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ǔ ròu xiāng lián骨肉相連 | 像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著。比喻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 《北齊書 楊愔傳》:“常山玉以磚叩頭,進而言曰:‘臣與陛下骨肉相連。’” |
yán gǔ liǔ jīn顏骨柳筋 | 見“顏筋柳骨”。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
qiè gǔ zhī hán切骨之寒 | 切骨:徹骨,滲透到骨頭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蕭統《黃鐘十一月啟》:“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 |
xiāo huǐ gǔ lì銷毀骨立 | 銷:久病枯瘦。形容身體枯瘦如柴。 | 《梁書·武帝紀》:“高祖形容本壯,及還京都,銷毀骨立。” |
máo gǔ sēn sǒng毛骨森竦 | 毛:頭發和汗毛;骨:脊背。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非常恐懼。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覺毛骨森竦。” |
shuò jīn huǐ gǔ鑠金毀骨 | 比喻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gǔ ròu zhì qīn骨肉至親 | 指關系最密切的親屬。 | 《三國志·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 |
zéi pí zéi gǔ賊皮賊骨 | 指賊人肉體久受責罰,耐受性強。形容作賊已十分老練。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戚。問道:‘銀子那里去了?’李旺是賊皮賊骨,一任打著,只不開口。” |
tòng zhī rù gǔ痛之入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全相平話·七國春秋》:“齊為無道,以害先王,寡人統位,痛之入骨。” |
suì gǔ fěn shēn碎骨粉身 | 見“碎身粉骨”。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崇黑虎大怒罵曰:‘好匹夫!蘇護違犯天條,有碎骨粉身之禍;你皆是反賊逆黨,敢如此大膽,妄出狂言。’” |
kān xīn kè gǔ刊心刻骨 | 指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 聞一多《鄧以蟄<詩與歷史>題記》:“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著頭,咬著牙,在巖石里邊尋求金子。” |
yù gǔ bīng zī玉骨冰姿 | 像冰一樣的肌膚,像玉一樣的骨骼。形容女子潔美的體膚。 | 宋·辛棄疾《鷓鴣天·賦梅》:“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 |
juān gǔ míng xīn鐫骨銘心 | 鐫:雕刻;銘:刻寫。指牢牢記在心上。 |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吾國對日關系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
gǔ shòu rú chái骨瘦如豺 | 見“骨瘦如柴”。 | 《埤雅·釋獸》:“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 |
fēng gǔ qiào jùn風骨峭峻 | 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氣,剛直不阿。也比喻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 | 唐·韓愈《感春》詩:“孔丞別我適臨汝,風骨峭峻遺塵埃。” |
gǔ ròu wèi hán骨肉未寒 |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4回:“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親。” |
qiān lǐ jùn gǔ千里駿骨 | 比喻賢才。 | 明·李贄《復梅客生》:“若計此時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駿骨,難矣!” |
zé jí cī gǔ澤及髊骨 | 澤:恩澤;髊:肉未爛盡的骸骨。恩澤及于死者。形容恩德深厚。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 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jī huǐ xiāo gǔ積毀消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漢 劉向《新序 雜事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逐墨翟,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 |
fěn gǔ mí shēn粉骨糜身 | 猶言粉骨碎身。 | 宋 岳飛《奏乞解軍務札子》:“茍非木石,寧不自知?每誓粉骨糜身,以圖報稱。” |
yìng gǔ tóu硬骨頭 | 堅強不屈,毫不讓步的人。 | 李曉明《平原槍聲》:“馬英從他爹那里繼承下來唯一的財產,就是這一身硬骨頭,根本不吃這一套。” |
qiān jīn shì gǔ千金市骨 |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 宋 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幹三馬次蘇子由韻》:“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 |
chī rén bù tǔ gǔ tóu吃人不吐骨頭 | 比喻又殘暴,又貪婪。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
