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自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ù qǐng zì lái不請自來 | 不用邀請自己前來。多指不速之客。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頻來無忌,乃云入幕之賓;不請自來,謂之不速之客?!?/td> |
xīn rán zì xǐ欣然自喜 | 欣然:喜悅的樣子。高興地自覺歡喜。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td> |
shén qì zì ruò神氣自若 | 自若:如常。形容在異常情況下態度鎮定,神情不變。 | 《晉書·庾亮傳》:“冰神氣自若,曰:‘是必虛妄?!?/td> |
zì yǐ wéi rán自以為然 | 然:這樣。自己認為自己是對的。形容主觀、不虛心的態度。 | |
chéng rén bù zì zài,zì zài bù chéng rén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九卷:“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搜噪m淺,然實切至之論,千萬勉之。” |
zì lì mén hù自立門戶 | 自己獨立成為一戶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獨立出來;另搞一套。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1回:“要稱我的心,除非自立門戶?!?/td> |
fǎn cè zì ān反側自安 | 反側: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撫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光武不省,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td> |
jiǎo qíng zì shì矯情自飾 | 矯情:掩飾真情。掩飾真情,自我粉飾。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官人左右,并為之說,故遂定為嗣?!?/td> |
zì zuò jiě rén自作解人 | 指不明真意而亂發議論的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
shù shēn zì xiū束身自修 | 謂約束自己,不與壞人壞事同流合污。 | 《后漢書·卓茂傳》:“[光武帝]乃下詔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執節淳固,誠能為人所不能為?!?/td> |
shén yì zì ruò神意自若 | 見“神色自若”。 | 金·王若虛《哀雁調》:“宰夫礪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猶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禍期之行至?!?/td> |
zì lì lì tā自利利他 | 自利:以利己為主的修養;利他:以利他人為目的的行為。佛教自稱修身的最終目的,是完成自他二利,人人成佛。借指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 《佛遺教經·眾生得度》:“自利利他,法皆具足?!?/td> |
fǎn gōng zì zé反躬自責 | 回過頭來責備自己。 | 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假如當局者稍有良心,應如何反躬自責,激發一點天良?” |
gāo zì qī xǔ高自期許 | 比喻自高自大,自以為是。 | 梁實秋《飲酒》:“狂言‘酒壓膠濟一帶,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許,儼然豪氣干云的樣子?!?/td> |
zì zuò zì shòu自作自受 | 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受累。 | 《敦煌變文集 目連緣起》:“汝母在生之日,都無一片善心,終朝殺害生靈,每日欺凌三寶,自作自受?!?/td> |
tuì shí zì gōng退食自公 | 減膳以示節儉。謂操守廉潔。 | 《詩經·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td> |
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
rén zì wéi zhàn人自為戰 |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
ní pú sà luò shuǐ,zì shēn nán bǎo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 | 泥塑的泥菩薩在水中會被浸壞。比喻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更顧不上幫助別人。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40卷:“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還保得別人?” |
zì chuī zì pěng自吹自捧 | 自我吹噓,自己捧場。 | 魯迅《花邊文學 化名新法》:“‘除了萬不得已之外’,‘我希望’一個文人也不要化為‘社’,倘使只為了自吹自捧,那真是‘就近又有點卑劣了’。” |
wǎn nǔ zì shè挽弩自射 | 弩:強弓。拉弓自射。比喻自己做事害自己。 | 《晉書·崔洪傳》:“我舉鵒丞而還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
huǐ guò zì chàn悔過自懺 | 悔:追悔;懺:懺悔。追悔過錯,譴責自己。 |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襄陽天仙寺》:“僧教寬悔過自懺,后歲余,方如舊?!?/td> |
yǐ xué zì fēng蟻穴自封 | 比喻以區區之地方自主獨立。 | 清 照槤《嘯亭雜錄 緬甸歸誠本末》:“且明置緬甸宣慰司,表內未稱宣舊銜;又有蟻穴自封,夜郎天外之言?!?/td> |
zì wǒ biǎo xiàn自我表現 | 顯示或宣揚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突出。 |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他主張詩的本職專在抒情,在自我表現,詩人的利器只有純粹的直觀?!?/td> |
