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閣”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云霞墜落西山,飛駛的帆船輕拂著明凈的湖面。
是誰開的這扇窗呢?憑倚窗前,太湖千頃碧波盡收眼底。
天上的明月發出淡淡的白光,一陣風挾來了一霎雨,劃破這孤寂的意境。
時而邀來志趣高尚的竹林之友,時而出訪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訪戴。
一葉扁舟返回北城時,只隱隱聽到鐘磬之聲遠遠傳來。
注釋
豁然閣:在今江蘇吳江,瀕臨太湖。
飛帆:飛駛的帆船。
天鏡:指明凈的湖面。
寒蟾(chán):冷月,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
孤迥(jiǒng):孤寂意。
竹林:指竹林七賢。
剡(shàn)溪:即曹娥江上游,在浙江嵊縣南。
扁(piān)舟:小舟。
“豁然閣”鑒賞
賞析
這首詩描寫詩人在閑暇之余黃昏泛舟游太湖的所見所感以及乘舟返城的過程。全詩高雅淡遠,渾然一體。充分表現出作者游玩時閑適以及對豁然閣的依依眷顧之情。
“云霞墮西山,飛帆拂天鏡。”句寫詩人黃昏出游,飛帆駛入澄靜的太湖。“云霞墮西山,飛帆拂天鏡。”詩一開始就把人們引入奇美的境界,絢麗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飄浮,清風徐吹,帆船輕輕劃破水平如鏡的湖面,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中間四句寫詩人登上了豁然閣,憑窗遠眺。閣窗直對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贊嘆這窗開得巧,憑倚窗前,太湖千頃碧波盡收眼底。當幽暗的夜的帷幕緩緩下降的時候,湖景倍加奇麗,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朧而又神秘。一陣風挾來了一霎雨,破壞了平靜,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時邀竹林交,或盡剡溪興。”句概述詩人的志趣。他時而邀朋聚會,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晉代的竹林七賢;他又時而出訪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訪戴,全憑興趣。
結尾二句寫乘舟返城。詩人乘著輕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隱隱約約聽見清脆悠揚的鐘磬聲發自附近的廟宇。詩人隱隱流露了對豁然閣的依戀之情。
這首五古文筆輕淡,詩思搖漾。其中前兩句一“墮”一“拂”,高閣之崇,湖水之闊盡現。次二句以“一窗明”納“千頃靜”,形成視覺與聽覺之通感效果,末二句以一葉扁舟遙協“飛帆拂天鏡”,然又忽折筆勢,將此輕快的動感復引入“隱隱聞鐘磬”的幽深而空靈的靜境。明顯受了中唐詩人韋應物“高雅閑淡”的山水詩的影響。
創作背景
《宋史·程俱傳》載,程俱早年曾“以外祖尚書左丞鄧涸甫恩補蘇州吳江主簿,監舒州太湖茶場。”《豁然閣》就作于這一時期,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主簿之職,案牘如山,勞形煩神,所幸有太湖佳景,可以恣意邀游。所以當詩人一旦放舟湖上,時有鳥出樊籠、魚躍百川的心情,故作此篇。
程俱簡介
宋代·程俱的簡介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員、詩人。字致道,號北山,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以外祖鄧潤甫恩蔭入仕。宣和三年賜上舍出身。歷官吳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書舍人侍講、提舉江州太平觀、徽猷閣待制。詩多五言古詩,風格清勁古淡,有《北山小集》。
...〔? 程俱的詩(1篇)〕猜你喜歡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三絕句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