míng xīn kè gǔ銘心刻骨 | 銘、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跡。刻寫在心上骨上。 | 明 李開先《林沖寶劍記》:“恩同海岳,銘心刻骨難忘。” |
tòng xīn kè gǔ痛心刻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明史·劉健傳》:“臣等遭逢先帝,臨終顧命,惓惓以陛下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報。” |
shēn rù gǔ suǐ深入骨髓 | 形容達到極深極重的程度。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回:“高太尉著令醫人治療,見丘岳重傷,恨梁山泊深入骨髓。”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關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 |
jùn gǔ qiān yán駿骨牽鹽 | 指才華遭到抑制。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
jī gǔ zhī chuáng雞骨支床 |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打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
tòng xīn rù gǔ痛心入骨 | 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譚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 |
chōu jīn bá gǔ抽筋拔骨 | 比喻非常勉強。 | |
chuí gǔ lì suǐ槌骨瀝髓 | 槌:同“捶”,敲打;瀝:滴;髓:骨髓。敲碎骨頭來吸骨髓。比喻剝削壓迫極其殘酷。 | 宋·陸九淵《與宋漕》:“貪吏并緣,侵欲無藝,槌骨瀝髓,民不聊生。” |
qiāo gǔ bāo suǐ敲骨剝髓 | 猶敲骨吸髓。 |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聞有身為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
qiāo gǔ qǔ suǐ敲骨取髓 | 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 |
gǔ ruǎn ròu sū骨軟肉酥 | 見“骨軟筋酥”。 | 《醒世姻緣傳》第六一回:“只消‘心月狐’放一個屁,那‘井木犴’俯伏在地,骨軟肉酥。” |
jī chán mó gǔ積讒磨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文選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梁書 江淹傳》引作“積讒糜骨”。 |
qiāo gǔ zhà suǐ敲骨榨髓 | 猶敲骨吸髓。 | 柯巖《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敲骨榨髓,受盡欺凌的阿琦婆。” |
yì xìng gǔ ròu異姓骨肉 | 骨肉:血緣關系相同的人。雖然不同姓但像骨肉兄弟一樣親近。 | 《魏書》:“尚自少侍從,盡誠竭節,雖云異姓,其猶骨肉。” |
qǐ hái gǔ乞骸骨 | 乞:求,討。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 | 東漢·班固《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 |
wán pí lài gǔ頑皮賴骨 | ①謂品行不端、無賴狡詐。②指品行不端、無賴狡詐的人。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這等頑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 |
cuò gǔ yáng huī挫骨揚灰 | 死后將骨頭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極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倘然要把老爺的這項銀子耽擱了,慢說我,就挫骨揚灰也抵不了這罪過。” |
gǔ gěng zài hóu骨鯁在喉 | 鯁:魚骨。魚骨等小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不說出來就非常難受。 | 清 袁枚《與金匱令書》:“仆明知成事不說,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
xíng kuā gǔ jiā形夸骨佳 |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形容女子身形柔弱,體形優美。 | 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悅者,西施、陽文也。” |
hèn zhī rù gǔ恨之入骨 | 之:代詞;指所恨對象。恨到骨頭里去了。形容懷恨極深。 | 晉 葛洪《<抱樸子外篇>自序》:“見侵者則恨之入骨,劇于血仇。” |
chuō jǐ liáng gǔ戳脊梁骨 | 在背后指責議論。 | 劉心武《鐘鼓樓》第二章:“被人們當面無數次地訓斥批判,也被人們背后無數次地戳脊梁骨。” |
yán pí chī gǔ妍皮癡骨 | 妍:美麗;癡:癡呆。美好的皮,癡呆的骨頭。比喻外表好看,內心不有聰明。 | 《晉書·慕容超載記》:“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 |
qiān jīn mǎi gǔ千金買骨 | 花千金高價去購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愛惜人才。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2回:“晚生下士,蒙老先生憐才心切,欲自愧怍,故得冒充名流,作千金買骨。” |
shòu gǔ léng léng瘦骨梭棱 | 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九:“他屋里的,瘦骨梭梭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鹽。” |
