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廬山宿棲賢寺”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風吹入,蕭蕭作響,臥寢不得周嚴,寒氣就會侵入,坐起來披著破皮襖真想修補門窗。
午夜皓月當空,皎潔的月光照得世界恍如白晝,山谷中的泉水淅瀝作響,仿佛秋天的風雨聲。
很慚愧自己為塵世所累,心雖超然物外,又想干什么呢?
明天走在松蔭路里,我肯定會惆悵的,怎么能沒有詩作為留念呢。
注釋
蕭蕭:形容風聲。
弊裘:破敗的毛皮衣服。
月午:此指時至午夜。
乾坤:此指世界。
壑:山澗溪泉。
“游廬山宿棲賢寺”鑒賞
賞析
該篇是王安國游廬山夜宿棲賢寺感懷所作。廬山佛寺頗多,有五大叢林,棲賢寺是其中之一,為南齊參軍張希之首建,屢經興廢,遺址在今三峽澗玉淵潭北。當時詩人躑躅廬山,獨宿佛寺,古屋蕭索,四顧寥落,頓起遺世獨立之想。這首詩就抒寫了作者登覽廬山的灑脫襟懷和情趣。
首聯緊扣“宿棲賢寺”,以直敘入題,由于寺殿年久失修,故山風吹入,蕭蕭作響,而臥寢不得周嚴,寒氣就會侵入。“弊裘”句由上文生出。因寢臥不寧,故而“弊裘起坐”,由“古屋蕭蕭”,而生“綢繆牖戶”之想。“綢繆牖戶”出自《詩經·豳風·鴟鸮》,意思是纏繞柴木,修補門窗。這一聯切題敘事,且渲染出一種夜宿深山古寺的蕭索闃靜氣氛。
由于中夜不眠,得以目睹深山夜景。次聯集中筆力摹寫廬山之夜。層巒疊嶂中,皓月當空,皎潔的清光,把整個大千世界變成了朗朗白晝;山谷間,泉水淙淙,仿佛為寂凈的人間帶來了風雨交加的蕭瑟秋聲。一句寫山中月色,主要訴諸視覺;一句寫山谷泉聲,主要訴諸聽覺。這里靜景和動景互相配合,出色地構造了一個明凈、透徹、幽寂、清寒的塵外世界,為人排解塵念、喚起遐思,布設了一種適宜的氛圍。方虛谷說王安國詩“佳者不可勝算,而富于風月,此詩三四壯浪而清灑”(《瀛奎律髓》卷一),正指出這兩句的獨特氣韻。
沉浸于如此境界中,詩人忘卻俗念,煩惱頓消,于是脫口詠出“跡入塵中慚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兩句。“塵中”,猶言塵世、塵網,包括世俗社會和市井鬧區。蹤跡進入塵世,則會有俗務牽累、世事羈絆,著一“慚”字,表示了對世俗桎梏的不甘和不滿。由此生出了“期”字,只消“心期物外”,就會無求無欲,身心恬然。物外即世外,《唐書·元德秀傳》記載,元德秀“陶然遺身物外”,元氏以置身物外,求得精神超拔。詩人則是雖“跡入塵中”,卻能“心期物外”,而達到泊然無求的境界,顯得更為通達。兩句一寫形跡,一寫心神,結構相對,內容相反,而意義上又有遞進,連貫而下,對仗中具有氣韻流動之美。
雖然“心期物外”,卻也可“跡入塵中”,離開這寧靜高潔的環境,詩人還是會有感慨,因而尾聯有“須惆悵”之語。廬山長松林立,到后世仍然有“松樹路”之名。天明登途,穿越松柏蔽空的山路,詩人更會惆悵不已。正是由于這個緣故,此時詩人留駐片刻,他才會寫詩記敘此行。這兩句,“須惆悵”一轉,“忍更”再轉,而以題詩留念收尾,很符合登覽游記詩的旨趣,十分得體。“忍更”二字強調必須有詩,表達出對廬山清境的低徊依戀,頗有余音裊裊之致。
王安國簡介
宋代·王安國的簡介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于書無所不通,其明于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 王安國的詩(3篇)〕猜你喜歡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隔浦蓮近拍·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
新篁搖動翠葆,曲徑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落,驚飛鳥。濃靄迷岸草。蛙聲鬧,驟雨鳴池沼。
水亭小。浮萍破處,簾花檐影顛倒。綸巾羽扇,困臥北窗清曉。屏里吳山夢自到。驚覺,依然身在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