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uàn lí xī bié怨離惜別 | 怨:幽怨。形容離別之際的愁緒和依依惜別的心情。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兩下里怨離惜別,分外恩情,一言難盡。”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td> |
lí xiāng bié jǐng離鄉別井 | 見“離鄉背井”。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離鄉別井,勞碌奔馳,不分蚤夜?!?/td> |
lí lóu zhī míng離婁之明 | 離婁:古代人名,視力很好。比喻視力極好。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zuò wò bù lí坐臥不離 | 謂時刻相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八回:“瓊英從小聰明,百伶百俐,料道在此不能脫生,又舉目無親,見倪氏愛他,便對倪氏說,向鄔梨討了葉清的妻安氏進來。因此安氏得與瓊英坐臥不離?!?/td> |
chū shì lí qún出世離群 | 脫離人世。 | 《紅樓夢》第一一八回:“他只顧把這些出世離群的話當作一件正經事,終久不妥!” |
lí běn jiǎo mò離本徼末 | 猶言舍本逐末。 | 《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 |
shēng lí sǐ jué生離死絕 | 形容很難再見的離別或永久的離別。 | 《晉書·殷仲堪傳》:“而一旦幽縶,生離死絕,求之于情,可傷之甚?!?/td> |
mí lí huǎng hū迷離恍惚 | 模糊閃爍;分辨不清;似有若無。 | 清 曾樸《孽?;ā罚骸巴ブ幸话胨沏y海一般的白,一半卻迷離惝恍,搖曳著桐葉的黑影?!?/td> |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離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5回:“那人使動手中雙戟,猶如猛虎離山?!?/td> |
xīng lí yún sàn星離云散 | 像流星與云雨一樣迅速離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 |
liú lí diān dùn流離顛頓 | 見“流離顛沛”。 | 宋·曾鞏《永興尉章佑夫人張氏墓志銘》:“維能順其性,所以居流離顛頓之間,而不為悲哀愁憂亂其志也?!?/td> |
lí qíng bié hèn離情別恨 | 指由于離別而產生的愁苦和遺憾。 離:離開,分開。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 別:分離。 恨:遺憾。 | 幾回偷看寄來書,離情別恨,相隔欲何如。 |
xīng miè guāng lí星滅光離 | 比喻朋友關系不能繼續。 | 晉·傅玄《昔思君篇》:“昔君與我兮金石無虧,今君與我兮星滅光離?!?/td> |
liú lí diān pèi流離顛沛 | 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td> |
shàn lí zhí shǒu擅離職守 | 擅:隨便,任意。擅自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能盡守自己的職責。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4回:“見面之后,不由分說,拿隨太爺一把辮子,說他擅離職守,捏稱回任。” |
bèi jǐng lí xiāng背井離鄉 |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鄉里、家宅。離開鄉里。常指被迫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td>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td> |
lí xī huàn bēn離析渙奔 | 同“離析分崩”。 | 明·宋濂《進〈元史〉表》:“豐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歷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于至正之朝。” |
chéng shàn lí hé承嬗離合 | 繼承演變。 | |
chéng shén lí xíng澄神離形 | 形容用心太專,如癡如呆。 | 康有為《大同書》緒言:“吾朝夕擁書于是,俯讀仰思,澄神離形,歸對妻兒,慹然若非人。” |
bié hè lí luán別鶴離鸞 | 比喻離散的夫妻。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四》:“君百計營求,歸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別鶴離鸞,自合為君料理?!?/td> |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離 | 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 《后漢書 臧洪傳》:“……子謂余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
lí jīng pàn dào離經畔道 | ①謂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范。②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范。 | 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鼻濉だ畎俅ā毒G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畔道之人哉!” |
ài bié lí kǔ愛別離苦 | 佛家語,指親愛的人離別的痛苦。 | 《瑜伽師地論》第61卷:“何云何愛別離苦?當知此苦,亦由五相?!?/td> |
nìng wéi tài píng gǒu,mò zuò lí luàn rén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 | 寧:寧愿;莫:不。寧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 元·施君美《幽閨記·偷兒擋路》:“寧為太平狗,莫作離亂人?!?/td> |
