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求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ú róng mài guó求榮賣國 | 榮:榮華富貴。出賣國家的權(quán)益,謀求個人的名利權(quán)勢。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6回:“康王用的俱是奸臣,求榮賣國之輩,如何保守得江山?” |
kè zhōu qiú jiàn刻舟求劍 | 舟:船;求:尋找;尋求。在船上刻記號;尋找失落水中的劍。比喻辦事方法不對頭;死守教條;拘泥固執(zhí);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zuān bīng qiú huǒ鉆冰求火 | 比喻徒勞無功。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2卷:“影離響絕,云銷霧除,鉆冰求火,探巢捕魚,不足言其無也。” |
jiàn dàn qiú háo見彈求鸮 | 看到彈丸,就想得到鳥的炙肉。比喻過早估計實效。 | 莊周《莊子 齊物論》:“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 |
jǐng gōng qiú yǔ景公求雨 | 祈求龍王降雨的迷信活動。比喻統(tǒng)治者體恤民情,順應(yīng)民意。 | 春秋·齊·晏嬰《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盡得種時。” |
mài guó qiú lì賣國求利 | 見“賣國求榮”。 | 宋·洪邁《容齋續(xù)筆·朱溫三事》:“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于梁,當(dāng)不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里。” |
pī máo qiú xiá披毛求瑕 | 見“披毛求疵”。 | 《北史·崔浩傳》:“是以妄張賊勢,披毛求疵,冀得肆心。” |
zhū qiú wú dù誅求無度 | 斂取、需索財賄沒有限度。 | 《舊唐書·于頔傳》:“擅興全師,僭為正樂,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殺戮不辜,誅求無度,臣故定謚為厲。” |
màn yǐn zhū qiú蔓引株求 | 順著蔓尋根。比喻一網(wǎng)打盡。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逮社》:“奉命今將逆黨搜,須得你蔓引株求。” |
zuān bīng qiú sū鉆冰求酥 | 酥:酥油,牛羊奶制成的食品。比喻想要的東西一定得不到。 | 《菩薩本緣經(jīng)》卷下:“譬如鉆冰求酥,是實難得。” |
guī qiú wú dù規(guī)求無度 | 規(guī)求:貪求;度:限度。一味貪求,沒有限度。形容貪得無厭。 |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侵欲無厭,規(guī)求無度。” |
xuàn yù qiú shòu炫玉求售 | 自詡有才,以求施展。 | 明·程登吉《幼學(xué)瓊林》第三卷:“求教于愚人是問道于盲;枉道以干主是炫玉求售。” |
chuī máo qiú xiá吹毛求瑕 | 同“吹毛求疵”。 | 《三國志·吳志·步騭傳》:“擿抉細微,吹毛求瑕。” |
qiú shēng bù dé求生不得 | 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造成了普遍于全國的災(zāi)荒和匪禍,使得廣大的農(nóng)民和城市貧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 |
qiú xīn lì yì求新立異 | 立:豎立。追求新奇,以顯示與眾不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4回:“眾美人亦因煬帝留心裙帶,便個個求新立異蠱惑他,博片刻之歡。” |
qiú shēng bù dé,qiú sǐ bù néng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想死死不了,想活活不了。形容處境十分艱難。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37回:“此時慕政弄得沒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
gōng bù yìng qiú供不應(yīng)求 | 供應(yīng)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供:供應(yīng)。 | 《茅盾選集 長春南關(guān)行》:“現(xiàn)在接受了南方六個單位的訂貨單,每天生產(chǎn)一至二噸,供不應(yīng)求。” |
mèng mèi yǐ qiú夢寐以求 | 寐:睡著。睡覺做夢時都在追求。形容期望或追求的迫切。 | 《詩經(jīng) 周南 關(guān)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yǐn nián qiú tuì引年求退 | 引年:自陳年老。自陳年老,請求退休。 | 《金史·完顏守道傳》:“今引年求退,甚得宰相體,然未得代卿者,以是難從。” |
