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譯文及注釋
譯文
快到收割新熟的麥子來接續去年的陳谷了,幸虧有各孫輩來替我收割。
連續幾個晚上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初升的太陽令鄉鄰歡欣鼓舞。
趕緊做好大餅給外孫吃以補償他的饑餓困乏,多取一些自釀的酒來慰勞辛勤收割的外孫。
收好新麥關閉糧倉回到家里總算結束了農事,寫下這首詩來贊揚外孫不辭勞苦的精神。
注釋
賴有:幸虧有。
諸孫:泛指孫輩。
陰霪(yín):連綿不斷的雨。
一竿:指太陽升起的高度。
村酤(gū):農家自釀的酒。酤,酒。
閉廩(lǐn):關閉糧倉。廩,糧倉。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鑒賞
賞析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寫的是蘇轍晚年閑居潁昌時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麥收季節,外孫文驥來村里幫助自己收割麥子,蘇轍寫此詩記錄。從諸孫入村幫自己收麥寫起,寫出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表現了作者看到農村勞作和收獲的快樂。結合蘇轍晚年的遭遇(因為遭受政治上的禁錮,成為朝廷監管的對象,蘇轍被迫選擇了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幾乎斷絕了與官場同僚、朋友的交往,這就使得家庭生活成為他詩歌寫作的核心內容),其背后也可能暗含自己早已主動疏離且不關心政治和官場的深意。
詩歌中,“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運用了對比手法。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了農村麥收季節久雨忽晴、宜事農桑的喜悅。詩人把“三夜陰霪”和“一竿晴日”進行對比,用環境陡然變化,來突出外孫入村收麥的急切與喜悅之情。用詞生動形象,富有內涵。“三夜”突出了“陰霪”之長,“一竿”突出了“晴日”到來之驚喜,“敗”突出了天氣給農人帶來的失望、憂慮之情,“舞”突出了農人收獲時熱火朝天的辛勤與喜悅之情。
“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這句從側面描寫麥收季節繁忙的勞動景象。詩句沒有直接描寫麥收場景,而是通過家里人忙著做飯、忙著酤酒的場面來間接刻畫收麥勞動的艱辛和勞苦,表達了詩人對諸孫的感激之情。
“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這句寫對外孫勞動結束關倉歸來后的贊嘆,詩人表示要寫一首詩表揚對方。語言風趣,充滿喜悅,表現了詩人的灑脫情懷與拳拳親情之樂。
蘇轍簡介
宋代·蘇轍的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 蘇轍的詩(7篇)〕猜你喜歡
田家謠
麥上場,蠶出筐,此時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麥地皆青秧。
陰晴隨意古難得,婦后夫先各努力。
倏涼驟暖蠶易蛾,大婦絡絲中婦織。
中婦輟閑事鉛華,不比大婦能憂家。
飯熟何曾趁時吃,辛苦僅得蠶事畢。
小婦初嫁當少寬,令伴阿姑頑過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貯二麥饒絲綿。
小婦莫辭擔上肩,卻放大婦當姑前。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
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臺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余。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于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顏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善吹鐵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凈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游,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美人賦
司馬相如,美麗閑都,游于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于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游王后宮,王不察之乎?”
王問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車,譬猶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茲矣,臣棄而不許。
“竊慕大王之高義,命駕東來,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云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臣遂撫琴,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思。’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于是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脈定于內,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