gāo zì jiāo dà高自驕大 | 驕:驕傲自大。高傲自大,看不起他人。 | 《魏書·沮渠蒙遜傳》:“揚言西戎,高自驕大,罪五也?!?/td>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td> |
zì jiù bù xiá自救不暇 | 解救自己都來不及。指無力再幫助他人。 | 唐 杜甫《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寇形勢圖狀》:“今殘孽雖窮蹙日甚,自救不暇,尚慮其逆帥望秋高馬肥之便,蓄突圍拒轍之謀。” |
qíng bù zì kān情不自堪 | 無法忍受自己的感情。 |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生捧書悲咽,情不自堪。” |
hào zì jīn kuā好自矜夸 | 矜:自以為賢能。驕傲自滿,喜歡夸耀自己。 | 《周書·宣帝紀》:“好自矜夸,飾非拒諫?!?/td> |
fǎn gōng zì wèn反躬自問 | 反:反轉;躬:身體;自身。反回身來問問自己。指作自我檢查。 | 西漢 戴圣《禮記 樂記》:“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td>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放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td> |
yáng yáng zì dé揚揚自得 | 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td> | 語出《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péng shēng má zhōng,bù fú zì zhí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 蓬昔日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 | 《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td> |
yàn mù zì ān燕幕自安 | 比喻處危境而不自知。 | 清·柯超《辛壬瑣記》:“[太平軍]特于郡城北門外沿江一帶建筑炮臺數座,城上排列大炮,尚欲逞螳臂之力,燕幕自安。”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謂乎?” |
bīng tàn bù yán,lěng rè zì míng冰炭不言,冷熱自明 | 比喻內心的誠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現在行動上。 | 《晉書·王沈傳》:“堯、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諫者,以其款誠之心者也,冰炭不言,而冷熱之質自明者,以其有實也?!?/td> |
jié áo zì shì桀驁自恃 | 強橫自負。 | 《十月》1981年第3期:“他在業務上有時固執,卻不像沈巧說的那樣桀驁自恃?!?/td> |
zì rèn bù huì自認不諱 | 諱:隱諱。直截了當地承認,一點也不回避隱瞞。 | 清·無名氏《六部成語·刑部》:“自認不諱。” |
qiáng zì qǔ zhù強自取柱 |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td> |
zì shù yī zhì自樹一幟 | 比喻單獨建立一種風格、體制、派別或力量等。 | 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td> |
gù pàn zì xióng顧盼自雄 | 左看右看,自以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 《宋書 范曄傳》:“躍馬顧盼,自以為一世之雄?!?/td> |
zì gāo zì dà自高自大 | 認為自己又高又大。形容自以為了不起。 | 三國 韋昭《國語》集解:“求掩蓋人以自高大,則其抑退而下益甚也。” |
zhǎng tā rén ru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td> |
qī rén zì qī欺人自欺 | 自欺:自我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十八:“因說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td> |
tán xiào zì ruò談笑自若 | 指在不平常的情況下;有說有笑;同平常一樣。自若:跟平常一樣。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甘寧傳》:“寧受攻累日,敵設高樓。雨射城中,士眾皆懼,惟寧談笑自若?!?/td> |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論》:“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搜噪m小,可以諭大也?!?/td> |
shēn zì dǐ lì深自砥礪 | 砥礪:磨刀石,磨練。自己刻苦地磨練。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文帝從之,深自砥礪?!?/td> |
yán xiào zì ruò言笑自若 | 談笑如常,十分鎮定。 |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彼巍W陽修《瀧岡阡表》:“其后修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td> |
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
rén zì wéi zhèng人自為政 |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 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傳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聽人自為政者?!?/td> |
zì jué zì yuàn自覺自愿 | 自己覺悟而愿意。 | 周而復《白求恩大夫》:“更可寶貴的是在階級覺悟的基礎上,純粹出于自覺自愿,沒有一絲一毫的強迫性質?!?/td> |
