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王世貞的詩 >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代]:王世貞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譯文及注釋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茍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只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么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么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shè)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后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zhì)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xiàn)在假使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里,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么要派手下人懷揣著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斷絕關(guān)系。假如秦王發(fā)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lǐng)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里。

      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付秦國,在國內(nèi)以謙和的姿態(tài)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了。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注釋

      藺相如之完璧:藺相如,戰(zhàn)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賺回和氏璧,并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情:實情、本意。

      九賓:古代舉行大典時所用的極隆重的禮儀。賓指擯相,迎賓禮贊的官吏。

      紿:欺騙。

      令:假如。

      僇:通“戮”,殺戳。

      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的封號。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族:滅族。

      勁澠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會于澠池。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以辱趙王。藺相如隨行,便以刺殺秦王相威脅,請秦王為趙王擊缶。勁:強勁。果敢的意思。

      柔廉頗:廉頗,趙國名將。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打算侮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避讓廉頗。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廉藺遂成刎頸之交。柔:忍讓。退讓的意思。

      參考資料:

      1、關(guān)永禮 .《古文觀止·續(xù)古文觀止鑒賞辭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0

      2、傅德岷.《古文觀止鑒賞》:崇文書局,201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王世貞作為明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不盲從古人,常常見前人所未見,道前人所未道,善察疑似之跡。《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針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事發(fā)表了不同的看法,感喟針砭,令讀者重又反思這一經(jīng)典故事背后的合理性。

      賞析

      結(jié)構(gòu)賞析

      藺相如是戰(zhàn)國時趙國人,趙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詐以十五座城相交換,趙王于是令藺相如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兌現(xiàn)諾言,終不辱使命而完璧歸趙。文章始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即表示了異議,然后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指出趙國有諸多失策之處,而藺相如完璧歸趙實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貞此論,言辭咄咄,非純?yōu)殍徔罩劇?/p>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眾說,對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未敢以為信也”。開門見山,毫無遮攔。接著分述其觀點,展開全文。《史記》所載的“完璧歸趙”始末,事啟端于秦昭王“愿以十五城請易璧”,結(jié)束于“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作者據(jù)此斷言,雖秦強趙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也就是說秦當時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沒有打算以此為借口進攻趙國。作者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質(zhì)方面,而不去糾纏其中令人眼花繚亂的具體情節(jié),根據(jù)史實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論斷。然而作者并沒有以事后的認識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許趙國對秦的實情本意有“得”與“不得”的兩種選擇;對秦的威脅有“畏”與“弗畏”的不同反應。偏執(zhí)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讓人心服口服。趙國的“得”與“不得”,“畏”與“弗畏”都無可非議,作者要批評的是藺相如“既畏之而復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換句話說,無論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見個人不見大局的窠臼,正本尋源,一新讀者耳目。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得”與“畏”為前提錯綜組合成四個判斷,包羅了趙國的一切可能情況,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謂“兩言決耳”的必然性結(jié)論——“予”或是“弗予”。承認作者的前提就必須承認他的結(jié)論,這就是邏輯力量的所在。第三段中作者為藺相如擬設(shè)了一段對秦王的言辭,其所以有力,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則民怨,不予城而欺趙則失信于天下這樣的二難推理。秦王要擺脫這種兩難的困境就只有“返璧”這唯一的出路。本文區(qū)區(qū)不足四百字,卻包含了幾處嚴密的邏輯推理。如果說卓越的史識是這篇文章的軀體的話,那么支撐它的正是強有力的邏輯之足。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為了不使讀者生疑,作者便用歸結(jié)于天的說法,含蓄地表示雖然完璧歸趙了,可是也不能說明藺相如的做法正確,惡果沒有產(chǎn)生,只是事出偶然罷了。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處是反其意而用之。

      縱觀全文。文章開頭一句揭示全文論旨,“人皆稱之”與“予未敢以為信”一反一正相對提出,自然地引發(fā)下文。文章的主干是第二、三兩段。作者先論“情”,后析“理”,雙管齊下。論“情”,則由秦及趙絲絲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論清藺相如“既畏而復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則先破后立多方設(shè)想,辯清“曲”“直”兩字,證明“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的荒悖。“情”“理”兩層文有先后,意有輕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見。

      文學賞析

      中國古代散文的特征很好地在他這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里表現(xiàn)出來。散文特征在語言上是求簡與求精相結(jié)合的。所謂“求簡”,就是字數(shù)、篇幅簡要;所謂“求精”,就是語言精當,語意精辟。例如首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語言上求簡與求精相結(jié)合,言簡意賅地發(fā)表了作者的論點。該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zhí)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該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先聲奪人。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是“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于智。接著,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后又代藺相如策劃,指出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于秦”,是失于信。最后,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后果是族滅國破,是失于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jié)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里的“天”,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jié),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表面上與上文關(guān)系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于用”一句中,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quán)謀機巧而已,這,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zhì)。因而,該文結(jié)論之后的余波,決非可有可無的續(xù)貂之筆,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結(jié)合,定主賓之序、掌均變之衡,征節(jié)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馭圓缺參差,見開合呼應,求從順言自然。審美上是實用與審美相結(jié)合。

