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衣”譯文及注釋
譯文
無論穿著什么樣的衣裳,都比不上柔軟綠草織成的蓑衣,它跟斜倚篷船吟詩垂釣的生活,實在是最最相宜。
夏日在清涼的蘆葦影中,和衣睡在迷離的暮煙里,又在幽雅的荷花香氣中,綿綿細雨下披著我的蓑衣。
春天在酒家痛飲,狂醉后才將蓑衣脫下去,當黃昏雨過天晴,就把它隨便堆放在漁舍里。
盡管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極其尊貴,我也不肯輕易拿蓑衣去換取。
注釋
莎衣:即蓑衣,以蓑草編織成的御雨衣披。
軟綠柔藍:綠色柔軟的。著:穿。勝衣:即蓑衣。
正相宜:合適,十分自然。
蒹葭(jiān jiā):蘆葦。
菡萏(hàn dàn):荷花。
狂脫:狂醉。
亂堆:隨便堆放。晚晴:傍晚雨后初晴。
饒:任憑。紫綬(shòu)金章:紫色綬帶,黃金印章,指高級官員的服飾。綬,系印環的絲帶。
博換:交換。伊:第三人稱,指莎衣,亦即指隱居生活。
“莎衣”鑒賞
賞析
這首詩除尾聯兩句抒情言志以外,其余六句都是詠蓑衣的。首聯寫漁人愛蓑衣。頷聯寫漁人披蓑衣。頸聯寫漁人脫蓑衣。
蓑衣雖然是用草和繩子編綴而成的,但是在漁人的眼里,它是色彩鮮明、質地輕柔的,穿著它是勝過衣服的。穿上它,倚在船上釣魚是非常合適愜意的。吟詩是詩人的事,釣魚是漁人的事,既釣魚又吟詩,就不是一般的漁翁,而是閑居江湖的高雅之士的行為了。詩人愛蓑衣,正是他喜愛浪跡江湖,不與污濁庸俗的官場往來的思想情感的流露。這兩句為全詩定下了基調,表現了淡泊清高的情韻。
頷聯敘漁人披蓑衣。這兩句意思是:在那蘆葦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動的水氣中,披著蓑衣臥在漁船之上;在那如蓋的蓮葉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間,披著蓑衣御著雨。這一聯寫得有意境,波光瀲滟,煙靄迷蒙,葦影參差,蓮葉滴翠,荷花吐香,加上雨灑做面,如濺珠進玉,此間一葉扁舟,舟上臥著披了蓑衣的漁人,這景象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人描繪這么一幅漁人樂趣圖,是對漁人無優無慮生活的贊頌,也是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的向往。詩人之所以要敘寫漁人披蓑衣的情景,就在于借此表現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天地。因此這里的景愈美,也就顯得人愈雅,從而對比了現實社會中官場的混濁,披上蓑衣,就能超然塵外,就可歸返自然,詩人對蓑衣是非常喜愛的。
頸聯寫醉后和晴時脫蓑衣,在兩種情況下脫下蓑衣:一是在好客的酒家開懷暢飲、醉意朦朧之后,狂放自在,拋開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滿天,收棹攏岸之后,把蓑衣脫下來,隨手堆放在漁舍里。這顯然是對無拘無束、怡然自樂的漁人生活的謳歌。
以上三聯都集中筆墨于寫蓑衣。首聯系總起,二三兩聯分寫,一寫“披”,一寫“脫”。“披妙時風景如畫,“脫”時神情活現。寫“披”,景是動,人是靜;寫“脫”,景是靜,人是動。一“披”一“脫”,兩相對照,把詩人對這種漁人生活的由衷深愛披瀝無遺。
尾聯畫龍點睛,揭示主旨:任憑你紫綬金章有多高貴,我是不會輕易把我的蓑衣換你的官場禮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義。“富貴非吾愿”,衣錦而招搖過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漁歌入浦深”;“白云依靜渚”,“萬事不關心”。詩人面對宋太宗而拒絕受官,正和他不愿將蓑衣換官服的思想行為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見其思想情操。這就表明,這首《莎衣》,不是一般的詠物詩,而是一首詠物言志詩。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視官爵如敝屣的思想,由于要和“紫緩金章妙對舉,因而詩人改變了自楚辭《漁父》以來一貫詠漁翁的寫法,不著力于“人”而專意于“衣”,從而構成“換”的關系,構思新巧。在前三聯極寫蓑衣的基礎上,筆鋒一轉,瀉出正題,是點峭傳神之筆,足有千鈞萬解之力。
創作背景
楊樸淡泊名利,終生不仕,他的同學畢士安向宋太宗推薦他,于是他便賦《莎衣》辭歸。 ?