tān qiú wú yǐ貪求無已 | 見“貪求無厭”。 | 明·瞿佑《剪燈新話·唐義士傳》:“邇楊總統(tǒng),勢焰薰赫,貪求無已。” |
mài yǒu qiú róng賣友求榮 | 指靠出賣朋友以謀求名利、地位。 | 柳亞子《詠史》:“賣友求榮事可羞,覷顏枉自附清流。” |
tān dà qiú quán貪大求全 | 過分地貪圖規(guī)模大而全面。 | |
qiú shén bài fó求神拜佛 | 禮拜神仙,請求保佑。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有一富民姓嚴,夫妻兩口兒過活,三十歲上無子,求神拜佛,無時無處不將此事掛在念頭上。” |
zī zī yǐ qiú孜孜以求 |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樣子)。 | 孫犁《蕓齋瑣談》:“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jù)、博大精深的治學(xué)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 |
zé bèi qiú quán責(zé)備求全 | 猶言求全責(zé)備。 | 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卷一:“僅有某某數(shù)字,于四聲未合,即姑置而過存之,亦孰為責(zé)備求全者。” |
jiàng gé yǐ qiú降格以求 | 降:降低;格:規(guī)格;標(biāo)準(zhǔn)。降低標(biāo)準(zhǔn)來尋求或要求。指不堅持原來的要求和標(biāo)準(zhǔn)。 | 魯迅《墳 燈下漫筆》:“那么到親戚朋友那里借現(xiàn)錢去罷,怎么會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講愛國了,要外國銀行的鈔票。” |
sān qiú sì gào三求四告 | 再三求告。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80回:“嫌我不好,誰叫你們瞎了眼,三求四告的,跑了我們家做甚么去了?” |
zhū qiú wú yàn誅求無厭 | 指勒索、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厭:滿足。 | 《元史 烏古孫澤傳》:“湖廣平章政事要來木貪縱淫虐,誅求無厭。” |
xīn yì qiú xīn新益求新 | 已經(jīng)新了,還要求更新。 | 清·王韜《練水師》:“西國船制,日有變更,精益求精,新益求新。” |
rěn rǔ qiú quán忍辱求全 |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個大局 | |
qiú jiāng dé jiǔ求漿得酒 | 漿:飲料。比喻所得過于所求。 | 唐 張鷟《朝野僉載》:“歲在申酉,求漿得酒。” |
sǐ dì qiú shēng死地求生 | 求:尋取。指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 《新唐書·趙孇傳》:“士貴建功立名節(jié),今雖眾寡不敵,男子當(dāng)死地求生,徒懼無益也。” |
xǐ gòu qiú bān洗垢求瘢 | 垢:污垢;瘢:瘢痕。洗掉污垢來尋找瘢痕。比喻想盡辦法挑剔別人的缺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文苑傳下 趙壹》:“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 |
shēng yìng qì qiú聲應(yīng)氣求 | 應(yīng):應(yīng)和,共鳴;求:尋找。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yīng)。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結(jié)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
huò qū qiú shēn蠖屈求伸 | 蠖:昆蟲名,行時屈伸其體。比喻人不遇時,則屈身求隱,待來日再展宏圖。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qiú xián xià shì求賢下士 | 訪求賢士且禮遇之。 | 明·陳汝元《金蓮記·構(gòu)釁》:“每勸圣上誠意正心,求賢下士,圣上為之改容。” |
qiú míng duó lì求名奪利 | 追求名譽,爭奪財利。 | 明·沈受先《三元記·空歸》:“求名奪利夸得意,勝似狀元及第。” |
qiú shēng hài rén求生害仁 | 謂因謀求活命而有傷仁德。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shàng qiú xià gào上求下告 | 告:請求。指到處請求 | 《朱子語類輯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窮究,只管上求下告,問他討禪,被他恣意相簿。” |
tóng qì xiāng qiú同氣相求 |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結(jié)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