liú lí zhuǎn xǐ流離轉徙 | 輾轉遷移,無處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td> |
liú lí bō qiān流離播遷 | 見“流離播越”。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2回:“一旦變起倉卒,遂至流離播遷,猶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雖不免蒙塵,儲君卻已得踐祚?!?/td> |
lí tí tài yuǎn離題太遠 | 離開主題很遠,不著邊際。 | 林徽因《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最后如果不算離題太遠,我們還要具體地講一點我們對于作者與作品的見解。” |
gǔ ròu lí sàn骨肉離散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td> |
shǔ lí zhī bēi黍離之悲 | 黍:谷子。對故國的懷念。指國破家亡的悲傷。 | 宋·姜夔《揚州慢·序》:“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td> |
gù bù bù lí故步不離 | 故步:舊的步法。比喻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上進。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qǔ bù lí kǒu曲不離口 | 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td> |
fū mò zhī lí膚末支離 | 膚淺瑣碎。 | 清 方苞《書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 |
tiǎo bō lí jiàn挑撥離間 | 搬弄是非;使別人不團結。挑撥:引起;挑動;離間:隔開、拆散;使人不和睦。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9回:“這個姓胡名福,最愛挑撥離間?!?/td> |
diān pèi liú lí顛沛流離 | 顛沛:遭受挫折或困難;流離:離散、流落。因生活困窘而到處奔波流浪。 | 宋 張世南《游宦紀聞》第九卷:“而哀予顛沛流離萬里,保有之難也,而共振顯之?!?/td> |
jué sú lí shì絕俗離世 | 絕俗:與世隔絕。遠離世俗塵世。 | 東漢·班固《漢書·王褒傳》:“何必偃卬詘信若彭祖,昫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 |
lí jīng biàn zhì離經辨志 | 讀斷經書文句,明察圣賢志向。 | 《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td> |
lí xīn lí dé離心離德 | 心:思想;德:信念。思想不統一;信念不一致。形容人心各異;各行其是。 | 《尚書 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td> |
shēng lí sǐ bié生離死別 | 活人之間的分離就像與死者永別一樣。形容很難再見面或永遠分別。 | 《陳書 徐陵傳》:“況吾生離死別,多歷暄寒,孀室嬰兒,何可言念?!?/td> |
liú lí suǒ wěi流離瑣尾 | 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 | 《詩經 邶風 旌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 |
gǔ ròu fēn lí骨肉分離 | 骨肉:指父母兄弟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lí xián zǒu bǎn離弦走板 | 比喻言行偏離公認的準則。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您哪,也當過解放軍呀,花一點,也不能算是離弦走板。” |
gù tǔ nán lí故土難離 | 故土:出生地,或過去住過的地方,這里指故鄉、祖國。難于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 李曉明《平原槍聲》:“俗話說:‘故土難離’?!?/td> |
cùn bù bù lí寸步不離 | 寸步:極短的距離。一步也不離開。①形容兩個人總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離很近;不離前后左右。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td> |
mí lí chǎng huǎng迷離惝恍 |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兩月余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td> |
fēn bēng lí xī分崩離析 |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td> |
guāng guài lù lí光怪陸離 | 光怪:奇異的光彩;陸離:色彩繁雜。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也形容事物離奇多變。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彩爭勝,流漫陸離?!?/td> |
lí luán bié hú離鸞別鵠 | 見“離鸞別鳳”。 | 清·俞達《青樓夢》第五十八回:“如今是癡夢、好夢、富貴夢都已醒來,覺得依舊,與未夢時反添了許多惆悵,費了許多精神,徒替他們勤作護花鈴,而到底終成離鸞別鵠?!?/td> |
lí luán bié fèng離鸞別鳳 | 比喻夫妻離散。 | 唐 李賀《湘妃》詩:“離鸞別鳳煙梧中,巫云蜀雨遙相通?!?/td> |
lí hé bēi huān離合悲歡 | 泛指別離、團聚、悲哀、喜悅的種種遭遇和心態。 | 明 陸采《明珠記 提綱》:“佳人才子古難并,苦離分,巧完成,離合悲歡只在眼前生。” |
mào hé xīn lí貌合心離 | 表面上關系很密切,實際上是兩條心。 | 漢 黃石公《素書 遵義》:“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td> |