tóng jīn tiě gǔ銅筋鐵骨 | 如銅一樣的筋,如鐵一樣的骨。比喻十分健壯的身體。也指能負重任的人。 | 元 楊暹《西游記》第二本第九出:“我盜了太上老君煉就金丹,九轉煉得銅筋鐵骨,火眼金睛。” |
nián pí zhuó gǔ粘皮著骨 | 粘:粘貼。比喻人固執呆板。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此理本常理,但異端說得粘皮著骨。” |
sōng xíng hè gǔ松形鶴骨 | 形容儀容清癯、軒昂。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玄德視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 |
tuō gǔ huàn tāi脫骨換胎 | 道教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脫凡胎為圣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 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盛蘊真:你卻是脫骨換胎。” |
hè gǔ lóng jīn鶴骨龍筋 | 瘦挺虬曲貌。 | 宋·蘇軾《孤山二詠·柏堂》:“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筋尚宛然。” |
xiān fēng dào gǔ仙風道骨 | 骨:氣概。仙人的風度,道長的氣概。形容人的風骨神采與眾不同。 | 唐 李白《大鵬賦序》:“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謂余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
huàn gǔ duó tāi換骨奪胎 | 比喻詩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陳出新。 | 宋 釋惠洪《冷齋夜話 換骨奪胎法》:“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
gǔ chàn ròu jīng骨顫肉驚 | 顫:發抖。形容驚恐萬狀。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7回:“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 |
shí gǔ zài hóu食骨在喉 | 喉:喉嚨。小骨頭卡在喉嚨之間。比喻心里有話,非說出來不可。 |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段玉裁注:“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骾之臣。” |
gǔ ròu sī qíng骨肉私情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關系。比喻至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不妨啟請內廷鑾輿入其私第,庶可盡骨肉私情,共享天倫之樂事。” |
fèng gǔ lóng zī鳳骨龍姿 | 形容超凡的體格和儀態。 | 《云笈七簽》卷四:“今視子之質,實霄景高煥,圓精重照,鳳骨龍姿,腦色寶曜。” |
jī dàn lǐ zhǎo gǔ tóu雞蛋里找骨頭 | 比喻故意挑剔。 |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
xuě tāi méi gǔ雪胎梅骨 | 喻高潔。 | 清·李漁《憐香伴·香詠》:“小姐這等詩真有雪胎梅骨,冷韻幽香。” |
mí liàn hài gǔ迷戀骸骨 | 迷戀:過度愛好而難以舍棄;骸骨:尸骨。迷戀著尸骨。比喻舍不得丟棄陳舊腐朽的事物。 | 梁實秋《舊》:“最可怕的是,倡言守舊,其實只是迷戀骸骨;唯新是騖,其實只是摭拾皮毛,那就是新舊之間兩具失之了。” |
kè gǔ chóu hèn刻骨仇恨 | 永遠記在心頭的深仇大恨。 | 古華《芙蓉鎮》第一章:“三面紅旗底下還允許她擺米豆腐攤子嘛,哪來的刻骨仇恨?” |
záo gǔ dǎo suì鑿骨搗髓 | 形容十分刻毒。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16回:“惹的那個先生鑿骨搗髓的臭罵一場,即刻收拾了書籍去了。” |
gǔ ròu tuán yuán骨肉團圓 |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指親人離而復聚。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待他長大成人后,須教骨肉再團圓。” |
yī jù kū gǔ一聚枯骨 | 一聚:聚在一起。一堆枯朽的骨頭。指人死去很久。 | 《神仙傳·老子》:“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 |
rǎng jī jí gǔ攘肌及骨 | 比喻侵及腹地。 | 漢·揚雄《法言·重黎》:“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
kè gǔ xiāng sī刻骨相思 |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 五代·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fēng jī ruò gǔ豐肌弱骨 | 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艷麗而有豐韻。 | 宋 范成大《園丁折花七品各賦一絕》:“豐肌弱骨自喜,醉暈妝光總宜。獨立風前雨里,嫣然不要人持。” |
tiě gǔ zhēng zhēng鐵骨錚錚 | 指人有骨氣,剛正堅貞。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5章:“夕陽照紅了鐵骨錚錚的老人。” |
gǔ shòu xíng xiāo骨瘦形銷 | 形容瘦削到極點。 |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而蕓終以受愚為恨,血疾大發,床席支離,刀圭無效,時發時止,骨瘦形銷。” |
cì xīn kè gǔ刺心刻骨 | ①謂感念至深。②亦作“刺心切骨”。內心極其悲憤。 | 清·陳確《答惲促升書》:“遵教及此,直是刺心刻骨,弟誠多言矣。” |