zì xún sǐ lù自尋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毀滅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7回:“話說楊志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如何回轉去見得梁中書,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 |
bù gōng zì bá不攻自拔 | 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zì yán zì yǔ自言自語 | 言、語:說。自己跟自己說話。 | 元 王曄《桃花女》第四折:“你這般鬼促促的,在這里自言自語,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樹嗎?” |
zì jiā zhuàng zháo自家撞著 | 自家:自己;著:著。自己的言行前后矛盾。 | 《禪林類聚·看經門》:“須彌山高不見嶺,大海水深不見底。簸土揚塵無處尋,回頭撞著自家底?!?/td> |
jiān gōng zì lì兼功自厲 | 兼:加倍;功:功夫;厲:同“勵”,勸勉。指做事加倍努力,并自我勸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丹傳》:“每歲農時,輒載酒肴于田間,候勤者而勞之,其墮懶者恥不致丹,皆兼功自厲?!?/td> |
xíng yán zì wéi行言自為 | 行:行為;言:言論。行為和言論都是自己發出的。比喻要自己約束自己。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 |
bēi jǐ zì mù卑己自牧 | 卑:謙;牧:養。以謙遜的態度修身養性。 | 郭沫若《再談郁達夫》:“魯迅的韌,聞一多的剛,郁達夫的卑己自牧,我認為是文壇的三絕?!?/td> |
gāo ào zì dà高傲自大 | 自以為了不起,極其驕傲,看不起別人。 |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各種業務專長,都可以成為高傲自大輕視旁人的資本。” |
dēng gāo bì zì bēi,xíng yuǎn bì zì ěr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 | 卑:低;邇:近。登高山須從低處開始,走遠路要從近處開始。比喻做事要扎扎實實,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td> |
tián rán zì zú恬然自足 | 謂胸中恬淡,無處不感到滿足。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故和靖能高臥孤山,而足跡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誠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td> |
yǎng hǔ zì niè養虎自嚙 | 嚙:咬。養老虎,咬傷自己。比喻縱容敵人而自受其害。 | 《洛陽伽藍記 建中寺》:“養虎自嚙,長虺成蛇?!?/td> |
yōu yóu zì dé優游自得 | 悠閑如意。 | 漢·班固《東都賦》:“莫不優游而自得,玉潤而金聲?!?/td> |
kuā gōng zì dà夸功自大 | 夸:夸耀??湟?,自以為了不起。 | 《新編五代史評話·唐史》:“可惜著志小氣驕,夸功自大。” |
gū gāo zì xǔ孤高自許 | 孤:孤僻。指孤僻清高,自命不凡。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那寶釵卻又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深得下人之心?!?/td> |
zì dòng zì jué自動自覺 | 自己主動去做。 |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zì mìng qīng gāo自命清高 | 自以為清高(命:認為;以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還自命清高,反說富貴的是俗人?!?/td> |
zì yǐ wéi dé jì自以為得計 | 得計:計謀得逞。自以為計謀很對很好了(含貶義)。 | 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愧矣?!?/td> |
cǐ chǔ bù liú rén,zì yǒu liú rén chǔ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 指這里不可居留,自會有可居留的地方。 | 《警世恒言 三現身包龍圖斷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準了;若說實話,又惹人怪。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 |
gōng chén zì jū功臣自居 | 居:當,任。做了一些成就就以有功之臣而自任。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可能生長?!?/td> |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強中自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同“強中更有強中手”。 | 元·無名氏《隋何賺風魔蒯徹》第三折:“你個蕭何休夸蒯徹舌,這的是強中自有強中手?!?/td> |
zì wǒ xī shēng自我犧牲 | 為別人(或事)犧牲自己。 | 陶鑄《松樹的風格》:“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td> |
sī xīn zì yòng私心自用 | 私:個人的;自用:憑主觀行事。只憑自己的心意行事。 | 清·王韜《甕牖余談·西歷緣起說》:“乃其后諸王竟私心自用,隨意加減年日之多寡。” |
shù shǒu zì bì束手自斃 | 謂捆住雙手,自取滅亡。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但使兵連不解,饋運不休,古猶忌之,粌今日兵無可連,饋無可運,徒束手自斃何益?!?/td> |
xíng yuǎn zì ěr行遠自邇 | 走遠路必須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邇:近。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zì chū jī zhóu自出機軸 | 比喻作文章能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和體裁。同“自出機杼”。 | 明 胡應麟《詩藪 近體下》:“右丞輞川諸作,卻是自出機軸?!?/td> |
