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十一”譯文及注釋
暫無譯文及注釋提交譯文
“擬詠懷十一”鑒賞
簡析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句來寫景,并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凄涼之景引出對往事的追憶。詩起首就奠定了全詩的悲怨基調,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與悲怨憤恨及其死亡相關。“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時兩個妃子為其而哭,淚灑竹上盡成斑點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為齊國伐莒,死于莒國城下,其妻號哭過于哀痛,而導致杞的城墻為之崩塌。作者用此兩典,暗示梁元帝的失敗和江陵城的陷落。“天亡遭憤戰”后的六句借典故轉入對梁滅亡的反思,言說梁滅亡前乃有不少敗亡的征兆,說明國亡兵敗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層則含有譴責之意。“天亡遭憤戰”引項羽之典。項羽兵敗時對烏江亭長說:“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憤戰”是指遭遇使人怨憤的戰爭。“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國土一天比一天在縮減,將士為之而愁也沒有什么用處了。“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顯出敗亡的跡象。《晉書·天文志》載:“虹頭尾至地,流血之象”。長虹映照軍營戰壘是兵敗的征兆,而長星流落營中又為主將隕落的先兆。“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仍是用典。“楚歌”句用項羽兵困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敗多有怨恨之意;“南風”句則引《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對陣楚師則歌南風,多有死聲,預言楚必然無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敗。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敗局乃天意難違。“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則有兩解,一是譴責梁朝的君臣只顧眼前的享樂,將士養尊處優,不思戰爭,皇帝也淫逸驕奢,不慮身后的罵名;第二解則可理解為作者的憤激之言,說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澆愁,不管他身后的榮譽與名聲了。庾信羈留北方而不能南歸,預想自己肯定會被人詬病,但想到梁的腐敗無能與不可挽救,也就顧不得論身后之名而借酒澆愁了。實際上這是庾信的憤激之言,梁必敗早就有預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瀾于既倒呢?那就暫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創作背景
詩人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敗和梁朝滅亡的悲劇,表現出一種痛定思痛的懷念故國之意。庾信簡介
南北朝·庾信的簡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 庾信的詩(11篇)〕猜你喜歡
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
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仞雪峰如畫。瀑布風前千尺影,疑瀉銀河一派。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瓊臺玉宇,跨鸞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詩興,筆掃千軍快。下視紅塵人海混,脫履不能長喟。對月清光,飲馀沆瀣,氣逼人清煞。玉笙吹徹,此時情意誰解?
金縷曲·次女繡孫
次女繡孫,倚此詠落花,詞意凄惋。有云:“嘆年華,我亦愁中老”,余謂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廣其意,亦成一闋。
花信匆匆度。算春來、瞢騰一醉,綠陰如許!萬紫千紅飄零盡,憑仗東風送去。更不問、埋香何處?卻笑癡兒真癡絕,感年華、寫出傷心句:“春去也,那能駐?”
浮生大抵無非寓。慢流連、鳴鳩乳燕,落花飛絮。畢竟韶華何嘗老,休道春歸太遽。看歲歲朱顏猶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陰、未覺斜陽暮。憑彩筆,綰春住。
述懷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今夏草木長,脫身得西走。
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
朝廷愍生還,親故傷老丑。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
柴門雖得去,未忍即開口。
寄書問三川,不知家在否。
比聞同罹禍,殺戮到雞狗。
山中漏茅屋,誰復依戶牖?
摧頹蒼松根,地冷骨未朽。
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
嵚岑猛虎場,郁結回我首。
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
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
沉思歡會處,恐作窮獨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