同參佛,努力修身共煉魔。” |
jí zhì xié lì輯志協力 | 指同心合力。 | |
dàn bó míng zhì,níng jìng zhì yuǎn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澹泊:不追求名利;寧靜:心情平靜沉著。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可有所作為。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cái shū zhì dà才疏志大 | 才干有限而抱負很大。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識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