qiú mǎ táng sì求馬唐肆 | 唐:原指無壁之屋,引伸為空的;肆:鋪子,這里指賣馬的地方。到不是停馬處去找馬。比喻在什么也沒有的地方尋求自己所需的東西。 | 《莊子·田子方》:“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于唐肆也。” |
jué shì qiú shǔ掘室求鼠 | 挖壞房子捉老鼠。比喻因小失大。 | 《淮南子·說山訓(xùn)》:“壞塘以取龜,發(fā)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
niǎo chāo qiú bǎo鳥鈔求飽 | 鈔:強取,掠奪。如同飛鳥掠奪食物一樣求飽腹。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傳》:“群小競起,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 |
àn shì qiú wù暗室求物 | 在沒有光亮的房間尋找東西。比喻讀書不得要領(lǐng),難見成效。 | 《朱子語類輯略 總論為學(xué)之方》:“如暗室求物,把火來便照見;若只管去摸索,費盡心力,只是搜索不見。” |
yā xuě qiú yóu壓雪求油 | 比喻難以作到的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八回:“八戒道:‘莫管,我這一去,鉆冰取火尋齋至,壓雪求油化飯來。’” |
wěi qū qiú quán委曲求全 | 勉強地去將就別人;以求得保全。也形容為顧全大局而做出忍讓的姿態(tài)。委曲:曲意遷就。 | 宋 歐陽修《滁州謝上表》:“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憫臣不顧身微而當(dāng)眾怨,始終愛惜,委曲求全。” |
yīng míng qiú yǒu嚶鳴求友 | 嚶:鳥鳴聲。鳥兒在嚶嚶地鳴叫,尋求同伴的回聲。比喻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茅盾《<新綠叢輯>旨趣》:“本為人人所同,而脫稿后求能與世相見,嚶鳴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
qiú qīn gào yǒu求親告友 | 請求親友救濟。 | 李納《姑母》:“姑母不愛求親告友,不愛向人訴苦。” |
qiú fú ráng zāi求福禳災(zāi) | 禳:祈禱。祈求福運降臨,消除災(zāi)害。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若夫神君之類精神之異,非求請所能致也,又非可以求福禳災(zāi)矣。” |
tóng lèi xiāng qiú同類相求 | 謂物之同類者互相聚合。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 |
xié bīng qiú wēn挾冰求溫 | 挾:夾持。比喻行動跟目的截然相反,事情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高柔傳》:“何異挾冰求溫,抱炭希涼者哉!” |
bù qiú wén dá不求聞達 | 聞:有名望;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qiú qiān wèn bǔ求簽問卜 | 卜:占卜。祈求于神靈,求決于占卜。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回:“又常聞得官府要拿他家屬,又不知生死存亡,求簽問卜,越望越不回來。” |
zhū qiú wú shí誅求無時 | 誅求:苛求。勒索。不斷地進行勒索,沒有滿足的時候。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國,誅求無時,是以不敢寧居。” |
wù mèi qiú zhī寤寐求之 | 比喻迫切地希望得到某種事物。 | 《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jiàn dàn qiú è見彈求鶚 | 見“見彈求鸮”。 |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是以見彈求鶚,或欲速而不達;投珠抵鵲,或見小而妨大。” |
páng qiú bó kǎo旁求博考 | 多方搜求,廣泛考證。 | 魯迅《“皇漢醫(yī)學(xué)”》:“引用書目多至一百余種,旁求博考,洵大觀也。” |
kè chuán qiú jiàn刻船求劍 |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zhí)不知變通。 | 唐·劉知畿《史通·因習(xí)》:“夫事有貿(mào)遷,而言無變革,此所謂膠柱而調(diào)瑟,刻船以求劍也。” |
lì jīng qiú zhì厲精求治 | 厲:振作,振奮;治:治理國家。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 《新唐書·魏知古等傳贊》:“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悼。” |
xǐ gòu qiú xiá洗垢求瑕 | 見“洗垢求瘢”。 | 宋·蘇軾《杭州召還乞郡狀》:“以此知黨人之意,未嘗一日不在傾臣,洗垢求瑕,止得此事。” |