      評價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逆平常觀點而提出這樣一個看法:“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經(jīng)看著地圖劃給趙國城池,又在(朝堂上)設(shè)了“九賓”的禮儀,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勢就不能不給城。王世貞認為秦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換和氏璧的決心,而藺相如卻又將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趙國,這就反而顯得藺相如失信了。反讓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斬藺相如并發(fā)兵攻打趙國,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貞得出結(jié)論,藺相如此次實在是僥幸。趙國逃脫災難也是僥幸,是上天保護了理虧的一方。

      這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大概內(nèi)容,然而我不敢茍同,請仔細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第三節(jié):“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寧以負秦曲”可見藺相如對“理虧與得理”之間是有相當正確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經(jīng)權(quán)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貞在“理”上的思考或許是多余的。

      最關(guān)鍵的還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藺相如的一番言語:“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藺相如的這番言語實在是完全得了理。現(xiàn)在的國際形式是秦強趙弱,否則也不會有您秦王一句話而趙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來。試問處在弱勢地位的人如何去保護自己?處于被動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損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話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將十五城割讓給我趙國,我趙國豈敢不給你和氏璧?我將不但輸在理,還輸在義上,屆時您秦王可率三軍,往其他五國宣揚我趙國的不講信用,恐怕愿意聯(lián)秦起兵的不止一國吧?恐怕虎視眈眈妄圖侵吞趙國土地而找不到機會的國家也不止一個吧?因此從弱者趙國來看的話,藺相如此番言語實在是精彩,切合實際。

      第三,秦王其實并不想給趙國十五城。哪怕秦王又齋戒又設(shè)“九賓”之禮,那也只是做個樣子,走個形式。破綻其實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話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這句話恐怕經(jīng)常容易被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忽視吧?其實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與否是秦國占有主動,然而當藺相如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無音訊,倘若其真心實意想通過平等的手段來獲取和氏璧,途徑實在是有。然而這件事卻終究不了了之,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終成就了藺相如。

      再次思索時覺得不敢非議王世貞先生的論斷,然而在閱讀中自己產(chǎn)生了些許拙見,便忍不住要躍然紙上,也便濁了讀者的耳目了。

      王世貞簡介

      明代·王世貞的簡介

      王世貞

      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lǐng)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卒贈太子少保。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王世貞的詩(12篇)

      猜你喜歡

      展喜犒師

      先秦左丘明

      齊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師。使受命于展禽。

      齊侯未入竟,展喜從之。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zhí)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太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陳太丘與友期行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

      清代劉墉

      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隨我于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送蔡明遠敘。乙未冬日臨。石菴居士。


      賜房玄齡

      唐代李世民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

      未曉征車度,雞鳴關(guān)早開。


      項羽本紀贊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guān)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宋人及楚人平

      先秦公羊高

      外平不書,此何以書?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莊王圍宋,軍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于是使司馬子反乘堙而窺宋城。宋華元亦乘堙而出見之。司馬子反曰:“子之國何如?”華元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馬子反曰:“嘻!甚矣,憊!雖然,吾聞之也,圍者柑馬而秣之,使肥者應客。是何子之情也?”華元曰:“吾聞之: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吾見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馬子反曰:“諾,勉之矣!吾軍亦有七日之糧爾!盡此不勝,將去而歸爾。”揖而去之。

      反于莊王。莊王曰:“何如?”司馬子反曰:“憊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莊王曰:“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后而歸爾。”司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軍有七日之糧爾。”莊王怒曰:“吾使子往視之,子曷為告之?”司馬子反曰:“以區(qū)區(qū)之宋,猶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無乎?是以告之也。”莊王曰:“諾,舍而止。雖然,吾猶取此,然后歸爾。”司馬子反曰:“然則君請?zhí)幱诖耍颊垰w爾。”莊王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引師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平者在下也。


      送東陽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xiāng)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xiāng)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xiāng)人者,豈知余者哉!


      宮之奇諫假道

      先秦左丘明

      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

      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據(jù)我。”

      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問于卜偃曰:“吾其濟乎?”

      對曰:“克之。”

      公曰:“何時?”

      對曰:“童謠曰:‘丙之晨,龍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鶉之賁賁,天策燉燉,火中成軍,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鶉火中,必是時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從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于王,故書曰:“晉人執(zhí)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陳遺至孝

      南北朝劉義慶

      陳遺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收焦飯,歸以遺母。后值孫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時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焦飯,未及歸家,遂攜而從軍。與孫恩戰(zhàn),敗,軍人潰散,遁入山澤,無以為糧,有饑餒而死者。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至孝之報也。


      戰(zhàn)城南

      南北朝何承天

      戰(zhàn)城南,沖黃塵,丹旌電烻鼓雷震。

      勍敵猛,戎馬殷,橫陣亙野若屯云。

      仗大順,應三靈,義之所感士忘生。

      長劍擊,繁弱鳴,飛鏑炫晃亂奔星。

      虎騎躍,華眊旋,朱火延起騰飛煙。

      驍雄斬,高旗搴,長角浮叫響清天。

      夷群寇,殪逆徒,馀黎落惠詠來蘇。

      奏愷樂,歸皇都,班爵獻俘邦國娛。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精品 美利坚| 亚洲AV成人潮喷综合网| 亚洲AV成人潮喷综合网|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亚洲嫩草影院久久精品| 亚洲经典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7777| 亚洲色偷偷偷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国产亚洲精午夜久久久久久|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亚洲一区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小综合| 亚洲乱妇老熟女爽到高潮的片| 国产亚洲漂亮白嫩美女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