yè sǎn bīng lí葉散冰離 | 離:離散。樹葉飄散,冰雪消融。比喻原先聚于一處的人或物分散消失。 | 《宋書·劉穆之王弘傳論》:“而祖宗之遺典,群公之舊章,莫不葉散冰離,掃地盡矣。” |
lí lí chù chù離離矗矗 | 濃密挺拔的樣子。 | 明·張岱《陶庵夢憶·山艇子》:“竹節促而虬葉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離離矗矗,捎捩攢擠,若有所驚者。” |
liú lí shī suǒ流離失所 | 流離:流落;失散;失所:失去住所。流落離散;無處安身。 | 《金史 完顏匡傳》:“今已四月,農事已晚,邊民連歲流離失所,扶攜道路,即望復業,過此農時,遂失一歲之望。” |
bèi xiāng lí jǐng背鄉離井 | 指遠離家鄉,流落他方。 | 見“背井離鄉”。 |
bù kě xū yú lí不可須臾離 | 須臾:片刻。一會都不能離開。形容至關重要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td> |
lí tí wàn lǐ離題萬里 | 離:離開;題:題目;主題;題旨;萬里:泛指很遠。指說話或寫文章同原先要表達的主題離得很遠。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td> |
lí běn qū mò離本趣末 | 趣:通“趨”,趨向。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td> |
bìng gǔ zhī lí病骨支離 | 支離:殘缺不全,引伸為憔悴、衰殘瘦弱的樣子。形容病中體瘦骨露,衰弱無力。 | 宋 陸游《病起書懷》:“病骨支離紗帽寬?!?/td> |
rén lí xiāng jiàn人離鄉賤 |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td> |
qīn lí zhòng pàn親離眾叛 | 大家反對,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極其孤立。 |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jué lèi lí qún絕類離群 | 絕:越過,越出;類:同類。形容超群出眾。指與人群隔絕,脫離塵俗。 | 宋·蘇軾《表忠觀碑》:“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挺大呼,從者如云?!?/td> |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萬變不離其宗 | 宗:宗旨、目的。盡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td>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shàng pò瓦罐不離井上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擔著風險干事難免會失手。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自古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只管做過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果?!?/td> |
zhī lí pò suì支離破碎 | 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 | 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
bēi huān lí hé悲歡離合 | 悲:悲哀;歡:歡樂;離:離散;合:團聚。指生活中的悲哀與歡樂;分離與團聚的不同遭遇。 | 宋 蘇軾《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杯子由》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陽缺,此事古難全?!?/td> |
nìng wéi tài píng quǎn,mò zuò lí luàn rén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寧:寧愿;莫:不。寧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戰亂年代的人。形容人們遭逢亂世的痛苦心情。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忙忙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正是: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離本行 |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鼻?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td> |
bù jí bù lí不即不離 | 即:靠近;離:疏遠。既不親近也不疏遠。本是佛教用語;后用來指對待別人的態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也用來表示差不離、不離譜(兒)。 | 《圓覺經》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 |
zhòng pàn qīn lí眾叛親離 |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離:離開;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 |
xiāng tǔ nán lí鄉土難離 | 鄉土:家鄉,故土。難于離開故鄉的土地。形容對家鄉或祖國有無限的眷戀之情。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有人去鄉土,離六親?!?/td> |
lí luán bié hè離鸞別鶴 | 見“離鸞別鳳”。 | 《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三·胡笳十八拍》:“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 |
liú lí diān shǔ流離顛疐 | 見“流離顛沛”。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褒贈伊川》:“又從而排陷之,卒使流離顛疐,無所為而死。” |