yǒu qiú sī yìng有求斯應(yīng) | 斯:則;應(yīng):應(yīng)答,承諾。只要有人請求幫助就答應(yīng)。 | 《唐睿宗太極元年登黃地祗于方丘樂章·林鐘商》:“有求斯應(yīng),無德不親,降靈醉止,休征萬人。” |
sǐ lǐ qiú shēng死里求生 | 同“死中求生”。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合我?guī)煾蹈概畠扇耍M了無限精神,成全得我轉(zhuǎn)禍為福,死里求生,重歸故里。” |
shí bù qiú gān食不求甘 | 飲食不求甘美。形容生活節(jié)儉。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吾為天下母,而身服大練,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 |
wèi míng qiú yī未明求衣 | 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 《梁書·顧協(xié)傳》:“伏惟陛下未明求衣,思賢如渴,爰發(fā)明詔,各舉所知。” |
qiú xián rú kě求賢如渴 | 慕求賢人,如渴思飲。形容求賢心情十分迫切。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舉傳》:“昔在前世,求賢如渴。” |
qiāo bīng qiú huǒ敲冰求火 | 敲開冰找火。比喻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 | 《大光明藏經(jīng)》下卷:“敲冰求火,論功不遂。” |
mài zhǔ qiú róng賣主求榮 | 指出賣主人的利益以換取個人的榮華富貴。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得勢則聚若蠅蚊,失勢則散若鳥獸,甚至賣主求榮者頗多。” |
lì jīng qiú zhì勵精求治 | 振奮精神,盡力設(shè)法治好國家。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卷:“擢御史中丞,帝方勵精求治。” |
zuì yù qiú shòu衒玉求售 | 見“衒玉自售”。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1卷:“今日慕小妹之才,雖然衒玉求售,又怕?lián)p了自己名譽,不肯隨行逐隊,尋消問息。” |
chuī máo qiú bān吹毛求瘢 | 求:尋找;瘢:疤痕。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9回:“凡遇院中公牘,送府用印,孔輒吹毛求瘢,見有瑕疵可指,當(dāng)即駁還。” |
qiú sān bài sì求三拜四 | 到處求人幫忙。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0回:“媽媽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盡心的了;花了銀錢不算,自己還求三拜四的謀干。” |
gōng guò yú qiú供過于求 | 供給的數(shù)量比需要的多。 | 梁啟超《生計學(xué)學(xué)說沿革小史》:“凡物之所在市也,供過于求,則價格下落。” |
měi yì qiú měi美益求美 | 益:更。美上更加求美。 | 清·陳天華《警世鐘》:“一切陸軍、海軍、政治、工藝,無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 |
qì yì qiú nán棄易求難 | 丟掉容易的而尋求困難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湛傳》:“陛下舍近務(wù)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
bù yàn qiú xiáng不厭求詳 | 厭:嫌;詳:詳細。不嫌過于詳細。指越詳細越好。 | 茅盾《蝕·追求》:“徐子材不厭求詳?shù)卦儐柺费詺⒌母杏X,幾次把龍飛的已經(jīng)到了嘴唇邊的話打了回去。” |
sǐ zhōng qiú shēng死中求生 | 在極危險的境地中努力掙扎以求生路。 | 《后漢書·公孫述傳》:“述謂延岑曰:‘事當(dāng)奈何?’岑曰:‘男兒當(dāng)死中求生,可坐窮乎?’” |
què xíng qiú qián卻行求前 | 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 | 語出《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 |
qì běn qiú mò棄本求末 | 見“棄本逐末”。 | 清·惲敬《答鄧鹿耕書》:“惟小人棄本求末,不務(wù)修德,止求吉葬。” |
zhuī gēn qiú yuán追根求源 | 同“追本溯源”。 | 張周《步履艱難的中國》第四章:“追根求源,倒溯黑幕,岑長進現(xiàn)出了面目。” |
fā wū qiú lí發(fā)屋求貍 | 拆除房屋以求捕得貍貓。比喻因小失大。 | 《淮南子 說山訓(xùn)》:“壞塘以取龜,發(fā)屋而求貍,掘室而求鼠,割唇而治齲,桀跖之徒,君子不與。” |
wéi lì shì qiú惟利是求 | 見“惟利是圖”。 | 《通典·食貨五》:“工部尚書蘇孝慈等以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皆以公廨錢物出舉興生,惟利是求,煩擾百姓。” |