zhuó gǔ fán tāi濁骨凡胎 | 凡人的重濁軀體。指塵世之人。 | 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二折:“休道是濁骨凡胎,便是釋迦佛也惱下蓮臺。” |
shòu gǔ qióng hái瘦骨窮骸 | 骸:身體。形容年老瘦弱的身軀。 | 清·洪昇《長生殿·彈詞》:“馬嵬坡血污了天姿國色,江南路哭殺了瘦骨窮骸。” |
kè gǔ lòu xīn刻骨鏤心 | 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 孫犁《秀露集 戲的夢》:“我見到和聽到的,親身體驗到的,甚至刻骨鏤心的,是另一種現實,另一種生活。”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竦然 | 形容極度驚慌與恐懼。 | 清 李漁《比目魚 狐威》:“那些租戶債戶見了,赫得毛骨竦然。” |
gǔ gěng zhī chén骨鯁之臣 | 骨鯁:比喻剛直。剛正忠直的官員。 | 《史記·刺客列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míng xīn lòu gǔ銘心鏤骨 | 形容感受極深,永記不忘。 | 唐 柳宗元《謝除柳州刺史表》:“銘心鏤骨,無報上天。” |
jī huǐ xiāo gǔ積毀銷骨 | 積毀:不止一次的毀謗;銷:熔化。一次又一次的毀謗;積累下來足以致人于毀滅之地。比喻毀謗中傷的可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shòu gǔ lín lín瘦骨嶙嶙 | 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兩只瘦骨嶙嶙的長手,親昵昵地撫摸著站在她身前寸步不離娘的寶娃的頭。” |
huàn gǔ tuō tāi換骨脫胎 |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轉凡胎為圣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 金 侯善淵《楊柳枝 丱歲飄蓬住遠山》詞:“換骨脫胎歸舊路,返童顏。” |
lòu gǔ míng jī鏤骨銘肌 | 比喻牢記不忘。多用為感激之詞。 | 唐·元稹《謝準朱書撰田弘正碑文狀》:“空懷感涕之心,未獲殺身之所,無任感恩思報,鏤骨銘肌之至。” |
tòng rù gǔ suǐ痛入骨髓 | 痛到骨頭里。比喻痛恨或悲傷之極。 | 《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
fù gǔ zhī jū附骨之疽 | 附:靠近;疽:毒瘡。緊貼骨頭的毒瘡。比喻侵入內部而又難以除掉的敵對勢力。 | 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歐陽中鵠批跋:“陰棄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shòu gǔ léng léng瘦骨棱棱 | 瘦得連骨頭都露出來,形容十分消瘦。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他屋里的,瘦骨棱棱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鹽。” |
máo sēn gǔ lì毛森骨立 | 森:陰森;立:豎立。陰森可怖,汗毛都豎了起來。 | 元 無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時分了,覺一陣風過,吹的我毛森骨立。” |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 | 之:代詞,指所恨對象。形容痛恨到極點。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屢遭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動,十萬之眾不難指日集合。” |
shòu gǔ líng dīng瘦骨零丁 | 形容人瘦弱孤單的樣子。 | 《中國民間故事選·老爺和奴才》:“牧人看見奶牛瘦骨零丁的樣子,很生氣。” |
yī jiàng gōng chéng wàn gǔ kū一將功成萬骨枯 | 指一個將帥功成名就要以上萬人的死亡為代價。 | 唐·曹松《已亥歲感事》詩:“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suì gǔ fěn shī碎骨粉尸 | 比喻把事物徹底打碎、摧毀。 | 《詩刊》1978年第3期:“八十年前腐朽的中國,用濃黑的幕布迎接了您,哪知道迎來的是這樣一位巨人,他將揮起鐵拳把舊世界打個碎骨粉尸。” |
rù gǔ xiāng sī入骨相思 | 形容思念之深,歷久難移。 | 五代 溫庭筠《新添聲楊柳枝 二》詞:“井底點燈深燭伊,共郎長行莫圍棋。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gǔ ròu zhī qīn骨肉之親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親;親:親愛。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間相親相愛的關系。 | 閩劇《釵頭鳳》:“千不念萬不念要念舅父,伊和娘親姐弟骨肉之親。” |
fēng jī xiù gǔ豐肌秀骨 | 豐潤的肌膚,柔嫩的骨骼。形容女子或花朵嬌嫩艷麗而有豐韻。同“豐肌弱骨”。 | 宋 袁去華《山花子》詞:“霧閣云窗別有天,豐肌秀骨凈娟娟。獨立含情羞不語,總妖研。” |
kè gǔ míng xīn刻骨銘心 | 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刻在骨頭上;銘刻在心靈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sǐ nǎo guā gǔ死腦瓜骨 | 不開通。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nú yán mèi gǔ奴顏媚骨 | 奴顏:奴才的面孔;媚:獻媚。一張奴才的面孔;一副獻媚的骨頭。形容奴氣十足低三下四地討好別人的丑態。 | 耿可貴《孫中山與宋慶齡》第七場:“蓮妹,請去傳我的話:宋慶齡不愿見到奴顏媚骨之徒。” |
gē gǔ liáo qīn割骨療親 | 股:大腿。舊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