quán bù lí shǒu拳不離手 | 拳:拳術。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比喻勤學苦練,長期堅持 | 清·無名氏《說呼全傳》第七回:“果真拳不離手,待我歇息片時再舞?!?/td> |
xíng yǐng bù lí形影不離 | 像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恒相對嬉笑,不避忌人。” |
bì shì lí sú避世離俗 |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td> |
shēng bié sǐ lí生別死離 | 指親人之間難以相見的別離和死的永訣 | 明·邵璨《香囊記·尋兄》:“未亡人銜哀慘凄,念一家生別死離,衷情訴與誰!” |
quán bù lí shǒu,qǔ bù lí kǒu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 練武的人應該經常練,唱歌的人應該經常唱。比喻只有勤學苦練,才能使功夫純熟。 | 林雨《刀尖》:“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當戰士的離不開刺刀手榴彈。” |
lí xiāng bèi jǐng離鄉背井 | 鄉、井:家鄉;背:離開。離開家鄉;到外地去。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mào lí shén hé貌離神合 | 謂表面上不同而實質上一致。 |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縱送激射,同符《史》、《漢》,貌離神合,精彩奪人?!?/td> |
lù lí bān bó陸離斑駁 | 形容色彩絢麗燦爛 | 清 梁廷柟《曲話》第三卷:“不屑屑模文范義,通其義而肆言之,陸離斑駁,不可名狀?!?/td> |
lí xī fēn bēng離析分崩 | 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 | 郭沫若《新華頌·頂天立地的巨人》:“使那整個的侵略陣營已經開始著離析分崩。” |
ruò lí ruò jí若離若即 | 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同“若即若離”。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眾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td> |
dùn shì lí qún遁世離群 | 猶言避世獨處。 | 《元史·隱逸傳序》:“后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td> |
guāng cǎi lù lí光彩陸離 | 色采斑斕錯雜。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橋東錄》:“龕上供千手眼大士像,二臂合掌,馀擎蓮花、火輪、劍、杵、簡、槊并日月輪、火焰之屬,身著袈,金碧錯雜,光彩陸離?!?/td> |
gù gōng lí shǔ故宮離黍 | 故宮:從前的宮殿;黍:指糧食作物。比喻懷念故國的情思 | 宋·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
mào hé qíng lí貌合情離 | 指兩個人表面合得來,實際上感情不合。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雖克竭敬愛,而貌合情離,與從夫之義悖矣?!?/td> |
mí lí pū shuò迷離撲朔 | 迷離:眼睛半閉半睜的樣子;撲朔:腳亂蹬亂動。原指分辨不清雌雄、男女。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橫吹曲辭五 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chǎng huǎng mí lí惝恍迷離 | 惝恍:也作:“惝況”,失意的樣子。迷離: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樣子。 | |
fēi dùn lí sú飛遁離俗 | 飛遁:指隱退。指隱退而遠離塵俗。 | 三國 魏 曹植《七啟》:“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td> |
mí lí mǎ hǔ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shōu lí jù sàn收離聚散 | 見“收離糾散”。 | 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收離聚散,咸安其居?!?/td> |
rú yú lí shuǐ如魚離水 | 離開適當的地位或賴以生存的環境。 | |
xīng lí yuè huì星離月會 | 猶言時分時合,時去時來。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鬼妻》:“從此星離月會,積有年余?!?/td> |
qiàn nǚ lí hún倩女離魂 | 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唐·陳玄祐《離魂記》 |
yú kuì niǎo lí魚潰鳥離 | 見“魚潰鳥散”。 | 《周書·武帝紀下》:“王威既振,魚潰鳥離,破竹更難,見瓴非易?!焙笫瘛ず喂膺h《鑒誡錄·知機對》:“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而豕分蛇斷?!?/td> |
lí shū shì zhe離蔬釋蹻 |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為草鞋)。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 《文選·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蔬釋蹻而享膏粱。” |
nán shě nán lí難舍難離 | 形容相互感情很深,不忍分離。 | 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第一章:“娘兒兩個難舍難離地依偎著走出門口,沿著村旁小道朝西南走。” |
lí shū shì zhe離蔬釋屩 | 見“離蔬釋蹻”。 |