yīng chéng zì shǒu嬰城自守 | 嬰:圍繞;嬰城:據城。據守城池牢固設防。 | 明·歸有光《送太倉熊侯之任光州序》:“一旦倭奴來海外,吏非素備,嬰城自守,惴惴不能保。” |
shù shēn zì hào束身自好 | 束身:約束自己,不使放縱;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純潔。 | 《后漢書·卓茂傳》:“束身自修,執節淳固?!?/td> |
huà jiāng zì shǒu畫疆自守 | 疆:境界,邊界。按照已確定下來的區域駐守。比喻樹立門戶或固守門戶之見 | 孫中山《和平統一之通電》:“在統一未成之前,四派各畫疆自守……先守和平之約,以企統一之成?!?/td> |
fǎn gōng zì xǐng反躬自省 | 躬:自身;省:檢查?;剡^頭來檢查自己的過錯。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王晉 鋪(其四)》:“自吟以往,更愿反躬自省,以擇乎二者之間察其孰緩孰急,以為先后?!?/td> |
yì qì zì dé意氣自得 | 意氣:意態,氣概;自得:自覺得意。形容驕傲自滿、洋洋得意的樣子。 | 《魏書·北海王子顥傳》:“兄顥入洛,成敗未分,便以意氣自得為時人所笑?!?/td>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td> |
qīng xián zì zài清閑自在 | 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晝之所思,夜之所夢,連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閑自在?!?/td> |
qǐng zì wěi shǐ請自隗始 | 自:從;隗:郭隗自稱。原指拿自己做一個榜樣。后比喻自愿帶頭。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
zì jìng zì xiàn自靖自獻 | 自靖:各自圖謀實行其志。指自謀獻身于國事。 | 《尚書·微子》:“自靖,人自獻于先王?!笨追f達疏:“各自謀行其志,人人自獻達于先王以不失道。” |
zì bào jiā mén自報家門 | 戲曲演員一出場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來歷介紹給觀眾。指作自我介紹。 | 宗璞《東藏記》第三章:“嵋慢慢地清楚地自報家門?!?/td> |
yí rán zì dé怡然自得 | 怡然:安閑、愉快的樣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樂的神情。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黃帝既寤,怡然自得?!?/td> |
bì zhǒu zì zhēn敝帚自珍 | 敝:破的;壞了;珍:愛惜。把自己家的破掃帚看成價值千金的寶貝;很愛惜。比喻東西雖差;自己卻非常珍惜。 | 宋 陸游《秋思》:“遺簪見取終安用,弊帚雖微亦自珍。” |
zì qǔ qí jiù自取其咎 | 自己遭受自己招來的罪過。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此乃學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過也?!?/td> |
zì zuò mén hù自作門戶 | 指自己創立派別或結成宗派。同“自立門戶”。 | 《舊唐書 韋云起傳》:“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為朋黨?!?/td> |
zì bá lái guī自拔來歸 |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 《新唐書 李勣傳》:“三年,自拔來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td> |
táo táo zì dé陶陶自得 | 自得:自己覺得快意。自己覺得舒暢快樂。 | 宋·林正夫《括沁園春》:“但無思無慮,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 |
yìng fù zì rú應付自如 | 處理事情從容不迫;毫不費力。 | 鄒韜奮《經歷 英文的學習》:“你在上課前僅僅查了生字,讀了一兩遍是不夠的,必須完全了解全課的情節,才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td> |
zuò fǎ zì bì作法自斃 | 斃:倒下;死去。自己立法;卻使自己受害。比喻自作自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腿瞬恢涫巧叹?,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叹叭粐@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
kuáng wàng zì dà狂妄自大 |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裢谅?;自以為了不起。 | 《舊唐書 皇甫镈傳》:“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何狂妄之甚也?!?/td> |
zì lì gēng shēng自力更生 | 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獲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業發展興旺。更生:重新獲得生命。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td> |
zì chū xīn cái自出新裁 | 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設計或籌劃。多指詩文、技藝等的構思有獨創性。同“自出心裁”。 | 葉圣陶《四三集 一桶水》:“他們有的看人家的樣,有的自出新裁,給一切東西找個新的適當的位置?!?/td>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 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虻檬嗟帧?/td> | 《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td> |
zì yí yī qī自貽伊戚 | 貽:遺留;伊:此;戚:憂愁,悲哀。比喻自尋煩惱,自招憂患。 | 《詩經 小雅 小明》:“心之憂矣,自詒伊戚?!?/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