qì chuán qiú jiàn契船求劍 | 比喻拘泥成法,不知變通。 | 語本《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
chǐ huò qiú shēn尺蠖求伸 | 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qiú zhī bù dé求之不得 | 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現(xiàn)多用來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 | 《詩經(jīng) 周南 關(guān)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yǐ qū qiú shēn以屈求伸 | 屈:彎曲;伸:伸直伸展。用彎曲來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 《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
jiāng běn qiú cái將本求財 | 見“將本求利”。 | 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將本求財,在家出外,諸般兒快。” |
jī běn qiú yuán積本求原 | 從根本上探求。 | 明 王守仁《與王純甫書》之三:“后世之學(xué)瑣屑支離,正所謂采摘汲引,其間亦寧無小補,然終非積本求原之學(xué),句句是,字字合。” |
tóng shēng xiāng qiú同聲相求 | 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 唐·蕭穎士《江有歸舟》:“同聲相求,爾后我先,安得而不問哉?” |
qiú xián ruò kě求賢若渴 | 賢:有才能的人。形容尋求優(yōu)秀人才心情十分迫切;就像口渴想喝水一樣。 | 《隋書 韋世康傳》:“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
yuǎn qiú qí jì遠求騏驥 | 騏驥:良馬。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 | 《晉書·馮跋載記》:“吾遠求騏驥,不知近在東鄰,何識子之晚也!” |
mǎi jìng qiú ān買靜求安 | 謂息事寧人,以圖安逸。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今日天飛大王在此經(jīng)過,這鄉(xiāng)村斂錢備飯,買靜求安。” |
kè yì qiú gōng刻意求工 | 刻意:用盡心思;工:精致、完好。用盡心思使文章或工藝品更精巧。 | 清 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第二卷:“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 |
gē dì qiú hé割地求和 | 割讓土地,求得和平。 | 《史記·平原君列傳》:“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
qiú qīn kào yǒu求親靠友 | 向親友乞求幫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二回:“或者做個小本買賣,或者置幾畝地,以后再別求親靠友的。” |
qiú dà tóng,cún xiǎo yì求大同,存小異 | 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對某些小的、次要的問題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見。 | |
zhū qiú bù yǐ誅求不已 | 見“誅求無已”。 | 清·張廷玉《明史·范濟傳》:“無丁之家,誅求不已;有丁之戶,詐稱死亡。” |
shě shí qiú xū舍實求虛 | 放棄實在的,追求虛幻的。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9回:“王兄本有養(yǎng)命金丹,今不反本求源,倒去求那服食養(yǎng)生之術(shù),即使有益,何能抵得萬分之一?豈非舍實求虛么?” |
qiú rén bù rú qiú jǐ求人不如求己 | 仰求別人,不如自己努力。 | 《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文子·上德》:“怨人不如自怨,求諸人不如求之己。” |
bài guǐ qiú shén拜鬼求神 | 拜:叩拜,指下跪叩頭,打躬作揖。向鬼神叩拜祈禱,求其保佑。 | 唐 王建《三臺》詩:“揚州橋邊小婦,長于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
qiú sǐ bù dé求死不得 | 得:能夠。想死也不能。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20卷:“璞流汗驚懼,因成瘡疾,遍身有瘡,皆有口及舌,日夜楚痛,求死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