猜你喜歡
水龍吟·古來云海茫茫
昔謝自然欲過海求師蓬萊,至海中,或謂自然,“蓬萊隔弱水三十萬里,不可到。天臺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絳闕,可往從之。”自然乃還,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論》七篇,《樞》一篇,年百余。將終,謂弟子曰:“吾居玉霄峰,東望蓬萊,嘗有真靈降焉。今為東海青童君所召。”乃蟬脫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鵬賦》云:“嘗見子微于江陵,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元豐七年冬,余過臨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顏清澈,如二三十許人,然人亦有自少見之者。善吹鐵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聲。乃作《水龍吟》一首,記子微、太白之事,倚其聲而歌之。
古來云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人間自有,赤城居士,龍蟠鳳舉。清凈無為,坐忘遺照,八篇奇語。向玉霄東望,蓬萊晻靄,有云駕、驂風馭。
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臨江一見,謫仙風采,無言心許。八表神游,浩然相對,酒酣箕踞。待垂天賦就,騎鯨路穩,約相將去。
美人賦
司馬相如,美麗閑都,游于梁王,梁王悅之。鄒陽譖之于王曰:“相如美則美矣,然服色容冶,妖麗不忠,將欲媚辭取悅,游王后宮,王不察之乎?”
王問相如曰:“子好色乎?”相如曰:“臣不好色也。”王曰:“子不好色,何若孔墨乎?”相如曰:“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回車,譬猶防火水中,避溺山隅,此乃未見其可欲,何以明不好色乎?若臣者,少長西土,鰥處獨居,室宇遼廓,莫與為娛。臣之東鄰,有一女子,云發豐艷,蛾眉皓齒,顏盛色茂,景曜光起。恒翹翹而西顧,欲留臣而共止。登垣而望臣,三年于茲矣,臣棄而不許。
“竊慕大王之高義,命駕東來,途出鄭衛,道由桑中。朝發溱洧,暮宿上宮。上宮閑館,寂寞云虛,門閣晝掩,曖若神居。臣排其戶而造其室,芳香芬烈,黼帳高張。有女獨處,婉然在床。奇葩逸麗,淑質艷光。睹臣遷延,微笑而言曰:‘上客何國之公子!所從來無乃遠乎?’遂設旨酒,進鳴琴。臣遂撫琴,為幽蘭白雪之曲。女乃歌曰:‘獨處室兮廓無依,思佳人兮情傷悲!有美人兮來何遲,日既暮兮華色衰,敢托身兮長自思。’玉釵掛臣冠,羅袖拂臣衣。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閑房寂謐,不聞人聲。于是寢具既陳,服玩珍奇,金鉔薰香,黼帳低垂,裀褥重陳,角枕橫施。女乃馳其上服,表其褻衣。皓體呈露,弱骨豐肌。時來親臣,柔滑如脂。臣乃脈定于內,心正于懷,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舉,與彼長辭。”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最高樓·吾衰矣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便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歸田賦
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于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鸧鹒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于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云間之逸禽,懸淵沉之鯊鰡。
于時曜靈俄景,繼以望舒。極般游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弦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茍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