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頸舉踵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jǐng jǔ zhǒng
基本解釋踵:腳后跟。伸長勃子,踮起腳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出處先秦 莊周《莊子 法篋》:“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贏糧而趣之。”
暫未找到成語延頸舉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延頸舉踵)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舉一動 | 宋 朱熹《朱子語類》:“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著力。” |
一舉萬里 | 《晉書·慕容盛載記》:“當如鴻鵠高飛,一舉萬里,不可坐待罟網(wǎng)。” |
一舉三反 |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一舉兩便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5卷:“落得永遠快活,且又不擔干系,豈非一舉兩便!” |
一舉兩全 | 《三國志·魏志·郭淮傳》:“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兩全之策也。” |
一舉兩失 | 《綱鑒抄略》:“朝廷一舉而兩失。縱不能復后,宜還仲淹、道輔。” |
一舉兩得 | 《晉書 束皙傳》:“賜其十年之復,以慰重遷之情。一舉兩得,外實內(nèi)寬。” |
一舉千里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鴻鵠高飛,一舉千里。” |
一舉成名 | 唐 韓愈《國子監(jiān)司業(yè)竇公墓志銘》:“公一舉成名而東。” |
一舉手之勞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不可枚舉 | 元 王惲《秋澗全集 紫山先生易直解序》:“其至公正之大論,卓異特達之舉,固不可枚舉。” |
不可勝舉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不旋踵 | 柳殘陽《閻王梭》十七:“先是有開門聲,不旋踵間,茅屋門被人拍的‘嘭嘭’響……”。 |
不勝枚舉 | 清 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而宋人撰述不見于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
不識抬舉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64回:“這和尚好不識抬舉。” |
不遑枚舉 | 梁啟超《噶蘇士傳》第四節(jié):“凡一切開民智增公益之事,無不盡力,設民會以通聲氣,立高等學校以養(yǎng)人材……凡茲文明之事業(yè),不遑枚舉。” |
中江舉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 |
豐屋延災 | |
舉一反三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舉一廢百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
舉不勝舉 | 魯迅《偽自由書 后記》引谷春帆《談“文人先行”》:“公開告密,賣友求榮,賣身投靠的勾當,舉不勝舉。” |
舉世無倫 | 唐·白居易《畫竹歌序》:“協(xié)律郎蕭悅善畫竹,舉世無倫,蕭亦甚自秘重,有終歲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 |
舉世無雙 | 清 錢牧齋《錢牧齋尺牘 答定海縣張紹謙》:“治行比憺惟之卓魯,舉世無雙。” |
舉世無敵 |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他們認為是‘異常強大’的,‘舉世無敵’的。” |
舉世無比 |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卷:“蕭穎士,開元中,年十九,擢進士第,儒釋道三教無不該通,然性偏躁,忽忿戾,舉世無比。” |
舉世混濁 |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世混濁而不分兮。” |
舉世皆知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舉世矚目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漁夫》:“舉世皆濁我獨清。”《國語 晉語》:“則恐國人這矚目于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