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李投桃的成語故事
拼音bào lǐ tóu táo
基本解釋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出處《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暫未找到成語報李投桃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報李投桃)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投機倒把 | 浩然《艷陽天》第47章:“投機倒把是不符合政策條文的事情,彎彎繞那家伙能干這樣傻事?” |
李代桃僵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雞鳴》:“桃在露井上,李樹在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
投石問路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氣味相投 | 宋 葛長庚《水調歌頭》:“天下云游客,氣味偶相投。暫時相聚,忽然云散水空流。” |
報讎雪恨 | 元 楊顯之《酷寒亭》楔子:“存得堂堂七尺身,也不敢望遂風云,報讎雪恨。” |
桃花運 | 錢鐘書《圍城》:“現在正交著桃花運,難保不出亂子,讓他回家給方鄉紳嚴加管不也好。” |
有國難投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我這里叫盡屈有誰來分剖,送的我眼睜睜有國難投。” |
恩將仇報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0卷:“虧這官人救了性命,今反恩將仇報,天理何在!” |
報仇雪恨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58回:“濫官害民賊徒,把我全家誅戮,今日正好報仇雪恨!” |
以直報怨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施恩望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甚么施恩望報,不望報的這個脾氣鬧的!”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通風報信 | 清 頤瑣《黃繡球》第20回:“那掌柜的說他惡毒,跟手叫送棺材到陳府上去的通風報信,一面地保就在內看守了這掌柜的。” |
惡有惡報 | 南朝·梁·蕭衍《新酒肉文》:“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 |
望門投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 張儉》:“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桃之夭夭 | 《詩經 周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毛傳:“桃有華之盛者,夭夭,其少壯也。”《禮記 大學》:“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 |
投鼠忌器 | 漢 賈誼《治安策》:“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
善有善報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世外桃源 | 清 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鳳閣,這是俺的世外桃源。” |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桃李滿天下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偶變投隙 | 宋·秦觀《謝王學士書》:“每觀今時偶變投隙之士,操數寸之管,書方尺之紙,無不拾取青紫為宗族榮耀。” |
二桃三士 | 三國 蜀 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
投桃報李 | 《詩經 大雅 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
報本反始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唯社,丘乘共粢盛,所以報本反始也。” |
器鼠難投 | 明·鄭若庸《玉玦記·投賢》:“君言且英讎,他轍魚方困,器鼠難投,小哥不要反了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